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深工艺变压边力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谭晶 孙胜 +1 位作者 赵振铎 黄文斌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7-289,共3页
根据实际生产中压边力的控制状况和理论分析确定了几种压边力变化曲线 ,以非轴对称抛物面车灯反光罩的成形为例 ,采用 Dynaform软件对多种变压边力控制的成形工艺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分析了各种变压边力控制对成形的影响 。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拉深 变压边力控制 板料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喷射压力对柴油/甲醇二元燃料发动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斌 姚安仁 +3 位作者 姚春德 郭磊 翁中正 裴卡斯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28,共6页
在一台增压中冷电控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柴油喷射压力对柴油/甲醇二元燃料(DMDF)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柴油喷射压力较低时,DMDF模式压缩冲程的缸压要低于纯柴油模式,降幅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大而增大;而柴油喷射压力较高时,... 在一台增压中冷电控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柴油喷射压力对柴油/甲醇二元燃料(DMDF)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柴油喷射压力较低时,DMDF模式压缩冲程的缸压要低于纯柴油模式,降幅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大而增大;而柴油喷射压力较高时,降幅较小,甲醇替代率为20%时的最大缸压要略高于纯柴油模式,且对应的最大放热率明显高于纯柴油模式和甲醇替代率为40%时。DMDF模式的NO_x排放量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加而降低,相同替代率时随着柴油喷射压力的增加而增加。CO和总碳氢(THC)排放量随柴油喷射压力的增加略有降低,随替代率的增加几乎线性增加。在低柴油喷射压力下,DMDF模式可以明显降低烟度,且排放量随着替代率的增加而减小,最多可减少约35%的碳烟排放。其他柴油喷射压力时,烟度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加而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电控共轨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 柴油喷射压力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MMECHANICS的空气悬架车辆抗倾翻仿真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增才 罗福祎 +2 位作者 刘春辉 程军 邹倩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776-2778,共3页
针对近年来商用车侧翻事故的凸现,提出了一种利用空气悬架提高车辆倾翻阈值,减小车辆倾翻危险的方法。根据空气悬架可变刚度的特点设计编写了控制算法,并与在SIMMECHANICS下建立的七自由度车辆模型相结合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半主动... 针对近年来商用车侧翻事故的凸现,提出了一种利用空气悬架提高车辆倾翻阈值,减小车辆倾翻危险的方法。根据空气悬架可变刚度的特点设计编写了控制算法,并与在SIMMECHANICS下建立的七自由度车辆模型相结合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半主动空气悬架能够有效提高车辆倾翻阈值,显著改善车辆抗侧翻的能力,从而大大减小车辆倾翻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MECHANICS 空气悬架 商用车倾翻 倾翻阈值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重型自卸汽车车架的改进设计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茗 张亚岐 成振坤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6期139-142,159,共5页
针对传统重型自卸车车架采用的主纵梁和内加强梁未贴合的断面结构不能充分满足长轴距自卸车的使用要求,提出采用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来增加车架刚度。在对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内加强... 针对传统重型自卸车车架采用的主纵梁和内加强梁未贴合的断面结构不能充分满足长轴距自卸车的使用要求,提出采用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来增加车架刚度。在对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内加强梁前伸到前轴中心线以前,以提高车架前部的抗弯能力和抗扭能力,改善车架前部零件的受力状况。并对前管梁易断裂部位增加了加强筋,增大车架第一横梁的连接板。此外,建立相应的三维车架模型,并对车架纵梁的强度和刚度进行校核。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可以满足长轴距车辆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轴距 车架 断面结构 改进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工艺参数组合对回弹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茗 张亚岐 成振坤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8期106-110,共5页
