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学解析水温对长江鲟仔稚鱼生长、免疫和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光源 史雪涛 +3 位作者 肖衎 成旭 熊冬梅 杨菁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为研究水温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仔稚鱼生长、免疫和消化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长江鲟受精卵及初孵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在16℃和19℃进行了长期孵育试验。在10 dph和100 dph时对全鱼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结合实时定量PC... 为研究水温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仔稚鱼生长、免疫和消化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长江鲟受精卵及初孵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在16℃和19℃进行了长期孵育试验。在10 dph和100 dph时对全鱼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结合实时定量PCR技术筛选和验证不同时期长江鲟仔稚鱼中基因表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显示:随着生长时间推移,16℃组和19℃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逐渐增加,G16_0 vs G19_1和G16_1 vs G19_1的DEGs数量分别为313和7719。在水温变化下,生长(MAPK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免疫(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抗原加工与递呈等)和消化(唾液分泌、蛋白质消化吸收等)系统发育相关通路等基因表达呈现显著变化,如tgf-β、fgf18、stim2、ryr1、ir、myd88stat3、socs3、pla基因等,表明这些信号通路和基因在长江鲟仔稚鱼环境温度变化下的生长、免疫和消化系统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水温对长江鲟的转录组调控数据,可为进一步研究鲟鱼环境适应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优化鲟鱼人工培育条件提供数据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鲟 水温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日龄中华鲟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田甜 张建明 +2 位作者 朱欣 张德志 胡亚成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肠道菌群被称作宿主的“第二基因组”。探究外界因素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中华鲟幼鱼的健康培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50日龄中华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 肠道菌群被称作宿主的“第二基因组”。探究外界因素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中华鲟幼鱼的健康培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50日龄中华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特征,并研究了菌群结构与饵料、养殖水源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属分类水平上,肠道和肠道内容物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肠道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乳球菌属(Lactococcu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而肠道内容物优势菌属为乳球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通过SourceTracker物种来源分析追踪微生物的来源,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中有82.68%来源于饵料,1.89%来源于养殖水源水;肠道内容物微生物中有94.60%来源于饵料,0.93%来源于养殖水源水。研究表明,中华鲟幼鱼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组成在属分类水平上存在差异,前者优势菌属多为潜在致病菌,后者多为有益菌;与养殖水源水相比,饵料对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更高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幼鱼 肠道 肠道内容物 微生物群落 饵料 养殖水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生长速率差异个体肌肉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
3
作者 张建明 田甜 +3 位作者 张德志 程超 舒德斌 胡亚成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75-1786,共12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出与中华鲟生长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揭示其个体生长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中华鲟的亲鱼选育、人工保种群体培育及种群梯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养殖于相同环境和营养条件下的同批次中华鲟F_2代个...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出与中华鲟生长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揭示其个体生长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中华鲟的亲鱼选育、人工保种群体培育及种群梯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养殖于相同环境和营养条件下的同批次中华鲟F_2代个体分为快生长组(FGM)和慢生长组(SGM),每组随机选取3尾中华鲟,采集其背部肌肉,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然后分别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从FGM组和SGM组6个中华鲟肌肉组织样本共测序得到34.86 Gb的有效数据(Clean data),以中华鲟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基因组,共挖掘出16037个新基因,其中有6953个新基因在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TrEMBL、EggNOG、Nr等数据库中得到注释。根据FDR<0.01且Fold Change≥2的筛选标准,从中华鲟肌肉组织中鉴定出247个DEGs,其中142个DEGs呈上调表达、105个DEGs呈下调表达。有191个DEGs获得GO功能注释,主要注释到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结构组件、结合、催化活性等功能条目;有100个DEGs富集在88个特定的KEGG代谢通路上,包括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生物合成、碳代谢、蛋白酶体、磷酸戊糖通路等。综合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鉴定出20个与中华鲟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是PKM、PGML1、TPI、GAPDH、LDH、GPI、FBPase、PGK1、ALDOA、enolase、TTN、MYBPC3、PLA2G6、CXCL10、MICALL1、GPC6、CLASP1、CARNS1、PSMD7和CDO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的DEGs结果可靠。【结论】中华鲟以糖类利用效率和能量分配策略为主导,耦合肌肉生长、营养代谢及信号传导等基因功能,协同调控个体生长速率的差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生长分化 肌肉组织 转录组测序 糖类代谢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种质资源保护策略的思考
