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阴乳腺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疫苗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鹏 刘瑞磊 +3 位作者 姜华 刘宇 张翘楚 黄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8-783,共6页
目的利用细胞电融合技术制备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全抗原肿瘤疫苗,观察其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利用电融合技术,将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融合;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疫苗的... 目的利用细胞电融合技术制备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全抗原肿瘤疫苗,观察其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利用电融合技术,将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融合;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疫苗的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融合疫苗的表型鉴定;ELISA试剂盒检测IL-12、IFN-γ的分泌情况;CCK-8试剂盒测定融合疫苗刺激同源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效应。结果成功分离培养DC,其表面高表达DC的分子标记CD83、CD11c、CD86、HLA-DR;融合疫苗形态不规则,其表面共同表达DC和三阴乳腺癌的标记分子;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证明融合疫苗有很强的免疫刺激活性;细胞毒性实验证明融合疫苗具有比对照组更强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结论电融合技术成功诱导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融合,全抗原融合疫苗体外实验可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乳腺癌 树突状细胞 电融合 融合疫苗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配合送管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黄群爱 林嘉旋 +1 位作者 林伟娟 肖思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67-1868,共2页
目的:探讨避免或减少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乳腺癌患者采取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加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进行PICC送管,PICC置管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拍片,观察其PICC异位的发生率;并与常规法的仅下颌紧贴置管... 目的:探讨避免或减少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乳腺癌患者采取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加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进行PICC送管,PICC置管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拍片,观察其PICC异位的发生率;并与常规法的仅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进行PICC送管的PICC异位发生率比较。结果:常规法送管组的PICC异位发生率为21.66%,常规法加半坐卧位送管组的PICC异位发生率为2.21%,增加半坐卧位法的送管组的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法送管组(χ2=55.497,P〈0.01)。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在肘窝下静脉穿刺成功后PICC送管至15~20 cm,或在上臂静脉穿刺成功后PICC送管至10~15 cm时,常规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再予摇高床头45°成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异位 经外周静脉置管 半坐卧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nx2-树突状细胞基因疫苗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杀伤三阴乳腺癌 被引量:5
3
作者 汤谧 张翘楚 +3 位作者 张鹏 刘瑞磊 姜华 黄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7-384,共8页
【目的】探讨Runx2基因在乳腺癌中分布及Runx2-树突状细胞(DC)疫苗能否在体外诱导产生针对三阴乳腺癌的特异性抗肿瘤效应。【方法】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Runx2在三阴乳腺癌、非三阴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细胞中表达;提取健... 【目的】探讨Runx2基因在乳腺癌中分布及Runx2-树突状细胞(DC)疫苗能否在体外诱导产生针对三阴乳腺癌的特异性抗肿瘤效应。【方法】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Runx2在三阴乳腺癌、非三阴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细胞中表达;提取健康人外周血并分离DC,流式检测DC表面标志;制备Runx2过表达慢病毒,转染DC并分为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荧光显微镜、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转染效率;将各组转染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IL-12、IFN-γ的分泌量,MTT检测疫苗对三阴乳腺癌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PCR结果示Runx2在MDA-MB-231、MCF7及MCF10A中ΔCT值分别为10.37±0.61、11.86±0.59、12.97±0.06(P<0.05),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显示MDA-MB-231中Runx2蛋白呈强阳性,在MCF7及MCF10A中仅为弱阳性;本研究制备Runx2慢病毒在转染DC后可以表达丰富绿色荧光,证实Runx2基因成功转导入成熟DC中。转染组与T细胞共培养后分泌IL-12、IFN-γ量(pg/m L)分别为170.33±5.03、517.15±5.88,而阴性对照组的分泌量仅为72.30±3.05、171.57±1.37(P<0.05),同时转染组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三阴乳腺癌杀伤率(%)为60.02±3.51,较对照组(25.57±3.64)增强(P<0.05)。【结论】Runx2可能为三阴乳腺癌治疗新靶点,并能成功转导Runx2至DC中制备Runx2-DC疫苗,增强DC对三阴乳腺癌的靶向性,从而高效诱导该疫苗在体外对三阴乳腺癌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X2 树突状细胞 三阴乳腺癌 基因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L1基因在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吴珏堃 熊志勇 +1 位作者 阮莹 刘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06-3409,共4页
