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山大学初期红色基因的孕育(1924—1927)
1
作者 曹天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3,共4页
1924年2月4日,孙中山亲自下令合并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创立国立广东大学(以下简称广大),成为大革命时期亲手创办的著名综合性大学。1926年8月,为纪念创校者,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以下简... 1924年2月4日,孙中山亲自下令合并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创立国立广东大学(以下简称广大),成为大革命时期亲手创办的著名综合性大学。1926年8月,为纪念创校者,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师范学校 综合性大学 国立广东大学 大革命时期 中山大学 红色基因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资源检索向思维赋能转变:中山大学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 被引量:7
2
作者 何文平 张文曦 彭赟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8,共6页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也为资源整合、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中山大学图书馆基于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探索适合时代需要的资源服务模式。通过智慧发现、纸电资源一体化、跨学科知识服务等平台建...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也为资源整合、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中山大学图书馆基于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探索适合时代需要的资源服务模式。通过智慧发现、纸电资源一体化、跨学科知识服务等平台建设以及数字人文实验室建设,逐步探索从资源检索向思维赋能转变的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体系,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提供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服务 思维赋能 数字人文 中山大学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崇清教育哲学理念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山大学的实践
3
作者 黄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49,共14页
许崇清是20世纪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家、教育哲学家之一,亦是历史上执掌中山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他的唯物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形成于留日学习时期。民国时期,他参与筹备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任职于广东省教育厅,担任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是20世纪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家、教育哲学家之一,亦是历史上执掌中山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他的唯物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形成于留日学习时期。民国时期,他参与筹备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任职于广东省教育厅,担任中山大学校长、代理校长职务,有机会将胸中丘壑付诸实践,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哲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共和国时期,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一文的发表为标志,他的教育理念趋向成熟。在长达18年的第三次执掌中山大学期间,许崇清对学校校务、教务方面的实践工作及其对学术科研的重视和推动,以及他对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思考和应对,都是他所持唯物主义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崇清 高等教育 中山大学 唯物主义教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六朝道教“葛氏道”与“元始旧经”的关系——对刘屹博士《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的商榷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承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123,178,共13页
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都认为六朝江南道教团体"葛氏道"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元始旧经"的创作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有研究者一直完全否定"葛氏道"与"元始旧经"有关,提出二者的关系是北宋初张君... 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都认为六朝江南道教团体"葛氏道"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元始旧经"的创作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有研究者一直完全否定"葛氏道"与"元始旧经"有关,提出二者的关系是北宋初张君房在《灵宝略纪》中为了整合道教的需要而杜撰的,并以此为基础对古灵宝经所有主要问题都进行了最具有颠覆性的研究。然而"葛氏道"与"元始旧经"的关系,其实在古灵宝经和南朝道教宗师陆修静的著作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而人为地将二者割裂的做法,既不符合古灵宝经的实际情况,也很容易造成学术界对古灵宝经认知的严重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东晋末年 葛氏道 元始旧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问题--兼评刘屹博士《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承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84,共20页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要比"新经"更早出世。近年有研究者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见解。而"新经"《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在这一讨论中具有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意义。将该经的神灵系统、...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要比"新经"更早出世。近年有研究者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见解。而"新经"《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在这一讨论中具有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意义。将该经的神灵系统、主神观念、《灵宝五篇真文》的版本以及文本结构等问题,置于整个古灵宝经系列以及东晋南朝道教发展演变的背景中进行通盘性的考察和研究,证明该经是在多部"元始旧经"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分歧和争议越来越大的状况,也讨论了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认知和基本方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古灵宝经 元始旧经 新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则范之死:孙中山的湘西护法战略部署与失败
