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解宏鑫 李玉锋 +4 位作者 于永亮 陈栋梁 敬罕涛 李柏 陈春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83-1495,共13页
纳米生物效应是指纳米尺度物质与生命体系的相互作用情况。大科学装置也称大科学设施,是指需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而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大科学装置可为纳米... 纳米生物效应是指纳米尺度物质与生命体系的相互作用情况。大科学装置也称大科学设施,是指需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而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大科学装置可为纳米生物效应研究提供重要工具。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相关技术在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测定通量和原位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为纳米生物效应研究提供前沿分析方法。该文介绍了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相关技术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着重总结了基于同步辐射装置、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中子源等相关技术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是纳米材料表征、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转化以及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等。此外,也对利用新一代大科学装置开展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装置 纳米生物效应 同步辐射装置 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中子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的环境、生物行为及效应研究专辑 序言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春英 高愈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共1页
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其大量进入环境。为保障纳米科技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纳米环境健康安全领域的研究。例如,欧盟第六和第七框架计划将人体安全、健康和环境效应列为最优先支持课题,投入达24亿欧元。之后制定... 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其大量进入环境。为保障纳米科技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纳米环境健康安全领域的研究。例如,欧盟第六和第七框架计划将人体安全、健康和环境效应列为最优先支持课题,投入达24亿欧元。之后制定了2015-2025纳米材料安全研究路线图,即《欧盟纳米安全2015-2025:向安全和可持续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创新迈进》(Nanosafety in Europe 2015-2025:Towards Safe and Sustainable 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环境效应 生物行为 健康安全 专辑 序言 可持续发展 纳米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聚酰胺对水稻幼苗的影响:尺寸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
3
作者 尹铭 汪学佳 +6 位作者 解宏鑫 辛岩 陈瑞 崔丽巍 陈帅 李柏 李玉锋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6-938,共13页
微纳米塑料(M/NPs)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聚酰胺(PA)纤维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合成纤维,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用不同尺寸和不同浓度的聚酰胺(PA)微/纳米塑料对水稻幼苗的影响。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不同尺寸、不同浓度PA微/... 微纳米塑料(M/NPs)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聚酰胺(PA)纤维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合成纤维,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用不同尺寸和不同浓度的聚酰胺(PA)微/纳米塑料对水稻幼苗的影响。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不同尺寸、不同浓度PA微/纳米塑料(PA-MP/NP,5、50、500 mg/L)对水稻幼苗生长指标、生化指标及金属组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尺寸的PA微/纳米塑料均抑制水稻幼苗生长,且纳米塑料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相同尺寸下,高浓度处理组抑制作用更强。同时,PA微/纳米塑料暴露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丙二醛含量增加,抗氧化酶活力先升后降,还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影响光合作用。PA微/纳米塑料暴露还导致水稻叶片中金属元素稳态平衡的紊乱。研究表明,PA微/纳米塑料均抑制水稻幼苗生长、破坏其光合作用系统以及植株内金属组稳态平衡,且具有尺寸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因此,应减少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污染,以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微/纳米塑料 水稻幼苗 生化特性 金属元素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生物医学:一个交叉学科新前沿 被引量:3
4
作者 梁兴杰 张欣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91-891,共1页
当物质细微到纳米尺度,其性能会出现巨大的改变。基于纳米材料特殊性能的新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热点。
关键词 纳米尺度 交叉学科 生物医学 高技术发展 纳米材料 新技术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纳米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前沿 被引量:8
5
作者 冯晴晴 张天鲛 +1 位作者 赵潇 聂广军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2期260-278,共19页
