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晚期胃癌诊疗指南更新对比与梳理:CSCO、NCCN和ESMO 被引量:1
1
作者 蓝煜 王风华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7,共9页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总体预后不佳等特点。东西方胃癌人群在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模式及药物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推进,精准治疗理念的成熟和多学科治疗的推广...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总体预后不佳等特点。东西方胃癌人群在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模式及药物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推进,精准治疗理念的成熟和多学科治疗的推广等,临床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胃癌指南每年持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诊疗需求。本文就全球范围内三大权威胃癌指南最新版[包括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2024年V5版(2024年12月发布)、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胃癌在线指南2024版(2024年9月发布)和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4年4月发布)]更新内容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与梳理,聚焦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胃结合部和胃腺癌的临床治疗策略,关注基于靶点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MMR)状态和新靶点如Claudin18.2(CLDN18.2)等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的精准实施和全程管理。其中,HER2阳性晚期胃癌进入全线抗HER2治疗时代,抗HER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成为一线曲妥珠单抗治疗耐药之后的新选择。除此之外,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成为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新标准,基于MMR状态和PD-L1表达指导的诊疗模式将免疫治疗推向精准化,然而目前PD-L1表达检测在临床推广和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难。2024年发表的三大指南融合了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药物适应证的获批情况和医疗保健系统的实情等内容,尤其是CSCO胃癌指南基于中国自主研发药物的快速发展和针对中国人群研究适应证的成功获批进行了更新。三大指南在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新疗法的推荐和采用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不同指南内容展现出不同的视角与侧重,以丰富临床决策的维度,增强循证医学指南的临床适应性,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诊疗指南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及保存专家共识 被引量:46
2
作者 梁晓燕 方丛 +6 位作者 李晶洁 李婷婷 李志铭 谢小明 王曦 刘学奎 姚和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7-221,共5页
目前我国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也逐渐受到重视,患者的需求亦逐年增多。在我国女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规范及指南指导医生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本文为指导血液、乳腺及妇科肿... 目前我国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也逐渐受到重视,患者的需求亦逐年增多。在我国女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规范及指南指导医生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本文为指导血液、乳腺及妇科肿瘤相关专科的临床工作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联合生殖、妇产科及肿瘤专科的临床专家对临床诊疗策略及流程规范提出专家建议,提高对女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与保存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力保护 肿瘤患者 卵子/胚胎冷冻 卵巢组织冷冻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娅 张晓实 +8 位作者 彭瑞清 张蓉 张念华 李志铭 刘继彦 马锦 程霞 苏义顺 曾益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癌1例,十二指肠癌1例,甲状腺癌1例,胰腺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横纹肌肉瘤1例。rAdp53给药方案为1×1012VP/次,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给药途径包括瘤内注射、支气管内喷洒、腹腔内注射、动脉灌注和静脉滴注。联合化疗18例,联合放疗2例,联合同期放、化疗1例,联合腹部热疗和吉非替尼1例,联合免疫治疗1例,rAdp53单药治疗1例。结果:24例患者中因早期进展而停药1例,接受1疗程治疗20例,2疗程治疗2例,5疗程治疗1例。在可评价的21例中,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5例,进展(PD)11例,有效率23.8%(5/21),疾病控制率47.6%(10/21)。常见不良反应为自限性、I~II度注射部位疼痛、寒颤、发热和肌肉酸痛。III度发热2例,联合化疗者发生III~IV度骨髓抑制4例,骨痛加剧2例,一过性低血压1例。结论:晚期实体瘤患者可耐受rAdp53治疗,有必要进一步设计临床试验,确定rAdp53联合常规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腺病毒 基因治疗 肿瘤 化疗 副反应 疗效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IME-FICC法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蔡清清 丁颖 +1 位作者 林天歆 黄慧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96-1901,共6页
