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病原微生物研究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尚 冯凯 +5 位作者 李曈 王洁 顾松松 杨兴盛 李春格 邓晔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1-232,共12页
环境生物安全与社会稳定、人类健康及国防安全等多个关键领域密切相关。鉴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不断加大的压力,未知病原体从环境中溢出的风险显著增加。当前的研究方法多集中于已知病原体的检测与分析,然而,组学技术及其... 环境生物安全与社会稳定、人类健康及国防安全等多个关键领域密切相关。鉴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不断加大的压力,未知病原体从环境中溢出的风险显著增加。当前的研究方法多集中于已知病原体的检测与分析,然而,组学技术及其相关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识别未知环境病原体及预警潜在的环境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解决方案。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对微生物与动物、人类以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更是实现“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全球变化对环境病原体逸出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健康风险,从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到数据挖掘三个维度对生物信息学在环境病原体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当前领域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利用大数据进行环境病原体检测与风险评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安全 大数据 病原微生物 全球变化 环境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鸟枪测序的中国典型城市灰尘地域推断研究
2
作者 杨琪 康克莱 +5 位作者 赵博 冯凯 冯耀森 叶健 邓晔 王乐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56-1168,I0001-I0009,共22页
灰尘中的微生物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能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在法庭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利用宏基因组数据集中微生物群落特征推断地理位置的可行性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本研究从中国北部、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四个具有明... 灰尘中的微生物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能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在法庭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利用宏基因组数据集中微生物群落特征推断地理位置的可行性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本研究从中国北部、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四个具有明显地理和气候差异的城市中采集了170份城市住宅小区的环境灰尘样本,并对所有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鸟枪测序,以揭示微生物组成的差异。共注释获得41,029个物种,其中细菌占93.39%,真核生物占6.37%,并发现少量的病毒(0.21%)和古菌(0.03%)。结果表明,四个城市之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实现四个城市环境样本的有效区分(R^(2)=0.870,P<0.001)。通过过滤所有样本中检出率低于10%的物种,进一步提高了城市间的区分效果(R^(2)=0.948,P<0.001),并筛选出127个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差异物种。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特有物种和相对丰度较高的分类单元,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微生物图谱。所有样本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SourceTracker、FEAST、LightGB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五种机器学习模型对51个随机测试集来模拟预测未知来源的环境样本地理分区,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8.89%、92.16%、98.04%、99.35%、69.28%。这些结果构成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微生物遗传图谱,突出了不同城市微生物分类特征的显著差异,并为城市尺度的灰尘样本溯源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尘 宏基因组鸟枪测序 微生物组成 地理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S2测序的中国四个城市灰尘样本地域推断研究
3
作者 张文君 冯耀森 +4 位作者 彭加金 冯凯 邓晔 康克莱 王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0-981,共12页
目的 灰尘作为重要的微量物证检材,在法庭科学领域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灰尘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不同地区灰尘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存在差异,利用灰尘中的微生物群落信息进行生物地理位置推... 目的 灰尘作为重要的微量物证检材,在法庭科学领域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灰尘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不同地区灰尘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存在差异,利用灰尘中的微生物群落信息进行生物地理位置推断在法庭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灰尘样本的微生物DNA,可以揭示该地区的微生物组成,从而推断该地区的生物地理位置。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4个城市的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评估基于真菌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2区测序对灰尘样本进行生物地理位置推断的准确率,为公安实战基于环境DNA进行地域推断奠定基础。方法 使用通用引物5.8S-Fun/ITS4-Fun扩增真菌基因组的ITS2区,在Illumina MiSeq FGx平台进行测序。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可视化样本之间的差异。