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间质干细胞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
作者 索明环 张志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S1期59-61,共3页
脂肪间质干细胞是新发现的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具有向软骨、骨、脂肪、肌肉、神经细胞等分化的成体干细胞。目前已经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它的应用,认为它可以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构建... 脂肪间质干细胞是新发现的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具有向软骨、骨、脂肪、肌肉、神经细胞等分化的成体干细胞。目前已经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它的应用,认为它可以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组织中比较成熟的是软骨,有望应用于临床。下面就脂肪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成软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质干细胞 脂肪组织 干细胞 组织工程 成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与活化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东长 陈蕊 +6 位作者 余伟华 雷俊霞 彭延文 刘宇 张秀明 李树浓 项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骨髓和肝脏分离纯化培养大鼠MSCs及HSCs,塑料板传代培养激活HSCs;在半透膜(transwellinsert)上接种MSCs,在6孔塑料培养板上接种HSCs,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骨髓和肝脏分离纯化培养大鼠MSCs及HSCs,塑料板传代培养激活HSCs;在半透膜(transwellinsert)上接种MSCs,在6孔塑料培养板上接种HSCs,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s)及HSCs培养分别作为对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与结蛋白的表达,IBAS2.5软件分析阳性染色表达量。结果:HSCs与MSCs共培养24h,HSCs表现轻度增殖抑制,随着培养时间延长,HSCs增殖活性受抑制更明显,在48h和72h的抑制率分别达15.7%与30.3%,与BRLs共培养体系比较有显著差异;与MSCs共培养72h,HSCs表达α-SMA量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BRLs及HSCs培养体系(50.2%vs90.2%、95.6%,P<0.01);而结蛋白表达的量在3组共培养体系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MSCs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抑制HSCs增殖活性的潜能,在治疗肝纤维化中可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肝星状细胞 增殖 平滑肌肌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肝条件培养液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造血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温冠媚 李浩威 +6 位作者 肖庆忠 陈振光 张秀明 李艳 那晓东 项鹏 李树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造血分化潜能。方法选用孕125-145d(125-145dpc)的昆明小鼠,分别制备小鼠胎肝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FLSC-CM)及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FD),将体外扩增的CD34-CD45-hMSCs分别接种于含FLSC-CM、FD和IL-...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造血分化潜能。方法选用孕125-145d(125-145dpc)的昆明小鼠,分别制备小鼠胎肝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FLSC-CM)及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FD),将体外扩增的CD34-CD45-hMSCs分别接种于含FLSC-CM、FD和IL-6及SCF组合的培养体系中,培养7d后,通过形态学、表型、粒-单/巨噬细胞系集落培养(CFU-GM)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hMSCs与FLSC-CM共培养组产生的非贴壁细胞明显增多,形态类似于单核或小淋巴细胞,部分细胞可表达人造血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CD34和CD45),在含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中能够形成CFU-GM,而FD和IL-6+SCF诱导组无上述作用。结论FLSC-CM可诱导CD34-CD45-hMSCs分化为造血细胞,提示hMSCs具有体外造血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胎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许茹 夏文杰 +3 位作者 叶欣 项鹏 付涌水 罗广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51-1954,共4页
目的:分离培养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et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fMSCs),分析其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如形态特征、增殖特性、细胞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核型分析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胎儿骨髓MSCs,在... 目的:分离培养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et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fMSCs),分析其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如形态特征、增殖特性、细胞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核型分析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胎儿骨髓MSCs,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考察各代细胞形态、生长、表面标记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核型分析、细胞周期检测等。结果:在扩增过程中,MSCs的增殖能力随着代数增加而降低。在扩增至第3代时,MSCs表现出较高的纯度,表达CD29、CD44、CD105、CD166,不表达CD34、CD45。10代之前核型未发生变异,仍具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其仍具有干细胞特性。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10代以前的细胞生长性状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等临床应用的良好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核型分析 成骨 成脂 表面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比格犬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软骨方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军 王跃建 +3 位作者 柯晖 苏振忠 余伟华 项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81-1585,共5页
