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型髓系抑制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志国 钟丽梅 +4 位作者 燕王翔 陈宇 陈丹 丁学强 张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3-620,共8页
【目的】评价口腔鳞癌(OSCC)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抑制细胞(MDSC)变化及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58例口腔鳞癌患者(OSCC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 【目的】评价口腔鳞癌(OSCC)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抑制细胞(MDSC)变化及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58例口腔鳞癌患者(OSCC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对照组和OSCC组术前外周血中MDSC的表型及比例,比较分析2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后3天、7天、30天外周血中MDSC的动态变化;分选CD11b+CD33highHLA-DR-细胞,采用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精氨酸酶活性检测,以及一氧化氮含量检测验证该群细胞功能;检测血清IL-6含量及与外周血CD11b+CD33highHLA-DR-MDSC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OSCC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CD11b+CD33highHLA-DR-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68±0.21)%和(0.65±0.05)%,OSC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中CD11b+CD33highHLA-DR-细胞是一群CD14+CD15-的有免疫抑制功能单核细胞型髓系抑制细胞(M-MDSC),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3)M-MDSC的变化与患者临床分期有关,临床Ⅲ、Ⅳ期口腔鳞癌患者与临床Ⅰ、Ⅱ期患者外周血M-MDSC比例分别为(3.01±0.35)%和(2.19±0.1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DSC的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MDSC比例在术后3天内明显升高(7.46±0.57)%,7天后逐渐下降(2.56±0.20)%,至术后30天可逐渐下降接近健康者水平(1.07±0.0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患者外周血中M-MDSC变化与IL-6含量呈正相关性(P<0.001)。【结论】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M-MDSC的变化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针对M-MDSC的治疗可能成为加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髓系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内固定系统在颌面骨折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冉炜 陈松龄 +2 位作者 冯崇锦 黎炽彬 匡代军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5-387,315,共3页
【目的】研究观察生物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夹板与螺钉 )植入人体后的各类反应及对机体内环境的可能影响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 16位颌面部骨折的病人在植入可吸收夹板与螺钉内固定后的 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均检测血常... 【目的】研究观察生物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夹板与螺钉 )植入人体后的各类反应及对机体内环境的可能影响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 16位颌面部骨折的病人在植入可吸收夹板与螺钉内固定后的 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均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清酶学指标并按时间段总结 ,同时复查病人的伤口愈合、骨端固定、咬合关系恢复等情况。【结果】 16位病人术后 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清酶学指标均无异常发现 ,临床检查局部伤口、骨段愈合均恢复良好 ,咬合关系正常。【结论】生物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夹板与螺钉 )具有良好的骨断端内固定作用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可满足颌面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 ,完全达到临床治疗上的生理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内骨折固定术 颌骨折 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颌下或颧弓入路的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冉炜 王海军 +4 位作者 舒大龙 陈松龄 冯崇锦 李佚 田智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4-367,F00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应用经颌下及颧弓入路对11例颅底及近颅底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5年。总结分析了3种不同的手术径路与方法、适应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采...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应用经颌下及颧弓入路对11例颅底及近颅底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5年。总结分析了3种不同的手术径路与方法、适应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使侵及颅底的几类肿瘤都能获得足够的暴露,术野清楚、操作方便,均能清晰完整地摘除瘤体。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3.5年,所有病例均健在,至今未出现颅脑症状和神经损伤以及肿瘤复发。【结论】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根据其所在部位、性质及瘤体大小采用适当的入路可获得足够的显露,并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颌下或颧弓入路 颅底肿瘤 外科治疗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安训 李苏 +1 位作者 丁学强 潘仕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比较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HCPT/PEG-PBLG纳米微球呈核-壳型结构,中间载药库大小约200nm,周围亲水区域厚度约30nm,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和56.8%,体内外释药均呈突释-缓释模型。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分别为4.5和10.1h,Cmax分别为2627.8和1513.5μg·L-1,Vd分别为7.3和20.0L,AUC分别为2459.0和2175.9μg·h·L-1。结论: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具有缓释、长循环并增加对组织的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聚谷氨酸苄酯 我药纳米微球 药代动力学 羟基喜树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冉炜 郭冰 +2 位作者 李轶 王迎军 葛建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8-20,共3页