使用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ANOSIM)和多元方差分析(permutation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PERMANOVA)两种不同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衡量样本间的群落差异程度。使用LDA Effect Size (LEfSe)分析筛选出不同城市间有显著差异的物种。使用微生物来源分析软件SourceTracker对灰尘样本进行生物地理位置来源推断。结果 北京、福州、昆明、乌鲁木齐4个城市的灰尘样本中,北京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物种注释结果显示,4个城市的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相对丰度有明显差异。NMDS结果显示,灰尘样本在多维空间中基于生物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同一城市的灰尘样本有明显的聚类现象,不同城市的灰尘样本在第一轴明显分开。ANOSIM和PERMANOVA结果也表明,4个城市间的真菌群落组成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以福州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所有已知来源的灰尘样本的生物地理位置均被成功预测。结论 北京、福州、昆明、乌鲁木齐4个城市的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基于真菌的ITS2区测序对这4个城市的灰尘样本进行生物地理位置推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法庭科学领域利用灰尘中的真菌群落信息进行生物地理位置推断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庭科学 真菌 灰尘DNA 地域推断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异质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新涛 任歌 +5 位作者 刘延 马克 李小亭 方立德 杨佳怡 刘格格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247-256,共10页
环境异质性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其涉及内容广泛,各异质性因素之间彼此关联。基于生物和非生物特征,可将环境异质性分为土地覆盖、植物、气候、土壤和地形等5种异质性因素。文章综述了上述五种环境异质性因素的概念... 环境异质性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其涉及内容广泛,各异质性因素之间彼此关联。基于生物和非生物特征,可将环境异质性分为土地覆盖、植物、气候、土壤和地形等5种异质性因素。文章综述了上述五种环境异质性因素的概念和区别,并针对不同类型环境异质性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汇总和分析。通过梳理微生物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阐述了现阶段研究环境异质性与微生物互作关系的不足,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异质性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 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流原位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吕鹏翼 罗金学 +1 位作者 韩振飞 黄占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共7页
微生物聚集形成生物膜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生物膜这一生命形式加强了微生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基于生物膜的优势,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水体原位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由于对生物膜特性认识的不足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导致... 微生物聚集形成生物膜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生物膜这一生命形式加强了微生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基于生物膜的优势,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水体原位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由于对生物膜特性认识的不足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综述了生物膜的定义、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及调控机制,并根据生物膜技术修复机理及技术特点指出适当的挂膜方式、最优的运行参数(营养物质、溶解氧浓度、水力停留时间、C/N和温度)及对生物膜的形成及演替的掌握是生物膜技术成功应用于原位修复工程的关键因子。该研究旨在为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流原位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河流 原位 生物修复 生物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技术在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分子检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朱珺 王尚 +2 位作者 刘洋荧 冯凯 邓晔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共14页
氮循环是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一,而微生物是驱动自然环境中氮循环最重要的动力。应用宏基因组技术来研究自然环境中直接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类群的总量和多样性是近年来环境微生物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总结最新氮循环功能微... 氮循环是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一,而微生物是驱动自然环境中氮循环最重要的动力。应用宏基因组技术来研究自然环境中直接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类群的总量和多样性是近年来环境微生物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总结最新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类群的研究发现,聚焦各转化过程中(包括固氮、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氮同化/异化还原、氨化和同化作用等)分子标记基因的选择,重点介绍通过这些标记基因的分子检测方法在自然环境中检测到的微生物功能类群的分布状况,最后指出分子检测技术的革新和完善的数据分析平台的建立对未来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功能基因 氮循环 分子检测技术 功能微生物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厉舒祯 邓晔 +1 位作者 张照婧 曲媛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77-2587,共11页
