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园间作柑桔杨梅或吊瓜对叶蝉及蜘蛛类群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叶火香 崔林 +1 位作者 何迅民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019-6026,共8页
为评价茶园间作几种常见经济作物对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蜘蛛类群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影响,遂选乌牛早品种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柑桔、杨梅和吊瓜的间作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 为评价茶园间作几种常见经济作物对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蜘蛛类群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影响,遂选乌牛早品种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柑桔、杨梅和吊瓜的间作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叶蝉和各种蜘蛛的数量。结果表明:(1)与纯茶园相比,间作茶园叶蝉种群数量和蜘蛛类群个体数量显著地增加,间作茶园蜘蛛种数显著地增加;(2)间作茶园茶丛上、中、下层叶蝉、蜘蛛个体数量分布明显区别于纯茶园茶丛上、中、下层叶蝉、蜘蛛个体数量分布;(3)茶丛上层的嫩梢是制作高档茶的原料,而纯茶园茶丛上层叶蝉虫口百分率为54.16%,间作茶园茶丛上层叶蝉虫口百分率皆减小,并且叶蝉高峰期间蜘蛛的跟随效应增强;(4)间作增加了经济收入并减少了防治次数。认为:(1)间作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叶蝉种群、蜘蛛类群的数量和空间格局;(2)间作可减轻叶蝉为害造成的产值损失,增强了茶园群落对于叶蝉的自然控制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茶园 间作茶园 吊瓜 杨梅 柑桔 假眼小绿叶蝉 蜘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挥发物不同组合对假眼小绿叶蝉行为的调控 被引量:23
2
作者 钮羽群 王梦馨 +3 位作者 崔林 叶火香 潘铖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80-2387,共8页
为探讨茶园群落中非茶植物气味引诱或驱避重要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效应,遂将茶园常见杂草迷迭香挥发物中樟脑、α-松油醇和石竹烯分别配成10-2g/m L剂量,再等量组成混合物,在每个橡皮头上载100#L制成诱芯,附于素馨黄粘板上,于茶园中... 为探讨茶园群落中非茶植物气味引诱或驱避重要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效应,遂将茶园常见杂草迷迭香挥发物中樟脑、α-松油醇和石竹烯分别配成10-2g/m L剂量,再等量组成混合物,在每个橡皮头上载100#L制成诱芯,附于素馨黄粘板上,于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发现这种三组分诱芯明显地驱避假眼小绿叶蝉。将行为反应中分别对假眼小绿叶蝉呈现显著引诱效应的10-2g/m L樟脑、10-4g/m L石竹烯、10-6g/m Lα-水芹烯、10-4g/m Lα-松油醇和10-8g/m L桉树脑等量配成五组分混合物,同法制成诱芯,附于素馨黄粘板,诱捕假眼小绿叶蝉。发现五组分诱芯:(1)显著引诱假眼小绿叶蝉,诱效稍强于现价段茶园中使用的源于茶梢挥发物的诱芯;(2)每日诱捕的假眼小绿叶蝉数与天数呈抛物线关系;(3)加入液体石蜡作为缓释剂,可将诱效的半衰期延长2.5—4.0d;(4)18:00—6:00诱得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占全天的70%—75%。分析认为:非茶植物迷迭香的挥发物中含有显著引诱假眼小绿叶蝉信息物质,这类信息物质制成的五组分诱芯的诱效较强,可以作为一种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手段,早晨和黄昏是最佳诱捕时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挥发物 假眼小绿叶蝉 引诱剂 茶树 吸引-排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穆丹 付建玉 +1 位作者 刘守安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221-4233,共13页
长期受自然界的非生物/生物侵害,植物逐步形成了复杂的防御机制,为防御植食性昆虫的为害,植物释放虫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HIPVs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长期受自然界的非生物/生物侵害,植物逐步形成了复杂的防御机制,为防御植食性昆虫的为害,植物释放虫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HIPVs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HIPVs的化学组分因植物、植食性昆虫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系统中,HIPVs可在植物与节肢动物、植物与微生物、虫害植物与邻近的健康植物、或同一植株的受害和未受害部位间起作用,介导防御性反应。HIPVs作为寄主定位信号,在吸引捕食性、寄生性天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IPVs还可以作为植物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启动植株的防御反应而增强抗虫性。