目的:体外诱导成年比格犬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探讨体外诱导成软骨的方法和条件。方法:比格犬股骨取骨髓10 mL,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扩增,加入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以高密度细胞团块培养,诱导BMSCs分化为软骨细... 目的:体外诱导成年比格犬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探讨体外诱导成软骨的方法和条件。方法:比格犬股骨取骨髓10 mL,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扩增,加入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以高密度细胞团块培养,诱导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的软骨样组织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结论:应用含TGF-β1的诱导液在体外可以诱导比格犬BMSC分化为软骨细胞,诱导的软骨细胞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比格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外周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婉颐 黄利华 +3 位作者 周立文 石翾 赖兴强 李伟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1-437,共7页
【目的】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细胞)在体外向外周神经元分化的能力。【方法】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在无饲养层培养条件下维持培养,然后在神经培养基中悬浮培养分化为神经球,通过把神经球贴壁在多聚赖氨酸和层粘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 【目的】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细胞)在体外向外周神经元分化的能力。【方法】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在无饲养层培养条件下维持培养,然后在神经培养基中悬浮培养分化为神经球,通过把神经球贴壁在多聚赖氨酸和层粘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利用流式分选细胞方法获得神经嵴干细胞(NCSC),通过把神经嵴干细胞在外周神经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分化,获得外周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神经嵴干细胞和外周神经元的标记物。【结果】贴壁的神经球出现特征性的神经花环(Neural rosettes)结构,神经嵴干细胞从神经花环发生迁移;神经嵴干细胞向外周神经元诱导后出现神经丝结构,并表达外周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结论】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在体外能高效向外周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外周神经元 神经嵴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的生物学评估 被引量:13
7
作者 夏文杰 许茹 +7 位作者 叶欣 付涌水 罗广平 丁浩强 项鹏 张秀明 邓晶 陈扬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39-644,共6页
本研究旨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进行移植前增殖分化能力测定,病毒学检查,核型分析,PCR-STR和HLA的检测,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移植细胞。采用贴壁法分离骨髓MSC,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考察各代细胞形态... 本研究旨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进行移植前增殖分化能力测定,病毒学检查,核型分析,PCR-STR和HLA的检测,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移植细胞。采用贴壁法分离骨髓MSC,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考察各代细胞形态、生长、表面标记、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核型分析,利用HLA-SBT技术检测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的HLA-I和HLA-II位点的高分辨分型;应用PCR-STR技术检测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基因遗传标记。并且利用ELISA方法检测HIV,HBV,HCV和TP,使用PCR方法检测支原体污染。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增加,MSC的增殖能力、成骨能力均有所下降。在扩增过程中,MSC始终保持较高的纯度,CD29、CD44、CD105、CD166、CD73均表达阳性,CD14、CD34、CD45、CD80和CD86均表达阴性。在8代以前未发现核型变异。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的HLA高分辨分型和STR基因分型结果为MSC3的TP表达阳性,MSC2在5代出现支原体污染。结论:在体外培养过程中MSC干细胞特性逐渐丢失,其中向成骨方向的分化潜能降低。MSC在8代以前可作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良好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 成脂 STR H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贺晓玉 沈慧勇 +6 位作者 项鹏 吴燕峰 唐勇 史玉朋 黄霖 杨睿 叶记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人神经干细胞(h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取2~3个月流产胎儿海马区组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24只成年SD大鼠制成脊髓损伤模型,伤后第8天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人神经干细胞(h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取2~3个月流产胎儿海马区组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24只成年SD大鼠制成脊髓损伤模型,伤后第8天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于损伤中心分别注入CM-DiI标记的hNSCs悬液和DMEM/F12培养液。分别于hNSCs移植后当天及1、2、3、4、6、8周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功能评定量表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移植后第4、8周取损伤部位脊髓,行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移,并检测损伤脊髓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ase)、神经巢蛋白(Nestin)等抗原的表达。结果:移植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移植1周时后肢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6.4±0.99 vs 6.0±0.93,P>0.05);移植4周时后肢运动功能比1周时有明显恢复,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7±1.04 vs 7.4±0.95,P<0.05);移植的hNSCs可在损伤脊髓处长时间存活(至少8周),并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在损伤脊髓处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并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移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种示踪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赖文玉 岑丹阳 +4 位作者 曾巧慧 刘畅 王鹏 周敦华 李文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236,共5页