6
作者 何文平 李银芳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孙中山在策划第二次护法运动的过程中,试图构建以西南地区为基础的联合攻桂阵线。湘西作为西南战略要冲且武力基础厚实,被视为联合西南对抗桂系的重要基地。孙中山利用民初以来革命党在湘西打下的基础,制定详细策略,组织湘西护法力量共... 孙中山在策划第二次护法运动的过程中,试图构建以西南地区为基础的联合攻桂阵线。湘西作为西南战略要冲且武力基础厚实,被视为联合西南对抗桂系的重要基地。孙中山利用民初以来革命党在湘西打下的基础,制定详细策略,组织湘西护法力量共同进攻桂系。由于谭延闿与桂系陆荣廷结盟,且与湘西周则范合作,孙中山的湘西战略布局大受干扰。困局中,湘西民党成员廖湘芸暗杀了周则范,一度为拥孙派合并湘西势力清除了障碍,但谭延闿的强势介入最终导致孙中山在湘西的攻桂战略部署失败。由此过程,可以看到民国初期利用地方军阀力量推动革命运动的复杂背景与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湘西 护法运动 谭延闿 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创立——基于中苏比较的考察
7
作者 李大海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8-996,共9页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其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苏联引进。针对该分支正当性的质疑与争议,复原其来自苏联历史地理学观念的事实,修正完全从中国自身寻找学理性依据的封闭式解释进路,审视苏联相关知识...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其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苏联引进。针对该分支正当性的质疑与争议,复原其来自苏联历史地理学观念的事实,修正完全从中国自身寻找学理性依据的封闭式解释进路,审视苏联相关知识体系对我国产生的深刻影响。比较中苏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可知,“任务带学科”的组织方式是推动其创立的实践基础,虽然受到苏联概念知识的直接影响,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相对独立地形塑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本完成了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与构建,促进了学科整体的现代转型。作为中西知识会通的产物,回顾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演变,运用国别比较的考察路径,具有重要的科学知识地理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 苏联地理学 知识地理 国别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理论:历史学的最新转向? 被引量:1
8
作者 程利伟(译) 顾晓伟(校)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113,178,共10页
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让位于“文化”或者“实践”转向。对其拥护者而言,这一发展预示着意向性主体的回归以及对社会场域动态本质的重新关注。各种尝试围绕着实践的概念展开,强调日常行为是社会组织及其稳定性的支柱,... 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让位于“文化”或者“实践”转向。对其拥护者而言,这一发展预示着意向性主体的回归以及对社会场域动态本质的重新关注。各种尝试围绕着实践的概念展开,强调日常行为是社会组织及其稳定性的支柱,特别寻求消解社会科学中结构与能动性之间持续的概念张力。通过考察以实践为主题的标杆性著述,并将实践何以介入史学分析的目的也纳入思考即可看出,尽管对实践理论实现其目的的有效性应该保留地持有乐观态度,但是这种介入方式在稳步落实的同时仍存在尚未克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论 结构 能动性 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家有先生与孙中山研究
9
作者 赵立彬 谷小水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2,286,共10页
林家有先生是国内孙中山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的杰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孙中山研究道路开始,他锐意进取,常研常新,在孙中山研究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中坚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以高度的学术自觉,较早对革... 林家有先生是国内孙中山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的杰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孙中山研究道路开始,他锐意进取,常研常新,在孙中山研究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中坚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以高度的学术自觉,较早对革命史范式进行突破,致力于系统性阐发孙中山的建设思想。晚年主编的《孙中山评传》,则是他奉献给学界的集大成之作。在学术交流等领域,林先生同样身体力行,成就斐然。林家有先生在孙中山研究领域的学术探索,是改革开放时期崛起的第一代学者的奋斗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家有 孙中山研究 孙中山“建设思想” 《孙中山评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书房的社会价值与时代使命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焕文 朱玲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2,共7页
文章探讨近十年来城市书房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认为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具有教育、文化和社区三方面的社会价值,在未来发展中应着力担当提升民众素养、促进终身学习、弘扬... 文章探讨近十年来城市书房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认为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具有教育、文化和社区三方面的社会价值,在未来发展中应着力担当提升民众素养、促进终身学习、弘扬城市文化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书房 公共图书馆 社会价值 时代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焕文 朱玲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3,共7页