4
作者 杜合军 王彬忠 +2 位作者 刘娟娟 姜伟 李志远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全球正经历着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鱼类多样性也正面临严重威胁。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已极度濒危,正面临野外灭绝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是种质资源的保护,如何保护中华鲟现有的种质资源,已经成... 全球正经历着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鱼类多样性也正面临严重威胁。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已极度濒危,正面临野外灭绝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是种质资源的保护,如何保护中华鲟现有的种质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大挑战。文章系统概述了中华鲟种质资源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围绕野外就地保护、活体养殖保护和离体种质资源保护三个方面,阐述了系统的保护策略与行动方案,并探讨了当前迫切的行动需求及未来保护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生物多样性 保护策略 行动方案 中华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开口饲料研发的思考与建议
5
作者 陈沛 姜伟 +1 位作者 杨菁 李洋 《广东饲料》 2025年第3期28-31,共4页
由于水蚯蚓供给源头的不稳定性、其自身携带病原菌以及环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华鲟开口饵料的供应,限制了大规模中华鲟苗种培育的进程。因此,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研发替代水蚯蚓的中华鲟开口配合饲料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讨论中华鲟... 由于水蚯蚓供给源头的不稳定性、其自身携带病原菌以及环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华鲟开口饵料的供应,限制了大规模中华鲟苗种培育的进程。因此,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研发替代水蚯蚓的中华鲟开口配合饲料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讨论中华鲟开口生物饵料与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饲料研发的可行性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开口饲料 水蚯蚓 鲜味氨基酸 高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物种保护的历程、难点和方向 被引量:2
6
作者 姜伟 杜合军 +2 位作者 陈沛 杨菁 李志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7-1624,共8页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其保护工作对于我国水生生物保护策略及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自葛洲坝工程论证以来,中华鲟物种保护便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1—6])。葛洲坝修建前,长江流域中华鲟分布区...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其保护工作对于我国水生生物保护策略及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自葛洲坝工程论证以来,中华鲟物种保护便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1—6])。葛洲坝修建前,长江流域中华鲟分布区可延伸到重庆以上的长江上游江段,产卵场主要分布于牛栏江以下的金沙江下游江段和重庆以上的长江上游江段,即从合江县至屏山县,全长约800 km,其中有确凿证据的产卵场16处^([6, 7])。1981年,因葛洲坝修建阻断了中华鲟原有的生殖洄游路径,随后经相关单位调查发现,在葛洲坝下至十里红江段,长度约为4.5 km的范围形成了新的产卵场,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中华鲟产卵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物种保护 金沙江下游 产卵场 牛栏江 确凿证据 合江县 屏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糖对长江鲟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建明 张德志 +1 位作者 田甜 舒德斌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06,共11页
为探究黄芪多糖(APS)和茯苓多糖(PCP)对长江鲟幼鱼不同组织器官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影响,试验将90尾长江鲟幼鱼随机分为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茯苓多糖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试验鱼,在基础日粮中按照体质量添加黄芪多糖和茯苓多... 为探究黄芪多糖(APS)和茯苓多糖(PCP)对长江鲟幼鱼不同组织器官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影响,试验将90尾长江鲟幼鱼随机分为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茯苓多糖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试验鱼,在基础日粮中按照体质量添加黄芪多糖和茯苓多糖,采用灌服方式投喂,试验周期为20 d。试验结束时每个试验组随机选取15尾鱼采集血清、肝脏、肾脏、肌肉、肠道、体表黏液等组织器官,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植物多糖对长江鲟幼鱼不同组织器官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强长江鲟幼鱼血清、肝脏、肾脏、肠道、肌肉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43.36%、60.27%、43.75%、64.65%和56.87%;可显著增强血清、肝脏、肠道、体表黏液等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27.97%、38.83%、126.43%和47.93%;可显著增强血清、肾脏、肌肉等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12.39%、22.80%和14.14%;可显著增强血清、肝脏、肾脏、肠道、肌肉、体表黏液等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24.34%、33.96%、34.65%、25.00%、15.73%和38.96%;可显著增强血清、肝脏、肾脏、肌肉、体表黏液等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提高率分别为16.88%、20.36%、10.59%、12.07%和13.56%;可显著降低血清、肝脏、肾脏、肠道、肌肉、体表黏液等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降低率分别为29.14%、25.18%、18.15%、28.53%、22.20%和24.40%。