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0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走深、走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文喜访谈
1
作者 张文喜 秦岭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F0003,共6页
在访谈中,张文喜教授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深、走实的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格,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方能真切地理解... 在访谈中,张文喜教授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深、走实的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格,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方能真切地理解马克思在谈论“正义”等政治哲学论题时所采取的独到视角,并由此深入到对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尤其是所有权问题的批判与把握中。同时,要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由深入实,必须自觉地关注“治国理政”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命题,并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具体问题保持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所有权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现代知识财产权的哲学追问:中国自主知识财产权知识建构
2
作者 张文喜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6,共9页
现代西方的知识财产权制度受到作者个人权利尤其是私有制思维的规定。尽管如此,它仍然要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观点来限制知识财产权理论的有效范围,并正因为如此而不应耽于对自然财产权认知、知识财产权化思维的俯首称臣。比把作者个人权... 现代西方的知识财产权制度受到作者个人权利尤其是私有制思维的规定。尽管如此,它仍然要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观点来限制知识财产权理论的有效范围,并正因为如此而不应耽于对自然财产权认知、知识财产权化思维的俯首称臣。比把作者个人权利定义为某个道德原则更为根本的是,它首先定义的是运用于人类的制度性权利。从历史线索、哲学叙事、制度性权利和知识建构等观点审视,知识财产权的源起和发展中贯穿的是以公有制为原型或以私有制为原型间的斗争,它遭遇到的是西方生活方式的霸权和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性知识理论的不同抗争,而作者个人权利不过是现代知识财产权文化中的一个对位点,也需要在制度性权利安排和可用于所谓的集体福祉原则中予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财产权 个人权利 中国自主知识财产权知识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恶行归责”问题——基于意选自由的三层含义
3
作者 徐银翡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8-225,240,共9页
康德主张“一个自由意志和一个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是一回事”,该论题一直饱受莱因霍尔德、西季威克等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面临着“恶行无法归责”的困境。学界基于康德后期著作《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和《道德形而上学》形成了“并... 康德主张“一个自由意志和一个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是一回事”,该论题一直饱受莱因霍尔德、西季威克等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面临着“恶行无法归责”的困境。学界基于康德后期著作《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和《道德形而上学》形成了“并列论”和“从属论”两种解读为其辩护,其根本分歧在于意选自由并列还是从属于意志自由。康德的意选自由从属于意志自由,意选自由的三层含义包括积极的潜在自发性(即应当且能够选择自律)、消极的现实独立性(即自愿采纳善或恶的准则去行动)和作为显象表现的选择能力。由此,第一种解读对意选的独立性和自发性的理解是错位的,一种缺乏自发性的独立性不足以规定实践自由,还会造成自由的分裂。同时,通过区分出意选的自由本质、归责根据和显象表现,第二种解读能得到修正与辩护。论证表明,第二种解读不仅符合康德自律伦理学的核心要旨,而且有助于拓宽和深化自由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意选 意志 独立性 自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喜教授访谈
4
作者 张文喜 孙亮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6,共4页
