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
被引量:6
- 1
-
-
作者
毛学河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8-31,共4页
-
文摘
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毛学河汉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简单到复杂,由质朴无华到丰富多采,从而日臻完美;特别是历代形成的成千上万个成语典故,像颗颗璀灿的明珠一样光彩夺目.目前,我们使用的成语大都是继承下来的,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其结构形式大多...
-
关键词
古汉语特点
成语
四音节
现代汉语
宾语前置
形容词
古代汉语
单音节词
不及物动词
书面语
-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语野问答(四)
被引量:13
- 2
-
-
作者
史有为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0-53,共4页
-
文摘
10.“可惜他走了”? 问:你在回答第7个问题时,说到“懊悔”、“惊讶”、“奇怪”、“害怕”、“担心”等词同“高兴”相似,也具有构成“很高兴你能出席大会”这类句子的功能。你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通过一个整环来分析,这是很合理的。顺便我想到这些动词在语义上都具有心理活动这样的特征,能否以此来圈定一类动词,并推论这样的动词都具有相似功能呢?例如“可惜”,是否属于此类?“可惜他走了”是否与“很高兴你能出席大会同属一种格式?”
-
关键词
类格
宾语
补语
形容词
口语
副词
语气词
述补结构
句子
语义关系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语言研究中的柔性观念
被引量:7
- 3
-
-
作者
史有为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6,共5页
-
文摘
几年前,上海的一位青年同行问我:你的语言学体系、语言学方法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蕴含着两重意思,一是我的体系或方法不大像现时的主流派,二是我的体系或方法还不够清晰。经过较长时期的总结和思考,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
关键词
柔性观
语言成分
语言研究
转域
非系统性
性表现
模糊性
结构主义
句段
借与贷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混沌性:“我喜欢他老实”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史有为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汉语学习》
1988年第2期10-17,共8页
-
文摘
壹 己有的看法 1.0 “我喜欢他老实”这类句子在汉语中颇为特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入揭示其性质,有助于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就目前所知,对这类句子的认识大概有三种,先分别介绍之。 1.1 一般认为这类句子是兼语式,只是名词术语有所不同。黎锦熙先生称之为“后补式”(在黎氏体系中兼语式均称之为“后补式”)。吕叔湘先生称之为“递谓式”。王力、朱德熙、张志公诸先生称之为“递系式”或“递系句”。吕冀平将该类句子归纳为如下表述式: 主||谓<sub>(1)</sub>+宾(主)→谓<sub>(2)</sub>
-
关键词
兼语式
汉语语法特点
混沌性
句子
递系式
名词术语
张志公
黎锦熙
吕叔湘
代表性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新时期中国语言学的应对——献给新中国第二个四十年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史有为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4,共4页
-
文摘
上一世纪末的1898年,清末著名学者、爱国者马建忠积“十余年力索之功”,在他五十三岁的时候向中国人民贡献了一部《马氏文通》,从此揭开了中国语言学新的一页。马建忠的伟大就在于他怀着清季“识当时之务”的先进时代意识,第一个引进了西方语法学的模式和观念,模仿欧西的“葛郎玛”(Grammar,语法)写作了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以此开始了中国语法学研究的历史。 马建忠的时代意识是什么呢?是他忧国忧民、渴望富国强兵的爱国意识,是他追求洋务改良的变革意识,是他“求夫实用”而“精求”“会通”新“道”、新“理”的科学意识和价值意识。马氏在其书的《后序》中明确提出:“君子学以致其道”。
-
关键词
新时期中国语言学
四十年
马建忠
时代意识
新中国
价值意识
科学意识
文化扬弃
具体语
学术多元化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论元代宁夏诗人王翰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李佩伦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81-84,共4页
-
文摘
元代诗人王翰(1333—1378)字用文,著有《友石山人遗稿》,刊梓于明初,题曰:元灵武王翰用文著。灵武,今属宁夏,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又称灵州,灵武郡。明人陈鸣鹤《谒王用文祠》诗中亦有“朔方万里归残梦,永福千峰寄一支”之句,王翰入明之后隐于福建永福山中,因以家焉,死后葬于其间。诗云故乡万里,遥遥难归,思之不绝,系于残梦之中。又明言王翰故里为朔方,亦即今日宁夏。据王翰挚友元代文人吴海所撰《王氏家谱序》称:“宋朝李元昊据之(灵武)为边患,宝元、康定(1038—1040年)相继用兵,士有陷没者,逮中原为舍所併,不能自还。
-
关键词
宁夏
灵武
朔方
公元前
遗稿
元昊
灵州
谱序
武王
惠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语野问答
- 7
-
-
作者
