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医学近十年高被引论文的出版信息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余挺 赵莉 +2 位作者 秦文光 章锦才 轩东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2-456,共5页
目的:分析口腔医学近10年高被引论文的出版信息特点。方法:经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取口腔医学2006~2016年被引频次前100名(TOP 100)论文的出版信息(出版时间和机构、期刊、作者及其国家等),下载全文确认开放获取、研究设计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口腔医学近10年高被引论文的出版信息特点。方法:经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取口腔医学2006~2016年被引频次前100名(TOP 100)论文的出版信息(出版时间和机构、期刊、作者及其国家等),下载全文确认开放获取、研究设计情况,分析出版信息特点。结果:TOP 100论文出版集中在2006~2008年(72%)。93%论文来自口腔医学期刊,>1/3论文来自出版商Elsevier,>2/3论文需付费获取。论文数前10名为欧美国,中国位列11。63%论文由1国完成,2~4国合作最常见。每篇论文平均4个作者,同一作者最多6篇。研究方向主要为牙周病学(37%)包括种植学,研究设计以综述或专家观点为主(53%)。结论: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出版信息,可为学者提供细致的成果发表和评价、学术交流和走向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 文献计量学 引用 口腔医学 开放获取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诊疗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京平 章小缓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55,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口腔诊疗中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均存在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医院感染通过感染链(chain of infection)发生,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手段是切断感染链,实现零感染或感染风险最低程度化。为此在日常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口腔诊疗中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均存在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医院感染通过感染链(chain of infection)发生,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手段是切断感染链,实现零感染或感染风险最低程度化。为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彻底贯彻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以控制与口腔科工作相关的不特定的院内感染风险;当面对社区流行病(如COVID-19)的威胁,或者面临携带特定病原(如HIV)的患者时,应根据特定病原的传播特征设计并严格执行额外预防措施,以作为对标准预防措施的补充和加强。本文简要介绍了口腔诊疗中医院感染的风险,重点阐述了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强调必须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每一个细节,以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诊疗 感染预防与控制 标准预防 额外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4
3
作者 陈琳 吴嘉桦 +4 位作者 辜为怀 林炯 黄文斌 夏泽洋 谭家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果: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向远中移动2.58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向远中移动2.57 mm和2.68 mm,双侧中切牙均平均向近中移动0.34 mm。双侧中切牙在水平向上无明显移动,左右侧第一磨牙均平均颊向移动0.96 mm和0.97mm,左右侧第二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01 mm和1.11 mm。双侧中切牙无明显伸长或压低,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压低0.26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压低O.37 mm和0.36 mm。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均无明显颊腭向旋转。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会引起轻微的磨牙压低和前牙支抗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远中移动 无托槽隐形矫治 三维模型重叠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舌侧自锁矫治器咬合过程瞬态动力学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夏琴香 常琛扬 +1 位作者 蔡斌 翟敬梅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9-664,共6页
