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安训 李苏 +1 位作者 丁学强 黄洪章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研究载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对口腔鳞癌及结肠癌的体内抗瘤作用。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胶束,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应用HCPT/PEG-PBLG纳米微... 目的:研究载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对口腔鳞癌及结肠癌的体内抗瘤作用。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胶束,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应用HCPT/PEG-PBLG纳米微球治疗口腔鳞癌或结肠癌裸鼠移植瘤,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状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HCPT/PEG-PBLG纳米微球为核-壳型结构,大小约230nm;于对照组比较,所有HCPT治疗组均可明显抑制口腔鳞癌或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P<0.01),其中HCPT/PEG-PBLG纳米微球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HCPT组(P<0.01),PEG-PBLG组对移植瘤的生长无抑制作用(P>0.05);对口腔鳞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69.6%(HCPT,3mg/kg,qd)、74.1%(HCPT,10mg/kg,qd)、59.8%(HCPT,3mg/kg,qod)和85.6%(HCPT/PEG-PBLG3mg/kg,qod);对结肠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70.0%(HCPT,3mg/kg,qod)和83.8%(HCPT/PEG-PBLG3mg/kg,qod)。组织病理学显示:PEG-PBLG、HCPT/PEG-PBLG组肿瘤细胞可见较多吞噬小体,而HCPT组未见;HCPT、HCPT/PEG-PBLG组肿瘤细胞可见较多凋亡和坏死。结论:HCPT/PEG-PBLG纳米微球可明显提高HCPT的抑瘤作用,PEG-PBLG纳米微球可成为HCPT类药物的理想新型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聚谷氨酸苄酯 载药纳米胶束 羟基喜树碱 移植瘤 口腔鳞癌 结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的成本效益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马宇翔 黄岩 +4 位作者 赵洪云 刘俊玲 陈丽昆 吴海鹰 周宁宁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3-210,共8页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被推荐用于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被推荐用于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在晚期NSCLC的疗效和生存获益,以及治疗成本效益。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保内的66例EGFR突变型的NSCLC患者。观察疗效和记录不良反应,定期随访生存预后,并追踪治疗费用。结果总共66例可评估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5.0个月。其中吉非替尼49例,厄洛替尼17例,PFS分别为17.5个月和13.0个月(P=0.459)。皮疹发生率吉非替尼组为62.3%(31/49),厄洛替尼组为94.1%(16/17)。成本-效益比率(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R)吉非替尼组为3,027元/月,厄洛替尼组为6,800元/月,增量成本-效益比率(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A)厄洛替尼为吉非替尼的2.25倍。结论 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有相似的疗效和生存获益,前者不良反应可能较为轻微。广州医保下,吉非替尼成本-效益比率稍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 肺肿瘤 成本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期全脑照射和FUDR+VM-26+DDP方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近期疗效报告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俊玲 刘国贞 +2 位作者 徐光川 陈丽昆 梁颖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 评价全脑照射和同期脱氧氟尿苷 (FUDR) +鬼臼噻吩甙 (VM 2 6) +顺铂 (DD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脑转移的毒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FUDR 60 0mg/(m2 ·d) ,VM 2 660mg/(m2·d) ,DDP 2 0mg/(m2 ·d) ,均为第 ... 目的 评价全脑照射和同期脱氧氟尿苷 (FUDR) +鬼臼噻吩甙 (VM 2 6) +顺铂 (DD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脑转移的毒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FUDR 60 0mg/(m2 ·d) ,VM 2 660mg/(m2·d) ,DDP 2 0mg/(m2 ·d) ,均为第 1~ 5天 ,每 3~ 4周重复。全脑照射剂量为 3 0Gy ,每次 2Gy ,5次 /周 ,残瘤病灶≤ 3个时 ,行缩野剂量为 2 0Gy ;残瘤病灶≥ 3个时 ,继续全脑照射剂量为 10Gy。化疗与全脑放疗同期实施 ,放疗结束且同期化疗 2周期左右 ,行脑部CT或MRI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 3 0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全脑放射与同期化疗 ,其中 2 6例对残瘤病灶完成缩野治疗。化疗共完成 68周期 ,2 3例完成 2周期以上。随诊率93 .3 % ,中位生存期 11.3个月。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便秘、脱发。在 68个周期中 ,Ⅲ +Ⅳ度白细胞降低占 19.1% ,贫血 10 .3 % ,血小板减少 7.4% ;胃肠道反应 4.4% ;脱发 5 .9%。全脑照射 2周左右时均需不同程度的脱水治疗。治疗后全组总缓解率为 46.7% ,其中CR 2例 ,PR 12例 ;脑部病灶总有效率为 60 .0 % ,其中CR 8例 ( 2 6.7% ) ,PR 10例 ( 3 3 .3 % ) ;全组未控肺部原发灶可评价化疗疗效者 2 2例 ,取得PR 4例 ( 18.2 % )。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照射 化疗 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瘤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安训 李苏 +1 位作者 丁学强 潘仕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比较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HCPT/PEG-PBLG纳米微球呈核-壳型结构,中间载药库大小约200nm,周围亲水区域厚度约30nm,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和56.8%,体内外释药均呈突释-缓释模型。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分别为4.5和10.1h,Cmax分别为2627.8和1513.5μg·L-1,Vd分别为7.3和20.0L,AUC分别为2459.0和2175.9μg·h·L-1。结论: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具有缓释、长循环并增加对组织的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聚谷氨酸苄酯 我药纳米微球 药代动力学 羟基喜树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 被引量:19
