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 被引量:24
1
作者 窦东徽 石敏 +1 位作者 赵然 刘肖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54,共12页
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关注个体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塑造的关系。社会生态同时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尤其涉及诸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地理、气候,疾病及灾害、社会人口结构等宏观结构。在理论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 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关注个体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塑造的关系。社会生态同时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尤其涉及诸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地理、气候,疾病及灾害、社会人口结构等宏观结构。在理论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受益于心理学历史上各个领域所经历的生态化运动;在方法学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重视生态效度并提升了现场研究和大型数据分析的地位。社会生态心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并为宏观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实证依据。而宏观结构的联合作用、宏观结构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中介及调节变量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心理学 宏观环境:个体 生态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 被引量:41
2
作者 窦东徽 刘肖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8-48,共11页
所谓"迷因"(meme),是为解释文化信息传递模式而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姿势、仪式或其他可模仿的现象在个体心智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能够直接塑造和生成社会群体的某种关键行为或... 所谓"迷因"(meme),是为解释文化信息传递模式而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姿势、仪式或其他可模仿的现象在个体心智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能够直接塑造和生成社会群体的某种关键行为或思维方式。迷因在互联网上的快速复制和传播构成了"网络迷因"现象。传统迷因论在对网络迷因的复制、传播、保持和衰退的机制解释上存在过度强调生物学类比的倾向,而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则表明,网络迷因的"自我复制"实际是基于传播者的模仿意愿和行为;这种传播并非"传染"而是依赖于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需要和个体从众博弈的决策结果;它的保持既取决于信息本身的特性,也与个体的偏好存在关联;它的变异与个体认知能力限制及社会互动有关;它的消退与再生涉及个体对信息的适应和去习惯化,以及潮流领导者的风格嬗变和领导权让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网络迷因现象,不仅有助于将迷因学现有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实证结果建立关联,还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迷因这一与公共生活关联日益紧密的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预测、控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因 网络迷因 社会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学中的启动研究:范式与挑战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玥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4-854,共11页
启动效应被严格界定为先前刺激对后续无关情境中的行为反应产生的无意识影响,而且启动对象应是某种认知表征或思维过程。启动研究最早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后被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并逐渐发展出概念启动、心理定势启动和序列启动三大... 启动效应被严格界定为先前刺激对后续无关情境中的行为反应产生的无意识影响,而且启动对象应是某种认知表征或思维过程。启动研究最早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后被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并逐渐发展出概念启动、心理定势启动和序列启动三大启动范式及诸多新技术。已有研究存在启动术语混淆和实验者效应等内外部效度问题,其中最大的争议为启动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问题。未来研究应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探讨启动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 概念启动 心理定势启动 序列启动 解释水平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 被引量:12
4
作者 辛自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52,共9页
经济心理学旨在探讨经济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经济事件的心理效应,它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产生自20世纪初,但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发展缓慢;20世纪中期经济心理学在美国重新兴起,此后在欧美国家获得了... 经济心理学旨在探讨经济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经济事件的心理效应,它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产生自20世纪初,但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发展缓慢;20世纪中期经济心理学在美国重新兴起,此后在欧美国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决策和博弈的心理研究构成了经济心理学的基础领域,金融、消费、幸福等方面的心理研究构成该学科的应用领域,而神经经济心理学与进化经济心理学则采用了新兴的研究技术和思路探讨传统问题。总体而言,与经济学不同,经济心理学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旨趣,侧重以实验方法研究真实的经济行为。深入反思经济心理学的学科历史和现状,理解其方法论特征,有助于找准我国经济心理学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心理学 现实主义 实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被引量:357
5
作者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4-679,共16页
自恢复高考至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一历史时期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变化呢?本研究对1986至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以考察这些研究(被试为30多万名大学生)... 自恢复高考至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一历史时期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变化呢?本研究对1986至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以考察这些研究(被试为30多万名大学生)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均呈负相关,年代可以解释9个因子4%至36%的变异;25年来9个因子均值分别下降了1%至13%,其中偏执、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变化较明显。这说明25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2)25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上,而且重点大学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L-90 心理健康 大学生 横断历史研究 元分析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及其趋势--基于北京某重点大学2007-2012年的调查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四林 辛自强 侯佳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52,共7页
谁家孩子进了重点大学呢?为考察家庭背景与其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北京某重点大学2007-2012年的调查数据,结果发现: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预测作用呈现明显扩大化趋势,并且以中上阶层家庭之间的相互竞争... 谁家孩子进了重点大学呢?为考察家庭背景与其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北京某重点大学2007-2012年的调查数据,结果发现: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预测作用呈现明显扩大化趋势,并且以中上阶层家庭之间的相互竞争为主;家庭所在地和户籍的巨大作用持续存在,城市和非农业户口家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高校自主招生更有利于中上阶层家庭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了不同阶层家庭之间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 家庭背景 社会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被引量:52
7
作者 黄四林 韩明跃 张梅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8-587,共10页