因应“十五五”时期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需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等,探讨城市书房面临的空间、文献、经费、人力等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及其对策,全民阅读的根本问题及其对策,以及社会参与的发展问题及其对策,以促进现代公共... 因应“十五五”时期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需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等,探讨城市书房面临的空间、文献、经费、人力等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及其对策,全民阅读的根本问题及其对策,以及社会参与的发展问题及其对策,以促进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书房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变合今: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义例与指向
12
作者 於梅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8,共14页
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蕴涵显、隐两层相互匹配的内容与指向:显者为有清一代学术递承转变的大脉络,隐者为勾勒有清一代学术脉络以“合之当世”针砭时弊的内在旨趣。钱书以识源知流的方式,揭出自王阳明至黄宗羲一系集合“... 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蕴涵显、隐两层相互匹配的内容与指向:显者为有清一代学术递承转变的大脉络,隐者为勾勒有清一代学术脉络以“合之当世”针砭时弊的内在旨趣。钱书以识源知流的方式,揭出自王阳明至黄宗羲一系集合“儒林、文苑、道学”推“学术、事功而一之”的学术为宋学自身进化之结果,而清廷的政治高压打断这一学术的自身进程,激出“汉学”,为全盘“满化”的结果。通过揭示清代学术之变,一者讲清清学演变的事实真相,一者批判民族危亡之际“全盘西化”的政见,一者旨在继承宋代以来中国学术自身演化而成的“内圣外王,有体有用,举凡政治教育,道德才能,莫不一以贯之”的绝学,护持“中华之文运”,开出学术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全盘西化 通变合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香港总商会与1868年中英天津修约
13
作者 敖光旭 全荃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9,共14页
鉴于中国香港开埠后走私严重,粤省当局于1868年在香港地区周边设卡稽查,引发所谓“封锁香港”问题,引起以英商为班底的洋商组织——中国香港总商会的强烈不满。适值中英《天津条约》修约,总商会寄望修约解决“封锁”问题,通过请愿、鼓... 鉴于中国香港开埠后走私严重,粤省当局于1868年在香港地区周边设卡稽查,引发所谓“封锁香港”问题,引起以英商为班底的洋商组织——中国香港总商会的强烈不满。适值中英《天津条约》修约,总商会寄望修约解决“封锁”问题,通过请愿、鼓动舆论等方式积极介入中英修约交涉。其诉求侧重拓展在华商业特权和铲除中国关税“腐败”,要求英国政府实行强硬外交。但英国外交部与中国香港商人、港英政府、殖民地部在修约问题上表现出明显不同态度,并不看好在华商业扩张前景,更注重恪守条约和中英关系“大局”稳定。修约草案提议允许中方在英属口岸设置领事,并对鸦片贸易实行“裁厘加税”,引起总商会强烈反对。中英修约最终归于失败,英商抵制起了明显作用。在整个修约过程中,中国香港总商会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贸易自由化的推动者,也是不平等秩序的维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总商会 天津修约 “封锁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政府对孙中山的认知及侦缉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安东强 姜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7,共10页
作为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对手方,清政府如何认知和侦缉孙中山的途径与机制问题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1895年,粤籍京官戴鸿慈最早向清廷密报孙中山其人其事。由于清政府各方将孙中山视为在广东谋反会匪的"贼"首,故由广东当... 作为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对手方,清政府如何认知和侦缉孙中山的途径与机制问题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1895年,粤籍京官戴鸿慈最早向清廷密报孙中山其人其事。由于清政府各方将孙中山视为在广东谋反会匪的"贼"首,故由广东当局负责侦缉,并有驻外使臣相配合。后因牵扯戊戌党案,清政府将其与康梁同列为朝廷要犯,目之为"国贼",在同盟会成立后又视其为国内"一切革命运动的灵魂"。与之相应,外务部及袁世凯逐渐取代广东当局,成为清政府侦缉和应对孙中山的主要力量。清政府与孙中山之间的政治角力,不仅是孙中山在国内政治影响力不断强化的过程,还是辛亥革命逐渐深化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广总督 孙中山 外务部 袁世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区域史研究中认识国家历史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志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6,共3页
中国历史的传统范式,毫无疑问是王朝的历史。朝代更替是历史演变的主旋律,王朝的周期控制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变化的节奏。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历史叙述方式,是用王朝来标识社会生活的时间分段,例如唐代社会生活、宋代社会生活、元代社会生... 中国历史的传统范式,毫无疑问是王朝的历史。朝代更替是历史演变的主旋律,王朝的周期控制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变化的节奏。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历史叙述方式,是用王朝来标识社会生活的时间分段,例如唐代社会生活、宋代社会生活、元代社会生活等等。甚至物质形态也可以很清楚区分出不同朝代的风格变化,例如瓷器、建筑、家具的变化,都会跟着统治者的改变而有截然不同的形式风格。这种历史叙述套路已经成为学界和大众固有的不可动摇的认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风格 周期控制 物质形态 元代社会 历史叙述 时间分段 传统范式 朝代更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6
16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80,共24页
