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3 位作者 范志平 陈广生 于占源 赵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1,共6页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围栏和未围栏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NO- 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围栏还是未围栏林地,土壤NH+4  N、NO- 3  N和矿质N含量均很低.围栏林地中土壤NH+4  N和矿质...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围栏和未围栏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NO- 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围栏还是未围栏林地,土壤NH+4  N、NO- 3  N和矿质N含量均很低.围栏林地中土壤NH+4  N和矿质N比未围栏林地高(P <0 0 0 1) ,土壤NO-3  N的结果则相反(P <0 0 0 1) ,而土壤微生物体N差异不明显(P <0 0 5 ) .方差分析表明,土壤NH+4  N、NO-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均存在明显的月份之间差异(P <0 0 0 1) ;土壤NH+4  N、NO-3  N和矿质N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的单峰变化;土壤微生物体N并不是完全随季节波动,而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强的相关性(P <0 0 0 1) .林分和月份对土壤NH+4  N和矿质N的交互作用十分明显(P <0 0 0 1) ,对土壤微生物体N作用明显(P <0 0 5 ) ,而对土壤NO- 3  N作用不明显(P <0 0 5 ) .可见,与未围栏相比,围栏对提高樟子松林N养分有效性、林分生产力和稳定性以及保护环境都是有利的.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N 樟子松人工林 放牧 凋落物收集 章古台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范志平 曾德慧 +1 位作者 冀晓燕 刘大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84,共4页
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田防护林在控制风沙干旱、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从实现高效、持续、稳定的总目标出发 ,农田防护林必须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工程在空间布局的合理... 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田防护林在控制风沙干旱、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从实现高效、持续、稳定的总目标出发 ,农田防护林必须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工程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林分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工程效益的连续与高效性 .要达到这个目标 ,必须对该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经营管理 ,维持农田防护林最佳结构 ,以期达到最大的防护效益 .因此 ,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对其防护作用的维持和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维系有重要意义 .该文从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调控、防护成熟、更新方式、高效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以及可持续经营模型等几个方面 ,综述了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今后在经营管理研究方面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生态系统 持续经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退耕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N、P储量和分配格局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亚林 曾德慧 姜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06-4214,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退耕还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科尔沁沙地农田、5年生杨树人工林和1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退耕还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科尔沁沙地农田、5年生杨树人工林和1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C、N、P储量和空间格局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1)与农田相比,退耕5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C、N、P储量下降,然而10年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C、N、P储量升高,其中植物生物量的C、N、P储量占生态系统总储量比例随着退耕还林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2)与5年生杨树人工林相比,退耕还林10年的杨树人工林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和凋落物的C、N、P储量均显著增加(P〈0.05),不同元素(C、N、P)储量在退耕5和10年的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空间分配格局不同;(3)与农田相比较,退耕还林5年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10年生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增加趋势,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农田、5年杨树人工林和10年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各土层分配格局不同。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在我国科尔沁沙地将农田退耕为杨树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变生态系统C、N、P储量和空间分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退耕还林 C N P储量 分配格局 杨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其有效性 被引量:30
4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2 位作者 范志平 陈广生 Singh 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1-348,共8页
