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洲-沙漠过渡带引种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罗维成 曾凡江 +5 位作者 刘波 张利刚 刘镇 宋聪 彭守兰 彭慧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280,共8页
为了研究引种植物在绿洲-沙漠过渡带极端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对3种引种植物文冠果、酸枣、紫叶小檗的光合、水分等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 为了研究引种植物在绿洲-沙漠过渡带极端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对3种引种植物文冠果、酸枣、紫叶小檗的光合、水分等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净光合速率(Pn)先增大后减小;文冠果和紫叶小檗的光饱和点明显高于酸枣(P<0.01),说明文冠果和紫叶小檗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大,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紫叶小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暗呼吸速率(Rd)也明显高于文冠果和酸枣,表明紫叶小檗具有高光合耐胁迫的优势。2)3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一致,文冠果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植物(P<0.05);3种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紫叶小檗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植物(P<0.01),说明在该生境下紫叶小檗能够较好的保持体内水分含量,较好的适应该生境。3)3种植物的清晨水势和正午水势都有相同的大小关系,都是文冠果较大,酸枣最小,而且植物种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紫叶小檗和酸枣的吸水能力较强,它们主要依靠夜间水分恢复能力来应对干旱环境。总的来说,3种植物的光合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不是完全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植物种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植物对同一生境的差异所致,因此,要想选取适合在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大面积种植的引种植物,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带 引种植物 光合特性 生理指标 水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水分传输观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亚宁 李卫红 +4 位作者 周洪华 陈亚鹏 郝兴明 付爱红 马建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1-276,共6页
荒漠河岸林是长期适应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环境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水分利用和生存策略.对黑河下游胡杨、柽柳等主要荒漠河岸林植物液流、水势、木质部导水率、根系水分再分配以及植物水分来源等的测试分析表明,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黑河下... 荒漠河岸林是长期适应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环境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水分利用和生存策略.对黑河下游胡杨、柽柳等主要荒漠河岸林植物液流、水势、木质部导水率、根系水分再分配以及植物水分来源等的测试分析表明,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黑河下游,胡杨、柽柳主要利用的是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其中成熟胡杨主要吸收地下175~325 cm处土壤水和地下水供其蒸腾和生存所需;胡杨根系水力提升过程主要发生在10~70 cm土层,蒸散导致的土壤耗水量中有10%来自根系提升的水量;植物根和枝条木质部的初始导水率(Ks0)和最大导水率(Ks,max)相对较高,其中柽柳木质部的潜在导水能力比胡杨强;胡杨、柽柳液流速度呈单峰型,在午后达到峰值,黎明前水势无显著变化,反映未受到严重水分胁迫;黑河下游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埋深大多在4m以内,基本可以满足荒漠河岸林植物的生长发育,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和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河岸林 水分传输 水分来源 水力提升 内陆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策勒绿洲外围6种优势防护林植物对不同灌溉量的光合及水分生理响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自春 桂东伟 +3 位作者 曾凡江 刘波 李尝君 赵生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57-1466,共10页
以策勒绿洲外围6种人工栽培的优势防护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绿洲外围设置A(0m3·m-2)、B(0.1m3·m-2)、C(0.2m3·m-2)3个不同灌水量处理实验,探讨优势防护林植物对不同灌溉量的光合以及水分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在不... 以策勒绿洲外围6种人工栽培的优势防护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绿洲外围设置A(0m3·m-2)、B(0.1m3·m-2)、C(0.2m3·m-2)3个不同灌水量处理实验,探讨优势防护林植物对不同灌溉量的光合以及水分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在不同灌溉量下6种优势防护林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典型的单峰型变化,除红枣以外,其它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C>B>A。(2)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植物的蒸腾速率也在逐渐增大,灌木日蒸腾速率呈不规则的M型变化趋势。(3)除核桃外,其它植物清晨水势和正午水势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均表现为B>C>A。(4)6种优势防护林植物在不同的灌溉量下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日进程基本上一致,且均表现为B>C>A。研究表明,从水分利用和灌溉量大小的角度来说,在防护林树种的选择中应该优先选用核桃、红枣、桑树和沙拐枣;综合考虑节水和植物生长的情况下,对红枣进行适量灌溉显然比核桃、桑树、柽柳、花棒和沙拐枣更为有效,所以红枣比其余5种植物更适于在策勒绿洲地区节水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防护林植物 光合特性 水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效应评价 被引量:28
4
