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人15年间在国际上发表的眼科论文统计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开力 余敏斌 李绍珍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 对 15 a来国人在国际上发表的研究眼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相关检索词从当今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 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国人在国际上发表的研究眼的论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国人自 1985年来以第一... 目的 对 15 a来国人在国际上发表的研究眼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相关检索词从当今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 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国人在国际上发表的研究眼的论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国人自 1985年来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 16 8篇 ,出自5 2个单位 ,主要是医学院校 (及附属医院 )和中国科学院 ,其中来自眼科的文章为 10 3篇。这些文章发表于 74种期刊。结论  15 a来我国对眼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论文 国外期刊 中国 医学检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与眼科疾病 被引量:6
2
作者 曾明兵 王宁利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眼科疾病 角膜病 白内障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Ⅱ类抗原在眼科的意义——Ⅱ类抗原异常表达在某些眼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培增 李绍珍 《眼科研究》 CSCD 1991年第4期245-248,共4页
近年来,有关Ⅱ类抗原与眼病关系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Ⅱ类抗原异常表达在某些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正逐步得以阐明,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所谓Ⅱ类抗原异常表达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正常无Ⅱ类抗原... 近年来,有关Ⅱ类抗原与眼病关系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Ⅱ类抗原异常表达在某些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正逐步得以阐明,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所谓Ⅱ类抗原异常表达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正常无Ⅱ类抗原表达的细胞,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被诱导表达出Ⅱ类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疾病 MHC-Ⅱ类抗原 角膜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角膜溃疡 葡萄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通道的理论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顾宝文 吴德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2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视觉通道 眼病 微电极 视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Ⅱ类抗原在眼科的意义——与Ⅱ类抗原相关联的眼病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培增 李绍珍 《眼科研究》 CSCD 1991年第3期188-190,共3页
Ⅱ类抗原是由MHC-Ⅱ区基因编码合成的糖蛋白,分布于一定的细胞表面,控制和调节着机体的免疫反应,在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及多种疾病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关键词 抗原 眼病 病理 免疫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中心暗点对P-VEP的影响
6
作者 吕红彬 乔一平 +1 位作者 费时洲 龙时先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9-70,共2页
实验性中心暗点对P-VEP的影响泸洲医学院附院眼科吕红彬,乔一平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费时洲,龙时先自本世纪60年代初,ti诱发电位(VEP)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日形VEPW一rtP)为黄斑病变及视神经疾病的诊... 实验性中心暗点对P-VEP的影响泸洲医学院附院眼科吕红彬,乔一平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费时洲,龙时先自本世纪60年代初,ti诱发电位(VEP)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日形VEPW一rtP)为黄斑病变及视神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了探讨暗点对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暗点 视觉诱发电位 黄斑病 视神经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谱变化 被引量:20
7
