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芝孢子粉对脂多糖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海华 徐评议 +3 位作者 刘焯霖 朱雯 李毅 叶饮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脂多糖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以探讨灵芝孢子粉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脑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脂多糖(LPS)组:立体定向注射LPS;LPS加灵芝孢子粉组:先用灵芝孢子粉灌胃3天...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脂多糖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以探讨灵芝孢子粉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脑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脂多糖(LPS)组:立体定向注射LPS;LPS加灵芝孢子粉组:先用灵芝孢子粉灌胃3天,立体定向注射LPS,继续灌胃14天,直至处死;正常对照组:立体定向注射PBS。分别于LPS注射后14天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RTPCR法检测中脑黑质TH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改变:LPS加灵芝孢子粉组14天的旋转次数30min为(94±3)r;LPS组的14天的旋转次数30min为(125±12)r。免疫组化显示2组术侧中脑TH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明显下降,但LPS加灵芝孢子粉组的TH阳性细胞数较LPS组明显增多(P<0.01)。RTPCR检测显示LPS加灵芝孢子粉组TH的mRNA表达量较LPS组的显著增加(P<0.01)。结论灵芝孢子粉的干预可有效改善LPS大鼠的旋转行为,减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提示灵芝孢子粉对LPS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粉 脂多糖 酪氨酸羟化酶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桥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7 位作者 曾进胜 凌雪英 王芳 凌莉 侯清华 邢世会 余剑 范玉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近、远端锥体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FMS和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第1周时下降,在第4周及第12周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发生顺行性及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这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逐渐进展,并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7 位作者 曾进胜 凌雪英 徐安定 余剑 王芳 凌莉 侯清华 邢世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11-714,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6例,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第12周(W12)进行DTI检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计算半卵园中心的DTI参数和各临床评分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上方半卵园中心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患者组W1:(0.43±0.02),W4:(0.39±0.01),W12:(0.33±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46±0.01),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从W1至W12,半卵园中心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49,P<0.05)及与FM增加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56,P<0.05)呈负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纤维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逆行性变性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被引量:6
4
作者 柳太云 张成 +3 位作者 肖露露 姚晓黎 冯善伟 曾缨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取扩增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取扩增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脐血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脐血MSC的Nestin表达和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脐血原代和2、5代MSC的Nest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12.4%和20.8%。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最高达36%,β-ME、DMSO分别为33%和25%。结论脐血MSC具有神经干/祖细胞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样细胞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孢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海华 徐评议 +3 位作者 刘焯霖 朱雯 李毅 叶钦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观察灵孢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原代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共培养,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脂多糖组(20ng/mL);单纯灵孢多糖组、脂多糖+灵孢多糖(50,100,300!O/mL)3组。通过免疫组化... 目的观察灵孢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原代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共培养,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脂多糖组(20ng/mL);单纯灵孢多糖组、脂多糖+灵孢多糖(50,100,300!O/mL)3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酪氨酸羟化酶,OX-42的阳性细胞数,以RT-PCR检测TNF-αmRNA和iNOSmRNA表达。结果灵孢多糖(100,300!O/mL)组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脂多糖组,分别为(30.1±3.1,34.2±3.2,23.4±2.8)。脂多糖组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30.6±4.5),TNF-αmRNA和iNOSmRNA表达增高,但经较大剂量灵孢多糖(100,300!O/mL)预处理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被抑制,总的细胞数量显著减少(26.4±5.1,25.1±4.6),TNF-αmRNA和iNOSmRNA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灵孢多糖预处理对脂多糖诱导的原代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灵孢多糖的预处理阻断了由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减少了TNF-αmRNA和iNOS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神经元 脂多糖 灵孢多糖 肿瘤坏死因子Α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文 张成 +5 位作者 陈松林 张为西 冯善伟 柳太云 姚晓黎 曾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用BDNF和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诱导1h、6h、12h及24h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元...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用BDNF和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诱导1h、6h、12h及24h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NSE、MAP-2及GFAP)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点的细胞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β-ME和BDNF诱导的细胞均能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和NSE,不表达MAP-2;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GFAP也有较弱表达。