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失衡——以莱州湾海岸带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晓炜 侯西勇 +1 位作者 邸向红 苏红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97-1204,共8页
以莱州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逐层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失衡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岸带供水与空气组分调节服务呈负值,2000~2014年,生... 以莱州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逐层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失衡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岸带供水与空气组分调节服务呈负值,2000~2014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丧失43%(147亿美元/a),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呈向海性,围填海造成162亿美元生态损失。土地利用变化方式是造成生态失衡的主因,主要包括:交通工矿、盐田、养殖及城镇扩张,滩涂、河口湿地、耕地被侵占。滩涂和河口湿地减少,导致废物处理、栖息地、基因多样性、干扰调节、侵蚀防护服务丧失严重,交通工矿和城镇扩张,引起供水服务负效应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失衡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检测方法研究
2
作者 林明月 潘大为 +2 位作者 张海云 韩海涛 苏振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77,共4页
铁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而言,铁的含量、形态丰富,是大洋海水中铁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进一步认识铁循环机制... 铁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而言,铁的含量、形态丰富,是大洋海水中铁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进一步认识铁循环机制和有效预防海洋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阴极溶出伏安法,考察了缓冲溶液,电化学参数等对实验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mol/L,p H=4.0的HAc-Na Ac缓冲溶液体系中,-0.2 V恒电位搅拌富集5 s后阴极化扫描,Fe3+在-1.24 V左右出现阴极溶出峰。在最优的条件下,0.1~100μmol/L范围内,Fe3+的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对实际样品(入海河流、近岸海水和沉积物)检测的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海岸带区域中溶解态总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总铁 海岸带区域 差分脉冲阴极溶出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环境中两类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方法比较与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涛 涂晨 +2 位作者 郭鹏鹏 周倩 骆永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119,共8页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和聚乙烯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为研究对象,比较了MP FastDNA~&#x00AE;和MOBIO PowerSoil~&#x00AE;两种DNA提取试剂盒对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效果,探讨了不同的微塑料粒径和数量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P FastDNA~&#x00AE;试剂盒对两种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浓度显著低于MOBIO PowerSoil~&#x00AE;试剂盒(1.0~12.5倍)。采用MP FastDNA~&#x00AE;试剂盒提取的PE表面DNA的浓度约为EPS的1.3~4.4倍。当微塑料数量不大于20片时,小粒径(1~3 mm)的EPS表面生物膜DNA浓度显著高于大粒径(3~5 mm)EPS,而对于PE薄膜则相反。对于两种粒径的EPS,微塑料表面DNA浓度均随着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对于小粒径(1~3 mm)的PE薄膜,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大粒径(3~5 mm)的PE薄膜表面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微塑料的粒径和数量对其表面DNA提取效果影响的差异与微塑料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有关。本研究可为海洋与海岸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DNA 聚乙烯薄膜(PE) 发泡类聚苯乙烯(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菜共生复合种养系统尾水脱氮除磷研究
4
作者 单晓雪 吕剑 +3 位作者 武君 王建华 张翠 邓传燕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为构建虾菜共生复合种养系统,探讨其在养殖尾水脱氮除磷和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潜力,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红叶甜菜(Beta vulgaris var.cicla L)结合,探究该系统在处理养殖尾水中的有效性。通过监测系统浊度、氨氮(NH_(4)... 为构建虾菜共生复合种养系统,探讨其在养殖尾水脱氮除磷和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潜力,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红叶甜菜(Beta vulgaris var.cicla L)结合,探究该系统在处理养殖尾水中的有效性。通过监测系统浊度、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评估其脱氮除磷能力;监测植株、对虾的生长状态,探究系统的氮磷循环;分析系统微生物多样性,探究其脱氮除磷机制。结果显示,系统可显著降低浊度最高达66.9%。系统运行中期对氨氮、硝酸盐氮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8.6%和86.0%;系统中亚硝酸盐氮总体含量较低,保持在0.10~1.00 mg/L。红叶甜菜和凡纳滨对虾均保持正常生长状态。植物吸收的氮、磷分别占输入总量的20.6%、15.4%。