[目的]研究比较两种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A,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和磷酸三钙共混 物;B,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和生物玻璃共混物与对照组聚消旋乳酸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以期为骨 组织工程提供理想... [目的]研究比较两种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A,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和磷酸三钙共混 物;B,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和生物玻璃共混物与对照组聚消旋乳酸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以期为骨 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15 mm×6 mm×5 mm全层骨质缺损,每一缺 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术后2周、4周、8周、12周取材行大体标本、X片观察、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结果]复合支架材料与 聚消旋乳酸相比,成骨时间早,成骨面积多,血管增生明显,同期成骨量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可降解支架材料生 物相容性好,效果明显优于聚消旋乳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 下颌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支架 支架材料 修复 乳酸 实验研究 消旋 共混物 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血管瘤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冯崇锦 李春阳 +2 位作者 程斌 梁惠珍 郭俊兵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HA)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水平及与血管畸形(VM)组织中GR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57例血管瘤(其中增殖期41例,消退期16例)和15例血管畸形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HA)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水平及与血管畸形(VM)组织中GR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57例血管瘤(其中增殖期41例,消退期16例)和15例血管畸形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增殖期血管瘤(PHA)组织中GR均表达为强阳性或阳性;消退期血管瘤(IHA)大多数病例GR表达为阳性或弱阳性;增殖期与消退期血管瘤GR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血管畸形组织中仅有少数病例GR表达为弱阳性,其余均为阴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者的GR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 38.8)。【结论】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存在GR高表达,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GR介导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畸形 免疫组织化学 受体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部种植模板在CT影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兴 黄远亮 +1 位作者 陈松龄 常时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了解热压成型模板在眶部种植术前应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扫描及图像分析中的指导效果。方法利用热压成型机对薄塑胶板加热、真空加压,按时钟方式制作成带标记孔的CT模板。将该模板佩戴入12具干颅标本和4例眶部缺失的患者,通过常规眶... 目的了解热压成型模板在眶部种植术前应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扫描及图像分析中的指导效果。方法利用热压成型机对薄塑胶板加热、真空加压,按时钟方式制作成带标记孔的CT模板。将该模板佩戴入12具干颅标本和4例眶部缺失的患者,通过常规眶部CT扫描和CT工作站AdvancedWorkstation(AW)4.0图像分析,观察眶部受植区骨量和骨解剖结构。结果带标记点的放射模板准确地定位了眶部受植区的骨结构,能够方便的测量受植区的骨量。结论热压成型CT模板可以精确分析眶部受植区骨量和骨结构,在眶部种植术前分析受植区骨量时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板 种植手术 眶部缺损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芸梅 刘艳 +6 位作者 黄秋雨 罗姜 吴红梅 王烨华 吴玲 李秀娥 毕小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3-621,共9页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家,基于循证结合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特点和专家临床经验,通过深度访谈专家,进行专家函询和专家会议,最终制定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对面神经功能训练时机、训练方法、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等方面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功能训练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图像重建显示下牙槽神经及其在下颌骨检查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邓伟 陈松龄 +3 位作者 张中伟 黄代营 张兴 匡代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1-503,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显示下牙槽神经的方法及其在下颌骨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7例正常人、2例下颌骨骨折、2例下颌骨囊肿及1例成釉细胞瘤患者进行磁共振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薄层最大信号强...