史有为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8-51,共4页
-
文摘
《汉语学习》主持人拟设署名之问答专栏。并执意相邀。姑以《语野问答》名此栏,随手所记之问题中择取若干,并自问自答。 一 问:有一类句子,两头都有数量词,同指一类事物,只是范围大小不同,可是有的能说,有的却不能说,例如可以说“三张桌子两张坏的”,可是不说“三张桌子一张坏的”,这是什么道理? 答:“三张桌子两张坏的”是一种主谓谓语句,但是类似的情形也不限于主谓谓语句,比如还有“三个字(里)写错了两个”,把“两”换成“一”,似乎也没有人说。为什么句型完全相同,只是数目大小不同,一句能说,另一句不能说呢?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这也许要牵涉到传统语法分析中尚未涉及或极少触及的一个层面。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
关键词
丁类
电子计算机
句子
语言学
行政学
主谓谓语句
全部数量
双音节
大小不同
手摇计算机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语野问答(三)
- 8
-
-
作者
史有为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50-53,共4页
-
文摘
7.“很高兴你能出席大会”? 问:上个问题(问6)中你谈到“高兴”也与“决心”相似。你能否进一步解释一下,它在哪一点上与“决心”相似?依我看,“高兴”是一个很明显的形容词,与“决心”很不一样。 答:是的,从一个侧面看,“高兴”与“决心”是大不相同的。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它们却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后面都可以接续一个谓词性词语,而且前后的关系都颇为可疑,其本身身份也同样可疑。我们还是先看“高兴”吧。
-
关键词
动宾关系
参照点
名词组合
“没有”
“有”
下一代
问话形式
谓词性
社会习惯
疑问信息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语野问答(二)
- 9
-
-
作者
史有为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7-50,共4页
-
文摘
4.“参观展览会”? 问:我知道,本期问题征答的答案有的是你写的。其中第1题的答案我觉得似乎言犹未尽。 你说明了病句“五个小时参观了展览会”错在宾语未用物量定语,但是为什么在此时此句中必须用物量定语却并未回答。或者也可以这样提问:“参观展览会”和“参观一个展览会”究竟有什么区别?你能否再进一步谈谈。 答:是的。我仅仅回答了“为什么”的前一半,考虑到这一问题需要较大篇幅才能说清楚,所以决定拦腰斩断,准备另文展开。 在汉语中,动宾组合实际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宾语不带物量定语的,一类是宾语带物量定语的。带不带物量定语并不只是简单的说明量的有无,而是反映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概括。前者(不带物量)实际上是对一类事实的概括,可以称之为“事类”;后者(带物量)实际上则是对某一个具体事实的概括,可以称之为“事例”。对于事例就可能包含不同的量,甲事例可以是对多个事物施加动作,而乙事例则只对单个相同事物施加动作。
-
关键词
物量
事类
定语
个展
参观展览会
动宾组合
宾语
顿号
中心语
短语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蒙古包中的茶文化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邢莉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1年第2期58-62,共5页
-
文摘
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是海洋里的点点风帆。走进蒙古包,你就会喝到喷香的奶茶,它使人得到物质上的享受,也得到精神上的欢娱。在蒙古族的日常文化领域的综合体中,饮食乃是最有稳定性和特征性的因素。“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景色,使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蒙古族的茶文化是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很能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侧面。对蒙古族喜茶的记载,近代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屡有所见: 《中华全国风俗志》云:“蒙人食料,以肉类、乳品、面粉为大宗。有奶茶、奶酒、酸奶子等以供饮料。”清光绪三十三年刊印的《蒙古志》云:“饮喜砖茶,食喜羊肉,砖茶珍如货币,贫者皆饮之。
-
关键词
蒙古族
茶文化
饮食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包
奶茶
蒙古人
阿巴嘎
中国地方志
独具特色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从“叶公好龙”谈起
- 11
-
-
作者
史有为
-
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
-
出处
《语文建设》
1965年第11期6-7,共2页
-
文摘
前几年,有位朋友闲谈时用了一句“叶公好龙”的成语。他把“叶”读成yè,我便说这个字要读shè。他就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些搞语言学、文字学的就是喜欢咬文嚼字。”审音表第三编公布后,他就找了一份来给我看:“你看,你那个shè完蛋了.你们的咬文嚼字之学就是脱离群众.”以后我就严格按审音表正音,把“复辟”念成“复bì”,“酵母”念成“jiào母”,“荨麻症”念成“qián麻症”;可是又遇到这样的责难:‘人家大夫都念‘xiào母’,‘xún麻症’,你……”甚至有些医务工作者当面对我说:“我从来没听见同行把‘酵’念成jiao,把‘荨’念成qián。”后来,为了避免“孤立”,不叫人说我“脱离群众”,我就常常把刚到嘴边的“正读”换成所谓的“误读”。
-
关键词
对我说
人说
审音
“误读”
脱离群众
前几
时用
部分字
精密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