【目的】探讨荧光染料CM-DiI直接标记和慢病毒感染法EGFP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用于体内示踪的优缺点。【方法】利用FUGW质粒构建携带E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P3代hMSC,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感染效果及传代前后细胞EGF... 【目的】探讨荧光染料CM-DiI直接标记和慢病毒感染法EGFP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用于体内示踪的优缺点。【方法】利用FUGW质粒构建携带E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P3代hMSC,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感染效果及传代前后细胞EGFP表达情况的变化;CM-DiI直接标记P3代hMSC,观察CM-DiI标记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传代前后细胞标记效果的变化。分别将CM-DiI和EGFP标记的P3代hMSC移植入新生大鼠左侧脑室,2周后取大鼠脑组织行冰冻切片,比较两种标记方法用于体内示踪的效果。【结果】慢病毒感染hMSC 48h后,约40%细胞表达绿色荧光,体外培养1个月,EGFP阳性细胞数增至50%左右,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细胞生长不受病毒转染的影响。CM-DiI标记hMSC 12h后,95%以上细胞呈现很强的红色荧光,1个月后,阳性细胞减少至50%左右,荧光强度也有一定程度降低,未见染料对细胞形态和生长产生明显影响。CM-DiI标记的hMSC移植后2周脑冰冻切片可以找到红色荧光的标记细胞,EGFP标记的hMSC移植后2周脑冰冻切片未找到绿色荧光细胞。【结论】CM-DiI和EGFP均可在体外高效标记hMSC,但CM-DiI标记的hMSC体内示踪效果优于EGFP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CM-DiI 细胞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营养素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朝权 高雅 +3 位作者 项鹏 杨珂 邹丽媛 吴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61-2066,共6页
目的:探索心肌营养素1(CT-1)对小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获取、扩增稳定的成体西藏小型猪MSCs,鉴定成脂、成骨潜能。分4组诱导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包括空白对照组、5-氮杂胞苷(5-Aza)组、CT-1组、5-Aza... 目的:探索心肌营养素1(CT-1)对小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获取、扩增稳定的成体西藏小型猪MSCs,鉴定成脂、成骨潜能。分4组诱导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包括空白对照组、5-氮杂胞苷(5-Aza)组、CT-1组、5-Aza和CT-1合用组。取诱导后4周的细胞加肌动蛋白(α-actin)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最后计数红色荧光阳性染色率。结果:分组诱导分化结果,合用组的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α-actin阳性率为29.90%±4.76%,明显大于5-Aza组(17.73%±2.35%,P<0.01)、CT-1组(6.63%±0.55%,P<0.01)和空白对照组(1.62%±0.09%,P<0.01);5-Aza组明显大于CT-1组(P<0.01)和空白对照组(P<0.01);CT-1组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cTnT红色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合用组的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cTnT阳性率为36.50%±4.09%,明显大于5-Aza组(14.37%±1.65%,P<0.01)、CT-1组(7.50%±0.61%,P<0.01)和空白对照组(1.12%±0.23%,P<0.01);5-Aza组明显大于CT-1组(P<0.01)和空白对照组(P<0.01);CT-1组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适宜浓度的5-Aza(10μmol/L)和CT-1(0.1μg/L)能够在体外诱导小型藏猪骨髓MSCs转化为心肌样细胞,诱导后的细胞获得部分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CT-1与5-Aza联合可明显提高诱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营养素1 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基因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淑辉 张成 +7 位作者 陈松林 于美娟 张雅妮 李美山 熊符 尚延昌 冯善伟 申本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构建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microdystroph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研究其体外表达情况。方法限制性酶切PBSK-MICRO质粒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NotI位点内,克隆... 目的构建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microdystroph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研究其体外表达情况。方法限制性酶切PBSK-MICRO质粒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NotI位点内,克隆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cro dystrophin。通过酶切和测序对质粒进行鉴定。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入rMSCs中,经过G418筛选后,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产物。结果pcDNA3.1(+)/micro dystrophin经过NotI、Hind III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插入片断正确。提取转染重组质粒rMSCs的总RNA,进行RT-PCR可见mRNA的转录;对G418筛选后rMSCs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细胞内亮丽的红色荧光,说明转染后的rMSCs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入rMSCs内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体外修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真核表达 转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人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在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美娟 张成 +3 位作者 王淑辉 张雅妮 姚晓黎 卢锡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8-561,i0002,共5页
目的构建含有人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检测经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转移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模型小鼠(mdx)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方法构建含有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 目的构建含有人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检测经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转移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模型小鼠(mdx)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方法构建含有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转染包装细胞PA317,制备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并感染mdx鼠的MSCs,利用免疫荧光、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含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感染mdx鼠MSCs后48h,RT-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319bp DNA片断;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感染组mdx鼠MSCs中可见红色颗粒,深浅不一。结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可以将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转移至mdx鼠MSCs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的转归
