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被引量:43
1
作者 刘梦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晚清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中 ,1 894- 1 895年的中国甲午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关节点。在文化传统中 ,信仰和崇拜的因素很重要。在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与文化传统的流失和重建问题上 ,又有着“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破... 在晚清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中 ,1 894- 1 895年的中国甲午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关节点。在文化传统中 ,信仰和崇拜的因素很重要。在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与文化传统的流失和重建问题上 ,又有着“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破坏和发展问题 ,五四时期的反传统 ,是学问与知识的清理 ,六、七十年代的反传统 ,则是无知者对传统的毁坏。近代以来的批判传统及现代化过程中隐含着两个问题 :一、如何重新诠释文化传统的价值 ?二、民族文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传统 认同危机 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为何物,“学”向何方--中国香学刍议 被引量:2
2
作者 秦燕春 《艺术学研究》 2021年第6期45-52,共8页
作为艺术门类的中国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富赡的文化积淀,却在近代以降全面中断。重建中国香学、恢复中国香道、还原传统香生活、践行传统香药观,既是丰富中国文化内容的本真需要,也是丰富中国艺术类型的必然需要,更是运用文化艺术... 作为艺术门类的中国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富赡的文化积淀,却在近代以降全面中断。重建中国香学、恢复中国香道、还原传统香生活、践行传统香药观,既是丰富中国文化内容的本真需要,也是丰富中国艺术类型的必然需要,更是运用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实践提高民族自信心的现实需要。中国香学内涵厚重,不仅涵盖了文化问题、艺术问题、审美问题、信仰问题,同时还涵盖了疗愈养生的医学问题。经由“物”与“学”两个层面,即香品研发与学术重建的双向努力,可以使得湮没已久的常识重新成为常识、束之高阁的常道重新成为常道,使得中国传统之为中国传统的一些基本思路、精神结构重新回归当下的现实现世生活。重建中国香学、恢复中国香道、还原传统香生活、践行传统医药观的本质,是重建中国文化的精神向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香学 历史 文化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艺术助力地域经济发展的有益尝试——以西北花儿产业化的经验借鉴与思考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霍明宇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西北多民族共创共享的山歌“花儿”有着独特的品牌形象。它既是民俗艺术的珍贵活化石,又代表着一种极具包容性、创造性的民俗文化艺术现象;它既是多民族间艺术交流、文化融汇的结晶,也是促成...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西北多民族共创共享的山歌“花儿”有着独特的品牌形象。它既是民俗艺术的珍贵活化石,又代表着一种极具包容性、创造性的民俗文化艺术现象;它既是多民族间艺术交流、文化融汇的结晶,也是促成西北地区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国家“双创”路线的有力指导下,“花儿”作为地区艺术品牌在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不断尝试,获得成效,但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包括创新活化程度不够,难以在产业化过程中形成长效机制等等。问题的出现,提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文化艺术产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在民俗艺术的保护、传承、产业化过程中,把握好艺术性和市场化之间的冲突矛盾,为民俗艺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学术和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艺术 花儿品牌 双创 区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韵先声:吴越国文化形态的考察视角
4
作者 谷卿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5期12-19,共8页
吴越国于公元978年“纳土归宋”,不仅使东南经济近百年的建设成果得以保存,民众免于战祸,客观上亦为塑造两宋社会文化形态奠定重要基础。从钱氏吴越到赵宋,文化包容与多元融汇、经世务实与崇尚自然、面海立国与开拓求新等品格和特质一... 吴越国于公元978年“纳土归宋”,不仅使东南经济近百年的建设成果得以保存,民众免于战祸,客观上亦为塑造两宋社会文化形态奠定重要基础。从钱氏吴越到赵宋,文化包容与多元融汇、经世务实与崇尚自然、面海立国与开拓求新等品格和特质一以贯之,吴越国的文化形态可谓“宋韵先声”,对之重新审视,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两宋乃至近世文化的大略,更可能借此一窥文明赓续的轨辙与奥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国 宋韵 文化形态 艺术审美 秘色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乐土 国之所恃——吴越国历史文化考察手记
5
作者 谷卿 《中国书画》 2024年第7期132-134,共3页