β-ME组诱导12h后nestin的表达转为阴性,NSE表达也减弱,而BDNF组直至24h nestin和NSE表达才渐转阴性;BDNF诱导的细胞S期百分率均较同时点的β-ME组高,β-ME在诱导后12h出现了凋亡峰,BDNF诱导组在观察的时点内均未出现凋亡峰。结论:β-ME诱导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的减少与细胞凋亡在时间上一致,说明分化后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凋亡有关;而BDNF诱导细胞的蛋白表达减少与细胞凋亡无关,提示BDNF诱导分化后的细胞死亡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或者BDNF可能有抗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 大鼠 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白塞病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扬君 盛文利 +1 位作者 黄如训 戴启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7-389,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白塞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8例神经白塞病患者的临床 和影像学资料;随访5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对该病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结果 8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均有白塞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其 中口腔溃疡8... 目的分析神经白塞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8例神经白塞病患者的临床 和影像学资料;随访5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对该病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结果 8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均有白塞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其 中口腔溃疡8例,生殖器溃疡6例,眼部病变3例,皮肤病变4例,针刺反应阳性5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只有1例,其余7 例从白塞病基本临床表现到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平均2.5年。8例中单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例,周围神经损害1例,两者同时 合并者3例。6例行头颅MR检查均显示颅内散在点状或小片状T,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影,其中2例行头颅CT未见异 常。结论神经白塞病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均可因小血管炎而受损,临床表现随其受累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以中枢神经系 统多见,周围神经较少,病程中有典型的缓解复发,病灶多且分散,影像学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针刺反应特异性高,结合白塞病的基 本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可诊断神经白塞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白塞病 临床表现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基因OMGP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操德智 周列民 +1 位作者 周珏倩 任力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 研究NF1基因 2 7b内含子上的镶嵌基因OMGP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的发病是否相关。方法 设计 5对互相嵌套能扩增OMGP基因整个表达序列的引物 ,应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 /HA(异源双链分析 ) 银染 直接测... 目的 研究NF1基因 2 7b内含子上的镶嵌基因OMGP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的发病是否相关。方法 设计 5对互相嵌套能扩增OMGP基因整个表达序列的引物 ,应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 /HA(异源双链分析 ) 银染 直接测序技术检测 3 2例NF1患者与 2 0例正常人中OMGP基因的突变。结果  3例NF1患者的 3个片段在SSCP中出现泳动异常 ,经直接测序分析并无碱基的改变 ,与Genebank中报告的序列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I基因 OMGP基因 异源双链分析 单链构象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操德智 周列民 +3 位作者 周珏倩 任力杰 赵霞 梁秀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5-358,后插2,共5页
目的研究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神经纤维瘤与非NF1神经纤维瘤的发病机制的异同,证实雪旺 细胞在NF1神经纤维瘤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用S100与NF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 测13例NF1患者与10例非NF1患者的神经纤维瘤中S1... 目的研究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神经纤维瘤与非NF1神经纤维瘤的发病机制的异同,证实雪旺 细胞在NF1神经纤维瘤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用S100与NF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 测13例NF1患者与10例非NF1患者的神经纤维瘤中S100,NF1蛋白的表达,分析NF1与非NF1组神经纤维瘤中 雪旺细胞,纤维母细胞的含量及NF1蛋白表达缺失的比率。结果NF1组神经纤维中雪旺细胞与纤维母细胞的平 均含量为66.41%,29.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024,P<0.05);雪旺细胞与纤维母细胞的NF1蛋白表达 缺失率分别为64.18%,50.1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25,P<0.01);而NF1蛋白表达缺失的雪旺细胞与 纤维母细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3%,14.9%,两者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t=4.358,P<0.01),说明雪旺细胞为 NF1患者神经纤维瘤形成的主要细胞,非NF1组神经纤维瘤中雪旺细胞与纤维母细胞均未检测到NF1蛋白的表达 缺失,与NF1组相比,两者的NF1蛋白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05,P<0.01),说明两组神经纤维瘤的发病 机制是完全不同的。结论NF1与非NF1神经纤维瘤发病机制完全不同,雪旺细胞的NF1蛋白表达缺失是NF1神 经纤维瘤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 NF1蛋白 发病机制 雪旺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4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廖焕权 王鸿轩 +3 位作者 陈红兵 王莹 贺涓涓 洪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经病理确诊的4例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为中青年女性。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高压... 【目的】探讨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经病理确诊的4例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为中青年女性。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高压症状、癫痫、脑神经瘫痪以及不自主运动等,累及脊髓可致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影像学呈弥漫性浸润病灶。4例患者均侵犯大脑半球3个以上部位并同时侵犯胼胝体,未见明显局灶性占位效应及增强扫描强化。发病早期均被误诊,尤其难与炎症性疾病相鉴别。4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结论】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可帮助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 临床表现 影像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敬军 刘焯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8-561,共4页