张文喜(以下简称张):首先感谢《社会科学家》给我安排这次交流的机会,感谢访问者孙亮博士。你对我的评价过奖了。其实,我跟你一样,还不算媒体眼中的知名学者,更算不上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在使用头衔如此廉价的年代,我仍然这么... 张文喜(以下简称张):首先感谢《社会科学家》给我安排这次交流的机会,感谢访问者孙亮博士。你对我的评价过奖了。其实,我跟你一样,还不算媒体眼中的知名学者,更算不上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在使用头衔如此廉价的年代,我仍然这么说。但若我要很正经地与你讨论学术评价问题,这实在并非合宜也不合常理。简而言之,我是自己眼中的哲学爱好者。人们如今认为,做不了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那就凑合着做个企业家眼中的哲学家也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导师 哲学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唯物主义 张文 《社会科学家》 学院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数字永生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永谋 白英慧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4,157,158,共13页
数字永生指的是将人的生命或其他生命,以数字形式永远存活于赛博空间之中的新科技实践活动。数字永生实践可分为创生进路、复生进路以及上传进路,其预设三种立场的生命观,即强调“精神的人”的唯心论生命观、主张“计算的人”的计算论... 数字永生指的是将人的生命或其他生命,以数字形式永远存活于赛博空间之中的新科技实践活动。数字永生实践可分为创生进路、复生进路以及上传进路,其预设三种立场的生命观,即强调“精神的人”的唯心论生命观、主张“计算的人”的计算论生命观以及推崇“能动的人”的AI拟人论生命观。从哲学层面对此三种生命观进行审度,可以发现,数字永生论的出现,标志着智能社会中人类自我理解的重大转变,可称之为“主体的消解”与“科学人的崛起”。在未来的数字永生实践中,应坚持AI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遵循有益AI理念。具体来说,应发展保护生命的数字永生,重点在于珍视生命价值、保护生命隐私、促进生命平等、维护生存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永生 生命哲学 科学人 保护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比较中探索哲学的真谛——姚新中教授访谈
6
作者 姚新中 王觅泉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5,共14页
姚新中教授多年来从事中西伦理、宗教和哲学比较研究,早期致力于爱与智慧等重要观念的中西比较研究,并用英语向西方读者阐释和传播儒学;近年来,他提出“比较哲学的第三条道路”和“大哲学”等主张,尝试在更为多元的学科和知识背景中,开... 姚新中教授多年来从事中西伦理、宗教和哲学比较研究,早期致力于爱与智慧等重要观念的中西比较研究,并用英语向西方读者阐释和传播儒学;近年来,他提出“比较哲学的第三条道路”和“大哲学”等主张,尝试在更为多元的学科和知识背景中,开展一种能够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的比较哲学研究,并在人民大学创办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实验班,探索哲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背景 第三条道路 人才培养 经济学 实验班 中西比较研究 教授访谈 爱与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哲学中的“德”
7
作者 罗安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人往往会背离自己的道。老子提出“德”,就是要人不要背离自己的道。如果已经背离,那就要重新回到人道上来,要守住人道,即守住人所得之道。人之所得之道,就是所谓的“德”。第二,儒家讲“德”,主要内容是仁,是爱人、爱民;道家讲“德”,主要内容是宽容、包容,是守柔、不争。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主要是让人明白事物之大道;关于“德”的理论,主要是让人守住做人之大本。老子的德论,不仅是道家思想学说之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包容 守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科学哲学看中、西医学之异同——再诘难何祚庥院士“中医不科学”之说 被引量:5
8
作者 黄顺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0-33,共14页
以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对象、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三个方面,阐明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异同:前者是复杂性科学,以天地人巨系统和人的形、气、神为对象,研究人的生命运动之道,目的在于保证健康;后者是简单性科学,以人的物质... 以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对象、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三个方面,阐明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异同:前者是复杂性科学,以天地人巨系统和人的形、气、神为对象,研究人的生命运动之道,目的在于保证健康;后者是简单性科学,以人的物质实体为对象,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目的在于消除疾病。