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显示下牙槽神经的方法及其在下颌骨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7例正常人、2例下颌骨骨折、2例下颌骨囊肿及1例成釉细胞瘤患者进行磁共振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薄层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显示下牙槽神经主干及分支等情况。【结果】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所有正常人下牙槽神经主干及分支,对下颌骨骨折病例可完整显示下牙槽神经的连续性,下颌骨囊肿及成釉细胞瘤病例可显示下牙槽神经的走向及其与病变的毗邻关系。【结论】磁共振图像重建可以清楚的显示下牙槽神经主干及其分支,对临床治疗下颌骨疾病有较大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下牙槽神经 下颌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磊 向中正 +11 位作者 李一 郭伟 杨凯 王军 孙志军 任国欣 张建国 孙沫逸 冉伟 黄桂林 唐瞻贵 李龙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9-628,共10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被批准作为多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在头颈部鳞癌中,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的一线治疗。虽然ICIs在头...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被批准作为多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在头颈部鳞癌中,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的一线治疗。虽然ICIs在头颈部鳞癌治疗中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当前仍然存在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如ICIs疗效预测因子的选择,肿瘤病灶对ICIs治疗反应的评价,免疫超进展的应对以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因此,本共识基于当前临床已有的循证医学依据,结合临床上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整合头颈部肿瘤各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工作经验而形成相对规范统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CD/5-FC系统治疗舌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安训 黄洪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 :探讨胞嘧啶脱氨酶基因 /5_氟胞嘧啶 (CD/5_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舌癌细胞株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RT_PCR检测含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 (AdCMVCD)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的转染及表达情况 ,MTT法检测AdCMVCD/5_FC系统对舌癌... 目的 :探讨胞嘧啶脱氨酶基因 /5_氟胞嘧啶 (CD/5_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舌癌细胞株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RT_PCR检测含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 (AdCMVCD)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的转染及表达情况 ,MTT法检测AdCMVCD/5_FC系统对舌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 ,FCM检测该系统对舌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AdCMVCD可转染入舌癌细胞的胞核并表达CD基因 ;AdCMVCD/5_FC系统对舌癌细胞具有强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 ;FCM检测结果显示舌癌细胞S期比率显著升高 (P <0 0 0 1) ,G2 +M期比率下降为 0 (P <0 0 0 1) ,G1/G0 期的改变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AdCMVCD/5_FC自杀基因系统对舌癌细胞株具有强的杀伤作用 ,杀伤作用具有细胞周期(S期 )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自杀基因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 基因治疗 舌肿瘤 腺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抗栓药物患者门诊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10
12
作者 潘剑 薛洋 +8 位作者 赵吉宏 周青 邹多宏 陈松龄 韩冰 崔念晖 刘显 王了 胡开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5-263,共9页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因素,这类患者需要服用抗栓药物对血栓形成进行防治,但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其出血风险随之增加。拔牙手术是口腔外科门诊最常见的手术,尽管目前普...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因素,这类患者需要服用抗栓药物对血栓形成进行防治,但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其出血风险随之增加。拔牙手术是口腔外科门诊最常见的手术,尽管目前普遍认为口服抗栓药物的患者行拔牙手术时无需停药,但这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依旧困惑着大部分口腔外科医师,一些潜在的出血危险因素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提高口腔外科医师对口服抗栓药物拔牙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力,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健康,相关专家起草本共识,从术前出血风险评估、术中操作规范和术后护理等方面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抗栓药物 拔牙术 围手术期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弧氧化处理纯钛种植体骨内植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冉炜 田智慧 +3 位作者 郭冰 舒大龙 刘向臻 王迎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5-8,22,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纯钛种植体表面经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工艺处理后的成骨效能。