不论从生态学还是经济学角度来看,HIPVs对于农林生态系中害虫综合治理策略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的研究在虫害诱导植物防御的化学生态学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更多的研究转向阐述虫害诱导植物抗性的分子机制。为了深入了解HIPVs的代谢调控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因为植食性昆虫取食造成的植物损伤是与昆虫口腔分泌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首先阐述口腔分泌物在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挥发物诱导素volicitin和β-葡萄糖苷酶作为口腔分泌物的组分,是产生HIPVs的激发子,通过调节伤信号诱发HIPVs的释放。接着阐述了信号转导途径对HIPVs释放的调节作用,并讨论了不同信号途径之间的交互作用。就HIPVs的代谢过程而言,其过程受信号转导途径(包括茉莉酸、水杨酸、乙烯、过氧化氢信号途径)的调控,其中茉莉酸信号途径是诱发HIPVs释放的重要途径。基于前人的研究,综述了HIPVs的主要代谢过程及其过程中关键酶类的调控作用。文中的HIPVs主要包括萜烯类化合物、绿叶挥发物和莽草酸途径产生的芳香族化合物,如水杨酸甲酯和吲哚等。作为化学信号分子,这些化合物中的一部分还能激活邻近植物防御基因的表达。萜烯合酶是各种萜烯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类,脂氧合酶、过氧化氢裂解酶也是绿叶挥发物代谢途径中的研究热点,而苯丙氨酸裂解酶和水杨酸羧基甲基转移酶分别是合成水杨酸及其衍生物水杨酸甲酯的关键酶类。这些酶类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调控着HIPVs代谢途径。最后展望了HIPVs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 激发子 信号转导 代谢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著调控假眼小绿叶蝉行为的迷迭香挥发物鉴定 被引量:16
4
作者 钮羽群 潘铖 +5 位作者 王梦馨 周宁宁 张新亭 崔林 陈学新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477-5483,共7页
茶园生态系中生长着众多草本和木本植物,迷迭香就是其中常见的木本杂草。以其幼嫩部分为味源、茶园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为试虫,用Y形管嗅觉仪做行为测定,以洁净空气为CK,发现随着味源剂量增加,其引诱的假眼小绿叶蝉数增至一个数值再减... 茶园生态系中生长着众多草本和木本植物,迷迭香就是其中常见的木本杂草。以其幼嫩部分为味源、茶园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为试虫,用Y形管嗅觉仪做行为测定,以洁净空气为CK,发现随着味源剂量增加,其引诱的假眼小绿叶蝉数增至一个数值再减少,二者呈抛物线关系。从迷迭香挥发物中鉴定出46种化合物,包含醇类9种、酮类4种、酯类4种、酸类1种、烯烃类18种、烷烃类7种、醚类1种、醛类1种和酚类1种。醇类含量最大,占总量52.20%;单组分中桉树脑、左旋α-蒎烯和马鞭草烯酮的含量最大,分别占总量的42.54%、10.37%和6.82%。使用迷迭香挥发物中含量较大的25种组分为味源,每味源配制几种剂量,以正己烷为CK,用Y形管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发现10-2g/mL樟脑、10-4g/mL石竹烯、10-6g/mL和10-8g/mLα-水芹烯、10-4g/mL和10-10g/mLα-松油醇、10-10g/mL和10-8g/mL桉树脑显著引诱假眼小绿叶蝉;而10-10g/mLβ-蒎烯显著排斥假眼小绿叶蝉。经分析认为:茶园中除了茶树之外,还有其它植物挥发物引诱假眼小绿叶蝉,可为筛选茶园中诱虫植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挥发物 假眼小绿叶蝉 引诱 诱虫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全长序列的假眼小绿叶蝉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宁宁 王梦馨 +3 位作者 崔林 潘铖 张新亭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879-6889,共11页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the)是我国大陆茶区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茶树害虫,其种群世代重叠严重,数量大。从我国13个主要产茶省份各选出一个重点产茶县(市),采集假眼小绿叶蝉标本,首次扩增得到其线粒体CO I基因全长序列,并以此...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the)是我国大陆茶区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茶树害虫,其种群世代重叠严重,数量大。从我国13个主要产茶省份各选出一个重点产茶县(市),采集假眼小绿叶蝉标本,首次扩增得到其线粒体CO I基因全长序列,并以此探讨了假眼小绿叶蝉13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遗传分化程度及基因流水平。在13个地理种群中共得到了176条CO I基因序列,发现了113个变异位点,形成了105个CO I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720,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在0.804—1.000范围内,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均不显著,说明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进化符合中性模型,种群数量较为稳定。