中华文化以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缤纷的地域差异,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性。本刊“文化之旅”栏目一直以由点带面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与书画相关的文化风采。近来,为了强化这一主题,本栏目将以“文化中国行”为主题推出系... 中华文化以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缤纷的地域差异,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性。本刊“文化之旅”栏目一直以由点带面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与书画相关的文化风采。近来,为了强化这一主题,本栏目将以“文化中国行”为主题推出系列文章,通过鲜活可感的、典型个性的、富有历史深度的具体案例,向读者展示祖国不同地域多侧面的人文之美,以及中华文明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国 文化风采 文化之旅 历史底蕴 地域差异 中华文明 具体案例 人文之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穆的文化旨趣与情性之教
6
作者 秦燕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9,共10页
钱穆的学术生涯中研究重心几经漂移,从历史学到文化学这一转型尤其醒目。文化学的核心关怀,即传统情性之教如何达成的问题。尽管钱穆的治学方法与理念宗趣在某种程度被视为与理学传统之间尚有裂隙,但文化学的设计与建立,标识了钱氏对于... 钱穆的学术生涯中研究重心几经漂移,从历史学到文化学这一转型尤其醒目。文化学的核心关怀,即传统情性之教如何达成的问题。尽管钱穆的治学方法与理念宗趣在某种程度被视为与理学传统之间尚有裂隙,但文化学的设计与建立,标识了钱氏对于中国文化核心问题的把握不离儒门成人之教的基本立场。成人之教,即是成性之教、情性之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学 成人教育 情性之教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奢婚”的文化解读
7
作者 霍明宇 《云梦学刊》 2019年第5期105-110,共6页
“奢婚”这一文化现象滥觞于中国古代社会,对当时的文化环境、社会生活造成种种影响。“奢婚”现象得以滋生的文化因素,涉及婚姻中的逐利行为、婚礼用品的商品化倾向、婚礼精神的式微、政府对奢婚的管控力度等方面。随着奢婚现象的愈演... “奢婚”这一文化现象滥觞于中国古代社会,对当时的文化环境、社会生活造成种种影响。“奢婚”现象得以滋生的文化因素,涉及婚姻中的逐利行为、婚礼用品的商品化倾向、婚礼精神的式微、政府对奢婚的管控力度等方面。随着奢婚现象的愈演愈烈,士大夫们曾提出“尚礼不尚饰”的观点予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奢婚 现象及影响 成因探析 尚礼不尚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词画与庭院休闲文化
8
作者 霍明宇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44-148,共5页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勃兴,宋代社会的休闲文化异常繁荣。而小幅艺术创作,如小令和小品画,则成为最适宜于表达休闲文化的艺术载体,以之作为观照对象,可以管窥宋代庭院之文士幽思和日常之风俗情致。宋人将人生志趣、生命哲思寄托于小小庭...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勃兴,宋代社会的休闲文化异常繁荣。而小幅艺术创作,如小令和小品画,则成为最适宜于表达休闲文化的艺术载体,以之作为观照对象,可以管窥宋代庭院之文士幽思和日常之风俗情致。宋人将人生志趣、生命哲思寄托于小小庭院之中,那种澹然中和之雅,与淳朴生命之真,代表了宋代士大夫及百姓休闲文化的审美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社会 休闲文化 庭院忧思 婴戏日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型艺术中“小景”之趣——以令词和小品画为观照对象
9
作者 霍明宇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39-143,共5页
宋型艺术追求简静凝练、传神写意之美。作为时代艺术高峰的宋词与宋画,尤其是其中篇制短小的令词和小品画,尝以有限的尺幅演绎庭院之闲思、山水之游观、花鸟之生意。这些小景别具兴发感动的潜质,小中见大、虚实相生,呈现出无限生趣,亦... 宋型艺术追求简静凝练、传神写意之美。作为时代艺术高峰的宋词与宋画,尤其是其中篇制短小的令词和小品画,尝以有限的尺幅演绎庭院之闲思、山水之游观、花鸟之生意。这些小景别具兴发感动的潜质,小中见大、虚实相生,呈现出无限生趣,亦创造出种种静观而超悟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景之小 静观自悟 妙藏生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祭如在:祖宗像的文化蕴涵——基于意义构成、仪式功用、图像呈现的探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艺术学研究》 2022年第6期31-44,共14页
敬天法祖是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信仰所在。世人依时祭祖,在神圣时空举行神圣仪式,达成精诚交通的幽明感格,确认血脉赓续,强化精神认同,获得敦亲睦族、光前裕后之效。祖先信仰的意义构成,天然禀有根源性、整合性、超越性,指向族类谱系延... 敬天法祖是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信仰所在。世人依时祭祖,在神圣时空举行神圣仪式,达成精诚交通的幽明感格,确认血脉赓续,强化精神认同,获得敦亲睦族、光前裕后之效。祖先信仰的意义构成,天然禀有根源性、整合性、超越性,指向族类谱系延伸、社群秩序扩展、人格境界提升,伦理共同体成员也由之唤起使命感、责任心与自觉性。祭祖仪式从各个环节传达深刻寓意,唤起世代之情的感动,示范伦常之德的感化。神主牌与祖宗像既是祖灵在场的载具,又是生者致意的对象,在仪式活动中,具有寓灵于器、寄情于像的重要功用。明清时期,民间祭祖权扩大,宗祠家庙文化兴盛,祖宗像的绘制也蔚然成风。从技法以及成效考察其图像呈现,存在着三个阶段的历时嬗变。作为肖像画的一种,祖宗像以其忆往思来之能,具有报本反始的文化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宗像 祭如在 意义—仪式—图像 伦理共同体 报本反始 生生不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归位与经典活化——基于《原儒:从帝尧到孔子》的若干思考