【方法】将36枚(18枚纯钛种植体为对照组,18枚微弧氧化处理后的纯钛种植体为研究组)植入9只成年Beggle犬下颌骨内,使种植体在无负荷...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纯钛种植体表面经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工艺处理后的成骨效能。【方法】将36枚(18枚纯钛种植体为对照组,18枚微弧氧化处理后的纯钛种植体为研究组)植入9只成年Beggle犬下颌骨内,使种植体在无负荷的条件下愈合。采用扫描电镜、顶出实验、光学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定量组织形态学评价等方法,对植入4周、8周和12周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界面特点进行观察测量和评估,实验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种植体都产生骨结合,但扫描电镜和光学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微弧氧化组比纯钛对照组成骨更早,骨形成量更多;计算机定量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微弧氧化组12周的骨—种植体结合率是65.85%,高于纯钛对照组的7.37%;顶出实验结果显示,两组种植体结合力随时间逐渐升高,同组之间不同时间点的骨结合力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微弧氧化组的4周、8周和12周的骨结合力分别是71.4,147.2和266.3MPa,远远高于对照纯钛组的4.3,7.1和11.8MPa。【结论】纯钛种植体经微弧氧化工艺处理后可以提高其表面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还表明经微弧氧化处理过的钛种植体可以促进新骨形成,缩短骨结合时间,增强骨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钛种植体 骨—种植体界面 骨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弧氧化处理纯钛种植体的表面性状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智慧 冉炜 +3 位作者 郭冰 舒大龙 南开辉 王迎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利用微弧氧化工艺处理纯钛种植体构建粗化、活化的种植体表面,并对其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纯钛种植体在一定电压和电解液配方中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 【目的】利用微弧氧化工艺处理纯钛种植体构建粗化、活化的种植体表面,并对其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纯钛种植体在一定电压和电解液配方中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观察微弧氧化处理后的纯钛种植体表面的结构和形态特征。【结果】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的钛种植体表面含有丰富的钙磷元素,其中Ca/P和Ca/Ti比例分别是1.73和0.76。氧化膜与基体结合紧密(64.5±2.2)MPa,表层氧化膜明显可见许多胞状孔穴凹陷,疏松多孔,靠近钛基体的较表层致密,而且表面主要有晶红石,锐钛矿存在,具有较高的表面能。【结论】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处理纯钛种植体后可以得到富含钙磷元素,表面疏松多孔,与基体结合牢固,具有一定梯度的、与基体结合牢固的表面形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氧化膜 口腔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期腭裂整复术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崇锦 冉炜 +3 位作者 丁学强 陈松龄 郭俊兵 冯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期腭裂修复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84例7~12个月的先天性腭裂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腭裂整复术,观察其术中、术后情况,并对102例术后1~5年的患儿进行随访,对其语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果】全部患... 【目的】探讨婴儿期腭裂修复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84例7~12个月的先天性腭裂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腭裂整复术,观察其术中、术后情况,并对102例术后1~5年的患儿进行随访,对其语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果】全部患儿均能很好地耐受麻醉及手术,手术时间为(105.2±14.5)min,手术失血量为(35±5.4)mL。除1例双侧腭裂患儿术后发生腭瘘外,其余全部愈合良好。语音评价优良率达93.1%。【结论】婴儿期腭裂整复术是安全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获得良好的语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腭裂/外科学 麻醉 气管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181a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倩婷 王安训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51-54,共4页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非蛋白质编码的小分子RNA,参与调控不同基因的表达,对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miRNA-181a(miR-181a)参与调控细胞的分化和免疫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本文就miR-181a的结构和功能,miR-181a在...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非蛋白质编码的小分子RNA,参与调控不同基因的表达,对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miRNA-181a(miR-181a)参与调控细胞的分化和免疫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本文就miR-181a的结构和功能,miR-181a在其他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miR-181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miR-181a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81a 口腔鳞状细胞癌 肿瘤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Ni-Ti形状记忆合金修复腭裂骨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17