13
作者 杨珂 彭朝权 +5 位作者 项鹏 张成喜 邹丽媛 吴晓 高雅 康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活体动态示踪小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型猪自体骨髓MSC,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MSC,并用SPIO体外标记MSC-GFP...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活体动态示踪小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型猪自体骨髓MSC,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MSC,并用SPIO体外标记MSC-GFP。采用经皮球囊封堵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双标记的MSC经冠脉移植入小型猪心肌梗死区域,移植后24h、3周、8周在MRI下进行活体动态示踪。【结果】普鲁士蓝染色显示25μgFe/mLSPIO与0.8μL/mL阳离子脂质体联合对MSC的标记率达95%~100%,对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无影响,标记细胞仍均具备多向分化能力;冠脉移植MSC后24h,3周,8周MRI成像均可见梗死区域的室间隔有明显区别于周边组织的低信号。离体组织学检查可见心梗边缘区有普鲁士蓝染色阳性,荧光阳性细胞存在。【结论】SPIO标记MSC可在MRI成像下表现出理想的信号强度和示踪时间,SPIO活体动态示踪小型猪骨髓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 间充质干细胞 小型猪 急性心肌梗死 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载体转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
14
作者 刘正山 张成 +5 位作者 尚延昌 熊符 冯善伟 李勇 许勇峰 周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9-573,I0003,共6页
目的比较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杆状病毒载体和质粒载体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转导效率。方法体外原代培养hBMSCs,进行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杆状病毒载体和质粒载体转染实验。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 目的比较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杆状病毒载体和质粒载体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转导效率。方法体外原代培养hBMSCs,进行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杆状病毒载体和质粒载体转染实验。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经基因载体转染后的hBMSCs胞内目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基因载体转染后的部分hBMSCs胞内有GFP表达而发绿色荧光,其中杆状病毒转导的hBMSCs荧光强度较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及质粒载体的转导效率和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分别是42%、37%、22%和158、115、77,均明显低于杆状病毒的70%(P<0.01)和212(P<0.05)。结论杆状病毒载体对hBMSCs的转导效率高于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和质粒载体,有望成为人体基因治疗研究中更为理想的基因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基因载体 转导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stin-GFP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建系及体外神经分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紫菲 赖文玉 +5 位作者 柯琼 李付贵 王涛 张秀明 李伟强 项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63,共9页
【目的】建立Nestin-GFP转基因小鼠的胚胎干细胞(mESC)系,并观察其示踪ES细胞系的神经分化过程。【方法】将E3.5的Nestin-GFP小鼠囊胚接种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MEF经γ射线照射失去增殖活性)。4~6d后将自囊胚长出的内细胞团(ICM)继... 【目的】建立Nestin-GFP转基因小鼠的胚胎干细胞(mESC)系,并观察其示踪ES细胞系的神经分化过程。【方法】将E3.5的Nestin-GFP小鼠囊胚接种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MEF经γ射线照射失去增殖活性)。4~6d后将自囊胚长出的内细胞团(ICM)继续培养并传代扩增,检测所得细胞Oct-4、SSEA-1和AKP等胚胎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及在体内外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之后,诱导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其标志性抗原。【结果】免疫组化可见Nestin-GFP小鼠胚胎干细胞表达未分化细胞特异性标志Oct-4、SSEA-1,AKP染色呈强阳性,并具有向体内外三胚层分化潜能;在体外诱导其向神经分化,第6d可见到明显的绿色荧光,并与免疫组化Nestin表达部位基本吻合。第12d及第16d分别可见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表达,而此时Nestin的表达较前明显下降。【结论】成功建立了Nestin-GFP小鼠胚胎干细胞系,该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并可用于在体外更直观的监测神经分化的阶段性变化并由此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TIN 胚胎干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神经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及其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小然 彭延文 项鹏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6期314-319,369,共7页
自1954年人类首例肾移植成功实施以来,器官移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对于许多危重病例及终末期疾病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保证器官移植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必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但这些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是... 自1954年人类首例肾移植成功实施以来,器官移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对于许多危重病例及终末期疾病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保证器官移植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必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但这些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影响受体全身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包括增加患者感染及患恶性肿瘤的风险,引起心血管疾病,导致代谢紊乱和对移植物直接产生毒副作用等,最终导致移植物失去功能[2].因此,如果诱导产生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上述缺点,使移植物维持良好功能并长期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器官移植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stin阳性细胞在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
17
作者 吴冰原 李桂兰 +1 位作者 姜美花 彭朝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12,共8页
