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健康子二代中华鲟[体质量(1.72±0.33) kg]由23 ℃水体中直接转入17、11 ℃水体中,急性胁迫2 h后取样,检测各项指标。试验结果显示,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健康子二代中华鲟[体质量(1.72±0.33) kg]由23 ℃水体中直接转入17、11 ℃水体中,急性胁迫2 h后取样,检测各项指标。试验结果显示,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水温骤降温差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P >0.05);总抗氧化能力逐渐升高。肝脏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谷胱甘肽含量逐渐下降,而丙二醛含量却显著增加( P <0.05);总抗氧化能力出现波动( P >0.05)。免疫指标中,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随水温骤降幅度的增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免疫球蛋白M含量递减( P >0.05)。消化酶指标中,胃、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随水温骤降温差的增大,均不断下降;胃、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却持续显著增加( P <0.05);胃蛋白酶活性则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P <0.05)。试验结果表明,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抗氧化、免疫和消化酶活性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对其肝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华鲟的养殖、运输及人工放流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水温骤降造成鱼体损伤。展开更多
文摘为研究水温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仔稚鱼生长、免疫和消化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长江鲟受精卵及初孵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在16℃和19℃进行了长期孵育试验。在10 dph和100 dph时对全鱼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结合实时定量PCR技术筛选和验证不同时期长江鲟仔稚鱼中基因表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显示:随着生长时间推移,16℃组和19℃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逐渐增加,G16_0 vs G19_1和G16_1 vs G19_1的DEGs数量分别为313和7719。在水温变化下,生长(MAPK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免疫(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抗原加工与递呈等)和消化(唾液分泌、蛋白质消化吸收等)系统发育相关通路等基因表达呈现显著变化,如tgf-β、fgf18、stim2、ryr1、ir、myd88stat3、socs3、pla基因等,表明这些信号通路和基因在长江鲟仔稚鱼环境温度变化下的生长、免疫和消化系统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水温对长江鲟的转录组调控数据,可为进一步研究鲟鱼环境适应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优化鲟鱼人工培育条件提供数据指导。
文摘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健康子二代中华鲟[体质量(1.72±0.33) kg]由23 ℃水体中直接转入17、11 ℃水体中,急性胁迫2 h后取样,检测各项指标。试验结果显示,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水温骤降温差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P >0.05);总抗氧化能力逐渐升高。肝脏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谷胱甘肽含量逐渐下降,而丙二醛含量却显著增加( P <0.05);总抗氧化能力出现波动( P >0.05)。免疫指标中,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随水温骤降幅度的增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免疫球蛋白M含量递减( P >0.05)。消化酶指标中,胃、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随水温骤降温差的增大,均不断下降;胃、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却持续显著增加( P <0.05);胃蛋白酶活性则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P <0.05)。试验结果表明,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抗氧化、免疫和消化酶活性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对其肝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华鲟的养殖、运输及人工放流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水温骤降造成鱼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