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凝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向燕 曾进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456-457,共2页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上有时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但直接的治疗效果尚未经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如果治疗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可能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抗凝治疗 抗凝剂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卒中培训中心(广州)成立大会暨广州国际脑血管病新进展讨论会议纪要
2
作者 熊丽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i001-i001,共1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培训中心 广州 会议纪要 大会 卒中 中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04年 国际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五届华人脑血管病论坛纪要
3
作者 何扬东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第五届华人脑血管病论坛 会议纪要 脑卒中 组织化学治疗 抗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的早期神经功能康复 被引量:5
4
作者 余剑 曾进胜 +4 位作者 盛文利 洪华 赵湛 崔春梅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观察脑室内注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脑皮层梗死后神经康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复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MCAO术后2 4~4 8h ,32只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入1 0 μLEGF( 0 1 μg/ μL) ,连续2... 目的 观察脑室内注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脑皮层梗死后神经康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复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MCAO术后2 4~4 8h ,32只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入1 0 μLEGF( 0 1 μg/ μL) ,连续2天,共2 μg/ μL ,其余6 4只MCAO对照组大鼠只注入不含EGF的等量溶液或不给予任何处理。MCAO术后1、2、3和4周,行神经功能评估和脑切片,HE染色计算脑梗死灶大小,并与8只假手术对照组大鼠比较。结果 EGF组大鼠神经功能在MCAO术后1周和2周均较同期对照组大鼠改善更明显(P<0 .0 5) ,在MCAO术后3周和4周则无差异(P >0 . 0 5)。EGF组大鼠在MCAO术后各时期的脑梗死灶体积均较同期对照组大鼠为小(P <0. 0 5)。结论 EGF促进大鼠脑皮层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康复,但对远期神经功能康复无明显影响(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脑梗死 功能康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扬东 曾进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38-240,共3页
目前,利用神经干细胞来治疗卒中可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神经干细胞移植,另一种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化.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受到供体来源不足、取材困难、免疫排斥、安全性及伦理道德等问题的限制.因此... 目前,利用神经干细胞来治疗卒中可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神经干细胞移植,另一种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化.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受到供体来源不足、取材困难、免疫排斥、安全性及伦理道德等问题的限制.因此,充分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增殖并向病灶迁移,定向分化为神经元代替缺失的神经元,实现神经功能的修复,可能是更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细胞活化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良付 黄如训 +5 位作者 盛文利 杨智云 卢林 李振东 苏镇培 曾进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483-488,共6页
目的研究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方法,并探讨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就诊的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0例.均行急诊头部CT扫描,排除脑出血,并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 目的研究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方法,并探讨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就诊的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0例.均行急诊头部CT扫描,排除脑出血,并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后24~72 h复查CT,将病灶最大径>5 cm并同时累及两个或两个脑叶以上者视为大面积脑梗死.先根据病灶受累血供范围分为三组,(1)>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布区;(2)MCA分布区;(3)大脑前或大脑后动脉分布区.再根据CT所提示病灶近皮质处侧支循环好坏、是否完全或部分累及皮质区、放射冠区、深穿支区,将前两组分出亚型.结果脑梗死面积按分型方法:第1组有20例,第2组有102例,第3组仅有8例.第2组可分为MCA、完全MCA加侧支好、MCA减皮质、MCA减深穿支、MCA减深穿支加侧支好、MCA皮质6个亚型.第1组和第2组的完全MCA亚型预后最差;MCA皮质亚型较完全MCA加侧支好、MCA减深穿支、MCA减皮质3个亚型有好的预后趋势.结论本研究的临床CT分型方法简便易行,可指导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A 大面积脑梗死 亚型 预后 CT分型 临床 皮质 根据 范围 复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MP-9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分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王新 黄如训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循环分子标志物的改变与脑梗死临床分型和病情的关系 ,以指导临床的诊治。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人 4 7例 ,分别测定 4 8小时内、第 3天和第 5天的血清MMP 9含量 ,然后分析它与病情轻重、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 目的 探讨微循环分子标志物的改变与脑梗死临床分型和病情的关系 ,以指导临床的诊治。