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水分耗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玉翠 孙宏勇 +1 位作者 沈彦俊 齐永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9-293,共5页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蒸散发分离,植物水分来源区分、叶片水同位素富集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做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和探讨,最后指出国内此类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分循环和水分耗散方面的应用研究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蒸散(发) 水分来源 碳同位素 叶片水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个小麦品种(系)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宋凤景 肖明纲 +4 位作者 黄江 王晓鸣 朱振东 武小菲 李洪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39-1345,共7页
利用17个不同来源和毒力的白粉菌菌株对1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和抗病性遗传分析,同时利用Pm2和Pm8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了相应基因。供试的12个品种至少能够抗11个白粉菌菌株。用E09、E20和Bg2菌株接种F2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 利用17个不同来源和毒力的白粉菌菌株对1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和抗病性遗传分析,同时利用Pm2和Pm8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了相应基因。供试的12个品种至少能够抗11个白粉菌菌株。用E09、E20和Bg2菌株接种F2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例和适合性测验证明这12个品种对不同白粉菌菌株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谱分析和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Xcfd81)分析表明良星66很可能含有Pm2或其等位基因。ω-黑麦碱基因(1RS染色体)和Glu-B1基因(1BS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证明,山农20和郑麦9962含有T1BL.1RS易位染色体,即可能携带Pm8基因。由于Pm8基因对大多数菌株表现感病,所以这2个品种除Pm8外,还具有其他抗病基因。偃展4110与天民668对参试菌株的反应型表现一致,其他材料对不同菌株的反应型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用土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师长海 李玉欣 +3 位作者 董宝娣 乔匀周 翟红梅 刘孟雨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75,共5页
研究了盆栽用土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用土量为1.5 kg时,只能维持玉米苗期的生长,此时根系生长发育优先于地上部分,节的伸长受到抑制,甚至不能形成籽粒。随着盆栽用土量的增加,玉米的生长发育潜能得到逐步... 研究了盆栽用土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用土量为1.5 kg时,只能维持玉米苗期的生长,此时根系生长发育优先于地上部分,节的伸长受到抑制,甚至不能形成籽粒。随着盆栽用土量的增加,玉米的生长发育潜能得到逐步发挥,而根冠比无显著变化。盆栽用土量为17.5 kg时,株高增加107.7%,茎、叶质量分别增加231.0%、216.7%。盆栽用土量为13.5和17.5 kg时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盆栽用土量直接影响玉米根系生长,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非气孔因素,进而影响到光合同化物的积累,最终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栽用土量 玉米 生长发育 干物质积累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河湟谷地农业灌溉水渠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4
作者 罗仲朋 刘峰贵 +2 位作者 陈琼 周强 沈彦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0,共6页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农业区之一,清代河湟谷地农业开发与灌溉水渠体系已基本完善,了解和研究清代河湟谷地农业灌溉水渠对理解河湟谷地人类活动、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演变具有现实意义。在利用文献资料重建河湟谷地灌溉水渠的基础...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农业区之一,清代河湟谷地农业开发与灌溉水渠体系已基本完善,了解和研究清代河湟谷地农业灌溉水渠对理解河湟谷地人类活动、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演变具有现实意义。在利用文献资料重建河湟谷地灌溉水渠的基础上,分析表明:河湟谷地灌溉水渠总体呈现出不平衡且集中分布的格局,具体表现为湟水流域数量多且集中分布,黄河流域相对数量少、且分散分布;空间分布上72.22%的灌溉水渠集中分布在海拔2 100~2 700m,94.84%分布在中海拔冲积洪积平原、中高海拔中起伏山地、中高海拔黄土梁峁、中高海拔洪积平原,且97.62%集中分布在河流两侧2km的范围内,认为清代河湟谷地灌溉水渠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水渠 空间分布 河湟谷地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简易渗灌对温室番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杨静 刘孟雨 +5 位作者 董宝娣 乔匀周 师长海 翟红梅 李东晓 刘月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77,共8页