茯苓多糖可显著增强长江鲟幼鱼肠道、肌肉等组织中SOD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71.95%和43.00%;可显著增强肾脏、体表黏液等组织中CAT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23.25%和51.29%;可显著增强血清中POD的活性(P<0.05),提高率为16.87%;可显著增强血清、肾脏、体表黏液中GSH-Px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21.78%、19.69%和36.81%;可显著增强血清、肾脏、肠道、体表黏液等组织中T-AOC(P<0.05),提高率分别为11.69%、13.24%、8.23%和10.17%;可显著降低血清、肠道等组织中MDA的含量(P<0.05),降低率分别为29.86%和24.03%。(2)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强长江鲟幼鱼血清、肝脏等组织中IgG的含量(P<0.05),提高率为34.23%和39.39%;可显著增强血清、肾脏等组织中IgM的含量(P<0.05),提高率为23.16%和37.13%;可显著增强血清中C3、C4的含量(P<0.05),提高率分别为38.24%和27.88%;可显著增强肾脏组织中IFN-γ的含量(P<0.05),提高率为41.04%;可显著增强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P<0.05),提高率为25.99%;可显著增强血清、肝脏、肾脏、肠道、体表黏液等组织中溶菌酶(LSZ)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59.75%、50.00%、75.00%、37.50%和66.50%;可显著增强血清、肝脏、肾脏、肠道、体表黏液等组织中抗菌肽(TP)的含量(P<0.05),提高率分别为39.37%、34.65%、21.24%、55.42%和36.38%。茯苓多糖可显著增强长江鲟幼鱼血清组织中IgG的含量(P<0.05),提高率为26.59%;可显著增强血清组织中C3的含量(P<0.05),提高率为44.50%;可显著增强血清、肝脏、肾脏、肠道等组织中LSZ的活性(P<0.05),提高率分别为36.55%、33.33%、25.00%和25.00%;可显著增强肠道、体表黏液等组织中TP的含量(P<0.05),提高率分别为36.56%和27.23%。由此得出,黄芪多糖和茯苓多糖均对长江鲟幼鱼不同组织器官的抗氧化和免疫机能具有改善作用,黄芪多糖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鲟幼鱼 黄芪多糖 茯苓多糖 抗氧化指标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鲢群体耳石微化学差异分析
8
作者 翟东东 李雯 +5 位作者 王东 轩中亚 刘红艳 熊飞 李博 姜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80,共9页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基于耳石边缘区微量元素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江津区、巴南区、丰都县、太平溪镇等4个样点鲢的判别成功率均值为83.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Li/Ca、Na/Ca、Co/Ca、Sr/Ca、Ba/Ca在4个样点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样点之间鲢耳石的微量元素比值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成分贡献率较高的指标是Sr/Ca (35.3%)、Co/Ca (28.4%)、Ba/Ca (20.2%),表明Sr/Ca、Co/Ca、Ba/Ca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微量元素指标。基于耳石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δ^(13)C和δ^(18)O值均存在显著差异,δ^(13)C和δ^(18)O值双位图显示太平溪镇、万州区、丰都县聚为一组,巴南区、北碚区原种场、巴南区原种场聚为一组,表明巴南区采集的野外个体可能是来自增殖放流。综上所述,耳石微量元素Sr/Ca、Co/Ca、Ba/Ca和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在不同鲢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指标,其中δ^(13)C和δ^(18)O值分析可以有效实现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生境履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斑病对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田甜 张建明 +2 位作者 张德志 朱欣 李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2,共7页
花斑病是近年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为探索用于监测中华鲟健康状况的菌群标志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健康和患花斑病中华鲟幼鱼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 花斑病是近年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为探索用于监测中华鲟健康状况的菌群标志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健康和患花斑病中华鲟幼鱼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下降(p<0.001)。在属分类水平上,健康中华鲟皮肤黏膜层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norank_f_Muribaculaceae、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的优势菌属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其中黄杆菌属占比78.38%。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获得了5种反映中华鲟健康状态的敏感菌群。研究表明,与健康中华鲟相比,花斑病破坏了中华鲟皮肤黏膜层正常的微生态稳态结构,优势菌群由乳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转变为黄杆菌属;因此黄杆菌属可作为监测中华鲟花斑病病原的菌群标志物,其相对丰度可用于评估中华鲟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花斑病 高通量测序 皮肤黏膜层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MHC IIB基因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衎 杜合军 +2 位作者 赵珣 刘雪清 刘娟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86,共11页
为了给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全人工种群优化和繁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探究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B基因的部分遗传信息和遗传变异规律,利用特异性引物MHC IIf和MHC II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个体、29尾中华鲟子一... 为了给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全人工种群优化和繁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探究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B基因的部分遗传信息和遗传变异规律,利用特异性引物MHC IIf和MHC II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个体、29尾中华鲟子一代个体和30尾中华鲟子二代个体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 IIB基因的多肽结合位点(PBR)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168 bp。