目的研究DLL1基因在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差异与临床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收集乳腺癌数据集,下载DLL1基因表达谱资料,取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及病例... 目的研究DLL1基因在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差异与临床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收集乳腺癌数据集,下载DLL1基因表达谱资料,取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及病例特征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DLL1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DLL1在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在乳腺癌中,DLL1在不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态、年龄、病理组织类型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状态,是否绝经、不同种族、有无远处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DLL1在年龄、病理组织、绝经、种族、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各参数不同状态下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LL1表达越低,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更短,但是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DLL1表达越低,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时间更长。结论在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中,DLL1低表达并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DLL1的表达与乳腺癌ER、PR、年龄、病理组织类型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LL1在乳腺癌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 DLL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性荷三阴乳腺癌NOD/SCID小鼠模型建立及其免疫应答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翘楚 李玺 +5 位作者 刘瑞磊 姜华 黄泽楠 刘宇 汤谧 黄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建立具有人免疫学特征的NOD/SCID小鼠模型,并观察其对三阴乳腺癌的免疫应答。方法筛选无免疫渗漏NOD/SCID小鼠24只,分成4组,免疫重建组提前3 d腹腔注射250 mg/kg环磷酰胺(CTX),后经腹腔注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同时背... 目的建立具有人免疫学特征的NOD/SCID小鼠模型,并观察其对三阴乳腺癌的免疫应答。方法筛选无免疫渗漏NOD/SCID小鼠24只,分成4组,免疫重建组提前3 d腹腔注射250 mg/kg环磷酰胺(CTX),后经腹腔注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同时背部皮下接种人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单纯免疫组只注射CTX及PBMC;单纯荷瘤组只接种MDA-MB-231;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定期观察各组小鼠生物学及免疫学特征。结果免疫荷瘤组成瘤潜伏期(10~12 d)较单纯荷瘤组(8~10 d)延长,肿瘤生长速度减缓,第5周末肿瘤体积分别为1244.82±792.82 mm3和4308.77 mm3(P〈0.01),生存率提高(P〈0.01)。接受免疫重建的小鼠外周血人Ig G于第2周即可测到,并逐渐上升,较未接受免疫重建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中CD3+细胞比例于第2周逐渐下降,但于第9周仍可测到。第9周小鼠脾脏细胞中CD3+T细胞比例高达55.3%(免疫荷瘤组)及52.7%(单纯荷瘤组)。免疫荷瘤组小鼠脾指数9.64 mg/g明显高于单纯免疫组3.82±0.31 mg/g及空白对照组1.51±0.14 mg/g。结论成功构建稳定的具有人免疫学特征的NOD/SCID小鼠模型,并观察到其对三阴乳腺癌产生免疫应答,可为三阴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重建 免疫治疗 NOD/SCID小鼠 三阴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TYH c.892-2A>G剪切位点突变在家族性乳腺癌中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简文静 邵康 +6 位作者 肖瑜 曹博洋 谢欣彤 盛海艳 宋淑芬 刘仁斌 王先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45-551,共7页
背景与目的:MUTYH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患癌风险升高有关,但其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尚不明确,该研究探讨MUTYH c.892-2A>G剪切位点突变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方法检测95... 背景与目的:MUTYH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患癌风险升高有关,但其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尚不明确,该研究探讨MUTYH c.892-2A>G剪切位点突变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方法检测95个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亲属MUTYH基因突变情况,并与BRCA1、BRCA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5个家系224名受试者中有4个家系共7名受试者检出MUTYHc.892-2A>G突变,突变率为3.1%,其中只有1例先证者检出MUTYH c.892-2A>G突变。95个家系中也只有1例先证者检出携带BRCA1突变;5个家系中共9名受试者检出携带BRCA2突变,突变率为4.0%。MUTYH c.892-2A>G突变人数分别与BRCA2、BRCA1突变人数相比较,不存在基因共突变现象。结论:MUTYH c.892-2A>G突变虽然在有乳腺癌家族史的高危正常人群中突变率较高,但很可能是低外显的乳腺癌发生相关的致病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YH 家族性乳腺癌 BRCA1 BRC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CGA数据库建立乳腺癌自噬相关基因预后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珏堃 熊志勇 陈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4-801,共8页