作者 孙从建 张文强 +1 位作者 李新功 孙九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5-172,共8页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当今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该文基于Landsat TM和OLI数据,估算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定量分析了2002、2009、2017年甘肃、陕西、...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当今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该文基于Landsat TM和OLI数据,估算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定量分析了2002、2009、2017年甘肃、陕西、山西3个主要塬区的生态安全特征,并指出了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与2002年相比,2017年甘肃塬区的遥感生态指数呈微弱增长(增加0.04),陕西塬区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遥感生态指数由0.45(2002)增加至0.56(2017),山西塬区遥感生态指数由0.54(2002)减少至0.46(2017)。与2002年相比,2017年甘肃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区域减少,良好、优秀的区域增加;陕西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区域减少,中等、良好的区域增加,优秀的区域保持稳定;山西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和中等的区域增加,良好、优秀的区域减少。甘肃塬区的蒲河和洪河流域,陕西塬区的沮河、三水河、泔河和漆水河流域以及山西塬区的州川河和鄂河流域目前的生态环境仍呈现退化趋势。3个塬区中,甘肃、陕西塬区生态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山西塬区生态条件虽有下降,但生态条件改善趋势已初现端倪,随着各项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不断实施深入,3个塬区生态环境将会有效改善。该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塬面地区生态恢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生态 黄土高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柽柳根系构型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被引量:18
5
作者 何广志 陈亚宁 +1 位作者 陈亚鹏 王日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7-282,共6页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2个不同林龄柽柳(Tamarix spp)根系的构型参数,以了解柽柳对干旱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柽柳的根系拓扑结构受生境和林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表现为四年生柽柳的根系分支模式接近叉状分支,一年生柽柳根系的分支更...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2个不同林龄柽柳(Tamarix spp)根系的构型参数,以了解柽柳对干旱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柽柳的根系拓扑结构受生境和林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表现为四年生柽柳的根系分支模式接近叉状分支,一年生柽柳根系的分支更趋于鱼尾形分支,且远离积水区一年生柽柳根系的拓扑指数较近积水区一年生柽柳大,根系分枝更简单,表明一年生柽柳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通过降低根系分支来适应干旱.2)不同生境、林龄的柽柳均表现出长的根系连接长度,但远离积水区较近积水区的一年生柽柳根系连接长度有增加趋势,表明干旱可以促使一年生柽柳根系伸长生长.3)较小的总分支率是柽柳根系的分支特点.一年生柽柳和四年生柽柳根系的分支率存在差异,一年生柽柳较小的主根分支和较大的逐级分支率有助于资源的获取速率和促进主根的向下生长.四年生柽柳主根分支较丰富,逐级分支率由主根向低级根逐级减小,一方面可以满足柽柳对资源的需要,同时通过长的连接长度可以避免根系的重叠和根系间资源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构型 适应策略 拓扑指数 连接长度 分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5种藜科盐生植物的饲用价值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梅梅 吴国华 +2 位作者 赵振勇 涂锦娜 田长彦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1-368,共8页
为了研究新疆5种藜科一年生盐生饲草红叶藜(Chenopodium rubrum)、野榆钱菠菜(Atriplex aucheri)、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高碱蓬(Suaeda altissima)的最佳刈割时期和相对饲用价值大小,对其3个不同生育... 为了研究新疆5种藜科一年生盐生饲草红叶藜(Chenopodium rubrum)、野榆钱菠菜(Atriplex aucheri)、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高碱蓬(Suaeda altissima)的最佳刈割时期和相对饲用价值大小,对其3个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期、初花期和结实期)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种植物在初花期营养价值最高,地上部生物量能够满足载畜需求,因此适宜在初花期开发利用;5种盐生饲草在初花期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相比,红叶藜的相对饲用价值最高,之后依次为野榆钱菠菜、盐地碱蓬、高碱蓬和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红叶藜和高碱蓬甜菜碱含量丰富,在7%左右,盐角草、红叶藜和野榆钱菠菜草酸盐含量超标。总之,这5种植物均具有一定的饲用开发利用价值,但盐分含量偏高不宜长期单一饲喂反刍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植物 饲用价值 红叶藜 野榆钱菠菜 盐地碱蓬 高碱蓬 盐角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叶骆驼刺根系的田间离体繁殖
7
作者 高欢欢 曾凡江 +1 位作者 李尝君 郭自春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1-896,共6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离体根系为研究对象,在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人工控制试验田设置3种根长处理、3种种植深度处理、5种灌溉处理,进行三因素完全交互试验。结果显示,在其它两种影响因素相同情况下,疏叶...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离体根系为研究对象,在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人工控制试验田设置3种根长处理、3种种植深度处理、5种灌溉处理,进行三因素完全交互试验。结果显示,在其它两种影响因素相同情况下,疏叶骆驼刺出苗率随根长的增加而减小,根长为10cm时出苗率最高;随着种植深度的加深出苗率逐渐增大,种植深度为30cm时出苗率最高;出苗率在灌水10m^3·m^(-2)、7月30日灌溉一次处理下最高。