目的:探索改良免疫磁珠富集联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IME-FICC)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临床意义。方法:取7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与磁珠共价结合的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抗体富集外周血中表达... 目的:探索改良免疫磁珠富集联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IME-FICC)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临床意义。方法:取7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与磁珠共价结合的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抗体富集外周血中表达EpCAM的肿瘤细胞,再采用宽波段滤板检测细胞角蛋白(CK)8/18阳性的肿瘤细胞。中位随访25个月后,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在内的预后因子做统计分析。结果: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未检测到CK8/18,63例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到CK8/18,阳性率为82.9%(63/76,P<0.01)。复发患者治疗前检测到的外周血CK8/18+CTC中位数明显高于不复发患者(P<0.01),两组中位病毒壳蛋白抗原(VCA)-IgA滴度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K8/18+CTCs个数在3以上,无复发生存率逐渐下降。VCA-IgA滴度不能预测生存。结论:外周血中CK8/18+CTCs是初治鼻咽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循环肿瘤细胞 免疫磁珠富集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相关腹泻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
5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 +11 位作者 林榕波 刘勇 李宁 罗素霞 骆惠玉 潘宏铭 王杰军 王风华 张剑 孟彦红 苏丽玉 叶映泉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5-630,共26页
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化疗相关腹泻是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可导致化疗剂量降低、治疗延迟或中止、治疗方案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5-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是导致化疗相关腹泻最常见的化疗药物... 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化疗相关腹泻是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可导致化疗剂量降低、治疗延迟或中止、治疗方案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5-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是导致化疗相关腹泻最常见的化疗药物,近年来随着三药联合化疗方案运用的增加,腹泻相关死亡病例也随之增加,这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有关。洛哌丁胺是治疗化疗相关腹泻的主要药物,但如何管理洛哌丁胺治疗无效的腹泻是临床最关注的问题。因此,本专家组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化疗相关腹泻的定义、发病机制、分类、评估、诊断、干预和预防进行充分的评估与讨论,最终形成《化疗相关腹泻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便进一步规范对化疗相关腹泻的全程管理。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上注册,注册编号为PREPARE-2024CN1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腹泻 不良反应 全程管理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项单中心的25例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总结(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夏青 史艳侠 +1 位作者 刘东耕 姜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69-1473,共5页
目的根据单中心资料对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疾病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治疗的25名男性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1~90个月)。纳入分析的参... 目的根据单中心资料对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疾病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治疗的25名男性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1~90个月)。纳入分析的参数包括肿瘤家族史、年龄、吸烟、酗酒、肿瘤部位、肿瘤象限、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蛋白、新辅助化疗、手术方式、辅助化疗、辅助放疗、辅助内分泌治疗、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肿瘤TNM分期。通过单因素分析评价这些参数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6.5%,新辅助化疗、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接受了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P=0.086)。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预后差于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P=0.000),早期患者预后好于晚期患者(P=0.000)。结论男性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66.5%,新辅助化疗、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 单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7
作者 夏青 刘冬耕 姜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999~2010年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例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 目的探讨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999~2010年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例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本研究中3例患者均表现为腰部肿物,无特异性的类癌综合征表现。2例为男性,2例发病年龄〈40岁,3例均行手术,术后病理2例为类癌,1例肾母细胞瘤伴神经内分泌分化,3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K及Vim(+)、2例Syn(+)、2例NSE(+),1例CgA(+)。术后1例行化疗,1例行生物治疗联合放疗,1例未行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6年,其中1例死于肿瘤转移,1例失访,1例无病生存至今。结论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异质性高的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肿块、急性腰痛和血尿,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疾病预后差。对于早期类癌,肾切除术能根治,对于进展期肿瘤,预后仍然较差,强调多学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类癌 肾脏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注射E1B缺失腺病毒治疗恶性肿瘤的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瑞华 袁中玉 +10 位作者 管忠震 王华庆 胡晓桦 冯继峰 张阳 李方 陈正堂 王杰军 黄建瑾 周清华 宋三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14,18,共4页