目的:基于自噬相关基因构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模型。方法:TCGA数据库中下载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首先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然后从中选取自噬相关基因,利用LASSO回归分析等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并应用ROC曲线评... 目的:基于自噬相关基因构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模型。方法:TCGA数据库中下载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首先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然后从中选取自噬相关基因,利用LASSO回归分析等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并应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乳外科2022年9月~2022年11月乳腺癌手术标本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PCR法检测临床样本中乳腺癌自噬相关基因IL-24和PPP1R15A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RT-qPCR法检测乳腺癌临床样本中ESR1、PGR和ERBB2的表达量,进行IL-24和PPP1R15A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分析得到的29个基因的表达谱数据,采用LASSO 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经过回归分析,得到了预测乳腺癌预后最优的基因及其相关系数,自噬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公式为:−Exp(IL-24)×0.5328−Exp(PPP1R15A)×0.3985。根据模型计算每个乳腺癌患者的风险值,根据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为增强模型验证的可靠性,将患者随机分为测试组和验证组分别验证。测试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P<0.01,高风险组的5年生存率为76.3%,低风险组的5年生存率为84.5%;验证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P=0.022,高风险组的5年生存率为77.9%,低风险组的5年生存率为89.3%。ROC曲线分析显示,在测试组中预后风险模型对乳腺癌患者1、3、5年总生存期预测的AUC值分别为0.746、0.706和0.615;在验证组中预后风险模型对乳腺癌患者1、3、5年总生存期预测的AUC值分别为0.594、0.553和0.592。分析了风险因素与临床变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ER组阴性的风险评分高于阳性(t=8.521,P<0.05),PR组阴性的风险评分高于阳性(t=7.714,P<0.05),HER2组0、1+、2+之间风险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是3+的风险评分高于1+(t=3.264,P<0.05)和2+(t=3.772,P<0.05)。单因素Cox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风险评分均是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在收集的临床样本中,IL-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PPP1R15A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癌组织(P<0.01)。乳腺癌组织中IL-24与ESR1(P=0.0499)和PGR(P=0.0006)的表达呈正相关,PPP1R15A与ESR1(P=0.0379)和PGR(P=0.0367)的表达呈正相关,但IL-24和PPP1R15A与ERBB2的表达相关性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基于自噬相关基因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是一个独立预后因素,可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乳腺癌 预后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M5B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熊志勇 吴珏堃 林良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98-2201,共4页
目的:研究KDM5B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差异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收集113例正常乳腺组织和1 090例乳腺癌数据集,下载KDM5B mRNA表达谱资料;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 目的:研究KDM5B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差异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收集113例正常乳腺组织和1 090例乳腺癌数据集,下载KDM5B mRNA表达谱资料;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乳外科2015年~2016年乳腺癌切除标本共90例,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KDM5B mRNA的表达量,取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及病例特征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KDM5B mRNA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KDM5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 <0. 01)。在TCGA的乳腺癌数据中,KDM5B的表达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年龄、病理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0. 01),与孕激素受体(PR)、绝经及远处转移无显著相关。在我们收集的乳腺癌样本中,KDM5B的表达与HER2、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0. 05),而与ER、PR、绝经、病理组织类型和远处转移无显著相关。KDM5B表达越高,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HR=1. 39,P=0. 005)和无病生存时间(HR=1. 32,P <0. 001)越短。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KDM5B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KDM5B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HER2表达、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M5B基因 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foldin 1对乳腺癌BT474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黄超有 李玺 +1 位作者 韩铮 朱珊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Prefoldin 1(PFDN1)对乳腺癌BT474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将PFND1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和空白对照基因表达载体导入BT474细胞,构建转染组及空白转染组,另设未转染组。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细... 目的探讨Prefoldin 1(PFDN1)对乳腺癌BT474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将PFND1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和空白对照基因表达载体导入BT474细胞,构建转染组及空白转染组,另设未转染组。