编码环羟基化加氧酶的基因常作为评价环境中微生物降解芳香族化合物能力的分子标记.近年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对环境中功能基因及功能类群的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环羟基化加氧酶基因的数据库,介绍了微生物... 编码环羟基化加氧酶的基因常作为评价环境中微生物降解芳香族化合物能力的分子标记.近年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对环境中功能基因及功能类群的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环羟基化加氧酶基因的数据库,介绍了微生物降解芳香族化合物(苯系物、萘及其它多环芳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类功能基因,总结了环境检测中使用的分子引物,并综述了它们在各类复杂环境样本中的检测应用,此外对使用宏基因组技术来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能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化合物 微生物群落 功能基因 环羟化加氧酶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蜥蜴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戴欣 李伟 +1 位作者 李建中 王会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蜥蜴是爬行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蜥蜴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对爬行动物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介绍了蜥蜴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系统回顾了前人对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近年来在模式动物筛选方法和标准试... 蜥蜴是爬行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蜥蜴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对爬行动物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介绍了蜥蜴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系统回顾了前人对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近年来在模式动物筛选方法和标准试验方法的建立上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农药 蜥蜴 毒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酚类物质对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戴欣 常静 +3 位作者 李济彤 杨淞霖 李建中 王会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1-286,共6页
酚类物质作为一类主要的污染物,已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但目前其对陆生生物的毒性研究较少。本试验探究了4-叔丁基苯酚、间甲酚、2-氯苯酚、2-甲酚、2,4-二氯苯酚这5种酚类物质对中国本土物种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在中国... 酚类物质作为一类主要的污染物,已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但目前其对陆生生物的毒性研究较少。本试验探究了4-叔丁基苯酚、间甲酚、2-氯苯酚、2-甲酚、2,4-二氯苯酚这5种酚类物质对中国本土物种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在中国白羽鹌鹑的急性经口试验中,2-氯苯酚、2-甲酚的7 d的半致死浓度(7 d-LC50)分别为331 mg·kg^(-1)和413 mg·kg^(-1),其他3种酚类物质的7 d-LC50均大于限度值1 000 mg·kg^(-1);在中国白羽鹌鹑的急性饲喂试验中,5种酚类物质的8 d-LC50均大于限度值2 000 mg·kg^(-1);在中华蜜蜂的急性经口试验中,2-氯苯酚、2-甲酚和2,4-二氯苯酚的48 h-LC50分别为306 mg·L^(-1)、358 mg·L^(-1)和364 mg·L^(-1);在中华蜜蜂的急性接触试验中,2,4-二氯苯酚的48 h的半致死量(48 h-LD50)为2.6μg·蜂^(-1),其他4种酚类物质的48h-LD50均大于限度值100μg·蜂^(-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酚类物质由于其结构不同亦表现出不同的毒性,甲酚的邻位取代比间位取代对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的毒性更高,不同物种表现出了相似的规律性。5种酚类物质对我国本土物种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毒性比对其他水生生物更敏感,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物质 中国白羽鹌鹑 中华蜜蜂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啶氧菌酯对斑马鱼的安全性评价及其生物富集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宝元 张洋 王松雪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7-321,共5页
啶氧菌酯是一种新型的内吸性杀菌剂,本研究对其水生生物的毒性和累积风险进行了评估。啶氧菌酯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96 h-LC50为0.0509 mg a.i.·L-1。设置0.005 mg·L-1(1/100 LC50)和0.05 mg·L-1(1/10 LC... 啶氧菌酯是一种新型的内吸性杀菌剂,本研究对其水生生物的毒性和累积风险进行了评估。啶氧菌酯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96 h-LC50为0.0509 mg a.i.·L-1。设置0.005 mg·L-1(1/100 LC50)和0.05 mg·L-1(1/10 LC50)2个浓度8 d生物累积试验。在0.005 mg·L-1组,第8天斑马鱼体内啶氧菌酯浓度达到0.48 mg·kg-1,生物富集系数(BCF8 d)缓慢增长到80.00。而在0.05 mg·L-1组,第8天斑马鱼体内的啶氧菌酯浓度为5.27 mg·kg-1,BCF8 d值为99.42。研究表明,啶氧菌酯对斑马鱼为有剧毒,同时具有中等生物累积效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生食物链的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氧菌酯 斑马鱼 急性毒性 生物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硫菌唑对斑马鱼的安全性评价及其生物富集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宝元 张洋 王松雪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1-316,共6页