影响回弹因素众多,控制单一影响因子很难得到准确的回弹结果。在充分考虑回弹产生机理的前提下,提取出冲压工艺过程的可控因子:凹模圆角半径、等效拉延筋作用力因子、材料厚度、摩擦因子以及压边力,并设计相应的回弹正交试验,并考虑工... 影响回弹因素众多,控制单一影响因子很难得到准确的回弹结果。在充分考虑回弹产生机理的前提下,提取出冲压工艺过程的可控因子:凹模圆角半径、等效拉延筋作用力因子、材料厚度、摩擦因子以及压边力,并设计相应的回弹正交试验,并考虑工艺补充对回弹计算的影响,对比分析利用CAE、CAD软件做工艺补充的优缺点。最后以某车型后支柱上加强板为例,采用方差分析法全面地分析判断各因子对试验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压边力对回弹影响最为显著,拉延筋、摩擦因子次之;对于型面简单薄板件,由CAD生成的工艺补充产生的回弹值更小;而对于型面复杂的拉延件在拉延成型时,产品的成型性并不好,特别是圆角过渡区易出现起皱甚至叠料;对于中厚板,两种工艺补充的回弹区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弹 因子 正交试验 工艺补充 拉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车架的振动模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茗 张亚岐 成振坤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5期150-154,共5页
传统自卸车车架内加强梁和主纵梁并未贴合,而是留有一定的间隙,一方面增加了槽形梁冲压工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车架抵抗变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来增加车架刚度。并给出横梁的布置方案以... 传统自卸车车架内加强梁和主纵梁并未贴合,而是留有一定的间隙,一方面增加了槽形梁冲压工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车架抵抗变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来增加车架刚度。并给出横梁的布置方案以及横纵梁的连接方式;针对改进车架建立相应的振动方程,对弯扭组合模态下车架的各阶振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车架第三阶振型是车架绕其中部横轴的垂直弯曲振型;第二阶振型主要是车架的扭转变形;其余均为弯扭组合变形;车架的一阶弯曲模态频率避开了路面对汽车的激振频率范围,不会发生共振;车架的第三、四、五阶弯扭模态频率与发动机怠速频率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架 断面结构 翼面贴合 刚度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拖拉机自动驾驶神经网络自调整因子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吕安涛 毛恩荣 林玮静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9年第3期65-67,共3页
主要论述拖拉机自动驾驶的驾驶原理,建立了拖拉机自动驾驶横向控制的力学模型,提出了自调整因子函数,设计了一种用于拖拉机自动驾驶的神经网络自调整因子模糊控制方法,用simulink对这种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和... 主要论述拖拉机自动驾驶的驾驶原理,建立了拖拉机自动驾驶横向控制的力学模型,提出了自调整因子函数,设计了一种用于拖拉机自动驾驶的神经网络自调整因子模糊控制方法,用simulink对这种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和规则用于拖拉机自动驾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自动驾驶 模糊控制 自调整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膜压力传感器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8
作者 马金奎 路长厚 +1 位作者 翟霄雁 程英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64,共3页
为研究油膜压力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利用锤击法对该传感器进行了动态特性试验。分析了信号的频谱及相干函数。利用傅立叶逆变换对信号进行了重构,滤掉了信号中的高频干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感器的幅频特性及动态灵敏度。结果表明该传... 为研究油膜压力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利用锤击法对该传感器进行了动态特性试验。分析了信号的频谱及相干函数。利用傅立叶逆变换对信号进行了重构,滤掉了信号中的高频干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感器的幅频特性及动态灵敏度。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可实现动压滑动轴承6000r/min内油膜压力的测量,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脉冲激振 动态特性 傅立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零部件CAD中的新方法——翘曲造型法
9
作者 黄若旭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1993年第3期54-60,共7页
本文简要地介绍一种在汽车行业中用 CAD 造型设计的新方法。它是用内插曲线和组合的手段来构造一个塑型曲面和曲体的数学模型 C(S,G),称之为翘曲造型。这种光顺塑型法是基于由导引曲线逐一掠过空间中的两个或多个横向点、线和面所描述... 本文简要地介绍一种在汽车行业中用 CAD 造型设计的新方法。它是用内插曲线和组合的手段来构造一个塑型曲面和曲体的数学模型 C(S,G),称之为翘曲造型。这种光顺塑型法是基于由导引曲线逐一掠过空间中的两个或多个横向点、线和面所描述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零部件 CAD 翘曲造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