近年来,纳米材料因独特的粒径效应、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修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作为生物学中的重要新兴学科,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推动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合成纳米生物学:... 近年来,纳米材料因独特的粒径效应、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修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作为生物学中的重要新兴学科,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推动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合成纳米生物学:一方面,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获取具有特殊生物功能的生物源纳米材料,形成以生物技术驱动的纳米材料合成理论;另一方面,利用纳米材料对生物体进行功能强化或者生命活动模拟,拓展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设计构建理念。本文根据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将合成纳米生物学分为基于基因工程化改造生物源纳米材料的“仿生命体”研究、基于纳米材料功能强化的杂合生物系统的“半生命体”研究和基于纳米材料模拟生命活动的“类生命体”研究三个细分领域。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仿生细胞膜纳米颗粒、外泌体、细菌外膜囊泡、病毒样颗粒和细菌生物被膜等生物源纳米材料的改造及功能研究,以及纳米人工杂合细菌和细胞、人工光合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同时也介绍了纳米材料元件组装的纳米类酶、人工抗原递呈细胞、运动纳米机器人、DNA纳米机器人等仿生人工合成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纳米技术与合成生物学交叉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了合成纳米生物学在肿瘤治疗、环境修复、能源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剖析了当前“活细胞疗法”的优势与临床转化的局限性;对智能化药物输运平台的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合成生物学 合成纳米生物学 仿生命体 半生命体 类生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与机器学习的非靶标金属组学预测PVC纳米塑料对水稻毒性的浓度依赖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魏超杰 解宏鑫 +2 位作者 王伟 李柏 李玉锋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5-1021,共7页
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土壤中的微/纳米塑料不可避免对植物产生影响,因此预测微/纳米塑料的植物毒性可为土壤中微/纳米塑料治理提供抓手。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发展了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光谱与机器学习的... 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土壤中的微/纳米塑料不可避免对植物产生影响,因此预测微/纳米塑料的植物毒性可为土壤中微/纳米塑料治理提供抓手。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发展了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光谱与机器学习的非靶标金属组学方法,以预测聚氯乙烯纳米塑料(nPVC)对水稻的毒性。首先将水稻暴露于不同浓度(500 ng/g与500μg/g)nPVC中,培养35 d后,收集水稻叶;其次,利用SRXRF研究暴露nPVC后水稻叶中金属组的变化;然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区分暴露不同浓度nPVC水稻样品。对SRXRF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非监督聚类,发现500μg/g组能够良好聚类,而500 ng/g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表明500 ng/g的nPVC暴露对植物的毒性远低于500μg/g nPVC。对SRXRF全光谱,利用线性模型k近邻算法(kNN)和非线性模型支持向量机(SVM)建立预测模型,区分不同组别的准确率可达94.12%。为了提升运算速度,减少模型计算量,使用竞争性自适应加权重采样算法(CARS)挑选特征光谱建立预测模型,区分不同组别的准确率为89.51%。相对全光谱模型,特征光谱预测模型虽然预测准确率下降了4.61%,但模型输入参数减少了99.38%,因此同样具有良好潜力。研究表明,基于SRXRF和机器学习的非靶标金属组学可准确预测不同浓度nPVC对水稻金属组的干扰程度,从而反映nPVC对水稻毒性的浓度依赖性。方法同样可用于预测其他微/纳米塑料毒性的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纳米塑料 水稻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 机器学习 非靶标金属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尺度分子内荧光淬灭效应的研究
7
作者 薛向东 张春秋 +3 位作者 陈飞 甘雅玲 邹国漳 梁兴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37-542,共6页
本实验将自聚发光分子四苯基乙烯(TPE)和聚集淬灭分子阿霉素(DOX)连接为荧光分子复合物(TPEDOX conjugate,TD),并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的方法,对TD纳米聚集体中TPE和DOX的荧光淬灭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TD分子内,TP... 本实验将自聚发光分子四苯基乙烯(TPE)和聚集淬灭分子阿霉素(DOX)连接为荧光分子复合物(TPEDOX conjugate,TD),并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的方法,对TD纳米聚集体中TPE和DOX的荧光淬灭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TD分子内,TPE和DOX之间发生了"能量传递接力"的现象,即TPE通过荧光能量共振转移将能量传递给DOX,导致自身荧光发射淬灭;DOX由于TD纳米聚集体的形成,发生了聚集淬灭现象,致使TPE转移的能量和DOX自身的荧光发射均被淬灭,达到一个荧光双淬灭的效果。研究中采用荧光分析与电镜观察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将两种具有相反发光性质的荧光分子在纳米尺度的荧光淬灭机理,为纳米尺度上的分子内荧光淬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聚集淬灭 扫描电子显微镜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系统和金属组稳态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解宏鑫 费钰茜 +6 位作者 曹浩楠 陈瑞 崔丽巍 陈栋梁 于永亮 李柏 李玉锋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8-1065,共8页