通过温室栽培试验,研究了两种灌溉方式(地面沟灌、简易渗灌)和两个灌溉水盐分浓度(淡水、5 g/L微咸水)共4个处理(1.沟灌+淡水,简称沟淡处理;2.沟灌+微咸水,简称沟咸处理;3.简易渗灌+淡水,简称渗淡处理;4.简易渗灌+微咸水,简称... 通过温室栽培试验,研究了两种灌溉方式(地面沟灌、简易渗灌)和两个灌溉水盐分浓度(淡水、5 g/L微咸水)共4个处理(1.沟灌+淡水,简称沟淡处理;2.沟灌+微咸水,简称沟咸处理;3.简易渗灌+淡水,简称渗淡处理;4.简易渗灌+微咸水,简称渗咸处理)下的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叶水势、光合特性及土壤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灌溉方式比较,淡水灌溉时,简易渗灌的植株干物质量显著低于沟灌,但微咸水灌溉时的这种差异不明显;沟灌条件下,微咸水灌溉比淡水灌溉植株干物质量降低7.06%,而简易渗灌下的这种下降不明显;(2)两种灌溉方式下,微咸水灌溉均使番茄产量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简易渗灌与沟灌相比,果实产量提高约3.3%,且渗咸处理的果实品质优于沟咸处理;(3)淡水灌溉时,两种灌溉方式间的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微咸水灌溉时,叶片水势降低0.07~0.15MPa、叶绿素含量降低1.65%~21.8%,简易渗灌下下降幅度显著低于沟灌;(4)沟灌条件下,微咸水灌溉与淡水灌溉相比,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分别降低14.29%、19.74%和33.46%,均达显著水平,但简易渗灌下的这种变化不明显,且蒸腾效率显著升高;(5)渗咸处理的0~40cm土层土壤积盐程度轻于沟咸处理。初步结论:温室番茄实行微咸水简易渗灌,使根层土壤积盐较轻、植株叶片水分状态较好、叶片光合等生理活动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蒸腾效率提高,从而使果实产量提高、品质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微咸水 简易渗灌 产量 品质 叶水势 光合特性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5年河北省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可持续性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彦芳 刘敏 郭英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植被是第一性生产者,是维持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因素。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建设占重要地位。利用1982—2015年的GIMMS NDVI3g数据,经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采用最小二乘法趋势分析和Hurst可持续分析方... 植被是第一性生产者,是维持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因素。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建设占重要地位。利用1982—2015年的GIMMS NDVI3g数据,经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采用最小二乘法趋势分析和Hurst可持续分析方法分析近34年河北省各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2—2015年河北省生长季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49.4%。34年间,河北省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为1.5%/10a,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以上。可持续性上,植被正向变化的可持续性较强,且以持续改善为主。由变化趋势与Hurst指数的耦合信息得出,植被覆盖增加区和退化区的Hurst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86和0.85,表明未来变化趋势将保持一致,即改善的持续改善,退化的持续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GIMMSNDVI3g 京津冀 植被覆盖度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绿洲区玉米冠层阻抗的环境响应及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林 刘兴冉 +3 位作者 闵雷雷 沈彦俊 刘峰贵 周晓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7-257,共11页
蒸散发(ET)是区域能量平衡以及水量平衡的关键环节,精确估算蒸散发,对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优化区域用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冠层阻抗则是准确估算蒸散发的一个重要变量。为了确定冠层阻抗模型区域适用性、解决其参数化问题,本研究基... 蒸散发(ET)是区域能量平衡以及水量平衡的关键环节,精确估算蒸散发,对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优化区域用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冠层阻抗则是准确估算蒸散发的一个重要变量。为了确定冠层阻抗模型区域适用性、解决其参数化问题,本研究基于黑河重大研究计划已有的通量观测数据,以Irmak模型为基础,考虑微气象因子与冠层阻抗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大气CO_2浓度对冠层阻抗的影响,构建了未考虑CO_2和考虑CO_2影响的两种Irmak模型,并将其与Penman-Monteith(P-M)模型耦合,利用已有涡度相关数据,分析和检验了两种冠层阻抗模型对环境变量和大气CO_2浓度响应的模拟结果,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将考虑大气CO_2浓度影响的Irmak模型与Penman-Monteith模型耦合,能够更好地模拟玉米冠层阻抗和蒸散量对外部环境变量的响应过程。在参数率定期该模型所模拟的冠层阻抗和蒸散量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达0.76和0.95,RMSE分别达33.1 s·m-1和34.5 W·m-2;模型验证期冠层阻抗和蒸散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达0.68和0.90,RMSE分别达63.2 s·m-1和49.0 W·m-2。两个独立验证点结果表明考虑了大气CO_2浓度影响的Irmak模型具有较好的空间可移植性和适应性,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玉米在整个生长季半小时时间尺度上的农田耗水过程。敏感性分析表明玉米冠层阻抗及其蒸散量对净辐射和相对湿度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气温、叶面积指数和大气CO_2浓度。本文所构建的考虑大气CO_2浓度对于玉米冠层阻抗影响的Irmak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作物蒸散量,并可为种植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大气CO_2浓度变化环境下的农田耗水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阻抗 蒸散发 Penman-Monteith模型 Irmak模型 大气C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