由于陈独秀被捕入狱、胡适态度保留,其他人关注重心转移,主办《新青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群体,对于五四以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较为疏离。而在蔡元培等人回归常态的要求下,北大学生也显得相对静默。陈独秀出狱后,敏锐地把握到新文化运动的... 由于陈独秀被捕入狱、胡适态度保留,其他人关注重心转移,主办《新青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群体,对于五四以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较为疏离。而在蔡元培等人回归常态的要求下,北大学生也显得相对静默。陈独秀出狱后,敏锐地把握到新文化运动的巨大潜力,连续撰文演讲,迅速加入新文化运动的行列,并且很快跃升到中坚和领袖的地位。胡适对于新文化运动社会性普及的一面不以为然,后来则逐渐模糊五四前后新思潮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新思潮与新文化之间存在的事实联系,也使得参与甚至异议新文化运动者将二者混为一谈。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因此出现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 胡适 陈独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之间:苏轼、苏辙制举科目解疑
17
作者 陈安迪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1,207,208,共8页
苏轼与苏辙在嘉祐六年制科登第,但他们所应的科目到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抑或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历来未有定论。宋代官修史书记录他们所应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二苏自述也称所应为直言之科,然而,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以... 苏轼与苏辙在嘉祐六年制科登第,但他们所应的科目到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抑或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历来未有定论。宋代官修史书记录他们所应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二苏自述也称所应为直言之科,然而,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以及王安石与沈遘所拟的二苏授官制却称他们所应的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通过考析宋代制举制度、渊源及习称,大抵可以推知二苏所应为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二苏自述所应为直言之科,并非特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而是代指制举本身。他们所坚持的用语习惯,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制举核心价值的认知,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在制举上所寄寓的政治理想与实际的制举现实间的某种冲突与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制举科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水江文书”到“锦屏文书”——历史过程和地域文化结构中的县域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志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1-7,153,共8页
民间文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一定要走进这些文书的现场,走进生产、使用和保存这些文书的人群的生活。只有到了文书的历史现场,只有对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有贴近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才可能理解文书的内容和意义,文本的研究不应脱离本... 民间文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一定要走进这些文书的现场,走进生产、使用和保存这些文书的人群的生活。只有到了文书的历史现场,只有对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有贴近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才可能理解文书的内容和意义,文本的研究不应脱离本地的社会文化历史脉络。而天柱文书、黎平文书、锦屏文书等细分的名目,不仅是清水江文书的乡土性更进一步明确的表达,有着保存和强化民间文书的本地意义的价值,而且,在从事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地方性表达本身就有应该纳入学术视野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文书 锦屏文书 历史过程 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的传承和开拓者--林家有教授学术访谈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家有 张金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2,共9页
此篇访谈主要是林家有教授忆述自己的学术经历及治学体会。林教授认为,学术拓展是学术研究的使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与正确掌握评判、衡量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成败的基础。问题意识、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问题的立场、... 此篇访谈主要是林家有教授忆述自己的学术经历及治学体会。林教授认为,学术拓展是学术研究的使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与正确掌握评判、衡量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成败的基础。问题意识、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问题的立场、思维和方法是学术研究成败的关键。学术成果是时代和特殊条件下的思想产物,学术研究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力求做到真实,给人以正确的导引。广大青年学子要树立永不停步的奋斗精神和增强勇于担当的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研究 近代中国研究 传承 开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派纷争与1916年孙中山的革命债务偿还问题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喆 丁妍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0-128,共9页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对中华革命党而言,政权虽未得手,但武装讨袁活动已失法理依据。为筹备起义而欠下的巨额债务如何偿还,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不予以重视,则势必有失信誉,日后恐难再得华侨支持,故必须有所表态。但随着国会复...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对中华革命党而言,政权虽未得手,但武装讨袁活动已失法理依据。为筹备起义而欠下的巨额债务如何偿还,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不予以重视,则势必有失信誉,日后恐难再得华侨支持,故必须有所表态。但随着国会复开,党争再起。脱胎于进步党的研究系遂利用旗下报纸就孙中山向北京政府索偿革命债务一事大做文章,名为质问政府,实则意在将此事公诸于众,以败坏孙中山及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声誉,使之难以整合原国民党形成对抗研究系的党派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债务 孙中山 中华革命党 研究系 党派纷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