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意义被动句与“被”字句习得难度比较 |
吴门吉
周小兵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5 |
20
|
|
2
|
两种“得”字补语句的习得考察 |
周小兵
邓小宁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3
|
留学生汉语动宾搭配能力的习得 |
肖贤彬
陈梅双
|
《汉语学报》
|
2008 |
11
|
|
4
|
留学生汉语杂糅偏误分析 |
朱其智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7
|
|
5
|
“V/A得OC”结构中“得”具有致使义 |
朱其智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6
|
“使动用法”中“使动词”的性质问题 |
肖贤彬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7
|
偏误生成学的范围和方法 |
朱其智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8
|
动补结构“语义差”标准例说 |
肖贤彬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9
|
口语格式“等……的”的描写及讨论 |
周继圣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10
|
许崇清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哲学 |
赵锦英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1
|
《诗经》若干带“有”“其”字疑难句子的释义 |
肖贤彬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2
|
无声的现代女性——以《现代》为例看20世纪30年代城市小说中的女性叙事 |
颜湘茹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3
|
关于《庄子》“新发于硎”的讨论 |
肖贤彬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4
|
“专化意义”与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
肖贤彬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