5
作者 马军 石远凯 +3 位作者 朱军 李建勇 沈志祥 姜文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17-323,共7页
1外周T细胞淋巴瘤概述1.1流行病学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细胞异常恶性增殖性疾病,包括来自胸腺起源的成熟T细胞及NK细胞肿瘤。PTCL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中国,
关键词 西达本胺 外周T细胞淋巴瘤 临床研究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力 王志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8-23,共6页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靶向治疗的成功应用为大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就目前大肠癌靶向治疗方面的...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靶向治疗的成功应用为大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就目前大肠癌靶向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靶向治疗 贝伐单抗 西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小肠癌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凌云 张乐 +9 位作者 邓燕明 王风华 冯芬 陈永昌 陈翠 王德深 李聪 安欣 徐瑞华 李宇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9-403,共5页
目的:小肠癌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多数患者初诊时已无法手术切除或出现远处转移,因此化疗在小肠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评价FOLFOX和XELOX方案治疗晚期中国小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 目的:小肠癌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多数患者初诊时已无法手术切除或出现远处转移,因此化疗在小肠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评价FOLFOX和XELOX方案治疗晚期中国小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等3个中心所有接受过FOLFOX或XELOX方案化疗的34例晚期小肠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方案的有效率(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以及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34例,其中28例接受了FOLFOX治疗,6例接受了XELOX方案治疗。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2.3%和61.7%。中位PFS和OS分别为6.3和14.2个月。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可耐受,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其中1~2级纳差(58.8%)、恶心(47.1%)、外周神经毒性(41.2%)是最常见的反应。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方案治疗晚期小肠癌疗效,结果显示FOLFOX或XELOX方案治疗晚期小肠癌安全有效,该方案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FOX XELOX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晚期小肠癌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4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晚期胃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叶昇 荣健 +2 位作者 龙友明 戴强生 林桐榆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研究晚期胃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探讨它们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9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接受FOLFOX或PLF方案化疗的Ⅳ期胃癌患者60例进行研究。胃癌组织病理蜡块切... 【目的】研究晚期胃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探讨它们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9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接受FOLFOX或PLF方案化疗的Ⅳ期胃癌患者60例进行研究。胃癌组织病理蜡块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AQP4和HMGB1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评分。Kaplan-Meier方法分析HMGB1表达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在60例已行FOLFOX或PLF方案治疗的胃癌患者标本中,3例腺癌标本中AQP4阳性(5%),肿瘤旁相对正常的胃腺体表达全部强阳性(100%)。HMGB1在18例标本中表达(30%)阳性,其中13例来自于FOLFOX治疗组(31%,13/42),5例来自于PLF组(31.3%,5/16),两组的阳性率无差异(P=0.806)。生存分析显示阳性与阴性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QP4和HMGB1选择性在部分晚期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它们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水通道蛋白4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FOXA1与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燕娜 夏雯 +1 位作者 孙强 任新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3-259,共7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beta,ERβ)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表达与TNBC患者的预后可能存在正相关,而ERβ和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存在高度同源性,ER... 