丙硫菌唑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好的新型广谱杀菌剂。本文研究了丙硫菌唑对水生生物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累积风险。通过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获得丙硫菌唑对斑马鱼的96 h-LC50为2.06 mg a.i.·L-1。随后,采用0.02 mg·L-1(1/100... 丙硫菌唑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好的新型广谱杀菌剂。本文研究了丙硫菌唑对水生生物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累积风险。通过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获得丙硫菌唑对斑马鱼的96 h-LC50为2.06 mg a.i.·L-1。随后,采用0.02 mg·L-1(1/100 LC50)和0.2 mg·L-1(1/10 LC50)2个浓度的丙硫菌唑,通过8 d实验,获得其在斑马鱼体内的生物累积效应。在0.02 mg·L-1组中,第8天时,斑马鱼体内的浓度达到0.733 mg·kg-1,生物富集系数(BCF8 d)缓慢增长到34.36。而在0.2 mg·L-1组,第8天时,斑马鱼组织内丙硫菌唑浓度为4.198 mg·kg-1, BCF8 d值为19.72。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对斑马鱼的毒性等级为中毒,同时其在斑马鱼体内具有中等生物累积效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生食物链的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硫菌唑 斑马鱼 急性毒性 生物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根瘤菌拌种对禾/豆混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颜珲璘 芦光新 +8 位作者 邓晔 顾松松 颜程良 马坤 赵阳安 张海娟 王英成 周学丽 窦声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4-215,共12页
拌种根瘤菌是提高植物固氮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探讨了根瘤菌拌种处理对高寒地区典型禾/豆混播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根瘤菌拌种在牧草生产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以苜蓿‘北林201’、‘川草2号’老芒麦和‘阿... 拌种根瘤菌是提高植物固氮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探讨了根瘤菌拌种处理对高寒地区典型禾/豆混播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根瘤菌拌种在牧草生产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以苜蓿‘北林201’、‘川草2号’老芒麦和‘阿坝’垂穗披碱草混播为研究对象,设置根瘤菌拌种和不拌种两个处理。采集根周土壤和根际土壤,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原核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FAPROTAX对不同处理原核微生物群落功能进行预测,并通过BugBase分析比较不同处理下原核微生物高水平表型的分类和变化。32个土壤样品共检测到8814个OTU,分属于6个门3577个属。优势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6.11%-46.20%)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61%-32.91%)。拌根瘤菌改变了牧草土壤中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拌种处理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指数(Observed_richness、Shannon index、inverse Simpson index)都显著(P<0.05)低于不拌种。拌根瘤菌增加了消化作用以及反硝化功能的相对丰度。拌种处理后禾本科根际土壤原核微生物的需氧、厌氧、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阳性的种群增加,而豆科结果与之相反。拌种后,豆科根际的nifH基因显著高于不拌种的丰度。拌根瘤菌降低了禾/豆混播草地土壤原核微生物的α多样性,改变了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增加了消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种群的相对丰度,并提高了nifH基因的丰度。本研究为根瘤菌拌种在禾/豆混播栽培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拌种 NIFH基因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高寒草地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世庭 芦光新 +6 位作者 邓晔 范月君 周华坤 党宁 王英成 张海娟 颜珲璘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7-34,共8页
全球变暖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馈对研究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的环境因子与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旨在揭示... 全球变暖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馈对研究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的环境因子与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旨在揭示土壤原核生物群落与全球变暖的关系,为预测全球变暖将如何改变生态系统功能做铺垫。结果表明:温度增加会使原核生物群落α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模拟增温处理下土壤原核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等为主要优势菌门;模拟增温处理对原核生物群落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铵态氮、植株高度、物种数是主要影响原核群落结构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原核生物 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青海湖地区两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微生物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颜珲璘 王英成 +6 位作者 顾松松 马坤 赵阳安 张海娟 周学丽 邓晔 芦光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99,共9页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在环青海湖地区,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川草2号老芒麦和阿坝垂穗披碱草两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运用FAPROTAX进行微生物功能预测,并通过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根...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在环青海湖地区,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川草2号老芒麦和阿坝垂穗披碱草两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运用FAPROTAX进行微生物功能预测,并通过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根际原核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两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差异,为构建高寒地区牧草根际微生物群落以及牧草栽培措施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两种牧草根际原核微生物群落优势菌门,川草2号老芒麦根际原核微生物的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阿坝垂穗披碱草(P<0.05);在川草2号老芒麦的根际,与氮循环功能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阿坝垂穗披碱草(P<0.05);川草2号老芒麦根际原核微生物群落网络结构比阿坝垂穗披碱草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禾本科牧草 群落结构 分子生态网络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BSVDD-RVR的多模态间歇过程质量变量在线软测量