纳米塑料(NPs)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然而有关它们对陆生植物毒性的知识仍然有限。比较了不同浓度的纳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nPET)对水稻幼苗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10 mg/L)的nPET明显抑制幼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水稻... 纳米塑料(NPs)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然而有关它们对陆生植物毒性的知识仍然有限。比较了不同浓度的纳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nPET)对水稻幼苗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10 mg/L)的nPET明显抑制幼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水稻根中的MDA含量和SOD活性都明显增加,GPx活性变化主要反映在水稻茎部和叶片,表明nPET会干扰水稻光合作用系统,并引发氧化应激。此外,nPET还改变水稻幼苗中钙(Ca)、锰(Mn)、铁(Fe)、镍(Ni)和锌(Zn)的含量,表明暴露于nPET会影响植物体内的金属组稳态平衡。总之,nPET会影响水稻苗的光合作用,造成氧化损伤,并干扰体内金属组的稳态平衡,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纳米塑料 微塑料 水稻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达尼布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表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饶乐 郭梦雨 徐国纲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695-1700,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4种不同方法制备尼达尼布脂质体的关键理化特性,筛选出尼达尼布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方法。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乙醇注入法和改良版乙醇注入法制备尼达尼布脂质体;利用透析法测定尼达尼布脂质体的包封率,并进行粒径大... 目的探讨4种不同方法制备尼达尼布脂质体的关键理化特性,筛选出尼达尼布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方法。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乙醇注入法和改良版乙醇注入法制备尼达尼布脂质体;利用透析法测定尼达尼布脂质体的包封率,并进行粒径大小、分散性、表面电位和形貌表征,在室温放置7 d后评估其稳定性。结果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乙醇注入法和改良版乙醇注入法均制备了类圆形尼达尼布脂质体,粒径大小分别为(285.1±12.3)、(271.4±5.9)、(226.3±14.8)、(197.2±11.2)nm;包封率分别为(15.82±1.26)%、(16.71±1.35)%、(25.12±3.21)%和(32.5±3.61)%;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改良版乙醇注入法制备尼达尼布脂质体粒径大小显著减小,包封率显著增加(P<0.05)。室温放置7 d后,薄膜分散法和逆向蒸发法粒径明显增大(P<0.01),乙醇注入法和改良版乙醇注入法粒径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版乙醇注入法制备的尼达尼布脂质体关键理化特性表现优异,可作为制备尼达尼布脂质体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达尼布乙磺酸盐 脂质体 粒径大小 乙醇注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与上转换纳米颗粒相结合的生物传感与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恒智 余方志 +1 位作者 李翔菲 李乐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2-289,共8页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识别特性与功能使其在生物传感与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独特的光学性质,镧系元素掺杂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备受关注.特别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产生新的性质与功能,在生物传感...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识别特性与功能使其在生物传感与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独特的光学性质,镧系元素掺杂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备受关注.特别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产生新的性质与功能,在生物传感与成像领域展现出优势,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本文综合评述了基于DNA与上转换纳米颗粒相结合的生物传感与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聚焦于相关方法的分类与设计原理,简要概述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颗粒 脱氧核糖核酸 生物传感器 生物成像 纳米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纳米颗粒递送mRNA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11
作者 孙伟伦 周悌强 +5 位作者 杨海银 李路伟 翁郁华 张金超 黄渊余 梁兴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77-2693,共17页
近年来,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疗法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治疗手段,在遗传性疾病、传染病以及癌症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mRNA分子的不稳定性和体内递送的低效性仍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关键挑战。本综述聚焦于脂质纳米颗粒(l... 近年来,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疗法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治疗手段,在遗传性疾病、传染病以及癌症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mRNA分子的不稳定性和体内递送的低效性仍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关键挑战。本综述聚焦于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s)作为高效载体在mRNA递送系统中的最新进展与应用,系统地概述了mRNA治疗在疫苗、蛋白质替代疗法和基因编辑治疗中的应用,并基于LNP基础四组分的改造、第五组分的引入、表面改性以及机器学习辅助LNP迭代开发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工程化修饰LNP的方式以及在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纳米颗粒 MRNA 工程化 靶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胰腺癌靶向策略的新选择
12