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beta,ERβ)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表达与TNBC患者的预后可能存在正相关,而ERβ和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存在高度同源性,ERα的表达和活性与叉头框蛋白A1(fork head box protein A1,FOXA1)密切相关。该研究旨在分析FOXA1和ERβ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乳腺癌标本,根据ERα、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情况,筛选出TNBC。根据ERβ表达,随机选取ERβ阳性和阴性的乳腺癌标本各3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样本中FOXA1表达情况。由于染色不佳及飞片等原因,最终获得染色情况佳的标本共48例(ERβ阴性20例,ERβ阳性28例)。比较TNBC中FOXA1及ERβ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FOXA1总体阳性率为35.4%(17/48),其中ERβ阳性组FOXA1阳性率为35.7%(10/28),ERβ阴性组FOXA1阳性率为35%(7/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即FOXA1的表达与ERβ的表达无相关性。FOXA1阳性组与FOXA1阴性组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分级、肿瘤分期、诺丁汉预后指数(Nottingham prognostic index,NPI)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Ki-67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在FOXA1阳性组中Ki-67指数显著低于FOXA1阴性组,两者呈负相关。结论:在TNBC中,FOXA1的表达与ERβ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XA1的表达与Ki-67指数呈负相关,提示FOXA1阳性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叉头框蛋白A1 雌激素受体Β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4-9,共6页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后仅能有一个较短暂的疾病缓解期,绝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二线治疗。目前推荐的二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多西紫杉醇、培美曲赛和EGFR-TKIs。多西紫杉醇最先确立其二线治疗的地位。培美曲赛通过一项与多西紫杉醇进行随...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后仅能有一个较短暂的疾病缓解期,绝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二线治疗。目前推荐的二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多西紫杉醇、培美曲赛和EGFR-TKIs。多西紫杉醇最先确立其二线治疗的地位。培美曲赛通过一项与多西紫杉醇进行随机对照的Ⅲ期研究批准用于晚期NSCLC二线治疗。虽然培美曲赛毒性很轻微,但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并没有发现高剂量对患者生存有益。EGFR-TKIs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单药二线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吉非替尼与传统化疗对照的研究表明,其疗效不差于多西紫杉醇,且毒性较化疗轻微。厄洛替尼与化疗对照的研究正在进行。其它一些药物不断出现,显示了其在二线治疗的作用,例如口服拓扑替肯和长春氟宁与多西紫杉醇均具有相似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二线化疗 多西紫杉醇培美曲赛 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在不可切除Ⅲ期(N2)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657-662,共6页
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是一组异质性较大、在多学科治疗中最为复杂、最具争议和挑战性的疾病。该组患者临床疗效不佳,5年生存率仅为15%-23%。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NSCLC 化疗方案 同期化疗 DDP 诱导化疗 N2 中位生存期 序贯化疗 非小细胞肺 同期化放疗 肺癌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实验动物的抑瘤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方仁杏 汪波 +2 位作者 周蔚翔 张明君 刘勇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6期1102-1103,共2页
目的:研究β-榄香烯的抑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理。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观察β-揽香烯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影响。结果:β-榄香烯组和替加氟组小鼠皮下肿瘤平均重量均比生理盐水组小,差异... 目的:研究β-榄香烯的抑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理。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观察β-揽香烯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影响。结果:β-榄香烯组和替加氟组小鼠皮下肿瘤平均重量均比生理盐水组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β-榄香烯组和替加氟组的抑瘤率均大于30%;β-揽香烯组与替加氟组的抑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β-揽香烯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其抑瘤机理与其下调PC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PCNA 移植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利珠单抗治疗中国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开放标签Ⅰ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力 龚继芳 +11 位作者 潘宏铭 白玉贤 刘天舒 程颖 陈亚池 黄佳莹 许婷婷 葛飞娇 许婉玲 施佳 胡夕春 沈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980,共10页