目的 :观察瘤内注射E1B缺失腺病毒注射液 (H10 1)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式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共 53例 ,给予H 10 1瘤内注射 ,每天一次 ,每次一支 (5× 10 11病毒颗粒数 /0 5ml) ,连续 5天为一疗... 目的 :观察瘤内注射E1B缺失腺病毒注射液 (H10 1)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式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共 53例 ,给予H 10 1瘤内注射 ,每天一次 ,每次一支 (5× 10 11病毒颗粒数 /0 5ml) ,连续 5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观察并记录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可评价疗效的 49例患者中 ,CR 2例 ,PR 9例 ,MR 8例 ,SD 19例 ,PD 11例 ,总有效率为 2 2 .4% (11/49) ,按ITT人群分析有效率为 2 0 .8%(11/53 ) ,临床获益患者 (CR +PR +MR +SD)占 77.6% (3 8/49)。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疼痛 (57 4% )和发热(3 5 2 % ) ,未见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E1B缺失腺病毒 (H10 1)瘤内注射对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疗效 ,其毒副作用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B缺失腺病毒 恶性肿瘤 生物疗法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洪云 钟雪云 陈运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基因-308位和淋巴毒素(Lvmphotoxin-α,LTα)基因+252位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技术,对...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基因-308位和淋巴毒素(Lvmphotoxin-α,LTα)基因+252位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技术,对中国广东省96例NHL患者和72例正常对照者的TNF-α和LTα基因的单碱基突变多态性进行检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生存状况分析。结果:1)NHL患者两位点联合单倍体分型在性别、年龄、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而联合单倍体分型的高危型在不同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别(NHL组70.4%,对照组45.2%,P=0.018),NHL治疗不敏感组中高危型比例明显大于治疗敏感组,相对危险度为2.887(95%置信区间为1.188~7.016)。2)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发现高危型与低危型的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高危型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6.19个月,低危型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8.63个月,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67%、87.50%(P=0.0231);2年生存率分别为39.95%、65.13%,4年生存率分别为8.32%、46.52%(P=0.0012):COX回归模型显示联合单倍体分型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P=0.034)。结论:TNF-α-308位和LTα+252位联合单倍体分型与中国广东省NHL患者的治疗反应、生存等预后因素有关,可考虑将测定两位点多态性作为评估NHL预后的一种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肿瘤坏死因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腾 张会来 +8 位作者 王华庆 李静敏 克晓燕 曹军宁 黄慧强 张伟京 朱军 范云 冯继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全国8个研究中心入组10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全国8个研究中心入组10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d1、2,每21天1个周期,最多8个周期)。主要终点指标为总反应率(ORR),次要终点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全组10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28~74)岁,共计化疗447个周期,中位4(1~8)个周期。93例患者完成至少2个周期治疗,可评价疗效。15例(16.1%)获得完全缓解(CR),52例(55.9%)获得部分缓解(PR),22例(23.7%)稳定(SD),4例(4.3%)进展(PD),ORR为72%,DCR为95.7%。中位随访时间26.6(2~48.4)个月,59例(63.4%)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为8.53个月(95%CI:6.518~10.542),1年PFS率(40.6±5.3)%。48例(48%)出现3/4级不良事件,3/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24%和11%。结论: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客观缓解率较高,骨髓抑制为最常见不良反应,系二线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耐药 非霍奇金淋巴瘤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性、非细胞毒抗肿瘤药物的Ⅰ期临床试验设计
11
作者 曹烨 李鸿立 +1 位作者 彭柔君 姜文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靶向性、非细胞毒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本文总结了80项国内外近年开展的靶向性、非细胞毒药物的Ⅰ期临床试验,对每一项试验,我们分别从出入组标准、起始剂量的确定、爬升剂量的方法和最终确定Ⅱ期推荐剂量的方法... [目的]探讨靶向性、非细胞毒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本文总结了80项国内外近年开展的靶向性、非细胞毒药物的Ⅰ期临床试验,对每一项试验,我们分别从出入组标准、起始剂量的确定、爬升剂量的方法和最终确定Ⅱ期推荐剂量的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结果]80项临床试验中,有48项以毒性反应作为停止剂量爬升的主要原因,8项以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为依据,与推荐Ⅱ期剂量的结果相一致。非传统的检测手段,如靶点效应的评价、影像学评价等均未常规在方案中设计,或很少在推荐Ⅱ期剂量时使用。[结论]到目前为止,靶向性、非细胞毒抗肿瘤药物Ⅰ期试验仍沿用"毒性"和药代动力学指标作为观察终点。如何更有效的评价此类药物的分子靶点效应,在早期的临床试验中筛选出有效药物值得在今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性 非细胞毒药物 I期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CD22抗原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