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Mantel检验显示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总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3652,固定系数Fst为0.10876,基因流Nm为4.097,表明地理种群间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遗传差异较小。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省际之间频繁的茶树鲜叶贩运、异地茶苗的大批量调拨等因素促进了假眼小绿叶蝉的长距离迁移,加强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线粒体COI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互利素和蚜性信息素及其组合调控大草蛉行为的效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崔林 张新亭 +4 位作者 周宁宁 叶火香 余继忠 祝愿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37-1546,共10页
茶蚜群聚于茶梢上刺吸,而茶梢是加工名优茶的原料,不便施药治蚜。大草蛉虽是茶蚜主要天敌之一,但在自然情况下不足以控制茶蚜。遂探讨以茶梢互利素、蚜虫性信息素及其组合引诱大草蛉制约茶蚜的技术。使用顶空吸附法采集蚜害茶梢和健康... 茶蚜群聚于茶梢上刺吸,而茶梢是加工名优茶的原料,不便施药治蚜。大草蛉虽是茶蚜主要天敌之一,但在自然情况下不足以控制茶蚜。遂探讨以茶梢互利素、蚜虫性信息素及其组合引诱大草蛉制约茶蚜的技术。使用顶空吸附法采集蚜害茶梢和健康茶梢挥发物,经GC-MS分析发现蚜害茶梢(E)-2-戊烯醛、苯甲醛和α-法尼烯的含量丰富。将蚜害茶梢挥发物中16种主要成分、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以及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的2∶2∶6比例混合物分别制成味源,这19种味源的剂量都是200!g。经检测发现荆芥醇、荆芥内酯、α-法尼烯、(E)-2-戊烯醛和苯甲醛引起大草蛉的EAG值明显大于其它13种单组分引起的EAG值,而小于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混合物引起的EAG值。再将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分别按7种比例配成7种味源,还把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的2∶2∶6比例混合物、以及(Z)-3-己烯-1-醇、(E)-2-戊烯醛、(E)-2-己烯醛、苯甲醛和α-法尼烯分别作为味源,用这13种味源分别制成的诱芯于秋季茶园中诱集大草蛉,每个诱芯含有信息物质总量是10 mg,结果表明: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混合物的诱效最强,称为大草蛉诱集剂;荆芥内酯和荆芥醇1∶9或0∶10比例的混合物诱效次之。深秋置大草蛉诱集剂诱芯于蚜群中,可诱来许多大草蛉成虫捕食茶蚜,并产卵于茶园中而增加大草蛉幼虫越冬基数,翌年春季就近捕食越冬蚜卵孵化的茶蚜。该诱集剂及其使用技术可作为一种治理茶蚜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互利素 蚜虫性信息素 茶蚜 大草蛉 行为调控 草蛉诱集剂 荆芥醇 Α-法尼烯 苯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非稳态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的生长竞争特性 被引量:8
7
作者 赵晓东 潘江 +2 位作者 李金页 陶晓磊 庞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710-3719,共10页
采用"脉冲"添加方法进行了非稳态条件下铜绿微囊藻(M.)和斜生栅藻(S.)分别在氮磷单营养盐和双营养盐限制时的共培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添加频率为1d时,无论何种营养盐限制,M.均成为优势藻种。氮限制条件下,氮时均浓度范围... 采用"脉冲"添加方法进行了非稳态条件下铜绿微囊藻(M.)和斜生栅藻(S.)分别在氮磷单营养盐和双营养盐限制时的共培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添加频率为1d时,无论何种营养盐限制,M.均成为优势藻种。氮限制条件下,氮时均浓度范围在0.3—2.4 mg/L时,M.始终具有竞争优势。磷限制条件下,磷浓度范围在0.018—0.035 mg/L时,S.只在生长初期阶段占优。氮磷双营养盐限制条件下,添加液的氮磷质量比为35:1(设定为最优比),添加频率为8 d时,两种藻表现出共生特征;而偏离最优比时(N∶P=70∶1,17∶1),在不同的添加频率下均未出现共生现象,且氮的时均浓度为0.6—4.8 mg/L时(70∶1),M.具有竞争优势,而降低为0.15—0.3 mg/L时(17∶1),S.占优。随着添加频率的变化,两种藻的细胞大小也会随之改变,S.随着营养盐浓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在双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变化更显著。上述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两种藻竞争能力与添加频率相关,在藻种浓度的变化上,按照‘拾遗-机会’交替竞争理论,M.表现出机会主义者特征,而S.则表现出拾遗者的特征,两者的共生特征也符合‘中度干扰’假说。藻细胞大小变化表明,两种藻均可以改变大小实现最大限度争夺受限营养盐。在低浓度时,S.细胞大小的变化同样也体现出了"拾遗者"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营养盐限制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共培养 细胞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信息物引诱叶蝉三棒缨小蜂效应的检测 被引量:18