中医学与西医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中医学的最大特点与优势是把调动患者自我痊愈能力放在首位,而用药则是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观 医学观 医学模式 医学的特殊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229,230,共19页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庙”的惩罚手段,而非所谓历史早期曾经有过人人都可以与天相通,后来神权被王权垄断的意思。《楚语下》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天神与地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这只代表重、黎职责互不干扰,不等于从此出现人神截然相分的政教分离。通过比对相关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绝地天通”必须放在中国古代治乱历史观以及历法天道观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单线演进论影响,“绝地天通”成为解释从巫术到宗教、神权到王权、神文到人文的绝佳题材,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之嫌,需要重新界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吕刑》 《楚语下》 《独断》 《五纪》 历法 治乱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两中》所见名号辨析
10
作者 曹峰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4,共10页
“两中”名称的来源应与礼器无关。“圭中”名称可能来自“揆中”;“祥中”的“祥”通“两”,“两”有协耦之意,表明“祥中”是协助“揆中”者,或是在“揆中”和夏后之间协调的人。所以,《两中》里“祥中”可以简省为“两”,但为区别代... “两中”名称的来源应与礼器无关。“圭中”名称可能来自“揆中”;“祥中”的“祥”通“两”,“两”有协耦之意,表明“祥中”是协助“揆中”者,或是在“揆中”和夏后之间协调的人。所以,《两中》里“祥中”可以简省为“两”,但为区别代表两位天使的“两中”,又特别制造了“祥中”的名号。“中”表示治国大法。“后”是人王的称呼,“夏后”指的不是禹而是启。“后帝”生前是杰出人王,死后进入天庭,并在天庭负责具体政治事务,是可以发号施令的最高统治者,属于祖先神,“后”是“后帝”在人间的化身。“上帝”是天道的象征,是“天”人格化的产物,属于至上神,所以在文中“上帝”常常与“皇天”对应出现。《两中》没有祖先神与至上神合二为一的现象。“上帝”可以有情感、有行动,可以降民监民,可以开示法则,可以赏善惩恶,却是不言的,不会直接发号施令。“后帝”和“上帝”都可以简省为“帝”,但“帝”的具体意涵必须放到文本中才能落实。将这一原则与《五纪》《参不韦》相比照,可以发现三者基本上是相通的,从而进一步确认了这三个文本可能有着共通的时代与思想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中 揆中 祥中 后帝 上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智力平等的教育原则的哲学批判
11
作者 张文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0,共9页
今天讨论的智力平等观与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一个哲学理论问题,更涉及教育实践上的现实议题。我们需要特别留意智力平等观跟现代社会对教育实践中平等要求的理解的偏差。强化智力平等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自然正当的理由,但须更加关注社会... 今天讨论的智力平等观与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一个哲学理论问题,更涉及教育实践上的现实议题。我们需要特别留意智力平等观跟现代社会对教育实践中平等要求的理解的偏差。强化智力平等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自然正当的理由,但须更加关注社会诸因素是如何异化并且成为智力不平等的原因,以及社会权力诸因素是如何被扭曲而偏离教育初衷的。我们希望通过对智力平等原则的二重性批判,以及对相应于自然和生命进化道路的智力形成的哲学分析,促使我们反思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某些实际的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平等 自然 生命进程 教育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与正义:从哲学与数学的思想空间诠释出发
12
作者 张文喜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6,122,156,共15页
数据化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计算机和法律科学,还广泛包括了技术存在的认识论模式甚至哲学形而上学。将正义概念适用于大数据技术领域,应当考虑数学自身的界限。对数据化带来的社会正义问题进行深入的数学方面的研究,能够满足我们... 数据化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计算机和法律科学,还广泛包括了技术存在的认识论模式甚至哲学形而上学。将正义概念适用于大数据技术领域,应当考虑数学自身的界限。对数据化带来的社会正义问题进行深入的数学方面的研究,能够满足我们对哲学重解时代精神的需要。在今天的世界,我们生活的普遍数字化概念的范围不能以简单叠加数字的方法加以理解。在所谓现代性哲学话语扩展的同时,它已经包含有诸如自由观、技术观、机器观、数据观、政治理性、算法治理、规范科学观等层面的扩展。我们提出数据正义这个问题时,最终就应当在存在之间、存在与整体之间的统一性的意义上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的观点 治理的算法 大数据 机器观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现象学重释墨辩中的“兼”和“体”
13
作者 杨武金 梁世欣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F0003,共10页