12
作者 张东生 丁娅 +5 位作者 李苏 黄慧强 夏忠军 李志铭 林旭滨 姜文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检测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CD22抗原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CD22抗原表达... 【目的】检测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CD22抗原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CD22抗原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结果】CD22抗原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和细胞膜。全组21例,阳性率100.00%(21/21),强阳性(+++)率14.29%(3/21),中等阳性(++)率33.33%(7/21),弱阳性率(+)52.38%(11/21)。CD22表达与病理亚型、性别、年龄以及其它临床病理特征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D22抗原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以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出,该方法简单易行,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CD22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CD22抗原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超敏反应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2
13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 +12 位作者 苏丽玉 潘莹 林榕波 叶勇 张纾 张雪颖 赵秋玲 赵珅 骆惠玉 王风华 谢瑞祥 张宏艳 张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806,共22页
奥沙利铂是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药物。超敏反应是奥沙利铂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常迫使医师停用奥沙利铂,转寻其他替代方案,而这些替代方案可能效果更差、耐受性更低和(或)价格更昂贵。奥沙利铂超敏反应主要表现... 奥沙利铂是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药物。超敏反应是奥沙利铂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常迫使医师停用奥沙利铂,转寻其他替代方案,而这些替代方案可能效果更差、耐受性更低和(或)价格更昂贵。奥沙利铂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经典的Ⅰ型过敏反应,另外还包含细胞因子释放反应及混合型。临床上最关注的是严重过敏反应的管理以及针对发生超敏反应后奥沙利铂再挑战的问题。因此,本专家组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奥沙利铂超敏反应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断、分类与分级标准、处理以及再挑战进行充分的评估与讨论,最终形成《奥沙利铂超敏反应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便进一步规范对奥沙利铂超敏反应的全程管理。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上注册,注册编号为PREPARE-2024CN3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治疗 奥沙利铂 超敏反应 快速脱敏治疗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万宁 王冰 +10 位作者 郭娅 何梓健 杨晨 杨宁 卢丽清 梁虹艺 萧伟斌 杨丹丹 陈卓佳 方文峰 梁蔚婷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5-754,共10页
背景与目的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PEM)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临床试验中被证实有效,但这些试验是基于按照特定标准筛选的患者群体,因此这些结果是否能够代表真实世界中患者的普遍情况,仍然值... 背景与目的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PEM)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临床试验中被证实有效,但这些试验是基于按照特定标准筛选的患者群体,因此这些结果是否能够代表真实世界中患者的普遍情况,仍然值得讨论。本研究旨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PEM治疗晚期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PEM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消除组间差异,评估PEM与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450例患者中PEM组和化疗组任何等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9.87%和86.71%,≥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3%和7.31%。PEM组和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8.63%和36.00%(P=0.01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5.5和8.8个月(P<0.001),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和26.2个月(P<0.001)。结论PEM治疗晚期NSCLC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好的生存率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世界数据 帕博利珠单抗 肺肿瘤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曲妥珠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病全程管理策略
15
作者 张剑 韩茜 +12 位作者 徐菲 甘露 陈占红 马力 王浩 刘洁琼 吴小红 蔡莉 赵兵 吕铮 黎莉 倪苏婕 胡夕春 《中国癌症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7-1079,共13页