Neuralstemcells (NSCs)maintainthepotentialof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in nervesystem .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NSCshavedevelopedintoafrontierofneuroscienceinrecent years .Thisreviewdescribesthespecificity ,cont... Neuralstemcells (NSCs)maintainthepotentialof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in nervesystem .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NSCshavedevelopedintoafrontierofneuroscienceinrecent years .Thisreviewdescribesthespecificity ,contribution ,regulationmechanismandapplicationofNSCs . Neuralstemcellsplayanimportantroleinthenervoussystemofgrowthandreparation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研究 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定量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核团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玉坤 陈颖茜 +6 位作者 初建平 李欣蓓 周香雪 黄小龙 赵静 王玉亮 严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0-655,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ODDI)定量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基底核及丘脑核团微结构改变的价值,并评估NODDI对WD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7例WD患者(WD组)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名(对照组)行MR扫描,采用NODDI后... 目的观察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ODDI)定量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基底核及丘脑核团微结构改变的价值,并评估NODDI对WD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7例WD患者(WD组)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名(对照组)行MR扫描,采用NODDI后处理方法,获得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的NODDI参数,包括神经突内体积分数(Vic)、神经突方向离散度(ODI)和脑脊液体积分数(Viso),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各参数与临床Young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及对WD的诊断效能。结果 WD组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的Vic值和ODI值均低于对照组,而Viso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丘脑的Vic值降低而Viso值升高(P均<0.05),OD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WD患者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的Vic值和ODI值与临床Young评分呈负相关,壳核、苍白球的Viso值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采用随机森林模型,NODDI预测WD的准确率为96.23%,ROC曲线下面积为0.96。结论 NODDI可有效评估WD患者脑部铜沉积所致微观结构和代谢变化,有望用于检测WD患者脑深部核团结构改变,并评估其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迷茫与前景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飞奇 钱采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成鞘细胞的移植和迁移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志华 盛文利 +4 位作者 沈慧勇 侯清华 李锐 曾进胜 黄如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271-276,共6页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大鼠移植嗅成鞘细胞(OE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OEC迁移规律。方法从2.5个月龄SD大鼠嗅球取材,利用差异贴壁方法纯化OEC。移植前,用Hoechst 33342标记OEC。按双肾双夹方法制备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模型...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大鼠移植嗅成鞘细胞(OE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OEC迁移规律。方法从2.5个月龄SD大鼠嗅球取材,利用差异贴壁方法纯化OEC。移植前,用Hoechst 33342标记OEC。按双肾双夹方法制备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10周,电凝大脑中动脉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MCAO大鼠63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及双侧移植组,每组21只大鼠。于移植术前,移植术后第2和6周行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检查;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情况。移植后6周取移植部位脑组织行冷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EC迁移情况。结果①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及双侧移植组移植前运动评分中位数评分均为2,移植后第2周分别为5、4、7,第6周分别为6,7、9;移植前感觉功能评价中位数3组均为6.67%,移植后第2周3组分别为20.00%、13.33%和33.33%,移植后第6周分别为26.67%、33.33%和46.67%。以上指标各时间点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移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梗死灶边缘区GAP-43、NF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移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表达均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移植OEC后6周3组均观察到OEC向梗死灶及对侧的皮质迁移。结论脑梗死大鼠OEC健侧移植能够起到与患侧移植同样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这种作用与OEC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及较强的自我迁移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细胞移植 神经再生 嗅成鞘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神经梅毒一例
15
作者 廖宝共 覃莲 周珏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428-429,共2页
患者 男,59岁。主因“反复头晕半年,加重14d并伴发作性晕厥”于2008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该患者半年来常感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伴有双下肢乏力。但因不影响日常生活,故未去医院就诊。入院前14d,患者在... 患者 男,59岁。主因“反复头晕半年,加重14d并伴发作性晕厥”于2008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该患者半年来常感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伴有双下肢乏力。但因不影响日常生活,故未去医院就诊。入院前14d,患者在转身时突然出现晕厥,面色苍白,出冷汗,伴视物模糊。无头痛及恶心、呕吐。意识清楚,无耳鸣、耳痛及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抽搐。约2min后自行缓解。此后症状反复发作,多发生于头颈转动或体位改变时,伴左上肢活动后无力。1~2d发作1次,每次持续时间1~15min,休息后好转。个人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神经梅毒 血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与改良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可 陈雄 +2 位作者 郑俊炯 陈嘉诚 丰岩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讨三种神经功能评分方法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中的应用情况,并提出最适评价标准。