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MT标志分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结果转染组PFND1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0.05)。转染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低于其他两组(P <0.05)。转染组E-cadherin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 <0.05),N-cadherin、Vimentin表达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 PFDN1能够促进乳腺癌BT474细胞EMT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FOLDIN 1 乳腺癌BT474细胞系 上皮-间充质转化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鹏 刘瑞磊 +4 位作者 姚志成 林继宗 王庆亮 刘波 黄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375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原发灶特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了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均为甲状腺乳...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375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原发灶特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了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7.47%,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4.27%,颈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6.53%。原发灶肿瘤直径大于1 cm、肿瘤突破包膜、侵犯肌肉时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为中央组淋巴结,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双侧中央组淋巴结,当肿块直径大于1 cm或癌肿突破甲状腺包膜和/或侵犯肌肉时宜同时清扫同侧的颈侧组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N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珏堃 熊志勇 +1 位作者 林良奕 凌云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8-192,共5页
目的:研究钠离子通道调节蛋白1(SCN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标本来源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收治疗的108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 目的:研究钠离子通道调节蛋白1(SCN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标本来源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收治疗的108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结合公共数据库中的肝癌资料,分析SCNM1的m RNA表达水平;应用RT-qPCR检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CNM1的m RNA表达水平,并分析SCNM1的表达水平与乙肝相关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SCNM1与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CGA数据库、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和Oncomine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SCN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 <0. 01)。SCNM1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SCNM1的m RNA中位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配对癌旁组织(t=8. 082,P <0. 01)。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中SCNM1的表达水平与肝硬化、丙氨酸转氨酶和肿瘤大小具有相关性(P <0. 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包膜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SCNM1高表达的肝癌患者总生存时间较低表的患者达短(HR=1. 53,P=0. 016),SCNM1高表达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总生存时间更短(HR=2. 41,P=0. 015)。结论: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SCNM1高表达并且和患者的预后相关。SCN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 钠离子通道调节蛋白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的臀位外倒转术对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谭章敏 张培珍 +1 位作者 程林 尹玉竹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25-629,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成功的臀位外倒转术对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产妇452例,其中妊娠晚期胎位臀位且自愿选择行外倒转术的产妇134例,外倒转术成功且至分娩时胎...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成功的臀位外倒转术对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产妇452例,其中妊娠晚期胎位臀位且自愿选择行外倒转术的产妇134例,外倒转术成功且至分娩时胎位仍为头位的80例产妇为外倒转术组,另选择同期胎位头位选择阴道分娩的318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外倒转术组产妇的剖宫产率(15.00%)和紧急剖宫产率(1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剖宫产率(5.35%)和紧急剖宫产率(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引产率、阴道助产率、羊水浑浊率及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Apgar1分钟评分、Apgar5分钟评分、脐动脉血PH值及碱剩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臀位外倒转术成功后的产妇虽剖宫产率较普通头位产妇略有升高,但其他方面对产妇和新生儿无明显影响,臀位外倒转术仍为改变胎位、提高阴道分娩率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 臀位 外倒转术 分娩方式 母儿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