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敏 缪泽鸿 丁健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多种内源或外源因素都能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细胞内建立了复杂的修复系统来应对不同形式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作为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主要激活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和非... 多种内源或外源因素都能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细胞内建立了复杂的修复系统来应对不同形式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作为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主要激活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通路。这两条通路都是由多个修复元件参与、经过多步反应的复杂过程。两者各具特点、协同作用,共同维护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对其分子机制的阐明为肿瘤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潜在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修复通路 同源重组修复 非同源末端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选择性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红椿 杜晓光 耿美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85-989,共5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抑制剂是当前国际抗肿瘤研究的热点。由于HDAC家族存在多个亚型,而HDAC的各个亚型,特别是锌依赖的HDAC各个亚型(HDAC1-11),其生物学功能及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各不相同,导致HDAC泛抑制剂的...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抑制剂是当前国际抗肿瘤研究的热点。由于HDAC家族存在多个亚型,而HDAC的各个亚型,特别是锌依赖的HDAC各个亚型(HDAC1-11),其生物学功能及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各不相同,导致HDAC泛抑制剂的应用会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特异性强、毒副作用低的,具有亚型选择性的HDAC抑制剂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趋势。目前已有的亚型选择性HDAC抑制剂主要靶向HDAC1、2、6、8。该文将阐述HDAC抑制剂的发展趋势及现有的HDAC选择性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Zn2+-依赖性的HDAC 亚型选择性抑制剂 泛抑制剂 毒副作用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鳃亚纲软体动物化学防御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文 郭跃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2-1205,共14页
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Opisthobranchia)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复足纲软体动物(Gastropoda),其成体体表的被壳或退化或完全消失。由于失去了物理保护,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化学防御机制。大多数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 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Opisthobranchia)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复足纲软体动物(Gastropoda),其成体体表的被壳或退化或完全消失。由于失去了物理保护,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化学防御机制。大多数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通过选择适当的食物,并将其中有用的代谢物质经过进一步生物转化或积累到身体的特定部位作为化学防御性物质,以保护自己不受天敌的捕食;少数动物能够生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化学物质,从而建立其化学防御体系。显然,研究后鳃亚纲软体动物及其食源生物的化学组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进一步阐明这些化学物质的生态学作用。由于相同软体动物在食性上具有统一性,因此对其体内化学成分的分析也有助于其分类学的研究。同时,这种进化的化学防御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自然界寻找生物活性物质的新方法。基于以上原因,来自生态学、化学以及药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均对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综述了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近5a来的研究概况,文章涵盖了所有研究的3个大的种群,旨在向读者介绍有关该类动物的化学研究情况,并据此讨论其可能的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鳃亚纲软体动物 化学防御物质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XXXG结构对老年性痴呆相关蛋白功能调节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彦霖 辛晓洁 +1 位作者 辛现良 耿美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Aβ是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也是当前国际抗AD药物研究的热点。Aβ生成抑制剂是抗AD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发现,与Aβ生成相关的蛋白,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PP,γ分泌酶复合物组成蛋白PS-1... Aβ是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也是当前国际抗AD药物研究的热点。Aβ生成抑制剂是抗AD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发现,与Aβ生成相关的蛋白,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PP,γ分泌酶复合物组成蛋白PS-1和APH-1,跨膜区均有一特殊蛋白序列GXXXG的结构修饰,GXXXG修饰通过自身形成二级结构,从而影响下游Aβ的生成和聚集。该文通过阐述GXXXG结构对AD相关蛋白功能的调节,为以GXXXG结构为靶向,进而影响Aβ生成的抗AD药物研究提供思路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XXXG结构 Aβ生成 Aβ聚集 老年性痴呆 淀粉样前体蛋白 Γ分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沈瑛 张永 丁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584-588,共5页
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基因转录的从头激活是端粒酶活化的限速步骤,受到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产物的精密调控。构建hTERT启动子调控抗肿瘤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使抗肿瘤基因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内定向表达,有望用于肿瘤基因治疗。... 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基因转录的从头激活是端粒酶活化的限速步骤,受到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产物的精密调控。构建hTERT启动子调控抗肿瘤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使抗肿瘤基因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内定向表达,有望用于肿瘤基因治疗。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hTERT蛋白的结构和表达调控机制,然后对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治疗的功能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人端粒酶催化亚基 肿瘤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食欲生殖的信号肽在雄激素致不孕大鼠中的表达及滋肾阴药的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斐 俞瑾 +2 位作者 武淑芳 张利能 查锡良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 探讨雄激素不孕大鼠 (ASR)肥胖及无排卵的中枢机制及滋肾阴药的作用。方法 给出生 9日龄SD雌性大鼠一次性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 ,建立ASR模型。用原位杂交、双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与肥胖发生有关的几种信号肽 /激素如神经肽Y(NPY... 目的 探讨雄激素不孕大鼠 (ASR)肥胖及无排卵的中枢机制及滋肾阴药的作用。方法 给出生 9日龄SD雌性大鼠一次性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 ,建立ASR模型。用原位杂交、双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与肥胖发生有关的几种信号肽 /激素如神经肽Y(NPY)、瘦素 (leptin)受体长体 (OB Rb)、前阿黑皮素原 (POMC)mRNA在ASR下丘脑弓状核 (ARC)的表达含量和其关系 ,以及灌服滋肾阴药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ASR呈肥胖、无排卵状态。ASR的ARC中NPYmRNA神经元上有OB RbmRNA表达 ,NPYmRNA神经元与POMCmRNA神经元有突触联系。NPY和POMC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 (P <0 .0 1) ,OB Rb 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中药治疗ASR后 ,大鼠出现减肥和排卵现象 ,ARC中NPY、POMC基因表达下降 ,OB Rb 基因表达上升至正常大鼠水平 (P >0 .0 5 )。结论 ASR肥胖及无排卵可能与NPY、POMC基因过表达、OB Rb mRNA数目减少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方法 不育症 ASR 中医药治疗 信号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虫不同虫态甲醇粗提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雯婷 刘海利 +2 位作者 姚励功 叶柱良 郭跃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7-360,共4页
为了探寻大麦虫Zophobas morio变态发育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本研究利用薄层色谱技术对大麦虫的3个虫态(幼虫、蛹和成虫)甲醇粗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利用柱色谱技术、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NM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为了探寻大麦虫Zophobas morio变态发育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本研究利用薄层色谱技术对大麦虫的3个虫态(幼虫、蛹和成虫)甲醇粗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利用柱色谱技术、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NM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蛹甲醇粗提物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虫蛹甲醇粗提物中含有幼虫和成虫甲醇粗提物中不存在的化学成分。对虫蛹甲醇粗提物进行针对性的结构研究,共鉴定出10个脂肪酸。其中,存在于大麦虫虫蛹中的10-十六碳酮酸、10-十八碳酮酸为首次从自然界昆虫中获得;(8E,11E)-8,11-十八碳烯酸、(9Z,12Z)-9,12-十八碳烯酸、(9Z,12Z,15Z)-9,12,15-十八碳烯酸、8-(3-辛基-2-环氧乙烷基)辛酸和8-(2-辛基环丙烷基)辛酸为首次从大麦虫中发现。以上研究结果为针对大麦虫不同生物阶段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虫 甲醇粗提物 化学成分 10-十六碳酮酸 10-十八碳酮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