作者 张积苗 王志琴 +1 位作者 李一叶 聂广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61-2676,共16页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类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的恶性消化系统实体肿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PDAC组织中的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塑造了代谢异常的肿瘤微环境,导致临床化疗和免疫治...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类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的恶性消化系统实体肿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PDAC组织中的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塑造了代谢异常的肿瘤微环境,导致临床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效果受限。纳米技术的发展为PDAC的高效药物递送和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靶向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PDAC治疗策略,并总结了本团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肿瘤微环境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多功能纳米药物输送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郝晓红 张翠妙 +3 位作者 刘小龙 梁兴杰 贾光 张金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14-1022,共9页
介孔二氧化硅因具有有序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及表面易于修饰等特点,在生物医药等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已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了靶向修饰及成像等多功... 介孔二氧化硅因具有有序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及表面易于修饰等特点,在生物医药等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已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了靶向修饰及成像等多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药物输送体系的研究进展,同时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如中空/摇铃状、纳米管等)的介孔二氧化硅基载药体系的制备、表面修饰及其在药物输送、释放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最后,对目前介孔二氧化硅基药物输送体系(主要包括具有特定形态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药物载体、多功能复合药物载体及可生物降解的介孔二氧化硅药物输送体系等)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药物输送 多功能化 形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氟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刘浩港 马珍珍 +4 位作者 郑令娜 竺云 王萌 汪冰 丰伟悦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9-1155,共7页
氟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农业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其在环境中的分布与循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准确分析氟及其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含量、形态和空间分布,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研究至关重要。综... 氟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农业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其在环境中的分布与循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准确分析氟及其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含量、形态和空间分布,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研究至关重要。综述了现有的氟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近年来发展的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的氟分析方法及应用,深入讨论了这类方法如何通过质量转移策略,显著降低ICP-MS谱图中的多原子离子干扰,提高了氟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从而为氟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和研究途径。最后,对基于ICP-MS的氟分析方法及应用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氟分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碰撞反应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印机使用过程中颗粒物等有害因素释放及其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石小飞 陈瑞 +4 位作者 霍玲玲 赵琳 白茹 让蔚清 陈春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52,共14页
打印机的应用日趋广泛,其释放的颗粒物质尤其是纳米颗粒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已经证明纳米级颗粒物更容易进入呼吸系统,穿越气血屏障,随之引起机体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遗传毒性等。打印机释放颗粒的暴露水平评价及其毒理学... 打印机的应用日趋广泛,其释放的颗粒物质尤其是纳米颗粒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已经证明纳米级颗粒物更容易进入呼吸系统,穿越气血屏障,随之引起机体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遗传毒性等。打印机释放颗粒的暴露水平评价及其毒理学效应识别是评估打印机健康风险的基础。本文综述了打印机工作场所颗粒暴露水平的监测结果、实验室模拟研究进展、人体采样评价、流行病学调查、体外细胞或整体动物水平毒理学效应评价方法及结果,并提出了打印机危害评估过程的标准化方案建议,以利于不同研究间的比较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印机 颗粒物质 现场监测 细胞毒性 炎症反应 基因毒性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勒烯化学修饰与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焦芳 周国强 陈春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69-480,共12页