8
作者 潘铖 林金丽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85-3795,共11页
为确定引诱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蜂叶蝉三棒缨小蜂的茶梢信息物并检测其活性,遂于室内用Y管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1假眼小绿叶蝉口针刺吸和产卵管刺伤茶梢嫩茎、口针刺吸的茶树芽叶、以及口针刺吸芽叶近邻的健康茶叶的气味皆强烈... 为确定引诱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蜂叶蝉三棒缨小蜂的茶梢信息物并检测其活性,遂于室内用Y管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1假眼小绿叶蝉口针刺吸和产卵管刺伤茶梢嫩茎、口针刺吸的茶树芽叶、以及口针刺吸芽叶近邻的健康茶叶的气味皆强烈引诱该蜂;2以健康茶梢、叶蝉为害茶梢挥发物中27种主要成分的3个剂量即10^(-6)、10^(-4)g/m L和10^(-2)g/m L正己烷溶液为味源,进行嗅觉反应测定,发现顺-茉莉酮、芳樟醇、橙花醇、正戊醇、正己醇、1-戊烯-3-醇、α-松油烯、α-松油醇和蒈烯的1或2个剂量显著引诱该蜂。茶园中:110^(-4)g/m L顺-茉莉酮、10^(-4)g/m L芳樟醇和10^(-4)g/m L 1-戊烯-3-醇三组分的等量混合物显著诱集叶蝉三棒缨小蜂;10-2g/m L橙花醇、10-2g/m L正戊醇、10-2g/m Lα-松油烯、10^(-6)g/m L正己醇、10^(-6)g/m Lα-松油醇和10^(-6)g/m L蒈烯六组分等量混合物的诱效更强;2加入液体石蜡作为缓释剂,可将该6组分诱集剂的半衰期延长0.7d;36:00—10:00缨小蜂比较活跃,这一时段诱捕的缨小蜂数占总诱捕数!50%。认为:假眼小绿叶蝉为害的茶梢上受害和未受害芽叶含有的顺-茉莉酮等部分挥发性化合物强烈地引诱叶蝉三棒缨小蜂,当它们按恰当比例组成诱集剂之后,则诱效显著增强,再与素馨黄色彩组合,诱效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梢挥发性化合物 叶蝉三棒缨小蜂 顺-茉莉酮 寄生蜂诱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与低温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9
作者 田野 王梦馨 +1 位作者 王金和 韩宝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7-573,共7页
为评价茶树抗冻物质基础和品种间抗冻性差异,选择乌牛早和茂绿品种的栽培茶园,从2013年10月20日到翌年4月5日逐日调查供园气温;每月5、15、25日采集茶树成叶,以比色法检测鲜叶可溶性糖含量,以HPLC检测脯氨酸等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 为评价茶树抗冻物质基础和品种间抗冻性差异,选择乌牛早和茂绿品种的栽培茶园,从2013年10月20日到翌年4月5日逐日调查供园气温;每月5、15、25日采集茶树成叶,以比色法检测鲜叶可溶性糖含量,以HPLC检测脯氨酸等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发现:1在2013年10月20日至12月27日气温持续下降、2013年12月28日至翌年2月10日持续低温、2014年2月11日至4月5日气温日渐升高的3个时段,可溶性糖含量相应地持续增加、继续增加、逐渐减少,整个试验期间温度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负相关;2脯氨酸含量和17种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这3个阶段相应的缓慢增加、明显增加、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可溶性糖、脯氨酸、游离氨基酸,这3类都是茶树抗寒物质,且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相关性大于其他两类物质;2这3类抗冻物质的含量,乌牛早鲜叶相应地大于茂绿鲜叶,乌牛早冻害指数小于茂绿冻害指数,因此乌牛早抗冻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倒春寒 抗冻性 可溶性糖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模式对4类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时空格局和多样性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潘铖 韩善捷 韩宝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6-322,共7页
选择树龄相同、品种为安吉白茶而栽培管理模式不同的有机茶园、三行密植茶园和丰产茶园,以及种植安吉白茶和龙井43等40多个品种的茶树品种园,通过在1周年内每2月1次的调查,发现:1从品种园、有机茶园、三行密植茶园至丰产茶园,天敌种数... 选择树龄相同、品种为安吉白茶而栽培管理模式不同的有机茶园、三行密植茶园和丰产茶园,以及种植安吉白茶和龙井43等40多个品种的茶树品种园,通过在1周年内每2月1次的调查,发现:1从品种园、有机茶园、三行密植茶园至丰产茶园,天敌种数和个体数递减;三行密植茶园总个体数最大。2在垂直分层上:天敌种数和个体数在丰产茶园、三行密植茶园和品种园中皆以中层最多,在有机茶园中则以上层最多;害虫种数在丰产茶园、三行密植茶园和品种园中以中层最多,在有机茶园中以上层最多;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和三行密植茶园以下层最多,在品种园和有机茶园以中层最多;3在水平分布上,除了品种园,其他3类茶园东、西向天敌种数之和、个体数之和分别大于南、北向天敌种数之和、个体数之和;4在茶丛内、外层,4类茶园皆以内层害虫种数和个体数略多;外层天敌种数和个体数略多;512月至翌年2月的越冬期间,物种数相对较少;4月、6月和10月物种数相对较多;6从有机茶园、品种园、丰产茶园至三行密植茶园,多样性指数递减。分析认为:尽管树龄、品种等相同,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的不同管理模式可导致4类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时空格局和多样性的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田间管理模式 节肢动物群落 时空格局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穗短柄草BURP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明 叶子弘 +2 位作者 李金枝 管铭 林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08-1214,共7页