【目的】了解Nestin在小鼠正常和损伤心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探讨Nestin能否作为心肌干细胞的标志物。【方法】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Nestin在胚胎期13.5 d、出生后1 d、7 d、1月、3月的Nestin... 【目的】了解Nestin在小鼠正常和损伤心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探讨Nestin能否作为心肌干细胞的标志物。【方法】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Nestin在胚胎期13.5 d、出生后1 d、7 d、1月、3月的Nestin-GFP转基因小鼠心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损伤后心肌组织中Nestin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Nestin与多种干细胞标记物的共表达关系。【结果】胚胎13.5 d Nestin表达主要集中于大脑、脊髓、视网膜等部位,但在心脏组织中也可观察到Nestin的绿色荧光,小鼠出生后Nestin的表达随着小鼠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并且RT-PCR、Q-PCR的结果显示Nestin表达同样呈递减趋势。在梗死部位的心肌组织中可见Nestin阳性的细胞较正常组织显著增多。可见Sca-1、c-kit、Isl-1、Nkx2.5在心肌组织中广泛表达,但是未与Nestin共表达,而Nestin在正常与损伤组织均可与musashi-1、vimentin共表达。【结论】Nestin与心脏发育成熟有密切的关系,可能为神经外胚层来源的一类心肌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TIN 心肌干细胞 心肌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大鼠耻骨联合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葛成 张志光 项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大鼠耻骨联合软骨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表型等一般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序贯消化法,从SD大鼠耻骨联合软骨组织中分离出软骨细胞,用含150mL/L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原代和传代... 【目的】通过对大鼠耻骨联合软骨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表型等一般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序贯消化法,从SD大鼠耻骨联合软骨组织中分离出软骨细胞,用含150mL/L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原代和传代培养。分别以2g/L胶原酶消化2、6、12h,分析不同消化时间获取的细胞数量及生长情况。对6h消化组细胞进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第1、4、7代的生长曲线。【结果】经胶原酶消化2、6、12h后,平均每100mg耻骨联合软骨获取的原代细胞数之间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消化6h组可以获取数量丰富的原代细胞,生长状态好。大鼠耻骨联合细胞原代呈短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有短细胞突起。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在第1、4代培养细胞均呈阳性,第7代培养细胞呈阴性。第7代细胞生长增殖比第1、4代慢。【结论】耻骨联合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时属于有限细胞系。培养初期(第4代之前,含第4代)的细胞较好地保持了软骨细胞的表型,且增殖能力强,有可能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联合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肽类药物对体外诱导ES细胞分化为T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延文 徐霖 +3 位作者 张秀明 张嘉晴 李树浓 项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7-630,共4页
【目的】研究目前临床常用的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胸腺肽,胸腺5肽和胸腺素α-1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向T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借助小鼠胚胎干细胞(ESC)体外自然分化形成的类胚体(EB)中含有三胚层细胞的独特细胞环境,加入多种细... 【目的】研究目前临床常用的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胸腺肽,胸腺5肽和胸腺素α-1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向T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借助小鼠胚胎干细胞(ESC)体外自然分化形成的类胚体(EB)中含有三胚层细胞的独特细胞环境,加入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多肽,体外诱导小鼠ESC向T淋巴细胞分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在三种不同胸腺多肽的诱导下,不同时间点的小鼠ESC来源的细胞表面CD3分子的表达水平。并在相应时间点通过RT-PCR检测与T淋巴细胞发育密切相关的Notch信号分子的转录水平。【结果】在加入胸腺肽和胸腺素α1诱导的实验组,均有细胞表达CD3分子,CD3+细胞的百分比随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而加入胸腺五肽的实验组无CD3+细胞出现。加入胸腺素α1和胸腺肽的实验组,有Notch1及其配体delta-like-1和delta-like-4的转录;而加入胸腺五肽的实验组的细胞无Notch1及其配体转录。【结论】胸腺素α1或胸腺肽可能通过影响Notch1信号途径支持ES细胞向T细胞分化,而胸腺五肽无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T淋巴细胞 胸腺5肽 胸腺素Α1 胸腺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临床特点与基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亚勤 操基清 +9 位作者 杨娟 张保锋 冯善伟 王艳云 张瑶 陈菲 孔杰 郑民缨 张旭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00-306,共7页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及基因突变特点,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结节性硬化症三家系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家系1先证者进行TSC2基因检测及分析,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及基因突变特点,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结节性硬化症三家系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家系1先证者进行TSC2基因检测及分析,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结果三家系先证者均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伴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倾向、皮肤白斑脱失。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结节性钙化点。脑电图呈棘慢复合波、尖波。家系1中三代共5例患病,男性2例、女性3例,均有面部皮脂腺瘤和癫发作症状和体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先证者TSC2基因分析显示c.14442A>C基因突变。结论对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倾向,以及皮脂腺瘤或色素脱失斑等皮肤异常表现的婴幼儿,当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结节性钙化点时,高度提示结节性硬化症。通过对TSC1和TSC2基因分析可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有助于对患病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咨询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基因 显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