除灌水处理与种植深度的交互作用外,其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出苗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研究得出,10cm根长、30cm种植深度、10m^3·m^(-2)灌溉一次为最优处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叶骆驼刺 根段 离体繁殖 植被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不同时期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自春 曾凡江 +2 位作者 刘波 李尝君 张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7-9月份的气体交换参数,分析2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与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大气... 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7-9月份的气体交换参数,分析2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与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大气CO2浓度(Ca)、相对湿度(RH)之间的关系,以明确影响其光合作用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恢复和重建过渡带植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疏叶骆驼刺不同时期Pn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多枝柽柳7、8月份的Pn日变化为单峰曲线,9月份为双峰曲线,且疏叶骆驼刺Pn的平均值(7.08μmol·m-2·s-1)高于多枝柽柳(5.54μmol·m-2·s-1)。(2)2种植物7-9月份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且疏叶骆驼刺Tr的平均值(5.46mmol·m^-2·s^-1)高于多枝柽柳(4.40mmol·m^-2·s^-1);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的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倒钟型"曲线,与Pn日变化趋势相反。(3)2种植物7-9月份的WUE日变化进程与各自的Pn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多枝柽柳的WUE日均值(1.21 mmol·mol^-1)明显高于疏叶骆驼刺(0.97mmol·mol-1)。(4)偏相关分析显示,骆驼刺和柽柳的Pn与PAR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R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显示,骆驼刺和柽柳Pn日变化的变异分别有35.6%和42.4%是由环境因子的日变化造成的;通径分析显示,各环境因子对Pn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大小顺序分别为:Ta〉RH〉PAR〉Ca(骆驼刺)和PAR〉Ca〉Ta〉RH(柽柳),且骆驼刺在7-9月份内PAR均为决策变量,RH为限制变量(除7月份外);而柽柳在8、9月份内PAR均是决策变量,RH、Ca是限制变量。研究表明,疏叶骆驼刺属于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型,多枝柽柳属于低蒸腾低光合高水分利用效率型;7月份骆驼刺和柽柳Pn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限制引起,而8、9月份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限制所致;PAR和RH是影响骆驼刺和柽柳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Ca,而Ta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不同;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生态适应性,但柽柳的WUE明显高于骆驼刺,推测柽柳的抗旱能力强于骆驼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性 疏叶骆驼刺 多枝柽柳 环境因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柽柳属6种植物侧枝木质部导水率与纹孔数量特征关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木巴热克.阿尤普 荆卫民 +1 位作者 伊丽米努尔 王希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柽柳属(TamarixL.)植物是耐旱耐盐胁迫的良好固沙造林树种,借助木质部导水率及栓塞测量系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6种柽柳属植物侧枝的导水能力与纹孔特征进行测量观察。结果表明,6种柽柳属植物侧枝木质部导水效率和纹孔数量特征具有... 柽柳属(TamarixL.)植物是耐旱耐盐胁迫的良好固沙造林树种,借助木质部导水率及栓塞测量系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6种柽柳属植物侧枝的导水能力与纹孔特征进行测量观察。结果表明,6种柽柳属植物侧枝木质部导水效率和纹孔数量特征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性(P<0.01),其导水率的高低排序为刚毛柽柳(T.hispida)>沙生柽柳(T.taklamakanensis>多枝柽柳(T.ramosissima)>细穗柽柳(T.leptostachys)>中国柽柳(T.chinensis)>短穗柽柳(T.laxa);刚毛柽柳具有最大的纹孔膜面积和外纹孔口面积,而短穗柽柳的相应指标较小。6种柽柳属植物侧枝木质部纹孔膜结构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纹孔膜上未见微孔;各柽柳植物侧枝导水率与外纹孔口面积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效率 纹孔数量特征 纹孔口面积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和中哈边境亚洲飞蝗适生区预测及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迪 刘孝贤 季荣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80-890,共11页
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是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区域重要害虫之一,具迁飞性且繁殖能力强,对农牧业经济造成巨大伤害。本文以亚洲飞蝗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发生区和相关生物学特性,利用CLIMEX 4.0.2和ArcGIS 10.2相结合... 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是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区域重要害虫之一,具迁飞性且繁殖能力强,对农牧业经济造成巨大伤害。本文以亚洲飞蝗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发生区和相关生物学特性,利用CLIMEX 4.0.2和ArcGIS 10.2相结合,预测其在新疆和中哈边境区域亚洲飞蝗的潜在地理分布。亚洲飞蝗的适生区在新疆境内集中分布在北疆(42.69~48.29°N),包括伊犁、博尔塔拉中部、塔城西北部及南部、阿勒泰西部、昌吉和乌鲁木齐南部地区;哈萨克斯坦境内主要分布在北纬47.03~51.65°N区域,包括东哈萨克斯坦州北部、阿拉木图州东南部境内的湖泊及河流沿岸地区,这与亚洲飞蝗的现有分布点和历史发生记录吻合。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亚洲飞蝗在中哈边境新疆境内的适生区逐渐扩大,其中在阿勒泰、伊犁、昌吉及乌鲁木齐的高度适生区面积增加,哈密开始出现高度适生区;在哈萨克斯坦边境区域的适生区略有增加,其中东哈萨克斯坦州地区高度适生区面积减少明显。研究结果对区域内亚洲飞蝗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亚洲飞蝗 CLIMEX ArcGIS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