红叶甜菜有利于系统富集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微生物,实现养殖尾水水质净化。研究表明,虾菜共生复合种养系统具有良好脱氮除磷效果且微生物起到重要作用,该系统也为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菜共生 复合种养系统 养殖尾水 凡纳滨对虾 红叶甜菜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敬慧 周迎 秦伟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全球近海污染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快速灵敏地检测环境和海产品中的PSTs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繁...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全球近海污染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快速灵敏地检测环境和海产品中的PSTs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繁琐、检测耗时长等问题,不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灵敏、便携等优点,在PSTs检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PSTs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不同信号传导机制的PSTs检测手段,探讨了核酸适配体技术用于PSTs检测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发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PSTs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安全 核酸适配体 麻痹性贝类毒素 电化学传感 光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6
作者 宿碧云 肖鲁湘 +1 位作者 王德 田信鹏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0,共9页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对土壤水盐运移、地表植被生长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键环境因素。进行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开发、盐渍化灾害预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对土壤水盐运移、地表植被生长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键环境因素。进行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开发、盐渍化灾害预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黄河三角洲16口地下水观测井监测结果,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一个水文年电导率分异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时间上,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电导率呈现春夏季节数值较小变化起伏较大,秋冬季节数值较大变化趋于稳定的状态。(2)空间上,电导率高值区域分布在研究区东南和北部沿海,黄河淡水区附近以及西南区域电导率值较低。(3)浅层地下水电导率单因子分析中高程解释度最大,其次是距海距离和距黄河距离;交互分析结果均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作用,其中埋深的交互作用解释度最大,其次是距黄河距离、高程、距海距离和降水,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年尺度上地理空间位置对浅层地下水电导率的解释度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电导率 驱动因子 地统计分析 地理探测器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5
7
作者 林磊 刘东艳 +1 位作者 刘哲 高会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共11页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填海改变了海洋的自然几何属性(原始岸线、地形地貌、海湾面积),引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潮汐系统和海湾水交换能力),进而影响了海湾的环境容量;围填海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水动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加速富营养化进程,恶化水质,增加生态灾害风险。目前,围填海后的生态修复策略主要有增加生物量、建设自然保护区、退陆还海3种方式;而生态补偿策略则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境面积的大小为线性关系",通过对其经济价值的量化后进行生态补偿与实施相关政策。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参数逐步纳入实际管理,并在线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纳入一些非线性的理念,使生态补偿机制更为合理化;而我国对于围填海生态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及科学理论在管理政策中的实际应用仍亟待提高。整体而言,全面、准确地评估围填海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工程 水交换 环境容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修复与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 被引量:26
8
作者 黄小平 江志坚 +17 位作者 范航清 陈小勇 周毅 张景平 李文涛 张沛东 郑凤英 韩秋影 邱广龙 方静威 林幸助 孙涛 于硕 刘松林 吴云超 张晓梅 赵鹏 林海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0-294,共5页
海草(Seagrasses)是地球上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然而,高等植物海草在中国经常被冠以低等植物"藻"的名称。中国海草现有22种,隶属于4科10属,其中科名、属名和种名分别有3... 海草(Seagrasses)是地球上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然而,高等植物海草在中国经常被冠以低等植物"藻"的名称。中国海草现有22种,隶属于4科10属,其中科名、属名和种名分别有3科、7属和16种是以"藻"命名的,易让人们把海草误以为是海藻(Seaweed),造成混乱,同时给中国海草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值此"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ass Biology Workshop)首次在中国举行之际,国内众多的海草研究专家得以共聚,有机会共同探讨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经过研讨,专家们形成一致意见,建议将这些被命名为"藻"的海草统一命名为"草",以期促进我国海草研究与保护的全面推进。随着未来中国海草种类与分布的深入调查,以后新发现的海草种类名称建议也统一命名为"草"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中国 “藻”名 更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藻类生态参数在反演沉积物环境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东艳 邸宝平 +2 位作者 石雅君 申旭红 李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60,共7页