对墨辩中“兼”和“体”关系的解读,学界存在“整体和部分”“属和种”“集合和元素”三种不同看法。基于对陈汉生等人观点的批判性考察,引入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上述观点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墨辩中“兼”和“体”的关系存在“偏去”和“不... 对墨辩中“兼”和“体”关系的解读,学界存在“整体和部分”“属和种”“集合和元素”三种不同看法。基于对陈汉生等人观点的批判性考察,引入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上述观点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墨辩中“兼”和“体”的关系存在“偏去”和“不可偏去”两种类型,类似胡塞尔关于整体和部分理论中的“独立”和“不独立”,因而墨辩中的“兼”和“体”从根本上更应该是处理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逻辑理论。由此能够更清楚地把握先秦名辩思潮中关于“同异”“坚白”“白马非马”“鸡三足”等问题的讨论,并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建构方向的理解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墨辩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告子之学的逻辑与限度——以心、性问题为中心
14
作者 刘增光 阮晓庄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5,共11页
在告子之前的文本典籍中,已形成了有如告子之“言—心—气”的言说架构,故告子所述言、心、气之内涵内在于已有的文化链条之中。据此考察,告子“四句”中“言—心—气”的言说架构呈现出递进关系,在“气”之上可能还存在另一最终所指,... 在告子之前的文本典籍中,已形成了有如告子之“言—心—气”的言说架构,故告子所述言、心、气之内涵内在于已有的文化链条之中。据此考察,告子“四句”中“言—心—气”的言说架构呈现出递进关系,在“气”之上可能还存在另一最终所指,孟子对告子“四句”的批驳则凸显了孟子在心性问题上的突破。告子“四问”集中体现了他在人性论上所持的性无善无不善的主张,是其“四句”在人性论问题上的反映。这一主张将性之善或不善的各种可能性包含其中,显示了告子人性论的高明之处。“仁内义外”说是告子对人性论问题的具体阐述。这种说法将血缘宗亲之爱置于与君、妻、朋友所形成的人伦关系之上。此说固然维系了族群内以宗法为基础的亲亲原则,然与孟子所希冀的以义为基础的社会伦理要求相距甚远。不论是“四句”“四问”还是“仁内义外”说,在思想内涵和理论表达上都有其相应逻辑,亦存在一定限度。告子之学在后世儒学中产生了多方面反响,成为理解和诠释儒学本源、人性论、儒佛之辨的重要参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四句” “言—心—气” 告子“四问” 仁内义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象学角度看汉字与中国式思维
15
作者 陈辉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5,共7页
在胡塞尔的观念中,语言与思维是分离的,语言对已然呈现在思维中的东西进行命名和表达。但从德里达式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在先框架,自始至终介入思维,并从根本上建构着思维方式。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德里达批判了语音优于文... 在胡塞尔的观念中,语言与思维是分离的,语言对已然呈现在思维中的东西进行命名和表达。但从德里达式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在先框架,自始至终介入思维,并从根本上建构着思维方式。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德里达批判了语音优于文字的语音中心主义观点,揭示出是文字的主导性使语音以及整个语言系统的本质可能性得以实现和极化。由此,可以说汉字系统构成了中国式思维的在先框架,对中国人来说,汉字构成了一种先验图式。虽然对汉字的图式论解释使我们不可能通达事物本身,而是只能通达被过滤和解释过的事物经验;但依据“原书写”的观点,由文字所代表和极化的语言系统具有开放性,我们仍然能够延续现象学的还原要义而设想另一种还原,在开放性的汉字以及汉语系统中不断突破既有框架,悬搁这些过滤和解释,进而走向新的过滤和解释,趋近实事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字 汉字 中国式思维 原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经》中的四“同”——回应中国古代“类”范畴class与kind分歧
16
作者 杨武金 梁超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91,共11页
无论是抽象的类(class)还是具体的整体集合类(kind),都包含对象自身及与内部元素、个体或分子之间的同异关系。而这样的同异关系,在《墨经》中不止一种。《墨经》提出了四种“同”和“异”,是墨家学派深入把握事物存在状态、属性所呈现... 无论是抽象的类(class)还是具体的整体集合类(kind),都包含对象自身及与内部元素、个体或分子之间的同异关系。而这样的同异关系,在《墨经》中不止一种。《墨经》提出了四种“同”和“异”,是墨家学派深入把握事物存在状态、属性所呈现出的事物关系的系统图景。其中,类同依据的是事物存在某些相同的性质或属性;重同的实质在于对象自身同一的确立;体同类似不同部分共同组成整体的关系;合同蕴含内部分子与有机生命体的共同性,或蕴含不同元素在时空中共同构成集合体的关系。由此可进一步思考墨家所谓“推类之难”可能不仅难于容易混淆事物间的同异,也容易杂糅不同类型的“同”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杜威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与个人主义
17