BURP是一类植物特有蛋白,在生长发育和逆境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给后续的基因克隆、表达和功能验证奠定基础,根据二穗短柄草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BUR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染色体定位、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 BURP是一类植物特有蛋白,在生长发育和逆境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给后续的基因克隆、表达和功能验证奠定基础,根据二穗短柄草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BUR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染色体定位、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二穗短柄草有12个Bu品P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在5号染色体上未见分布;BURP基因的全长为621~3350bp,具0~3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621~2316bp,编码206~771个氨基酸,推导蛋白的等电点为5.02~9.51;12个BURP基因编码的蛋白分为5组,分别定名为RD22、PG1β、BURP—V、BURP—VI和BURP—VII,没有usP和BNM2类型的BuRP蛋白;此外,根据4个半胱氨酸一组氨酸重复所闻隔的氨基酸数量,二穗短柄草的BURP蛋白结构域可用CH/R—X10-CH—X25—36-CH—X22—25-CH—X8-W/F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穗短柄草 BURP 基因家族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精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和代谢动力学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2
12
作者 葛建 刘洋 +2 位作者 王梦馨 崔林 韩宝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从对表没食子儿茶精(EGCG)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性角度,探索EGCG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性别差异。方法小鼠ip给予EGCG 300 mg·kg-1后,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酶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鸟氨酸氨基... 目的从对表没食子儿茶精(EGCG)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性角度,探索EGCG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性别差异。方法小鼠ip给予EGCG 300 mg·kg-1后,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酶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的活性变化,荧光酶标仪检测肝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EGCG的血药浓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肝细胞中羧酸酯酶Ⅱ含量。结果小鼠ip给予EGCG后,雌雄小鼠血清中GPT和LDH均显著升高(P<0.05),雌性较雄性小鼠升高显著(P<0.01),SDH和OCT活性变化均不显著。雌性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较雄性小鼠显著(P<0.05)。HE肝组织学观察显示,雌性和雄性小鼠肝组织形态变化均不明显。但电子显微镜组织学观察表明,雌性小鼠肝细胞线粒体溶胀、裂解及电子密度增加均较雄性显著。雄性小鼠较雌性对EGCG代谢迅速,消除半衰期较短。代谢酶鉴定结果表明,羧酸酯酶Ⅱ为EGCG发生水解反应的主要酶类。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表明,羧酸酯酶Ⅱ在雄性小鼠体内含量较雌性高。结论 EGCG导致雌性小鼠急性肝损伤比雄性小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精 急性肝毒性 毒物代谢动力学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尺蠖绒茧蜂的趋色性及对茶梢信息物质的趋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金珠 韩善捷 韩宝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122-125,共4页