海洋沉积物中残留的硅壳、甲藻孢囊、类脂类化合物及生物硅等生态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反演和指示海洋古环境特征。本研究通过测定烟台四十里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化石、甲藻孢囊、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及生物硅5种生态参数,比较不同生态参数... 海洋沉积物中残留的硅壳、甲藻孢囊、类脂类化合物及生物硅等生态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反演和指示海洋古环境特征。本研究通过测定烟台四十里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化石、甲藻孢囊、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及生物硅5种生态参数,比较不同生态参数的相关性及它们在反演海洋环境中的功能差异,建立了多参数综合应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沉积物中的硅壳丰度与菜籽甾醇含量及生物硅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菜籽甾醇含量与生物硅含量可以较好的佐证与提高沉积物中硅壳对硅藻生物量指示的准确性;甲藻孢囊与甲藻甾醇含量相关性不明显(P>0.05),相较而言,甲藻甾醇可以更准确的反演甲藻的生物量。因此,生物与化学参数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物量指示的精确性,而且有助于从物种组成角度更好的了解藻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化石 甲藻孢囊 甾醇 生物硅 沉积物 四十里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型荧光探针检测神经递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信悦 张良伟 +2 位作者 刘姝菂 李金花 陈令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神经递质是一类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荧光探针因高选择、高灵敏和可视化特性在众多神经递质检测方法中具有突出优势。该文主要综述了2019年以来响应型荧光探针在神经递质检测方面的新进... 神经递质是一类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荧光探针因高选择、高灵敏和可视化特性在众多神经递质检测方法中具有突出优势。该文主要综述了2019年以来响应型荧光探针在神经递质检测方面的新进展,介绍了6类神经递质,包括胆碱类、生物胺类、氨基酸类、神经肽类、嘌呤类以及气体信号分子。在分析各类神经递质结构和反应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相应探针的设计思路和反应机理。这些研究为神经递质的精确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支持,有望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最后展望了响应型荧光探针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神经递质 胆碱 生物胺 氨基酸 神经肽 嘌呤 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计量的互花米草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纤纤 徐浩 +4 位作者 荆辉 谢宝华 张晓龙 韩广轩 张桂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06,共18页
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沿海滩涂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同时它体内又蕴藏着耐盐基因、生物质能等宝贵财富。本研究梳理分析了国内外互花米草专利,以便为互花米草防控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互花米草技术专利主... 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沿海滩涂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同时它体内又蕴藏着耐盐基因、生物质能等宝贵财富。本研究梳理分析了国内外互花米草专利,以便为互花米草防控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互花米草技术专利主要包括监测技术、防治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类型。1995—2022年国内互花米草专利的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总量为360件,监测、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专利在互花米草专利中的占比分别为4%、22%、74%。互花米草监测技术专利主要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互花米草;互花米草防治技术专利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替代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其中综合防治技术的申请与授权数量均最高;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虽然专利申请数量众多,但实际获得授权的比例并不高,这一现象反映出互花米草作为一种资源的潜在价值正逐步被认识和开发,但利用价值尚低。国外对互花米草关注很少,只查询到7件互花米草专利,申请国家有美国和韩国,主要是资源化利用技术,两国专利授权率分别为25.0%和33.3%。在未来互花米草的防控管理策略中,建议重点加大对互花米草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推动其技术成果向市场化转化,对初级技术进行深化改良,使之与国家政策、重点研发项目的目标相契合,以提升其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将互花米草从“有害草”变为“有益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专利 监测 防治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散射实验的油种识别研究
12
作者 马靖 过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3,共14页