为揭示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与因果关系,以及共情的中介效应。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这三者的关系,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为揭示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与因果关系,以及共情的中介效应。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这三者的关系,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共情在二者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研究2采用实验法操纵了人际关系效用,结果显示,高效用组的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低效用组和控制组,并且低效用组显著低于控制组。这表明人际关系效用对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影响。研究3进一步操纵了人际关系的亲密度,结果发现,亲密度对效用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在低亲密度条件下,高效用组的社会责任感明显高于低效用组,但是在高亲密度条件下,社会责任感均维持较高水平。因此,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人际关系 共情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公正感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社会流动信念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黄四林 韩明跃 +1 位作者 孙铃 尚若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4,共7页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更是社会和谐与良好风尚的重要保证。为揭示大学生感知的社会公正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公正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以及社...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更是社会和谐与良好风尚的重要保证。为揭示大学生感知的社会公正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公正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以及社会流动信念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公正感与其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2采用文字材料启动大学生公正感,考察其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控制组和低公正感组相比,高公正感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更高。研究3进一步检验了社会流动信念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社会流动信念在公正感对社会责任感影响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维护社会公正增强大学生公正感,可以通过树立社会流动信念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感 社会责任感 社会流动信念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世强 孙铃 李季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1-366,共6页
以探索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的,使用媒体接触习惯问卷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暴力程度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而媒体接触频率与孤独感则无显著相关。(2)大学生接触电视剧暴力程度最... 以探索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的,使用媒体接触习惯问卷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暴力程度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而媒体接触频率与孤独感则无显著相关。(2)大学生接触电视剧暴力程度最高,其次是电影,暴力程度最低的是电脑游戏;大学生接触媒体暴力程度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3)大学生媒体接触频率有显著的媒体类别、性别和年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暴力 孤独感 媒体接触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婚姻关系到亲子关系:父母情绪表达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9
10
作者 梁宗保 张光珍 +3 位作者 邓慧华 宋媛 郑文明 孙铃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55-1367,共13页
通过追踪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了454名学前儿童的父母婚姻关系质量、父母情绪表达与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第一年父子亲密性后,第一年的夫妻婚姻关系质量不能直接预测第三年父子亲密性,而是完全通过第二年... 通过追踪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了454名学前儿童的父母婚姻关系质量、父母情绪表达与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第一年父子亲密性后,第一年的夫妻婚姻关系质量不能直接预测第三年父子亲密性,而是完全通过第二年父亲的情绪表达作用于第三年父子亲密性,第二年母亲情绪表达在第一年夫妻婚姻关系质量与第三年父子亲密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2)在控制了第一年母子亲密性后,第二年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在第一年的夫妻婚姻关系质量与第三年的母子亲密性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而第二年母亲消极情绪表达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第二年父亲情绪表达在第一年夫妻婚姻关系质量与第三年母子亲密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质量 亲子关系 父母情绪表达 家庭系统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 被引量:33
11
作者 黄四林 侯佳伟 +4 位作者 张梅 辛自强 张红川 孙铃 窦东徽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6-477,共12页
为探索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迁,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1995至2011年70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46485名被试在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SCL-90各因子... 为探索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迁,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1995至2011年70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46485名被试在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呈负相关,年代可以解释9个因子1%至31%的变异;17年来9因子均值下降范围在1%至39%之间,其中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六个方面改善效果最为突出,得分降幅均在12%以上。这说明17年来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逐步提升。(2)存在明显的亚群体差异:东部地区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比其他地区改善的更为全面;从事制造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了,而建筑业的无变化;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敌对和焦虑两方面尤其突出;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而女性却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SCL-90 心理健康 横断历史研究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际信任的增进: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的方法 被引量:61
12
作者 辛素飞 明朗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0-299,共10页
群际信任是衡量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群际信任指人们在群际互动中对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或意向做积极预期而且愿意承受相应的风险,这种信任主要是由群体成员所属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表现为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的信任。影响群际信... 群际信任是衡量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群际信任指人们在群际互动中对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或意向做积极预期而且愿意承受相应的风险,这种信任主要是由群体成员所属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表现为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的信任。影响群际信任的因素包括社会群体身份及其表征和群体之间的接触经验,增进群际信任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两大类方法。未来的研究需结合已有进展和社会现实问题对中国的群际信任问题及增进方法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信任 内群体信任 外群体信任 社会认同 群际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学校认同对责任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0
13
作者 黄四林 韩明跃 +1 位作者 宁彩芳 林崇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4-692,共9页