为了对茶树重要害虫茶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对其优势种天敌茶尺蠖绒茧蜂在浙江、皖南和苏南茶区进行了4年不同色彩趋性和信息物质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的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 为了对茶树重要害虫茶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对其优势种天敌茶尺蠖绒茧蜂在浙江、皖南和苏南茶区进行了4年不同色彩趋性和信息物质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的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墨绿等12种粘性色板中,茶尺蠖绒茧蜂显著趋黄绿色习性,尤其是趋芽绿色;9种附有茶梢信息物质诱芯的芽绿色板上,诱捕茶尺蠖绒茧蜂以E-2-hexenal效果最好,其次是linalool,再次是浓度均为10-2g/mL的Z-3-hexen-1-ol、E-2-hexenal、1-penten-3-ol、2-penten-1-ol、E-2-pentenal、Z-3-hexenyl acetate、pentanol和hexanol的8组分等量混合物;而Geraniol、Z-3-hexen-1-ol、1-penten-3-ol和b-ionone则是减效效应。结论:芽绿色对茶尺蠖绒茧蜂的引诱效果显著,茶梢互利素E-2-hexenal可增强引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绒茧蜂 色彩 茶梢信息物质 趋色性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洞庭山茶园病虫及其天敌区系的调查 被引量:6
14
作者 季小明 韩宝瑜 +4 位作者 余杏生 徐元元 张朝阳 李浩宇 杨大强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40-2243,共4页
2009年7、10月和2010年4月对太湖洞庭山茶园的病虫害及天敌区系进行了全面考查,查得茶树病害20种,茶树害虫95种,各类天敌121种,茶园中中性昆虫14种。分析了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重要害虫发生原因,评价了绒茧蜂、瓢虫、草蛉和虫生真... 2009年7、10月和2010年4月对太湖洞庭山茶园的病虫害及天敌区系进行了全面考查,查得茶树病害20种,茶树害虫95种,各类天敌121种,茶园中中性昆虫14种。分析了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重要害虫发生原因,评价了绒茧蜂、瓢虫、草蛉和虫生真菌等优势种天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洞庭山 茶园病虫区系 优势种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蚜趋色性及信息物质增进色板诱蚜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林 韩善捷 +1 位作者 祝愿 韩宝瑜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11期80-83,共4页
茶蚜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区,刺吸危害茶树嫩梢。拟使用粘性色板诱捕之,减免施药。使用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墨绿等12种粘性色板,经多年多点诱捕茶蚜,并在芽绿色板上附着不同种类和相互比... 茶蚜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区,刺吸危害茶树嫩梢。拟使用粘性色板诱捕之,减免施药。使用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墨绿等12种粘性色板,经多年多点诱捕茶蚜,并在芽绿色板上附着不同种类和相互比例的茶梢信息物质引诱茶蚜。发现素馨黄和芽绿色彩对茶蚜的引诱力显著强于其它色彩,茶蚜具有显著的趋黄、绿习性;信息物质皆可增强色板对茶蚜的诱捕力,其中以C5、C6醇类、醛类和酯类等绿叶气味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对色板增效作用最强,顺-3-己烯-1-醇次之、反-2-己烯醛和2-戊烯-1-醇又次之。认为:生长季节成蚜大量迁飞时使用携带绿叶气味诱芯的色板诱捕之,可有效压低其虫口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蚜 趋色性 信息物质 有色粘板 绿叶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葡萄叶片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望舒 蔡冲 +3 位作者 周瑛华 吴梦依 沈如峰 胡哲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1-173,共3页
选用鄞红和金手指2个葡萄品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浓度氯化镉(Cd Cl2·2H2O)处理下,镉在植株叶片中的积累及葡萄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 选用鄞红和金手指2个葡萄品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浓度氯化镉(Cd Cl2·2H2O)处理下,镉在植株叶片中的积累及葡萄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中镉含量、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显著升高,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减少,且2个葡萄品种叶片对镉胁迫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金手指葡萄对于土壤镉污染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氯化镉 生长 品种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选择性的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奕磊 蔡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356-15357,15361,共3页