海上溢油来源复杂,溢油种类多样,正确识别溢油类型对于溢油应急的快速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优势,在海面溢油监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在油种识别方面存在不足。利用C... 海上溢油来源复杂,溢油种类多样,正确识别溢油类型对于溢油应急的快速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优势,在海面溢油监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在油种识别方面存在不足。利用C波段全极化散射计对柴油、原油、油水混合物和棕榈油进行外场实验观测,探究微波识别油膜的敏感特征参数,并将敏感特征参数应用于海上油膜实验获取的SAR图像进行油种识别。结果表明,在垂直(vertical transmission vertical reception,VV)极化方式下的油水差(?σ0)可以有效识别植物油和矿物油;基于d B和linear units表达的后向散射系数(NRCS)计算的抑制比(DR)在垂直(VV)和水平(horizontal transmission horizontal reception,HH)极化方式下可以有效识别植物油和矿物油,并且在交叉(vertical transmission horizontal reception/horizontal transmission vertical reception,VH/HV)极化方式下linear units表达的NRCS计算的抑制比可以识别原油和乳化油;极化差(PD)可用于识别原油、乳化油和植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种识别 合成孔径雷达(SAR) C波段全极化散射计 敏感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8年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13
作者 魏思羽 李培广 +5 位作者 初小静 宋维民 王晓杰 赵明亮 张孝帅 韩广轩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数据集提供支持。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简称黄河三角洲站)自2010年起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开始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监测,迄今已积累了多年的碳水通量观测数据。本数据集基于黄河三角洲站已进行的监测工作,汇总整理了2011–2018年间的站点碳水通量涡度观测数据,并形成了半小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和年际尺度4种时间分辨率下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及其各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黄河三角洲 芦苇湿地 碳通量 水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信息平台构建与应用
14
作者 王晓杰 王占金 +5 位作者 陈健斌 谢宝华 曹天贵 刘德龙 于晓霞 韩广轩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年轻、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多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在黄河三角洲及其近海开展了多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积累了大量陆海观测数据。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整理和规范化数据库建设,限制...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年轻、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多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在黄河三角洲及其近海开展了多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积累了大量陆海观测数据。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整理和规范化数据库建设,限制了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因此,针对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工作对数据资源及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补充调查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数据,构建了黄河三角洲陆海耦合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体系,建立了包括陆海植物、动物、基础生境等多源异构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库;以Java EE平台和Hadoop为基础框架,研发了数据库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审核−入库一体化管理、调查一张图、多样性评价、物种图谱等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提供了信息平台;同时将生物多样性与区域性海洋健康评价相结合,为陆海统筹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评价提供了模式探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物种及其分布特征智能化管理,量化了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服务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陆海统筹 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调查评价 信息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潮间盐沼湿地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5
作者 邢庆会 韩广轩 +5 位作者 于君宝 吴立新 杨利琼 毛培利 王光美 谢宝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966-4979,共14页