目的研究瞬态咬合力作用下个性化舌侧自锁矫治器的应力分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CT扫描、逆向工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构建全牙列、个性化舌侧矫治器及弓丝的整体三维模型,对其进行咬合过程的瞬态动态动力学非线性... 目的研究瞬态咬合力作用下个性化舌侧自锁矫治器的应力分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CT扫描、逆向工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构建全牙列、个性化舌侧矫治器及弓丝的整体三维模型,对其进行咬合过程的瞬态动态动力学非线性分析及优化设计,并通过制造出优化后的舌侧矫治器进行试验研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托槽底板处产生的等效应力均要大于托槽体上其他部位的应力;通过在托槽盖上设置加强筋,使得托槽盖的最大等效应力降低了60.9%,避免了弓丝与托槽盖作用时过大的应力集中;托槽盖加载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结论临床进行舌侧正畸时,应关注咬合力作用点与矫治器的相对位置,避免影响矫治器的自锁性能;通过对矫治器进行优化,可将弓丝的弹性势能更加有效地传递到牙齿上,减少正畸力的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侧正畸 矫治器设计 咬合力 动态模拟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膜厚度对舌侧矫治中下颌第1磨牙近中移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旺玉 吴华锋 蔡斌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3-228,共6页
目的研究舌侧矫治中下颌第1磨牙近中移动过程,牙周膜厚度因素对牙齿及牙周组织应力和位移的影响。方法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方法,分别建立牙周膜厚度为0.15、0.2、0.25、0.3、0.35 mm的等牙槽骨高度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三维模型,在舌... 目的研究舌侧矫治中下颌第1磨牙近中移动过程,牙周膜厚度因素对牙齿及牙周组织应力和位移的影响。方法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方法,分别建立牙周膜厚度为0.15、0.2、0.25、0.3、0.35 mm的等牙槽骨高度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三维模型,在舌侧矫治中倾斜、旋转及整体移动载荷作用下,分析牙周膜、牙根及牙槽骨表面的应力和位移状况。结果由牙周膜厚度差异引起的牙周膜、牙根以及牙槽骨表面最大应力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分别为1.46、2.06、6.72,牙根、牙槽骨表面的最大位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分别为1.65、1.50;对应不同的牙周膜厚度值,牙根及牙周组织最大应力部位在牙根、根分叉以及牙颈间变动。结论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观察牙颈、根分叉以及牙根部位的变化,针对牙周膜厚度较小的患者,整体移动更有利于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侧矫治 牙周膜 有限元分析 应力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a3A/Nrp1信号轴在慢性牙周炎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在牙周骨质破坏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林颖 邢泉 +2 位作者 高现灵 徐萌 林正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研究轴突导向蛋白3A(semaphorins3A,Sema3A)及其受体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实验组建立慢性牙周炎模型,对照组常规饲养,8周后处死。micro-CT测量大鼠... 目的:研究轴突导向蛋白3A(semaphorins3A,Sema3A)及其受体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实验组建立慢性牙周炎模型,对照组常规饲养,8周后处死。micro-CT测量大鼠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距离(CEJ-ABC),免疫组化染色计算Sema3A/Nrp1阳性染色积分光密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门诊收集慢性牙周炎样本及正常样本各10例,进行免疫荧光和qRT-PCR检测。结果:实验组釉CEJ-AB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ema3A/Nrp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EJ-ABC与Sema3A/NrP呈负相关(p<0.05)。人牙周炎样本Sema3A/Nrp1荧光强度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ema3A/Nrp1表达量的减少参与了慢性牙周炎骨破坏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CP) 骨质破坏 Sema3A/Nrp1信号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小鼠应对牙周感染的血清炎症因子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余挺 赵莉 +1 位作者 章锦才 轩东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4-647,共4页
目的:探索超重宿主应对牙周感染的系统性免疫反应。方法:将28只C57BL/6J小鼠分为高脂(HFD)和低脂饲料(LFD)组,HFD诱导超重模型,LFD作为正常体重对照。诱导8周时,两饲料组均再分为牙周炎(P)和健康(C)组(n=7),P组做牙周结扎,C组做对照。10... 目的:探索超重宿主应对牙周感染的系统性免疫反应。方法:将28只C57BL/6J小鼠分为高脂(HFD)和低脂饲料(LFD)组,HFD诱导超重模型,LFD作为正常体重对照。诱导8周时,两饲料组均再分为牙周炎(P)和健康(C)组(n=7),P组做牙周结扎,C组做对照。10d后处死,Micro-CT分析骨丧失线性分数,蛋白芯片筛检血清中20个炎症因子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差异。结果:HFD组的体重高于LFD组3.8g(15.5%)(P<0.01)。P组的骨丧失线性分数显著高于C组(P<0.01)。除HFDP组的IL-6水平较LFDC组显著上调外(P<0.05),其他炎症因子反应在HFD与LFD组间无显著差异,在HFD小鼠的P组与C组间亦无差异。结论:未发现系统性炎症介导超重与牙周炎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超重 牙周炎 炎症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开窗治疗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子楠 梁倩 +2 位作者 杨乐 梁玉洁 廖贵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4-458,共5页