作者 龚桦 谭奕炜 +2 位作者 龚向明 梁嘉晖 蔡志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1-164,共4页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其病原学诊断和鉴定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地区环境和气候的不断变化,真菌性致病菌的菌属分布是否发生改变值得关注。 目的分析近年来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分布状况...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其病原学诊断和鉴定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地区环境和气候的不断变化,真菌性致病菌的菌属分布是否发生改变值得关注。 目的分析近年来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分布状况。 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集和培养的化脓性角膜溃疡刮取标本3 35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真菌培养阳性率及致病真菌株的种属分布进行鉴定,并评估不同年段和不同季节的变化。 结果培养的3 350份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者1 050株(1 050例),每年平均175株,阳性率为31.34%,其中镰刀菌属337株,占32.10%;曲霉菌属270株,占25.71%;禾草蠕孢霉菌属150株,占14.29%;毛霉菌属96株,占9.14%;弯孢霉属与青霉菌属各65株,各占6.19%。2009—2010年培养的阳性菌株367株,占36.05%;2011—2012年阳性菌株329株,占32.45%;2013—2014年阳性菌株354株,占26.86%。各年段真菌检出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P〈0.01)。1~3月培养的阳性菌株261株,占31.15%;4~6月阳性菌株182株,占25.53%;7~9月阳性菌株237株,占30.00%;10~12月阳性菌株370株,占36.67%;各季度间阳性菌株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9,P〈0.01),各种致病真菌的检出率以10~12月最高,4~6月最低。 结论中国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以镰刀菌属居首位,其次依次为曲霉菌属、禾草蠕孢霉菌属、毛霉菌属、膝曲弯孢霉菌属和青霉菌属。真菌感染率最高的季节是10~12月。2009—2014年真菌性角膜溃疡仍处于高发期,但在华南地区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微生物 角膜溃疡/微生物 真菌感染性眼病/微生物 真菌病/微生物 华南 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简便的考马斯亮蓝G250蛋白质染色方法 被引量:21
8
作者 江南 吴开力 +1 位作者 黄强 潘苏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60-561,共2页
介绍一种快速、简便、几乎无背景的考马斯亮蓝G2 5 0 (CBBG2 5 0 )染色方法 .该方法所用试剂仅为稀盐酸和CBBG2 5 0 ,CBBG2 5 0的工作浓度为 0 0 0 15 % ,灵敏度达 0 0 2 μg/带 ,染色 2h达 70 % ,4h以上或染色过夜即可充分染色 .与... 介绍一种快速、简便、几乎无背景的考马斯亮蓝G2 5 0 (CBBG2 5 0 )染色方法 .该方法所用试剂仅为稀盐酸和CBBG2 5 0 ,CBBG2 5 0的工作浓度为 0 0 0 15 % ,灵敏度达 0 0 2 μg/带 ,染色 2h达 70 % ,4h以上或染色过夜即可充分染色 .与以往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方法相比 ,该方法有经济方便、灵敏度高、几乎无背景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泳 染色方法 考马斯亮蓝G250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杆菌内毒素诱导的SD大鼠全葡萄膜炎 被引量:24
9
作者 马翠萍 金浩丽 +3 位作者 杨培增 吴善宏 陈雪梅 周红颜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1-453,共3页
【目的】用伤寒杆菌内毒素在SD大鼠建立葡萄膜炎模型。【方法】将 2 0 0 μg伤寒杆菌内毒素注射于SD大鼠双足底部 ,观察眼部临床改变和组织学改变 ,并测定房水中蛋白浓度。【结果】内毒素注射 4h后出现炎症 ,以后炎症加重 ,表现为瞳孔... 【目的】用伤寒杆菌内毒素在SD大鼠建立葡萄膜炎模型。【方法】将 2 0 0 μg伤寒杆菌内毒素注射于SD大鼠双足底部 ,观察眼部临床改变和组织学改变 ,并测定房水中蛋白浓度。【结果】内毒素注射 4h后出现炎症 ,以后炎症加重 ,表现为瞳孔缩小、前房明显闪辉、细胞和渗出 ,甚至出现后房积脓 ,于 2 4h发现房水蛋白浓度显著增高 ,虹膜睫状体、视网膜以及脉络膜有大量的白细胞及一定量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结论】伤寒杆菌内毒素在SD大鼠诱导出严重的葡萄膜炎 ,它可作为人类全葡萄膜炎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脂多糖类 葡萄膜炎 伤寒杆菌内毒素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1、rhEGF、bFGF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维琨 张虹 +2 位作者 李贵刚 王毓琴 李鹏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1-503,511,518,共5页
目的 研究内皮素 1(ET 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中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ET 1、rhEGF、bFGF ,采用MTT方法... 目的 研究内皮素 1(ET 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中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ET 1、rhEGF、bFGF ,采用MTT方法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免疫组化染色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对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 一定浓度ET 1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 ,且呈剂量相关性。 10 pmol/L时起作用 ,2 0 0 pmol/L时发挥最大作用。 