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已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乳腺癌、胃癌、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等领域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显著疗效,其安全性总体可控、可耐受,但其也会导致... 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已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乳腺癌、胃癌、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等领域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显著疗效,其安全性总体可控、可耐受,但其也会导致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ILD病因多样,不同抗肿瘤药物所致ILD发生率不等,症状表现各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T-DXd相关ILD多为1~2级,实施规范化的临床管理措施可降低ILD严重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实现T-DXd临床获益最大化。本文对ILD的流行病学、病因、高危因素以及药物所致ILD的可能机制进行总结,并重点介绍T-DXd所致ILD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以及经规范化临床管理后的ILD发生情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T-DXd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进行规范化临床管理的重要性。在具体的临床管理策略上,本文结合临床研究方案管理标准及国内外真实世界管理经验,从患者筛查、患者教育、ILD监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T-DXd所致ILD全程管理策略进行综述。在接受T-DXd治疗前,患者筛查有助于识别高危ILD风险患者,高危患者应谨慎使用T-DXd。而良好的患者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主动性,促使其及时报告疑似症状,有助于ILD的早期识别。在T-DXd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ILD患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并通过定期的影像学监测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尽可能早期诊断ILD,将严重ILD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在出现疑似症状或影像学表现时,必须立即中断T-DXd治疗,在考虑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病因。确诊ILD后,应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级决策T-DXd后续剂量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方案。此外,本文结合国内外临床经验针对T-DXd所致ILD患者是否可进行T-DXd再治疗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1级ILD患者可在特定情况下再次接受T-DXd治疗。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T-DXd所致ILD的流行病学、发生及发展特点、临床试验推荐管理策略以及国内外真实世界管理措施,结合临床专家经验对T-DXd所致ILD的全程管理策略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所致ILD的认知水平,为T-DXd所致ILD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妥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病 德曲妥珠单抗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罗湘 史艳侠 +3 位作者 李志铭 张东生 苏争艳 姜文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7-522,共6页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类高危乳腺癌,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类高危乳腺癌,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因而不能从针对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和Her-2的靶向治疗中获益。本研究旨在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和Her-2均为阴性的12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长期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占89.0%。T1、T2患者占78.1%,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48.4%,Ⅰ、Ⅱ期患者占60.9%。5年无病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1.1%、84.3%、75.8%和8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分期和脉管癌栓与TNBC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17.449,P=0.000)、原发肿块大小(RR=31.237,P=0.000)是影响TNBC预后的因素。结论:TNBC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时常年轻、有淋巴结转移、肿块较大,有乳腺癌家族史,预后差,淋巴结转移和肿块大小是影响TNBC预后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预后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复发或难治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潇潇 黄慧强 +6 位作者 夏忠军 林旭滨 蔡清淸 高岩 林泽晓 林桐榆 姜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7-870,874,共5页
目的旨在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使用利妥昔单抗共治疗69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5... 目的旨在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使用利妥昔单抗共治疗69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51.5岁(17-8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并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常用挽救化疗,化疗方案主要包括EPOCH、ICE、DHAP、GEMOX及GDP等。27例在初治时曾使用过利妥昔单抗,其余则在复发难治时与联合挽救化疗首次联合使用。结果69例患者中有64例可以评价疗效,5例未进行疗效评价。总体客观有效率为73.4%(47/64),完全缓解率为45.3%(29/47)。13例患者在挽救方案获得缓解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超大剂量化疗(AHSCT/HDT);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乏力及胃肠道反应。与利妥昔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寒战、发热和乏力。随访截止至2009年11月13日,中位随访40.6(3.7~179.9)月,有28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2例死于Ⅳ度骨髓抑制并严重感染,其余患者仍健在。中位生存时间为51.6月(3.7~179.9),第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62%和37%。初治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的生存期较初治曾使用利妥昔单抗组的患者长,两组的第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73.5%和83.1%,42.8%(P=0.001)。GCB型较非GCB型复发难治DLBCL有明显生存优势,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和21.4%(P=0.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DLBCL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挽救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失败后一线再引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永昌 安欣 +4 位作者 张乐 陈翠 徐瑞华 李宇红 王风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927-931,共5页