潮间盐沼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独特,生态系统CO2交换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2012年黄河口潮间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生长季(4—10月)连续的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潮间盐沼湿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 潮间盐沼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独特,生态系统CO2交换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2012年黄河口潮间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生长季(4—10月)连续的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潮间盐沼湿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co)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长季,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尺度上,表现为白天CO2净吸收,夜间CO2净释放,NEE日平均值为-0.38 g CO2m-2d-1;月尺度上,平均气温最高的7月生态系统释放CO2最多(15.16 g C/m2),6月生态系统吸收CO2最多(25.07 g C/m2)。潮间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CO2交换受到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温度(Ts)、土壤含水量(SWC)和潮汐淹水的共同影响。白天NEE主要受控于PAR,且生态系统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α)和最大光合速率(NEEsat)分别在6月和5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086±0.0019)μmol CO2μmol-1光子和(4.79±1.52)μmol CO2m-2s-1。夜间NEE随Ts呈指数增加趋势,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为1.33,且SWC越高,Q10值越大。研究典型晴天(6月19日—6月25日)表明,潮汐淹水增强了生态系统白天对CO2的吸收,同时也增强了夜间CO2释放,研究时段内,潮汐淹水使生态系统净CO2吸收增加了0.76 g CO2m-2d-1。整个生长季,黄河口潮间盐沼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CO2的汇,NEE为-22.28 g C/m2(其中,吸收118.34 g C/m2,释放96.28 g C/m2)。研究结果利于对潮间盐沼湿地源汇功能和影响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潮间盐沼湿地 潮汐淹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阶差分光谱的海水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测量方法
16
作者 梁星辉 冯巍巍 +2 位作者 蔡宗岐 王焕卿 杨剑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是海洋水质监测的重点参数,也是研究海洋氮循环的重要参考。紫外吸收光谱法操作简单,响应快速,适用于多种水质参数监测,但测量中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存在混叠干扰以及海水离子干扰。提出了一种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 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是海洋水质监测的重点参数,也是研究海洋氮循环的重要参考。紫外吸收光谱法操作简单,响应快速,适用于多种水质参数监测,但测量中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存在混叠干扰以及海水离子干扰。提出了一种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快速测量方法,对光谱进行一阶差分等预处理,使用相关系数搜索进行波段优化,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浓度反演,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与国外同类设备进行了比对测试,两者线性相关系数为0.982。参加了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2023年夏季航次,进行了应用测试,与实验室方法进行了比对分析,两者线性相关系数为0.902,说明本方法能够实现海水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的快速测量,为后续原位监测仪器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紫外吸收光谱 一阶差分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近海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妍 董志军 +1 位作者 刘东艳 邸宝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8-420,共13页
2010年4月-2011年3月对烟台近海(四十里湾和套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展开了为期1年的双月调查.在28个站位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浮游植物78属187种,其中硅藻50属103种,甲藻21属73种,褐胞藻5属7种,绿藻1属3种,未定类1种.硅... 2010年4月-2011年3月对烟台近海(四十里湾和套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展开了为期1年的双月调查.在28个站位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浮游植物78属187种,其中硅藻50属103种,甲藻21属73种,褐胞藻5属7种,绿藻1属3种,未定类1种.硅藻在数量与物种组成上为主要类群,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7.3%与55.3%,其次为甲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细胞丰度周年变动范围为0.6×104~156.7× 104 cells/L,最高峰出现在夏季(8月),次高峰出现在春季(3,4月);多样性指数(H')的周年变动范围是1.23~2.55,均匀度指数(J)的周年变动范围是0.28~0.68,两者在夏初(6月)和秋季(10月)较高.浮游植物优势种在夏季以硅藻-甲藻-褐胞藻联合为主,其余调查季节主要以硅藻为主.应用聚类分析分析了6个航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平面分布格局.四十里湾和套子湾细胞丰度在整个调查期间无显著差异,而在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存在显著差异.春初(3月),四十里湾与套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其他调查季节两湾浮游植物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里湾 套子湾 浮游植物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李雨辰 付龙文 +2 位作者 孙泽宇 孙溶 田崇国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2-872,共11页