10ng/mlrhEGF、 2ng/mlbFGF也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联合应用ET 1+rhEGF、ET 1+bFGF、ET 1+rhEGF +bFGF ,细胞吸光度 (A)值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相应药物时A值之和。ET 1、rhEGF、bFGF单独使用可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PCNA表达 ,联合应用时PCNA表达平均吸光度A值明显强于单独使用相应药物时表达强度之和。结论 ET 1可作为一种生长因子 ,它和rhEGF、bFGF单独使用可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 ,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1 RHEGF BFGF 角膜 内皮细胞 RHEGF 内皮素-1 细胞增殖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性缺血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梅 凌运兰 +3 位作者 刘杏 冯官光 易长贤 郑小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49-751,共3页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CRAO)性缺血对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OCT对单眼CRAO 2 - 3d ,黄斑区视网膜血液循环未完全恢复的患者 14例 (14眼 )和 11例 (11眼 )对侧健眼进行经中心小凹的...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CRAO)性缺血对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OCT对单眼CRAO 2 - 3d ,黄斑区视网膜血液循环未完全恢复的患者 14例 (14眼 )和 11例 (11眼 )对侧健眼进行经中心小凹的水平和垂直扫描 ,分别测量及计算中心小凹、中心凹及黄斑的平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 (RNL)厚度。结果 :正常眼中心小凹、中心凹及黄斑平均RNL厚度分别为 (16 9 91± 10 96 ) μm、(176 36± 11 74) μm、(2 5 6 45± 16 95 ) μm ;CRAO黄斑区RNL明显增厚 ,中心小凹、中心凹及黄斑平均RNL厚度分别为 (2 35 6 4± 47 0 2 ) μm、(2 41 84± 49 36 ) μm、(4 0 1 5 7± 5 4 5 3) μm ,与正常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 结论 :CRAO性缺血明显地改变了黄斑区正常视网膜组织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体层摄影术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性缺血 视网膜神经上皮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眼症检查的进展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梅 陈家祺 刘祖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4-187,共4页
干眼症是导致眼部本适,甚至引起视力障碍的常见病,其病因及病理生理十分复杂。在于眼症的诊断中,传统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眼表面荧光素染色、虎红染色等检查均存在其不足。近年来于眼症的检查手段得到很大发展,检查方法... 干眼症是导致眼部本适,甚至引起视力障碍的常见病,其病因及病理生理十分复杂。在于眼症的诊断中,传统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眼表面荧光素染色、虎红染色等检查均存在其不足。近年来于眼症的检查手段得到很大发展,检查方法达数十种之多,不仅提高了此病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可进行病因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复习了近年来关于传统的和新发展的于眼症检查方面的文献,对各检查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检查 诊断 裂隙灯 泪液量 泪液质 泪膜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杏 周文炳 +2 位作者 葛坚 凌运兰 蔡小于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川芎嗪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血液流变学、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19)眼进行川芎嗪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测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Hu... 目的探讨中药川芎嗪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血液流变学、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19)眼进行川芎嗪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测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Humphrey视野检查以及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检测。结果用磷酸川芎嗪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明显下降(P<0.05~0.00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臂-脉络膜循环时间从治疗前的14.67±2.74s下降至13.00±2.14s(P<0.005),臂-视网膜动脉循环时间从14.2±2.43s下降至12.93±2.02s(P<0.02),视网膜动-静脉时间从17.67±5.94s下降至12.93±2.81s,(P<0.02);Humphrey静态视野的总缺失从-933.39±641.76减少至-773.56±663.55(P<0.001),平均缺损从-12.99±9.43减少至-11.10±9.10(P<0.01);动态视野之I4e等视线面积从5568.09±1974.34mm2扩大至6093.51±1798.16mm2(P<0.02);100’、25’和6’三种方格PVEP的P1潜伏期分别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 青光眼 药物疗法 川芎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1