作者 冉炜 郭冰 +3 位作者 舒大龙 李佚 田智慧 王立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21-22,F002,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制成牵张器,利用NiTiSMA的超弹性产生的恒定的张力进行硬腭 牵张成骨,达到治疗腭裂骨质缺损,封闭腭部裂隙的目的;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12只 8周龄杂种犬随机... [目的]研究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制成牵张器,利用NiTiSMA的超弹性产生的恒定的张力进行硬腭 牵张成骨,达到治疗腭裂骨质缺损,封闭腭部裂隙的目的;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12只 8周龄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两组动物均手术形成硬腭中部裂隙,建立腭裂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组 动物同时放置NiTiSMA牵张器。待硬腭裂隙闭合时及4、8周时分别处死每组两只动物,取标本,组织切片观察。所有动物手术 前后及处死前取上、下颌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对照分析各时期的咬(牙合)关系变化。[结果]对照组动物腭部裂隙较原裂隙稍增 宽,实验组动物腭部裂隙于手术后10~14 d闭合,组织学分析实验组腭上颌缝区可见明显的新骨形成,牵张成骨对(牙合)关系无 明显不良影响。[结论]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牵张器可产生恒定的牵引力,刺激新骨的形成,是一种理想的牵张成骨 用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牵张成骨 骨质缺损 牵张器 腭部 动物实验研究 对照组 硬腭 目的 产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腭裂手术切口不同处理方法的对比
18
作者 黎炽彬 冉炜 +2 位作者 冯崇锦 舒大龙 黄伟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05-106,共2页
【目的】比较研究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处理松弛创口+可吸收线缝合腭裂创口和传统腭裂手术方法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腭裂手术病例,医用生物蛋白胶处理松弛切口+可吸收线缝合创口40例(观察组),术中填塞碘仿纱条+丝线缝合创口... 【目的】比较研究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处理松弛创口+可吸收线缝合腭裂创口和传统腭裂手术方法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腭裂手术病例,医用生物蛋白胶处理松弛切口+可吸收线缝合创口40例(观察组),术中填塞碘仿纱条+丝线缝合创口组32例(对照组),临床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体温变化、出血、创口愈合、饮食、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体温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创口愈合时间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较后组早,术后不用拆线,出血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腭裂松弛切口医用生物蛋白胶处理+可吸收线缝合创口能减少腭裂患者术后发热,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生物蛋白胶 碘仿纱条 可吸收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CDglyTK基因治疗Tca8113细胞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余东升 黄洪章 +3 位作者 谢谦 王安训 胡晓文 刘习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观察人工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CDglyTK双自杀融合基因治疗Tca8113细胞的疗效,为舌鳞癌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构建人工放射诱导启动子调控双融合自杀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CDglyTK,用脂质体为载体转染Tca8113细胞后予以3G... 目的观察人工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CDglyTK双自杀融合基因治疗Tca8113细胞的疗效,为舌鳞癌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构建人工放射诱导启动子调控双融合自杀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CDglyTK,用脂质体为载体转染Tca8113细胞后予以3Gy诱导放疗,描绘细胞生长曲线,RT-PCR检测CDglyTK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结果诱导放疗可显著增强双自杀基因CDglyTK对Tca8113细胞的毒性作用;RT-PCR半定量分析诱导放疗增强了CDglyTK基因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检测发现治疗组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增殖指数则低于对照组,诱导放疗显著提升了这种差距。结论人工合成放射诱导启动子可作为基因治疗中的分子开关调节CDglyTK基因在Tca8113细胞中靶向表达。低剂量放射性照射可显著提高放射诱导启动子调控的CDglyTK基因治疗Tca8113细胞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诱导启动子 放疗 舌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探讨
20
作者 赵永兴 陈松龄 +1 位作者 张兴 黄代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5-506,共2页
目的:探讨低位髁状突骨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方法:选择25例低位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及钛板内固定。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经观察3~6个月骨折端对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各种手术入路均有其优缺点,解剖... 目的:探讨低位髁状突骨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方法:选择25例低位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及钛板内固定。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经观察3~6个月骨折端对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各种手术入路均有其优缺点,解剖面神经入路,尤其对斜线型低位骨折效果更佳,小型钛板内固定效果优于微型钛板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 骨折 钛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