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人 4 7例 ,分别测定 4 8小时内、第 3天和第 5天的血清MMP 9含量 ,然后分析它与病情轻重、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后MMP 9的含量升高 ,升高幅度和变化规律在OCSP各亚型不同 ;MMP 9在大梗死组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 ;MMP 9与NIHSS呈正相关 ,r=0 4 87;Logistic回归显示 4 8小时内的血清MMP 9含量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脑梗死后血清MMP 9水平升高 ,并与病灶大小成正比 ,但与病变部位关系不大 ;此外 ,MMP 9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临床和影像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良付 曾进胜 +3 位作者 洪华 杨智云 盛文利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 分析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 连续1年观察发病 6h内收治的首发脑梗死 118例 ,先行OCSP(the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NIHSS评分 (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 目的 分析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 连续1年观察发病 6h内收治的首发脑梗死 118例 ,先行OCSP(the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NIHSS评分 (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和超早期头颅CT平扫 ,再结合 72h内的头颅MR筛出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结果  118例中首诊分型 5 0例为腔隙梗死 ,其中 4 4例行MR复查并证实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 12例。头颅CT均未检出脑干病灶 ,MR准确检出了脑干责任灶。病灶多在脑桥的三叉神经根平面、脑桥旁正中动脉的血供分布区。 11例病灶小于 2 0mm ,呈纵向条状、片状。结论 早期行MR有助于明确诊断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对有糖尿病病史、起病有头晕、临床呈单纯运动性轻偏瘫或单纯性偏瘫的LACI,要注意其病灶有可能在脑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分型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无创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朱良付 黄如训 +4 位作者 陈颖贤 高庆春 刘春岭 盛文利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LLCA)的无创测定方法。方法选择青年健康志愿者32人,用经颅超声多普勒仪、无创血压监测仪监测和记录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流速、桡动脉血压,用常规法和傅立叶变换法分别测定两组临界关闭压(CCP)和LLCA值。结果... 目的探讨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LLCA)的无创测定方法。方法选择青年健康志愿者32人,用经颅超声多普勒仪、无创血压监测仪监测和记录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流速、桡动脉血压,用常规法和傅立叶变换法分别测定两组临界关闭压(CCP)和LLCA值。结果用常规法测定CCP有4例为负值,这4例经傅立叶变换法测定均为正值。常规法测定的LLCA值为(66.76±9.14)mmHg,傅立叶变换法测定的LLCA值为(60.79±10.12)mmHg,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无创测定LLCA宜用傅立叶变换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量 经颅多普勒 临界关闭压 自动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合并多发性脑出血1例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凌雁 陶玉倩 +3 位作者 黎锦如 陈羲 肖海 王立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脑出血 多发性 艾滋病患者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AIDS 并发 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脑细胞在大鼠脑梗死灶内的分化和整合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进胜 余剑 +4 位作者 洪华 陶玉倩 范玉华 陈向燕 黄如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 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 方法 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 ,移植到免疫抑制的 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 ,并与未移植的 5只脑梗死大鼠作... 目的 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 方法 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 ,移植到免疫抑制的 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 ,并与未移植的 5只脑梗死大鼠作对照。 8周后取大鼠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 移植了人胚胎脑细胞存活的 10只大鼠中 ,6只有移植物生长。移植物内有新生血管 ,细胞有分层排列趋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 ,移植物内有细胞分化 ,并存在大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汇集成束 ,整合到宿主脑内。 结论 培养的人胚胎脑细胞能在免疫抑制大鼠的脑梗死灶内生长、分化和整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脑 人胚胎 脑细胞 脑梗死 大鼠 移植物 神经细胞移植 并存 突破性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桥脑梗塞的定位诊断水平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凌雁 陶玉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6,79,共2页
关键词 桥脑梗塞 定位诊断 综合征 MR检查 头颅 梗塞灶 锥体束 水平 错误 一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值得高度重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35
13
作者 曾进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385-388,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的TIA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 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的TIA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 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起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国内外有关TIA的时限和处理方面的争议日益增多,值得神经脑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作时限 临床表现 卒中 病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