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高发实体瘤,包括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胃癌(gastric cancer,GC)、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鼻咽癌(nasopharyngeal ... 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高发实体瘤,包括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胃癌(gastric cancer,GC)、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NP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方法:本研究为开放标签的Ⅰ期临床试验,于2016年8月4日至2019年4月15日在中国6个研究中心进行。入组患者年龄≥18岁,患有经组织学证实的无法治愈或转移性的实体瘤,且既往抗肿瘤治疗失败。PK阶段研究了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PK和安全性;扩展阶段研究了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入组EC、GC、HCC、NPC患者)和联合化疗(入组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共入组120例患者(PK阶段20例;扩展期每队列20例)。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患者(n=100)中有42例(42.0%)为PD-L1阳性,9例(9.0%)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阿替利珠单抗的清除率为0.219 L/d,重复给药6~9周(2~3个周期)后达到稳态。EC、GC、HCC、NPC和NSCLC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10.0%、15.0%、10.0%、5.0%和40.0%。在PD-L1阳性的肿瘤患者中,阿替利珠单抗的ORR为11.9%,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的ORR为46.2%。2例GC患者在假性进展后获得了持久的肿瘤缩小。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是疲劳、贫血、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减少,联合组最常见的治疗相关AE是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和食欲下降。本试验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信号。结论:中国患者应用阿替利珠单抗的PK、疗效和安全性与之前研究中入组的全球患者的数据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利珠单抗 药代动力学 中国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LFOX对比paclitaxel/LV5Fu2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
14
作者 叶升 荣健 +3 位作者 林桐榆 肖健 黄莹 翟林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99-1602,共4页
目的回顾性比较FOLFOX以及paclitaxel/LV5Fu2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毒副作用、肿瘤进展时间(TTP)及总生存期(OS),寻找晚期胃癌全身化疗的更佳方案。方法选择1999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32例IV期胃癌患者入组。分为A、... 目的回顾性比较FOLFOX以及paclitaxel/LV5Fu2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毒副作用、肿瘤进展时间(TTP)及总生存期(OS),寻找晚期胃癌全身化疗的更佳方案。方法选择1999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32例IV期胃癌患者入组。分为A、B两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资料差异无显著性。A组60例患者使用FOLFOX方案:奥沙利铂85~100 mg/m2,静脉滴注2 h;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2 h,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10 min;氟尿嘧啶2.6 g/m2,静脉灌注48 h;每2周重复1次,每2次为1个疗程。B组72例患者使用紫杉醇75mg/m2,静脉滴注3 h,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用量和用法同A组。结果132例患者共化疗544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和毒性反应。A组有效率(RR)35.0%,完全缓解率1.67%;B组有效率为41.7%,完全缓解率5.56%。两组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5.0%:41.7%,P>0.05)。A组和B组TTP分别为6.13±1.26月(95%CI,3.65~8.61)和5.92±0.49月(95%CI,4.97~6.87)。A组和B组OS分别为10.67±1.55月(95%CI,7.63~13.71)和10.8±3.07月(95%CI,4.78~16.82)。两组TTP、O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学毒性绝大多数为Ⅰ、Ⅱ度。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例(8.33%)和8例(11.11%);Ⅲ、IV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例(1.67%)和2例(2.78%);两组血液学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血液学毒性多数为Ⅰ、Ⅱ度,主要有恶心、呕吐、口腔炎、腹泻、脱发。A组和B组患者的Ⅰ、Ⅱ度脱发分别为15例(25.00%)和42例(58.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Ⅰ、Ⅱ度周围神经毒性分别为26例(43.33%)和4例(5.55%);Ⅰ、Ⅱ度周围神经毒性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使用PLF或FOLFOX方案均具有一定的疗效,毒副反应相似,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期胃癌 联合化疗 FOLFOX方案 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3306与AZD2281对BRCA1WT乳腺癌协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青 史艳侠 姜文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73-977,共5页
目的研究CDK1抑制剂RO3306联合PARP1抑制剂AZD2281对BRCA野生型(BRCA1WT)乳腺癌是否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选取乳腺癌细胞株MCF-7、SKBR3、MDA-MB-231和HCC-1937,应用MTT实验检测PARP1抑制剂AZD2281、CDK1抑制剂RO3306、联合应... 目的研究CDK1抑制剂RO3306联合PARP1抑制剂AZD2281对BRCA野生型(BRCA1WT)乳腺癌是否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选取乳腺癌细胞株MCF-7、SKBR3、MDA-MB-231和HCC-1937,应用MTT实验检测PARP1抑制剂AZD2281、CDK1抑制剂RO3306、联合应用AZD2281与RO3306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基因转染、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蛋白印迹等,进一步了解AZD2281、RO3306抗肿瘤作用机理。结果联合应用CDK1和PARP1抑制剂显著抑制了BRCA1野生型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生长,导致细胞发生持续DNA损伤、细胞凋亡。结论 RO3306与AZD2281联合对BRCA1野生型乳腺癌细胞有效。两药联合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K1 BRCA1 PARP1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