目的: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优先推荐含伊立替康的方案,然而部分患者因费用或禁忌症不能接受伊立替康的治疗。本回顾性研究探讨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失败后一线再引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奥沙利铂辅助化疗结束... 目的: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优先推荐含伊立替康的方案,然而部分患者因费用或禁忌症不能接受伊立替康的治疗。本回顾性研究探讨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失败后一线再引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奥沙利铂辅助化疗结束6个月后疾病进展一线治疗再引入的27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化疗方案包括mFOLFOX6和CapeOX。结果:27例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7例,总有效率29.6%,疾病控制率55.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和中位总生存分别为7.26个月(95%CI,6.34~13.43个月)和19.1个月(95%CI,19.3~33.1个月)。Ⅲ~Ⅳ度不良反应包括Ⅲ度粒细胞下降2例、Ⅲ度贫血1例、Ⅲ度和V度血小板下降各1例、Ⅲ度呕吐1例、Ⅲ度口腔粘膜炎1例、Ⅲ度神经毒性2例。结论:对于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失败后不能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奥沙利铂再引入可以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FOX XELOX 奥沙利铂 晚期结直肠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瑞米芬治疗Luminal型年轻乳腺癌疗效和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覃涛 袁中玉 +5 位作者 彭柔君 白冰 史艳侠 滕小玉 刘冬耕 王树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2-406,共5页
【目的】探讨托瑞米芬治疗年轻(≤35岁)可手术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诊治的绝经前年轻Luminal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内分泌治疗共247例(分别为181例和66例)。采用Kaplan-Me... 【目的】探讨托瑞米芬治疗年轻(≤35岁)可手术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诊治的绝经前年轻Luminal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内分泌治疗共247例(分别为181例和66例)。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生存情况,COX比率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托瑞米芬组和他莫昔芬组中位年龄分别是33岁和32岁。全组中位随访77.1月,托瑞米芬组和他莫昔芬组的6年无病生存时间为77.0%和79.2%,6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4%和87.4%,两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总生存时间,HR=0.794;P=0.589;无病生存时间,HR=1.132;P=0.686)。托瑞米芬组和他莫昔芬组的毒性反应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大、组织学分级高、分期晚和HER2过表达和患者无病生存时间较短相关;PR阴性患者可能无病生存时间短(P=0.056);脉管癌栓、淋巴结阳性和分期晚的患者总生存时间较短。多因素分析提示HER2阳性和PR阴性预示年轻Luminal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时间较短;分期较晚是该型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差的预后因素。【结论】托瑞米芬治疗年轻绝经前Luminal型可手术乳腺癌疗效和他莫昔芬相似,安全性好。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进一步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托瑞米芬 他莫昔芬 年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病人血清HER-2/neu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美琴 滕小玉 +3 位作者 姜文奇 刘冬耕 张东生 周宁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8-682,共5页
【目的】本研究分析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的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9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的浓度,分析血清与组织中HER-2/neu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本研究分析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的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9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的浓度,分析血清与组织中HER-2/neu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9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就诊时的血清HER-2/neu浓度为0.34~275.25μg/L(平均浓度为23.69μg/L)。血清HER-2/neu浓度的高低与化疗的有效性、疾病进展时间的长短无关。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血清HER-2/neu浓度与肿瘤组织中HER-2/neu表达强阳性是一致的。【结论】血清HER-2/neu尚不能确立为独立的预后指标,需要更多的病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清HER-2/NEU 酶联吸附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