为探讨大学生学校认同对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系列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相关与因果关系,并检验了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大学生学校认同对其责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 为探讨大学生学校认同对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系列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相关与因果关系,并检验了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大学生学校认同对其责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集体自尊在大学生学校认同对责任感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而个体自尊无显著中介效应。这表明大学生学校认同通过形成集体自尊而提升其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感 学校认同 集体自尊 个体自尊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经济学降低人际信任?经济类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辛自强 窦东徽 陈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6,共6页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大三的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却显著低于非经济类专业。这说明经济类专业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原因,可能的机制是,学习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和认同"理性人假设"所包含的人性观点,认为他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私和功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理性人假设 人际信任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新取向:具身经济学 被引量:9
15
作者 窦东徽 彭凯平 +3 位作者 喻丰 刘肖岑 侯佳伟 张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6,共10页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一直将躯体性因素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是一种"离身"的经济学。具身经济学(embodied economics)则是在具身理论框架下对个体经济行为进行解释的一种(神经)经济学取向,它考虑身体信号、肌体状态、他人动作...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一直将躯体性因素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是一种"离身"的经济学。具身经济学(embodied economics)则是在具身理论框架下对个体经济行为进行解释的一种(神经)经济学取向,它考虑身体信号、肌体状态、他人动作或位移(或其位移)所提供的信息对个体经济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近期大量有关动作、姿势、肌体状态影响决策、估价及消费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已经为具身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深入理解躯体性因素对经济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经济决策的动力机制,让经济学和心理学更贴近现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经济学 具身理论 经济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对其可信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辛自强 辛素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5-426,共12页
被信任者社会身份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这种数量差异可以体现其社会身份的复杂性。本研究探讨了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单一身份、多重身份)如何影响人们对其可信性的评价。实验1考察了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对其可信性的影响以及社会... 被信任者社会身份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这种数量差异可以体现其社会身份的复杂性。本研究探讨了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单一身份、多重身份)如何影响人们对其可信性的评价。实验1考察了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对其可信性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验2用于检验被信任者所属群体类型(内群体、外群体)是否调节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对其可信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被信任者多重社会身份的凸显会提高人们对其可信性的评价,社会距离在二者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群体类型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在对外群体成员的可信性评价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身份复杂性 可信性 社会距离 内群体 外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辛素飞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3-442,共10页
近十年来,"社会身份复杂性"这个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社会身份复杂性是指个体对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主观表征的方式,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感知到的重叠程度。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 近十年来,"社会身份复杂性"这个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社会身份复杂性是指个体对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主观表征的方式,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感知到的重叠程度。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高时,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低;反之,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低时,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然后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理论内容、测量方法、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侧重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和研究设计的进一步完善、问卷量表的效度验证,并加强研究结果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身份复杂性 多重社会身份 重叠 内群体偏见 外群体容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八年级学生分数概念的发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春晖 辛自强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3,共5页
获得正确的分数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连续性与可分割性.Stafylidou等人(2004)曾提出学生要经历从低到高的如下3个层次:将分数表征为两个互相独立的自然数,将分数表征为“部分一整体”关系,将分数表征为两个数的比例.基... 获得正确的分数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连续性与可分割性.Stafylidou等人(2004)曾提出学生要经历从低到高的如下3个层次:将分数表征为两个互相独立的自然数,将分数表征为“部分一整体”关系,将分数表征为两个数的比例.基于该理论框架考察了199名五至八年级学生的分数概念发展情况及其错误概念类型.结果表明:(1)我国儿童分数概念发展较好.随着年级的升高,分数概念发展水平逐步升高,具体表现为在低层次上人数减少,高层次上人数增加.(2)儿童分数理解中常出现的错误概念如下:整数偏向现象、对数字“1”理解有误、由“部分一整体”关系导致概念理解错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概念 错误概念 整数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合关系特征对小学生分数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睆 辛自强 +1 位作者 陈英和 胡卫平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6,共4页
数学应用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事实及其关系,称为集合关系.传统的问题表征模型强调了集合关系的语义含义对应用题表征的影响,而关系复杂性模型则强调了集合关系的等级复杂性对应用题表征的影响.但二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目前尚不清楚.... 数学应用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事实及其关系,称为集合关系.传统的问题表征模型强调了集合关系的语义含义对应用题表征的影响,而关系复杂性模型则强调了集合关系的等级复杂性对应用题表征的影响.但二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目前尚不清楚.通过自编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任务,以76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初步探讨了乘法语义含义(组合、比较、转换)和等级复杂性对于分数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乘法语义含义和等级复杂性都会影响应用题表征的难度,且交互作用不显著;(2)3种乘法语义含义中,比较含义更难于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关系特征 语义含义 关系复杂性 乘法应用题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能力与决策的关系:个体差异的视角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正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2-551,共10页
即便在相同的情形中,每个人所做的决策也有千差万别,导致决策个体差异的因素之一就是数学能力。文章综述了算术能力、数量表征、概率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认知启发式对各种决策的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或者采用相关范式将数学能力作为决策... 即便在相同的情形中,每个人所做的决策也有千差万别,导致决策个体差异的因素之一就是数学能力。文章综述了算术能力、数量表征、概率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认知启发式对各种决策的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或者采用相关范式将数学能力作为决策的外部关联因素,或者采用成分范式确定决策过程所需要的特定数学认知成分;观点上的主要争论在于是一般认知能力还是数学能力在预测决策表现,以及数学能力是否总是对决策有积极作用;此外,双系统模型和模糊痕迹理论有望为决策的个体差异提供理论解释。今后研究应该澄清上述争论,确定合适的研究范式和结果解释框架,并探讨更多提高决策能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 数学能力 个体差异 双系统模型 模糊痕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