昆虫是否对寄主植物有选择性,可从昆虫的生物学参数及植物的物理特征、次生物质和生理参数等方面综合评价。针对烟粉虱对寄主植物选择性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其研究前景。
关键词 烟粉虱 寄主选择性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诱剂和植物源引诱剂及色彩对茶蚜雄蚜诱效差异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火香 韩善捷 +3 位作者 祝愿 崔宏春 张嘉荟 韩宝瑜 《茶叶学报》 201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茶蚜刺吸茶树嫩梢,致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已成为许多茶区的主要害虫。秋季短日照诱导茶蚜雄蚜、雌蚜的产生,二者交尾产受精卵越冬。本研究使用分别携带3种茶蚜性诱剂、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素馨黄粘板,以及油菜花黄、芽绿和素馨黄粘板诱捕... 茶蚜刺吸茶树嫩梢,致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已成为许多茶区的主要害虫。秋季短日照诱导茶蚜雄蚜、雌蚜的产生,二者交尾产受精卵越冬。本研究使用分别携带3种茶蚜性诱剂、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素馨黄粘板,以及油菜花黄、芽绿和素馨黄粘板诱捕深秋时节的茶蚜雄蚜,以减少雌-雄交尾机会而压低越冬基数。结果表明:1性诱剂色板的诱效显著优于植物源引诱剂色板的诱效,后者诱效又优于色板的诱效;2 3种性诱剂诱效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荆芥内酯与荆芥醇1:9比例的性诱剂的引诱力最强;3植物源引诱剂诱效之间有明显差异,以反-2-己烯醛、正戊醇、2-戊烯-1醇、正己醇、顺-3-己烯-1-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1:1:1:1:5:25比例的引诱剂诱效最佳;4 3种诱虫色板诱效之间有差异,以油菜花黄诱效最好。深秋使用携带茶蚜性诱剂(荆芥内酯:荆芥醇=1:9)的油菜花黄粘板可有效诱捕雄蚜而压低越冬基数,有效地控制春茶至夏茶前期这段时间茶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蚜 性诱剂 植物源引诱剂 诱虫色板 荆芥内酯 荆芥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板和茶蚜性信息素对茶园天敌草蛉的引诱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火香 韩善捷 +1 位作者 郑颖姹 韩宝瑜 《茶叶学报》 2015年第4期254-258,共5页
在秋季草蛉盛发时节,开展了芽绿、土黄、墨绿、素馨黄、果绿、橘黄、大红、桃红、湖蓝、紫色、天蓝和纯白等12种色板和7种茶蚜性信息素制剂对茶园天敌草蛉的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2种色板对草蛉的引诱力以芽绿、土黄、墨绿和素馨黄最... 在秋季草蛉盛发时节,开展了芽绿、土黄、墨绿、素馨黄、果绿、橘黄、大红、桃红、湖蓝、紫色、天蓝和纯白等12种色板和7种茶蚜性信息素制剂对茶园天敌草蛉的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2种色板对草蛉的引诱力以芽绿、土黄、墨绿和素馨黄最强,纯白最差,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按一定比例配制成7种茶蚜性信息素制剂对草蛉的诱集过程中,以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之比为1:9时,对于中华草蛉和大草蛉的诱效最强,荆芥醇引诱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绿色 茶蚜 性信息素 草蛉 诱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吟春碧芽茶叶香气组成的分析
20
作者 郑雨婷 潘铖 +6 位作者 崔桂林 王梦馨 戚云龙 王敏 王杏娣 傅丽丽 崔林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6期80-84,共5页
采用水蒸汽蒸馏萃取法提取吟春碧芽茶叶的香精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61种成分,包含醇类13种、醛类14种、酯类9种、酮类6种、烃类13种、酸类4种和少量的含氧杂环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香叶醇、芳樟醇、苯甲醇、苯乙醇、橙花... 采用水蒸汽蒸馏萃取法提取吟春碧芽茶叶的香精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61种成分,包含醇类13种、醛类14种、酯类9种、酮类6种、烃类13种、酸类4种和少量的含氧杂环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香叶醇、芳樟醇、苯甲醇、苯乙醇、橙花叔醇、金合欢醇、壬醛、苯甲醛、β-环柠檬醛、己醛、β-紫罗兰酮和α-紫罗兰酮,它们是形成吟春碧芽浓厚清香的物质基础。本研究结果可为热带茶叶香气的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春碧芽茶叶 茶叶香气 水蒸汽蒸馏萃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