14
作者 林明楷 葛坚 +3 位作者 刘奕志 卓业鸿 蓝育青 陈慧怡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初步评价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1997年 5月至 2 0 0 0年 3月收住本院青光眼病区资料完整的 2 7例 (2 7眼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 【目的】初步评价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1997年 5月至 2 0 0 0年 3月收住本院青光眼病区资料完整的 2 7例 (2 7眼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 ,19例为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8例为继发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患者入院后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 3个月~ 4年 ,平均 (19± 1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0 35± 0 19,明显好于术前 0 11± 0 0 7(配对秩和检验 ,P<0 0 5 ) ;眼压 (2 0 3± 0 72 )kPa及联合使用不同类抗青光眼药物的种数 (0 87± 0 4 2 )种 ,较手术前的 (4 0 9± 1 6 1)kPa和(2 6 7± 0 2 4 )种药物减少 (配对秩和检验 ,P <0 0 5 ) ;前房深度也由术前的 (1 2 5± 0 5 6 )mm加深到术后的 (2 4 3± 0 6 7)mm(配对t检验 ,P <0 0 5 ) ,原来狭窄的房角增宽 ,关闭的房角部分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折射摄影与小瞳检影在儿童弱视筛查的比较 被引量:15
15
作者 郭向明 贾小云 +2 位作者 郭莉 肖学珊 张清炯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393-396,共4页
目的 确定计算机折射摄影法与小瞳检影在对 9~ 5 0 mo的婴幼儿进行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折射摄影法与小瞳检影在 30 0例 9~5 0 mo的婴幼儿中进行弱视危险因素筛查。采用临床标准化双盲法 ,对此 2种... 目的 确定计算机折射摄影法与小瞳检影在对 9~ 5 0 mo的婴幼儿进行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折射摄影法与小瞳检影在 30 0例 9~5 0 mo的婴幼儿中进行弱视危险因素筛查。采用临床标准化双盲法 ,对此 2种技术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评比。由 2位技术人员对电脑荧光屏的图象作出判断 ,以确定受检儿童眼部是否存在弱视的危险因素 ,同时与眼部的详细检查作比较。结果 在检测弱视危险因素包括远视 (+2 .75 D以上 )、近视 (- 1.5 0 D以上 )、散光 (1.2 5 D以上 )、屈光参差 (2 .0 0 D以上 )、眼位偏斜 (5度以上 )以及屈光间质混浊 (1.5 mm以上 ) ,计算机折射摄影的敏感性为94.2 % ,特异性为 90 .1% ;而小瞳检影的敏感性为 85 .7% ,特异性为 81.1% .结论 计算机折射摄影对于早期发现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视力障碍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并可进行群体普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筛查 弱视 计算机折射摄影 小瞳检影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病的病原体及其发病情况的变迁 被引量:64
16
作者 卢嘉彪 陈家祺 王丽娅 《眼科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对近10年来广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病的病原体及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与10年前(1975年~1986年)该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真菌性角膜病在该地区发病情况的变化。方法调查、统计1989年~1997年间在我院就诊... 目的对近10年来广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病的病原体及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与10年前(1975年~1986年)该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真菌性角膜病在该地区发病情况的变化。方法调查、统计1989年~1997年间在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病患者的就诊数,并分析对患者角膜病灶取材进行真菌培养后菌种鉴定的情况。结果真菌性角膜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80例标本中真菌检出率为52.3%。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镰孢菌属(39.2%)、曲菌属(30.7%)和膝曲弯孢菌(12.1%)。结论真菌性角膜病是严重致盲性眼病,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应加强该病的研究。广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病首位致病菌已由10年前的曲菌属变为镰孢菌属,这种病原体变迁的原因和带来的结果尚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角膜炎 病原体 发病情况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99K纯金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生物愈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丹 陈家祺 +2 位作者 李永平 林健贤 陈紫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0-334,共5页