11
作者 秦燕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近百年经学史的历史处境可由缺位、错位、归位三个时段与层级构成。重回“经学天地”的过程就是重新审视儒学道统论述的过程。作为常道的“经”具有不可匮乏的圣之性格。经学首先是一种独特的体道意识。经学的本质是规范性的学问。经学... 近百年经学史的历史处境可由缺位、错位、归位三个时段与层级构成。重回“经学天地”的过程就是重新审视儒学道统论述的过程。作为常道的“经”具有不可匮乏的圣之性格。经学首先是一种独特的体道意识。经学的本质是规范性的学问。经学政治必然包含相应的理想性格。经由经典活化促成经学正位,时代需要我们的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缺位 错位 归位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式”热潮现象分析与引导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庆富 谷卿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4期5-8,共4页
“新中式”是融合传统中国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兴现象,2024年初即火遍日常生活与文艺创作的诸多领域,成为文化、时尚与经济之热点话题。为深入探讨该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周庆富院长领衔并组织科研团队,围绕“新中式”展开多视角、多... “新中式”是融合传统中国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兴现象,2024年初即火遍日常生活与文艺创作的诸多领域,成为文化、时尚与经济之热点话题。为深入探讨该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周庆富院长领衔并组织科研团队,围绕“新中式”展开多视角、多维度的调研,遂成一组研究报告。报告分别从“新中式”时尚潮流之兴起、发展及文化特征,“新中式”在文化旅游场景中的实践与创新,电子游戏中的“新中式”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系统分析“新中式”现象之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多元文化特征与经济价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影响力 科研团队 中国艺术研究院 现代生活方式 电子游戏 新中式 时尚潮流 文艺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却泛沧波:吴越国与东海丝路论略
13
作者 彭志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6期84-89,共6页
约形成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展开贸易往来、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在这条通道上不仅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等大宗货物的来往流通,更有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以及东西方不同文明间的相互浸染、相互包容。在海上... 约形成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展开贸易往来、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在这条通道上不仅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等大宗货物的来往流通,更有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以及东西方不同文明间的相互浸染、相互包容。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图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吴越国 秦汉时期 文化交往 交互传播 大宗货物 线路图 贸易往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唐启宋:“三教合流”与吴越国治国思想
14
作者 苏浩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6期94-97,共4页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存在于江南的一个割据政权。后梁开平元年(907),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太平兴国三年(978)忠懿王钱俶纳土归宋,吴越国历三世五王,凡七十余载。吴越国与当时的前蜀、后蜀、吴、南唐、楚、南汉、闽、南平及北汉,被合称为...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存在于江南的一个割据政权。后梁开平元年(907),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太平兴国三年(978)忠懿王钱俶纳土归宋,吴越国历三世五王,凡七十余载。吴越国与当时的前蜀、后蜀、吴、南唐、楚、南汉、闽、南平及北汉,被合称为“十国”,均属于唐宋之间的短暂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十国时期 吴越国 太平兴国 割据政权 南汉 钱俶 懿王 十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碧水安澜:吴越国治水与古代杭州城市空间扩展演变
15
作者 郭婷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6期98-102,共5页
关于杭州崛起的时间和原因,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有言:“杭州在唐,虽不及会稽、姑苏二郡,因钱氏建图,始盛。”[1]近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一文中说道:“唐代的杭州虽已被称为东南‘大都’、‘名郡’,但此所谓... 关于杭州崛起的时间和原因,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有言:“杭州在唐,虽不及会稽、姑苏二郡,因钱氏建图,始盛。”[1]近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一文中说道:“唐代的杭州虽已被称为东南‘大都’、‘名郡’,但此所谓‘大’与‘名’,只是在一般郡治中比较地大、比较有名而已。实际当时东南的大都市,约可分为三等:属于第一等的是全国的经济首都扬州,属于第二等的是两浙的政治重心苏州与越州(今绍兴),第三等才能数到杭州。使杭州从第三等超升到第一等的是五代时的吴越钱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家 城市空间扩展 谭其骧 吴越国 王明清 都市发展 大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藩镇与国仪:变革中的吴越国政治体制