15
作者 李季 王建林 +3 位作者 何睿 周新杰 王雯 赵利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31-3241,共11页
现有的多模态间歇过程软测量未考虑过程数据的批次差异及过渡模态的复杂时变特性,影响了间歇过程模态识别的合理性及质量变量在线软测量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边界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相关向量回归(double boundary support vector d... 现有的多模态间歇过程软测量未考虑过程数据的批次差异及过渡模态的复杂时变特性,影响了间歇过程模态识别的合理性及质量变量在线软测量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边界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相关向量回归(double boundary 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relevance vector regression,DBSVDD-RVR)的间歇过程质量变量在线软测量方法。依据间歇过程离线模态划分获得的各稳定及过渡模态历史数据,建立DBSVDD在线模态识别模型,并引入滑动窗,构建间歇过程在线模态识别策略,利用DBSVDD模型实现在线测量数据的模态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超球体距离的数据相似度计算方法,选择过渡模态在线数据的相似建模数据集,建立过渡模态的即时学习RVR软测量模型,并依据历史数据建立各稳定模态的RVR软测量模型,实现间歇过程质量变量的在线软测量。青霉素发酵过程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间歇过程模态识别的合理性和质量变量在线软测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式 双边界支持向量数据描述 在线模态识别 模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姚世庭 芦光新 +4 位作者 邓晔 党宁 王英成 张海娟 颜珲璘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04-1411,共8页
为探讨温度变化后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变化情况,利用野外模拟增温小室(OTC)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15 cm和15—30 cm土层进行增温,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成对的通用引物gITS-7F和4R对土壤真菌2区进行测序,研究青藏高原高寒... 为探讨温度变化后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变化情况,利用野外模拟增温小室(OTC)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15 cm和15—30 cm土层进行增温,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成对的通用引物gITS-7F和4R对土壤真菌2区进行测序,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真菌多样性对温度的响应,同时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地上植被指标以及环境三参数对土壤真菌的影响。研究表明,(1)真菌群落稀释性曲线发现物种的丰富度(observed species):Ma(0—15 cm不增温)>Mb(15—30 cm不增温)>Fb(15—30 cm增温)>Fa(0—15 cm对照)。(2)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Mb>Fb>Ma>Fa,而Chao1指数呈现Mb>Fa>Ma>Fb。说明相较于对照,增温会使真菌群落多样性有所降低。(3)通过测序分析,土壤中真菌检测出数量较多的门,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 47.4%—66.6%)、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7.0%—14.8%)、接合菌门(Zygomycota 3.4%—17.2%)等,但依然有6.7%—38.7%无法鉴定到门的物种。(4)pH、微生物氮与真菌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18,r=0.2318。总之,研究发现增温使土壤真菌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降低,优势菌种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土壤pH和土壤微生物氮是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全球变暖生态系统的变化方向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高寒草甸 模拟增温 真菌多样性 ITS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剂多黏类芽胞杆菌对辣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韩永琴 陈新建 +4 位作者 罗路云 金德才 刘勇 张卓 张德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多黏类芽胞杆菌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重点研究了其对辣椒根际细菌微生物的影响。收集了109 cfu/g多黏类芽胞杆菌WP、25%嘧菌酯SC、68%精甲霜·锰锌WG及对照处理后的辣椒根际细菌,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根际细菌种群多样... 多黏类芽胞杆菌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重点研究了其对辣椒根际细菌微生物的影响。收集了109 cfu/g多黏类芽胞杆菌WP、25%嘧菌酯SC、68%精甲霜·锰锌WG及对照处理后的辣椒根际细菌,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根际细菌种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黏类芽胞杆菌处理后的辣椒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化学药剂处理后的辣椒根际细菌多样性也均高于对照。通过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辣椒根际细菌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13个门。变形菌门的丰度在对照(JD)中高达70.65%,而在嘧菌酯(JA)、精甲霜·锰锌(JB)和多黏类芽胞杆菌(JC)的处理中分别降至24.41%、25.64%和34.95%,但仍然是各处理的优势菌群。在化学药剂和多黏类芽胞杆菌的3种处理中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菌群的丰度远高于对照,特别是奇古菌门菌在化学药剂处理中的丰度极显著高于多黏类芽胞杆菌和对照处理。经多黏类芽胞杆菌处理后发现芽单胞菌门和芽单胞菌属远高于对照,分别为7.35%(JC)、0.11%(JD)。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多黏类芽胞杆菌不仅可以有效防治辣椒疫病,还可以改变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土壤中细菌种群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多黏类芽胞杆菌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氟磺草胺与唑草酮悬乳剂在田间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宝元 尹承南 +2 位作者 张洋 王松雪 王会利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1-447,共7页