随着“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渤海水环境治理行动的实施,渤海水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明显改善,但局部海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为了解现阶段渤海水质的总体状况,本研究选择渤海表层海水营养盐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2021~2... 随着“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渤海水环境治理行动的实施,渤海水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明显改善,但局部海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为了解现阶段渤海水质的总体状况,本研究选择渤海表层海水营养盐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2021~2022年渤海4个季节船舶走航调查的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铵盐(NH_(4)^(+)-N)、磷酸盐(PO_(4)^(3-)-P)、硅酸盐(SiO_(3)^(2-)-Si)等5种营养盐,分析探讨它们的浓度和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航次的溶解无机氮(DIN,DIN=NO_(3)^(-)-N+NO_(2)^(-)-N+NH_(4)^(+)-N)、PO_(4)^(3-)-P和SiO_(3)^(2-)-Si平均浓度分别为10.0±9.41μmol/L、0.266±0.478μmol/L和7.88±8.53μmol/L。NO_(3)^(-)-N是DIN的主要成分,占83.2%;其次是NO_(2)^(-)-N,占10.0%;NH_(4)^(+)-N占比最低,为6.8%。DIN、PO_(4)^(3-)-P和SiO_(3)^(2-)-Si的季节浓度分别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秋季高、夏季低,秋季高、春季低的特征。4个航次样品的DIN/PO_(4)^(3-)-P、SiO_(3)^(2-)-Si/DIN和SiO_(3)^(2-)-Si/PO_(4)^(3-)-P平均值分别为58.6±72.7、3.58±10.1和29.7±29.4,表明渤海营养盐总体表现为P限制特征。秋、冬、春、夏季依次表现为N、P、Si和P限制的特征。不同季节,营养盐浓度和结构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利用条件推理树进一步评估海水温度、盐度、pH值、浊度、密度以及叶绿素a、溶解氧等参数对渤海表层海水中DIN、PO_(4)^(3-)-P和SiO_(3)^(2-)-Si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是DIN和SiO_(3)^(2-)-Si浓度时空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浊度是PO_(4)^(3-)-P浓度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表层海水 营养盐 浓度 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冬小麦氮磷肥料效应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单晶晶 陈小兵 +6 位作者 尹春艳 文佩 颜坤 张立华 张立宾 付希强 孙海栓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16-1024,共9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区冬小麦合适的肥料效应模型。在冬小麦生长季设置4种不同的氮磷肥用量,根据"3414"试验设计8种不同的肥效试验处理,以探讨线性加平台、一元二次、平方根和二元二次4种不同模型的拟合效...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区冬小麦合适的肥料效应模型。在冬小麦生长季设置4种不同的氮磷肥用量,根据"3414"试验设计8种不同的肥效试验处理,以探讨线性加平台、一元二次、平方根和二元二次4种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4种肥料效应模型的拟合结果经检验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一元肥料效应模型中,氮磷一元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最高收益分别为7 448.3元·hm^(-2)和7 357.7元·hm^(-2),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54.4 kg·hm^(-2)和98.6 kg·hm^(-2)。对比一元与二元模型,后者拟合效果较好,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44.1 kg·hm^(-2)和94.2 kg·hm^(-2),即氮磷肥配比为2.6∶1,经济效益为7 432.4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为6.2 kg(籽粒)·kg^(-1)(N),磷肥农学利用率为13.8 kg(籽粒)·kg^(-1)(P_2O_5)。结合拟合度、最佳经济施肥量、经济收益、肥料农学利用率和一元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得出,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最优,可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冬小麦氮磷肥效模型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效应模型 氮磷肥 最佳经济施肥量 冬小麦 盐碱土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浒苔微观繁殖体与亚历山大藻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青 颜天 +2 位作者 周名江 张清春 林佳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2-1320,共9页
连年暴发的浒苔绿潮灾害对我国近海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本实验选取了中国沿海常见赤潮藻种亚历山大藻以及浒苔微观繁殖体中的配子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模拟了浒苔配子在发育早期两个重要阶段(固着和萌发阶段)与四株亚... 连年暴发的浒苔绿潮灾害对我国近海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本实验选取了中国沿海常见赤潮藻种亚历山大藻以及浒苔微观繁殖体中的配子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模拟了浒苔配子在发育早期两个重要阶段(固着和萌发阶段)与四株亚历山大藻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浒苔配子在固着阶段对四株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在随后的萌发阶段却显著抑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第7天的生长抑制率达到27%。而四株亚历山大藻均可强烈抑制浒苔配子的固着,24h ID50均小于50 cells/m L,但对随后浒苔配子的萌发并无影响。因此在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微藻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浒苔配子固着阶段,浒苔的竞争优势则体现在配子萌发阶段。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亚历山大藻对浒苔配子固着的抑制效应是通过分泌某些物质(非PSP毒素)产生的,该类物质可能由蛋白类和非蛋白类成分共同组成。而浒苔配子分泌的化感物质造成了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潮 浒苔 微观繁殖体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