16
作者 焦天然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6期89-94,共6页
唐末农民起义摧毁了旧有的政治格局,在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王朝前后继替,纷争不断。逐鹿失败的中原藩镇将领纷纷南下,前蜀、闽、楚、南平等政权均为南下军人建立。战乱也使民间武装得以发展,吴越国、吴、南唐则由地方土豪建立。
关键词 唐末农民起义 吴越国 政治体制 政治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子情结与玉溪风调——吕碧城文学资源的二水合流 被引量:3
17
作者 秦燕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50,共10页
吕碧城虽然是清末民初最具时誉的女性词人,但针对她的文学史定位却至今未能面目清晰。本文以"屈子情结"与"玉溪风调"作为进入吕碧城的文学世界与生命世界的两纬,试图深度解读吕碧城的文学价值与超越旨趣,将关于吕... 吕碧城虽然是清末民初最具时誉的女性词人,但针对她的文学史定位却至今未能面目清晰。本文以"屈子情结"与"玉溪风调"作为进入吕碧城的文学世界与生命世界的两纬,试图深度解读吕碧城的文学价值与超越旨趣,将关于吕氏的研究做一深度推进,同时对近代文学转型做一个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屈子情结 玉溪风调 命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乡村寺庙神祇来源考索及宗教学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摩罗 杨帆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2-39,共8页
通过对13座乡村寺庙的灵位之考察,发现其神祇主要有四个来源,第一是佛教体系,第二是道教体系,第三是当地民间传说,第四是历史人物。这四种神祇交互杂处,几乎无法判断某个寺庙究竟是什么宗教性质。细加调查和分析,不难发现,在香客心中,... 通过对13座乡村寺庙的灵位之考察,发现其神祇主要有四个来源,第一是佛教体系,第二是道教体系,第三是当地民间传说,第四是历史人物。这四种神祇交互杂处,几乎无法判断某个寺庙究竟是什么宗教性质。细加调查和分析,不难发现,在香客心中,所有这些神祇都没有特定的宗教教义、宗教组织、宗教仪规、宗教阅历,实际上他们都是同一种宗教面目,都是以地方神的身份享受崇拜和祭祀的。乡村宗教基本上处于原始宗教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寺庙 神祗来源 宗教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情与人格:唐君毅日记中所见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燕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7,共10页
唐君毅一生掌教上庠,对传统凋敝导致的现代教育之苦感同身受。方家公认,理想中的"大学"本该是人格教育的场所,如今却岌岌可危沦为职业训练营,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与教育处境仿佛一起落至"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 唐君毅一生掌教上庠,对传统凋敝导致的现代教育之苦感同身受。方家公认,理想中的"大学"本该是人格教育的场所,如今却岌岌可危沦为职业训练营,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与教育处境仿佛一起落至"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状态。21世纪人文教育如有可能,即在"事实"与"价值"从两分迈向融合。儒家之学素有情性教育的传统,儒教某处程度即可称为性情之教。唐君毅之学精髓例以精神性格胜出,道德与性情是其哲学架构两端所系,人格教育在其教育理念居于核心地位。情性之教首要体现为主体感通能力的开显与强度,情性之教是人格教育的源头与基始。重温唐学无疑能为对治今日教育弊端提供具体可见细腻可行的参照与提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传统 人格 性情 中国文化 精神 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何以“兴”:情性之教与文学体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燕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58,共10页
"情性"问题不仅曾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中国思想的重要畛域,更曾经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地带、礼乐抚育的关键旨趣。如果溯源传统"情性之教"最重要的"教材",其一就是如今主要被纳入文学分类的"诗&qu... "情性"问题不仅曾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中国思想的重要畛域,更曾经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地带、礼乐抚育的关键旨趣。如果溯源传统"情性之教"最重要的"教材",其一就是如今主要被纳入文学分类的"诗"学尤其《诗经》学,此即流传有绪的诗教传统。"诗教"根本立足是兴发受教者的胸襟、气宇、志向也即"仁心"问题。"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破旧立新运动使得儒教首当其破,诗教更不例外。"诗"无复"经"之尊位,日渐获得全新的释读与定位。本文意在经由对"现代文学"建构过程的简要历史回溯,探索在"情性之教"的可能性实践中"文学教育"的具体旨归与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情性 文学 抒情传统 文学教育 人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