目的:研究下颌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A)开窗后的体积缩小率(RR)和缩小速度(SS),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3例开窗治疗的UA患者临床观察8月~7.3年,分析统计术前术后全景片,计算肿瘤开窗后的体积缩小率和缩小速度,并综合年... 目的:研究下颌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A)开窗后的体积缩小率(RR)和缩小速度(SS),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3例开窗治疗的UA患者临床观察8月~7.3年,分析统计术前术后全景片,计算肿瘤开窗后的体积缩小率和缩小速度,并综合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体积平均缩小速度为0.207%/d;开窗后平均体积缩小率为68.0%,肿瘤复发1例(3.0%);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平均开窗时间为437 d。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与RR、SS无相关性(P>0.05)。结论:开窗治疗可以显著减小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囊型成釉细胞瘤 开窗减压 曲面断层片 体积缩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肠球菌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林冬佳 彭志翔 高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33-438,共6页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是难治性根尖周炎的主要致病菌,脂磷壁酸是其主要免疫原和重要毒力因子。作为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员,巨噬细胞在吞噬杀灭微生物、呈递抗原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控机体的炎症反应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是难治性根尖周炎的主要致病菌,脂磷壁酸是其主要免疫原和重要毒力因子。作为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员,巨噬细胞在吞噬杀灭微生物、呈递抗原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控机体的炎症反应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粪肠球菌在与宿主巨噬细胞的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多种逃避杀灭的有效策略,得以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增殖。本文就巨噬细胞抵抗粪肠球菌感染及粪肠球菌逃避巨噬细胞杀灭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巨噬细胞 根尖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护齿器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伟湘(综述) 李彦(审校)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86-488,共3页
口腔颌面部损伤在各项运动比赛中时有发生,运动护齿器(MG)作为一种用以避免或减少口腔颌面部运动创伤的防护器具,可以有效地降低口颌面部损伤的频率和程度。然而,MG在运动员中使用并不普遍,其对运动创伤的保护作用未被广泛认识;在比赛... 口腔颌面部损伤在各项运动比赛中时有发生,运动护齿器(MG)作为一种用以避免或减少口腔颌面部运动创伤的防护器具,可以有效地降低口颌面部损伤的频率和程度。然而,MG在运动员中使用并不普遍,其对运动创伤的保护作用未被广泛认识;在比赛或者训练中使用MG也存在佩戴不适、影响发音、呼吸、比赛成绩等问题。本文阐述了MG的使用材料、设计、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为MG的推广应用及制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护齿器 颌面部损伤 材料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外DNA的起源及其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宣亦 徐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67-1173,共7页
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是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存在于人类肿瘤细胞中,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染色体外DNA含有多个完整的基因和调节转录的调节区,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可以独立完成复制,其形成机制仍不明确。大... 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是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存在于人类肿瘤细胞中,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染色体外DNA含有多个完整的基因和调节转录的调节区,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可以独立完成复制,其形成机制仍不明确。大多学者认为,DNA损伤会导致染色体外DNA的产生。由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产生碎裂的染色体片段,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将这些片段重新排列,或环状连接而产生染色体外DNA。染色体外DNA的染色质具有高度可及性和活跃性;染色体外DNA上的增强子与癌基因共扩增,并对癌基因的转录起促进作用;染色体外DNA上可发生超远距离的染色质接触,从而对远距离的基因进行调控。以上因素促使染色体外DNA上的癌基因大量表达,最终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染色体外DNA缺乏着丝粒,使其不均等分离至子细胞,不仅使子细胞获得不同拷贝数量的染色体外DNA,还有利于获得更多染色体外DNA的细胞更快获得高拷贝数量的癌基因,导致肿瘤细胞的基因组异质性。同时,肿瘤通过染色体外DNA调节基因拷贝数,可使肿瘤逃避药物作用,从而使肿瘤产生耐药性,并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主要综述染色体外DNA的分类、形成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讨论染色体外DNA促使肿瘤细胞高表达癌基因及其导致肿瘤细胞异质性和耐药性的机制,旨在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外DNA 肿瘤 癌基因 异质性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