作者 龚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0,共8页
自由与个人主义问题是杜威在政治哲学领域里关注的两个重点问题。杜威对传统的自由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他将自由概念的哲学意义建基于霍布斯物理性的自由概念之上,进而在社会自由方面提出社会制度权威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问题。在杜威看来... 自由与个人主义问题是杜威在政治哲学领域里关注的两个重点问题。杜威对传统的自由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他将自由概念的哲学意义建基于霍布斯物理性的自由概念之上,进而在社会自由方面提出社会制度权威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问题。在杜威看来,传统的个人主义将制度性权威与个人自由二分,从而造成了社会制度权威与个人自由的对立,但人类历史上这二者并不处于一种分离对立的状态。虽然这一分离对于激发个人首创性和进取精神具有伟大的意义,但旧个人主义已经蜕化为经济个人主义或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社会进步,因此,需要重塑个人和个人主义。新型的个人是体现现代科学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个人,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威 自由 个人主义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思维、神话思维与现代性——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素琴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遵循同样的智力逻辑,是一种独立完善的抽象思维。神话思维处理可感层面的对象,其基本工具是符号,倾向于将事件拼合在一起建立结构,从而将遇到的具体问题置于整体联系中寻求解决方案。神话思维昭...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遵循同样的智力逻辑,是一种独立完善的抽象思维。神话思维处理可感层面的对象,其基本工具是符号,倾向于将事件拼合在一起建立结构,从而将遇到的具体问题置于整体联系中寻求解决方案。神话思维昭示出一种人与人、人与物种相互平等、相互联系的状态,教导我们尊重他者,消解理性主体的傲慢与封闭。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互补,也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内在活力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主义神话学 神话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渭“中”之意涵及其在诗学中的体现
19
作者 王丝雨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7,共11页
《论中》集中体现了徐渭关于“中”的哲学思想。“中”是儒学的核心精神。自孔子起,“中”的内容便不断被发掘,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及至宋明,形成了围绕心性问题的中和理论。徐渭在此基础上,承袭阳明之学,对“中”进行了... 《论中》集中体现了徐渭关于“中”的哲学思想。“中”是儒学的核心精神。自孔子起,“中”的内容便不断被发掘,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及至宋明,形成了围绕心性问题的中和理论。徐渭在此基础上,承袭阳明之学,对“中”进行了创新性解读。事实上,“中”包含体与用两个层面。作为本体的“中”,具有自然性和感性的特征,是自然的心性本体。作为发用的“中”则体现为“因时制宜”和“无过不及”两个原则。“中”统御着为政、为学、诗文、绘画等各个领域,在不同领域呈现为不同的范畴。在诗学领域,“中”之本体表现为“兴”。《论中》在诗学方面提出了不少创见,这些新见解突破了复古派、唐宋派的窠臼,推动了诗学理论的革新。同时,徐渭还将“中”的思想运用于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风,成为诗坛的一朵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中》 徐渭 “中” 诗学 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自由主义者能为平等留下多大的理论空间——重析诺奇克持有正义理论中的“限制条款”
20
作者 王立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1,共9页
以权利为基础,极端自由主义者诺奇克塑造了自由与平等尖锐对立的理论景象,平等似乎完全被排除在正义的图景之中。极端自由主义者的正义理论并不是完全忽视平等,而是对平等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承诺。一方面,诺奇克对权利施加了形式性的约束... 以权利为基础,极端自由主义者诺奇克塑造了自由与平等尖锐对立的理论景象,平等似乎完全被排除在正义的图景之中。极端自由主义者的正义理论并不是完全忽视平等,而是对平等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承诺。一方面,诺奇克对权利施加了形式性的约束,主张平等的权利是平等待人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诺奇克对不平等施加了实质性的约束,即持有正义中的“限制条款”作为“底线”设置,不允许社会经济存在无限度的不平等。底线设置使他人境况不能变坏,保证了每个人不至于落入“较差”的境况。破除人们对诺奇克平等观念的偏见,重新理解其限制条款,有助于人们在平等主义的总体理论框架下更好地理解极端自由主义的“平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奇克 持有正义 限制条款 底线设置 不平等的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