本文建立了双氟磺草胺和唑草酮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该方法双氟磺草胺的最小检出量为5.0×10^-4 ng,唑草酮的最小检出量为2.9×10^-4 ng;在添加水平为双氟磺草胺0.010—0.50 mg·kg^-1和... 本文建立了双氟磺草胺和唑草酮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该方法双氟磺草胺的最小检出量为5.0×10^-4 ng,唑草酮的最小检出量为2.9×10^-4 ng;在添加水平为双氟磺草胺0.010—0.50 mg·kg^-1和唑草酮0.020—1.0 mg·kg^-1在小麦及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5%—108%和76%—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2%—12.5%和3.5%—11%之间(n=5).采用该方法研究了3%双氟磺草胺-唑草酮(2%:1%)悬乳剂两年三地(2016—2017年,北京、黑龙江和陕西)的田间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4—7.3 d和5.5—12.2 d;唑草酮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1—7.7 d和6.1—12.5 d.根据最终残留田间试验,在收获期,双氟磺草胺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0.010 mg·kg^-1;土壤中的最终残留为<0.007 mg·kg^-1;麦粒中的最终残留均<0.005 mg·kg^-1;收获期,唑草酮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0.015 mg·kg^-1;土壤中的最终残留为<0.027 mg·kg^-1;麦粒中的最终残留均<0.020 mg·kg^-1.参考我国对于双氟磺草胺和唑草酮在小麦种的MRL值,推荐安全间隔期为收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氟磺草胺 唑草酮 小麦 残留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农药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淞霖 尹晶 +1 位作者 王会利 郭宝元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8-242,共5页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3种农药及其混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急性毒性,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的毒性等级标准,它们对大型溞的毒性等级如下: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均大于10 a.i....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3种农药及其混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急性毒性,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的毒性等级标准,它们对大型溞的毒性等级如下: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均大于10 a.i.mg·L^(-1),属"低毒"级,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分别是0.339 mg·L^(-1)、0.246 mg·L^(-1),根据0.1 a.i.mg·L^(-1)<EC_(50)(48 h)≤1.0 a.i.mg·L^(-1)判断,属"高毒"级。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分别是0.389 mg·L^(-1)、0.286 mg·L^(-1),根据0.1a.i.mg·L^(-1)<EC_(50)(48 h)≤1.0 a.i.mg·L^(-1)判断,属"高毒"级。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分别是0.292 mg·L^(-1)、0.228 mg·L^(-1),根据0.1 a.i.mg·L^(-1)<EC_(50)(48 h)≤1.0 a.i.mg·L^(-1)判断,属"高毒"级。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嘧菌酯水分散粒剂都属"高毒",但比较具体数值,发现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毒性相对更大,原因是其中还含有"高毒"的咯菌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大型溞 急性毒性 半静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农药及其复配剂对日本鹌鹑的急性毒性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淞霖 尹晶 +2 位作者 郝伟玉 王会利 郭宝元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8-232,共5页
采用"经口灌胃法"测定了3种农药及其复配剂对鹌鹑的24 h、48 h、72 h和168 h急性毒性,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对鸟类的急性经口毒性划分的规定,3种农药及其复配剂对鹌鹑的毒性等级如下:35%精甲霜灵悬浮... 采用"经口灌胃法"测定了3种农药及其复配剂对鹌鹑的24 h、48 h、72 h和168 h急性毒性,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对鸟类的急性经口毒性划分的规定,3种农药及其复配剂对鹌鹑的毒性等级如下:35%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对鸟类的24 h、48 h、72 h和168 h-LD_(50)均大于500 a.i.mg·kg^(-1)bw(以单位体重计),属"低毒"级,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鸟类的24 h、48 h、72 h和168 h-LD_(50)也均大于500 a.i.mg·kg^(-1)bw,属"低毒"级,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鸟类的24 h、48 h、72 h和168 h-LD_(50)分别是695 mg·kg^(-1)bw、587 mg·kg^(-1)bw、502 mg·kg^(-1)bw、502 mg·kg^(-1)bw,属于"低毒"级;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对鸟类的24 h、48 h、72 h和168 h-LD_(50)分别是754 mg·kg^(-1)bw、504 mg·kg^(-1)bw、504 mg·kg^(-1)bw、504mg·kg^(-1)bw,也属于"低毒"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日本鹌鹑 急性经口毒性 经口灌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