结果表明,中华鲟野生群体30个样品的95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30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一代群体29个样品的96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38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二代群体30个样品的95个克隆中检测出36条特异序列(单倍型)。单倍型的分布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中华鲟子一代群体的MHC IIB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高,子二代中华鲟群体的MHC IIB基因遗传多样性最低。中华鲟3个群体的非同义替代(dN)与同义替代(dS)比率为1.39、1.48和1.45,非同义替换率均大于同义替换率,表明正向选择可能是中华鲟MHC IIB多态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鱼主要细菌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田甜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3,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鲟鱼养殖生产国。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细菌性疾病已成为制约鲟鱼健康养殖的瓶颈之一。鲟鱼细菌性疾病具有感染性广、传播性强、致死率高、病原体复杂等特点。本文就鲟鱼主要细菌性致病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鲟鱼养殖生产国。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细菌性疾病已成为制约鲟鱼健康养殖的瓶颈之一。鲟鱼细菌性疾病具有感染性广、传播性强、致死率高、病原体复杂等特点。本文就鲟鱼主要细菌性致病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致病因子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鲟鱼细菌性疾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疾病 种类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致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温冷冻保存中华鲟F_1精子授精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舒德斌 刘雪清 +5 位作者 张建明 肖衎 赵珣 郭柏福 姜华 杜合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4-488,共5页
利用超低温冷冻保存中华鲟子一代(F_1)的精液,研究4种不同激活液、2种不同的授精方式及5种不同冻精授精量对授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保存365d的中华鲟F_1冻精,用养殖水激活授精效果优于4种激活液,获得(15.04±0.58)%的受精率... 利用超低温冷冻保存中华鲟子一代(F_1)的精液,研究4种不同激活液、2种不同的授精方式及5种不同冻精授精量对授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保存365d的中华鲟F_1冻精,用养殖水激活授精效果优于4种激活液,获得(15.04±0.58)%的受精率和(14.6±0.59)%的孵化率。相同条件下,试验1、试验2和试验3的湿法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18.3±1.45)%、(13.57±0.76)%、(18.65±0.42)%和(16.82±2.01)%、(11.03±0.98)%、(15.87±1.25)%,湿法授精效果均优于干法授精。用10mL中华鲟卵与不同冻精授精量进行湿法授精,精子密度3.82×109个/mL,稀释比1∶2,冻精活力(35.45±5.26)%,冻精用量0.1~0.6mL,随着冻精用量的加大,受精率和孵化率呈现上升趋势,0.6mL时,受精率和孵化率达最高,分别为(16.43±1.57)%和(14.58±1.35)%,但随着冻精用量的继续加大,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冻精 激活液 授精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体重与体长、胸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应用
13
作者 陈沛 杨菁 +3 位作者 朱欣 肖衎 王威 李洋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6-100,共5页
本试验对收集到1615尾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体长(L)、胸围(X)和体重(W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求得体重、体长的回归方程为W_(L)=6×10^(-6)L^(3.1063)(R^(2)=0.977,n=1589),体重、胸围的回归方程为W_(X)=2&... 本试验对收集到1615尾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体长(L)、胸围(X)和体重(W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求得体重、体长的回归方程为W_(L)=6×10^(-6)L^(3.1063)(R^(2)=0.977,n=1589),体重、胸围的回归方程为W_(X)=2×10^(-4)X^(2.8848)(R^(2)=0.961,n=419),体重与体长-胸围的方程为W_(LX)=33.51614-0.36024L-0.77509X+0.01035LX(R^(2)=0.981,n=419)。用2~14龄人工养殖子二代中华鲟群体对3个方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W_(L)方程计算2~14龄中华鲟平均体重相对误差在4.29%~18.12%,其中2龄和3龄中华鲟群体计算平均体重相对误差为18.12%和13.16%,且与实际平均体重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与W_(L)方程相比,W_(X)方程计算平均体重相对误差较大,在6.49%~55.36%。方程W_(LX)计算3龄以上中华鲟群体的平均体重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且与实际平均体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 0.05),同时与方程W_(L)和W_(X)相比,各年龄段中华鲟群体平均体重相对误差最低。因此,依据中华鲟体重与体长、胸围建立的W_(LX)方程可以有效估算4~14龄人工养殖子二代中华鲟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体重 体长 胸围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常见鱼类DNA条形码研究及其电子芯片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郜星晨 姜伟 刘绍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100,共12页
为建立长江中游常见鱼类的快速鉴别方法,文献调研了7目11科50属64种鱼类名录,GenBank共获取168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序列,分析了序列特征、不同阶元Kimura-2-paramater (K2P)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 显示,64种鱼类的种... 为建立长江中游常见鱼类的快速鉴别方法,文献调研了7目11科50属64种鱼类名录,GenBank共获取168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序列,分析了序列特征、不同阶元Kimura-2-paramater (K2P)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 显示,64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84)明显大于种内(平均值为0.0079),NJ树上不同物种均能以较高支持度聚类成独立分支,以线粒体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准确鉴定所研究鱼类;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最终43种鱼类可筛选出112条物种特异性探针,物种识别率为67.2%.本研究验证了DNA条形码芯片技术在长江中游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可为该地区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DNA条形码 电子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氨氮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管敏 张德志 +1 位作者 唐大明 张厚本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4-693,共10页