目的 :研究 9.999K纯金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的生物愈合特性 ,寻找理想的人工角膜周边制作材料。方法 :将制作有 70~ 80个小孔、厚 0 .1mm、直径 8mm、曲率半径 7.8mm的弧形 9 999K纯金薄片植入兔角膜板层中 ,裂隙灯观察并照相 ,不... 目的 :研究 9.999K纯金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的生物愈合特性 ,寻找理想的人工角膜周边制作材料。方法 :将制作有 70~ 80个小孔、厚 0 .1mm、直径 8mm、曲率半径 7.8mm的弧形 9 999K纯金薄片植入兔角膜板层中 ,裂隙灯观察并照相 ,不同时间点取材进行光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最长观察 7个月无脱出 ,在组织中稳定、无析出、无包裹、对周围组织无毒性。角膜成纤维细胞能长入人工制作的小孔内并合成胶原 ;8眼出现植入物前角膜基质层钙质沉积。术后第 2、3周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与新生血管 ,10天左右自行消退。结论 :纯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通过人工制作的小孔与角膜产生生物愈合 ;植入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角膜的内环境 ;增加小孔面积后 ,可增加其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角膜 周边材料 纯金 生物相容性 生物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3
18
作者 林振德 冯波 +2 位作者 刘奕志 程冰 邹玉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初步评估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有效性。方法 从我院住院的白内障患者中选择合适的病例 ,男 4例 4眼 ,女 6例 7眼 ,行标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联合Array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观察患者术后的远、近视力 ,角膜曲率 ,及视觉症状... 目的 初步评估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有效性。方法 从我院住院的白内障患者中选择合适的病例 ,男 4例 4眼 ,女 6例 7眼 ,行标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联合Array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观察患者术后的远、近视力 ,角膜曲率 ,及视觉症状。结果 术后最好视力平均值 :非矫正远视力为 0 .8,最佳矫正远视力为 0 .9,非矫正近视力为 0 .5 ,用视远的矫正度数矫正的近视力为 0 .6 ,最佳矫正近视力为 0 .9。角膜散光术前及术后均小于1.5 D。1例 (9.1% )患者夜间有眩光。结论  Array人工晶状体可以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视力和近视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 ARR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驼蓬总碱及其脂质体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明星 利华明 +3 位作者 李绍珍 潘苏华 梁舜薇 郑湖玲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骆驼蓬总碱(TAH)及其脂质体(LTAH)对兔后囊混浊(PCO)形成的影响。方法用改良冻融法制备LTAH。10只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分别每眼行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并分别注入01ml浓度为02mg/mlTAH及L... 目的探讨骆驼蓬总碱(TAH)及其脂质体(LTAH)对兔后囊混浊(PCO)形成的影响。方法用改良冻融法制备LTAH。10只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分别每眼行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并分别注入01ml浓度为02mg/mlTAH及LTAH。观察术后后囊、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视网膜电图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注药术后4周实验眼与对照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视网膜电图的b波振幅及潜时无明显差别。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眼明显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增生并有Soemmering环形成,而用药眼无明显的残留LEC增殖且细胞空泡变性。结论TAH及LTAH能抑制兔眼残留LEC增殖,有可能成为一种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蓬总碱 晶状体上皮细胞 脂质体 白内障 P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头硅橡胶管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20
作者 刘东光 余荣志 +1 位作者 李长海 温树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2-43,共2页
球头硅橡胶管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东光,余荣志,李长海,温树东鼻泪管逆行植管术因不切皮及泪囊,操作简便,失败后易重复施术或改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已受到眼科界重视。但此术在义管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影... 球头硅橡胶管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东光,余荣志,李长海,温树东鼻泪管逆行植管术因不切皮及泪囊,操作简便,失败后易重复施术或改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已受到眼科界重视。但此术在义管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其疗效及推广。为此,作者研制出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头硅橡胶管 研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