富勒烯以及内嵌金属富勒烯作为一种新型含碳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超导、光学及催化等多领域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和细胞保护作用、抗菌活性、抗... 富勒烯以及内嵌金属富勒烯作为一种新型含碳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超导、光学及催化等多领域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和细胞保护作用、抗菌活性、抗病毒作用、载带药物和肿瘤治疗等活性.但是富勒烯本身难以直接溶于生物友好介质中,且制备过程中残存的有机溶剂容易引起生物毒性,富勒烯需要进行合适的化学修饰来进一步改善其生物活性,这些问题已成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主要障碍.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论文重点综述了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医学应用,同时对其化学修饰与毒性相关性研究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 毒理学 化学修饰 生物医学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的神经界面构筑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可 王晋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7-64,共18页
神经电极是探索大脑神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而神经元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是制约神经电极性能的主要因素。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能够从表面形貌、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改善神经界面,成为构筑神... 神经电极是探索大脑神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而神经元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是制约神经电极性能的主要因素。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能够从表面形貌、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改善神经界面,成为构筑神经电极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以碳纳米管、硅纳米线和石墨烯等纳米材料为例,概述了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在构筑神经电极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在神经界面发挥的调控作用,并对未来神经电极的构筑及其界面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硅纳米线 石墨烯 神经电极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两亲性荧光探针体外检测牙菌斑生物膜的方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于娜 甘业华 +6 位作者 王晓灵 薛向东 金叔宾 何东旋 梁兴杰 张金超 徐静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61-268,共8页
牙菌斑生物膜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开发新型的牙菌斑生物膜检测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两亲性荧光探针TR4的牙菌斑生物膜体外检测方法。该荧光探针由疏水部分四苯基乙烯(TPE)、棕榈酸和亲水多肽R4组成,三者... 牙菌斑生物膜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开发新型的牙菌斑生物膜检测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两亲性荧光探针TR4的牙菌斑生物膜体外检测方法。该荧光探针由疏水部分四苯基乙烯(TPE)、棕榈酸和亲水多肽R4组成,三者的功能分别是荧光生发、粒子组装与静电吸附,从而实现紧密结合牙菌斑生物膜并发光。TR4与牙菌斑生物膜作用时间短、反应条件简单,室温孵育1 min后检测其荧光强度变化,即可实现对牙菌斑生物膜快速、便捷的检测分析。荧光光谱也证实TR4荧光强度与牙菌斑生物膜浓度正相关,有望实现牙菌斑生物膜的定量检测。进一步通过透射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TR4探针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聚集在牙菌斑生物膜表面并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从而诱导荧光基团TPE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荧光探针 牙菌斑生物膜 透射电子显微镜 共聚焦显微镜 体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纳米材料在肿瘤放疗增敏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9
作者 龚林吉 谢佳妮 +2 位作者 朱双 谷战军 赵宇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0-167,共28页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之一。但放射治疗仍存在辐射剂量高、对健康组织副作用大,特别是肿瘤细胞放射抵抗性强等缺点。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多功能纳米放疗...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之一。但放射治疗仍存在辐射剂量高、对健康组织副作用大,特别是肿瘤细胞放射抵抗性强等缺点。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多功能纳米放疗增敏剂为增强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提高放疗效果提供了新机遇。本文结合纳米材料在放疗增敏中的优势和潜能,概括了纳米放疗增敏剂的主要类型和目前已进入临床实验的一些实例,简述了多功能纳米放疗增敏剂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并归纳了纳米材料增敏放疗的主要途径和影响因素。最后总结和展望了多功能纳米放疗增敏剂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纳米放疗增敏剂 放疗增敏机制 纳米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学治疗癌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晓鹏 田甘 谷战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1,共5页
作为微创的光疗方法,光动力学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在光动力治疗领域脱颖而出。在组织穿透能力强的近红外(NIR)光激发下,UCNPs可以发射高能量的可见光,通过能量共振转移激活周围的光敏剂(PS)分子... 作为微创的光疗方法,光动力学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在光动力治疗领域脱颖而出。在组织穿透能力强的近红外(NIR)光激发下,UCNPs可以发射高能量的可见光,通过能量共振转移激活周围的光敏剂(PS)分子产生单线态氧杀死癌细胞,达到治疗的效果。基于UCNPs的光动力学疗法可以克服传统光动力疗法中光敏剂难输运,难靶向和难以治疗深层组织的缺点。此外,UCNPs可以和其它诊疗分子相结合,达到协同治疗和诊疗一体化的目的。本文综述了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癌症光动力学中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上转换纳米材料 光动力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