以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氨氮浓度(0.01、0.5、1.0、2.0 mg·L^-1)慢性胁迫(60 d)对鱼体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二代中华鲟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 以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氨氮浓度(0.01、0.5、1.0、2.0 mg·L^-1)慢性胁迫(60 d)对鱼体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二代中华鲟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而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抗氧化指标中,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呈升高趋势。免疫指标中,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血清、肝脏溶菌酶(LZM)活性及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慢性氨氮胁迫显著抑制了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降低了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研究结果对了解中华鲟氨氮胁迫反应以及其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二代中华鲟 慢性氨氮胁迫 生长 抗氧化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生长及胃肠排空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管敏 张德志 +3 位作者 饶军 唐大明 汪成燕 王龙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7,共8页
为探计不同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影响,选择子二代中华鲟(0.15±0.02)g稚鱼在水温(18.0±0.5)℃的不同饱食投喂频率(2、3、4次/d)条件下,测定其生长及胃肠排空特征,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对其... 为探计不同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影响,选择子二代中华鲟(0.15±0.02)g稚鱼在水温(18.0±0.5)℃的不同饱食投喂频率(2、3、4次/d)条件下,测定其生长及胃肠排空特征,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对其胃肠排空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1)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摄食率(FR),但对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肝体比(HSI)、脏体比(VSI)等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2)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降低,生长离散程度明显减小;(3)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特征未产生影响,但对胃、肠排空最优模型的选择产生了影响;2、3和4次/d组胃排空最优模型依次为平方根模型(Y 0.5=2.253-0.077t)、平方根模型(Y 0.5=2.12-0.081t)和指数模型(Y=5.001 e-0.225t);(4)3种模型均不适于拟合实验鱼肠排空过程的全部数据,但可拟合t≥T后的肠排空数据(T为肠内容物比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2、3和4次/d组肠排空的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平方根模型(Y 0.5=1.904-0.056t,t≥10)、指数模型(Y=3.383 e-0.076t,t≥8)和指数模型(Y=3.090 e-0.077t,t≥6);(5)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大,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速度也逐渐递增,2、3和4次/d组胃排空率依次为0.077%/h、0.081%/h和0.225%/h,其肠排空率依次为0.056%/h、0.076%/h和0.077%/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稚鱼 饱食投喂频率 胃肠排空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中药复方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和抗应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建明 张德志 +3 位作者 舒德斌 田甜 饶军 苏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8-576,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中药复方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和抗应激指标的影响,筛选能有效提高长江鲟幼鱼免疫力及抗病力的中药复方,为中药在长江鲟养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7味中药按照中药配伍理论设计4种中药复方,分别是复... 【目的】探讨不同中药复方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和抗应激指标的影响,筛选能有效提高长江鲟幼鱼免疫力及抗病力的中药复方,为中药在长江鲟养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7味中药按照中药配伍理论设计4种中药复方,分别是复方I(鱼腥草∶金银花∶大黄∶茯苓∶甘草︰黄芪=3∶3∶1∶2∶1∶2)、复方II(板蓝根∶大黄∶五加皮∶党参=3∶3∶4∶3)、复方Ⅲ(金银花∶杏仁∶贯众∶大青叶∶山豆根∶桔梗=3∶2∶2∶2∶3∶2)、复方IV(黄芪∶黄柏∶甘草∶山楂∶五味子∶大黄∶党参=3∶3∶1∶2∶2∶2∶2),以不添加中药为对照组,按0.5 g/kg的添加量进行长江鲟幼鱼饲喂试验,并于第7和第14 d采集血样测定各项血清生理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复方I组和复方II组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长江鲟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但仅部分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复方Ⅲ组和复方IV组可明显提高长江鲟血清SOD、CAT、GSH-Px、POD、AKP活性及T-AOC,降低MDA和皮质醇(COR)含量,且大部分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OD活性与GSH-Px活性及T-AOC、POD活性与GSH-Px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POD活性与SOD活性、CAT活性及T-AOC呈显著正相关,SOD活性与COR含量、T-AOC与COR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GSH-Px活性与COR含量、T-AOC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适宜的中药复方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和抗应激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以复方Ⅲ(金银花、杏仁、贯众、大青叶、山豆根、桔梗)和复方IV(黄芪、黄柏、甘草、山楂、五味子、大黄、党参)的效果最佳,可有效缓解长江鲟幼鱼机体面临的应激反应,达到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鲟 