方法 32只雌性C57BL/6小鼠(18~20 g)随机分配为正常对照组(15只)、造模组(17... 目的探讨三种神经功能评分方法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中的应用情况,并提出最适评价标准。方法 32只雌性C57BL/6小鼠(18~20 g)随机分配为正常对照组(15只)、造模组(17只)。造模组用MOG_(33-35)多肽与弗式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成乳剂后多点皮下注射制备成EAE模型。遵循双人双盲原则分别使用Kono’s 5分法、Weaver’s 15分法及改良15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结合小鼠脊髓H&E染色结果,探究三种评分方法的评价准确性、症状敏感性、病情相关性。结果据神经功能评分趋势图,改良15分法后期症状波动更明显。对于非典型性发病EAE,改良15分法和15分法的评分更准确。改良15分法和15分法的发病时间显著早于5分法(P〈0.001),且可反映早期病理改变。改良15分法与高峰期、缓解期病理改变显著相关(高峰P=0.001,缓解P=0.024),15分法与缓解期病理改变相关(P〈0.05)。结论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中,改良15分法能有效进行细化评分,更准确地评估各时期神经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神经功能评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95抑制剂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阳馥冰 陈艺聪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80-382,共3页
迄今绝大多数在脑缺血动物模型中证实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后都被证实无效甚至有害[1]。近年来,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抑制剂成为神经保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PSD-95抑制剂Tat-NR2B9c(NA-... 迄今绝大多数在脑缺血动物模型中证实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后都被证实无效甚至有害[1]。近年来,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抑制剂成为神经保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PSD-95抑制剂Tat-NR2B9c(NA-1)从离体细胞、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到人体试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保护药 PDZ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59例卒中危险因素20年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刘春岭 黄如训 +3 位作者 解龙昌 林健雯 朱良付 师晓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分析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资料 完整的3059例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 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 目的 分析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资料 完整的3059例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 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性,并进 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结果 3059例卒中患者中共有危险因素3286例次,依次为高血 压1645例次、吸烟622例次、酗酒357例次、冠心病272例次、糖尿病191例次、风湿性心脏病 105例次、卒中家族史94例次。 结论 高血压、吸烟与酗酒为卒中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的主 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有助于卒中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危险因素 吸烟 高血压 患者 酗酒 回顾性分析 中共 理论依据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油干预治疗6-羟多巴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朱蔚文 刘焯霖 +3 位作者 徐浩文 谢安木 叶钦勇 陈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油对6-羟多巴(6-OHDA)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行为学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该药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6-OHDA组40只、灵芝孢子油+6-OHDA组40只。通过脑部立...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油对6-羟多巴(6-OHDA)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行为学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该药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6-OHDA组40只、灵芝孢子油+6-OHDA组40只。通过脑部立体定向法将6-OHDA注射到SD大鼠一侧黑质致密部建立6-OHDA大鼠PD模型,灵芝孢子油+6-OHDA组在造模前3d开始给灵芝孢子油每天500mg/kg,连续10d。6-OHDA组喂食生理盐水做对照。造模后每周给予阿朴吗啡观察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4周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物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blot法对TH蛋白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①灵芝孢子油+6-OHDA组出现旋转行为的大鼠比例为10%,6-OHDA组为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物含量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多巴胺手术侧含量/手术对侧含量在灵芝孢子油+6-OHDA组为(60.12±7.5)%,在6-OHDA组为(38.58±7.26)%。③在黑质致密带区灵芝孢子油+6-OHDA组的TH免疫阳性细胞及TH蛋白表达量均较6-OHDA组显著增多。【结论】灵芝孢子油能明显改善6-OHDA大鼠模型行为学,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物含量并提高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残存率,提示灵芝孢子油可能具有减缓PD病变进程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油 6-羟多巴 帕金森病 实验研究 大鼠模型 干预治疗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6-OHDA 纹状体多巴胺 免疫组织化学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western 模型行为学 黑质致密部 酪氨酸羟化酶 免疫阳性细胞 神经保护作用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发作的常见诱因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春岭 黄如训 +3 位作者 解龙昌 朱良付 曾进胜 苏镇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 分析与脑卒中发作有关的常见诱因 ,为更好地预防中风提供依据。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 30 5 9例脑卒中进行回顾性总结 ,着重分析脑卒中发作的常见诱因 ,并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  30 5 9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明确诱因的有 82 6例 ,占总... 目的 分析与脑卒中发作有关的常见诱因 ,为更好地预防中风提供依据。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 30 5 9例脑卒中进行回顾性总结 ,着重分析脑卒中发作的常见诱因 ,并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  30 5 9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明确诱因的有 82 6例 ,占总患病人数的 2 7 0 0 % ;出血性脑卒中 5 4 2例 (36 2 1% ) ;缺血性脑卒中 2 84例 (18 18% )。诱因的频数依次为过度劳累、用力大小便、情绪紧张、饮酒过多、洗澡时间过长、饮食失调、过远行走、做家务过多、玩牌 (含打麻将 )、心脏病等 ;脑卒中在冬季寒冷时较其他季节多发。结论 脑卒中的诱因有的可使机体在一短时间内处于易发病状态 ,有的可即时引起发作 ,积极控制诱因有助于明显减少脑卒中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诱因 卒中前状态 启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