中药复方 抗氧化 抗应激 免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饲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沛 杨元金 +4 位作者 杜合军 杨菁 张德志 胡子宣 李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0-1168,共9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配合饲料替代水蚯蚓作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选用刚开口的1200尾中华鲟仔鱼,平均体重为(86.57±3.05)mg、平均体长为(28.40±0.28)mm,随机分为水蚯蚓组和开口饲料组,每组3个重... 本试验旨在探究配合饲料替代水蚯蚓作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选用刚开口的1200尾中华鲟仔鱼,平均体重为(86.57±3.05)mg、平均体长为(28.40±0.28)mm,随机分为水蚯蚓组和开口饲料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投喂水蚯蚓和开口饲料9 d后,研究开口饲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性能、存活率、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口饲料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水蚯蚓,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高于水蚯蚓。2)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中华鲟仔鱼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总胆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溶菌酶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与水蚯蚓相比,开口饲料诱食性差会降低中华鲟仔鱼生长性能,但中华鲟仔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消化酶活性及机体免疫力来适应开口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水蚯蚓 开口饲料 生长性能 消化酶 抗氧化功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二代中华鲟对急性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管敏 张德志 +4 位作者 王龙 班文波 张厚本 郭柏福 姜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8-464,共7页
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健康子二代中华鲟[体质量(1.72±0.33) kg]由23 ℃水体中直接转入17、11 ℃水体中,急性胁迫2 h后取样,检测各项指标。试验结果显示,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 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健康子二代中华鲟[体质量(1.72±0.33) kg]由23 ℃水体中直接转入17、11 ℃水体中,急性胁迫2 h后取样,检测各项指标。试验结果显示,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水温骤降温差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P >0.05);总抗氧化能力逐渐升高。肝脏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谷胱甘肽含量逐渐下降,而丙二醛含量却显著增加( P <0.05);总抗氧化能力出现波动( P >0.05)。免疫指标中,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随水温骤降幅度的增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免疫球蛋白M含量递减( P >0.05)。消化酶指标中,胃、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随水温骤降温差的增大,均不断下降;胃、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却持续显著增加( P <0.05);胃蛋白酶活性则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P <0.05)。试验结果表明,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抗氧化、免疫和消化酶活性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对其肝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华鲟的养殖、运输及人工放流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水温骤降造成鱼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二代中华鲟 急性低温胁迫 抗氧化指标 免疫指标 消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亚硝酸盐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管敏 姚金忠 +2 位作者 张德志 唐大明 张厚本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8-617,共10页
以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亚硝酸盐浓度(0.01、0.20、0.40、0.80、1.60 mg·L-1)慢性胁迫(60 d)对鱼体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组子二代中华鲟发生死亡现象,死亡率为33.33%,其... 以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亚硝酸盐浓度(0.01、0.20、0.40、0.80、1.60 mg·L-1)慢性胁迫(60 d)对鱼体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组子二代中华鲟发生死亡现象,死亡率为33.33%,其他各组存活率均为100%;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而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在抗氧化指标中,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而上升。免疫指标中,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血清、肝脏溶菌酶(LZM)活性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慢性亚硝酸盐胁迫显著抑制了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降低了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这对了解中华鲟亚硝酸盐胁迫反应以及其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二代中华鲟 慢性亚硝酸盐胁迫 生长 抗氧化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