土壤氮素(N)转化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可作为生态恢复评价的重要指标。以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章古台地区草地、30年生的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赤松(P.densiflora)和杨树(Populussimonii)人工林为对象,采用... 土壤氮素(N)转化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可作为生态恢复评价的重要指标。以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章古台地区草地、30年生的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赤松(P.densiflora)和杨树(Populussimonii)人工林为对象,采用PVC顶盖埋管法和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土壤N矿化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土壤N净矿化量表现为草地(8.06μgg)和赤松林(9.06μgg)低于樟子松林(18.36μgg)和杨树林(17.88μgg)(p<0.05);树脂吸附的无机N表现为草地(283.50μggdryresin)和杨树林(297.00μggdryresin)最低,樟子松林(440.10μggdryresin)居中,而赤松林(835.65μggdryresin)最高(p<0.05)。综合分析林地土壤理化特性、矿化特征和N有效性,表明樟子松、赤松和小叶杨均可作为固沙造林选择树种,其表现为赤松>樟子松>小叶杨。认为深入开展生态系统N平衡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评价固沙林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林 土壤氮素 矿化过程 顶盖埋管法 离子交换树脂袋法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苯系物气液平衡条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营 李法云 +2 位作者 范志平 郜炜 王翮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74-2175,2198,共3页
建立气液平衡-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检测方法。通过确立该检测方法的条件试验,如色谱条件、气/液平衡条件等,进行气液平衡-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的方法学试验。结果表明,3种组分在11 min内完成测定并具有较好的... 建立气液平衡-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检测方法。通过确立该检测方法的条件试验,如色谱条件、气/液平衡条件等,进行气液平衡-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的方法学试验。结果表明,3种组分在11 min内完成测定并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苯的保留时间为2.6228 min,甲苯为3.9623 min,二甲苯为7.1101 min。该方法在2~10 mg/L浓度范围内可获得较好的直线方程,相关系数为0.960965~0.997645,精密度(RSD)为3.37%~11.36%,回收率为86.7%~112.0%。此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提高了灵敏度,适用于检测水中苯系物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平衡 气相色谱法 苯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龄与管理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69-74,共6页
选择8块典型样地,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樟子松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有效N及其转化动态,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土壤NH4+-N,NO3--N,矿质N和相对硝化速率变动范围依次为0.18~1.54,0.96~22.05,1.23~23.58 μg/d·g dry r... 选择8块典型样地,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樟子松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有效N及其转化动态,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土壤NH4+-N,NO3--N,矿质N和相对硝化速率变动范围依次为0.18~1.54,0.96~22.05,1.23~23.58 μg/d·g dry resin,0.76~0.NO3-,NO3--N占绝对优势,硝化过程异常强烈.通过比较4个不同林龄、2种管理措施对树脂吸附土壤NH4+-N,NO3--N,矿质N和相对硝化速率的差异,表明随林分年龄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N,NO3--N,矿质N有提高的趋势;禁牧同放牧样地相比,树脂吸附土壤NH4+-N,NO3--N,矿质N的含量均较低,土壤N转化速率受到抑制,尤其是硝化过程.同时发现禁牧改变土壤N转化进程,提高NH4+-N比例,降低相对硝化速率.综合分析表明:沙地造林改良土壤是漫长的过程,并且受到人类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N有效性 硝化过程 离子交换树脂袋法 樟子松 经营管理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废弃物生物炭制备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学凯 白洁 +2 位作者 徐成斌 林贵刚 艾桂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6,共5页
通过阐述生物炭的制备、表征、负载材料与应用的现状,探讨以城市绿地植物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提出生物炭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生物炭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废弃物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林原产地与不同自然降水梯度引种地土壤和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2
8
作者 赵姗宇 黎锦涛 +2 位作者 孙学凯 曾德慧 胡亚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189-7197,共9页
降水格局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重要环境要素,尤其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变化是植物生长驱动的关键生态因子。目前,针对降水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C、N、P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关于沙地樟子松... 降水格局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重要环境要素,尤其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变化是植物生长驱动的关键生态因子。目前,针对降水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C、N、P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关于沙地樟子松重要引种地科尔沁沙地自然降水梯度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樟子松原产地红花尔基和引种地科尔沁沙地自然降水梯度下4个典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樟子松引种地降水变化对土壤(0—10,10—20 cm和20—40 cm)和植物(1年和2年生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与红花尔基原产地樟子松人工林相比,科尔沁沙地引种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P元素含量显著降低;(2)科尔沁沙地自西向东,随降水量增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P含量以及C∶P和N∶P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而土壤C∶N呈减少趋势;(3)随着降水量增加,樟子松叶C含量呈下降趋势,叶N含量和N∶P比值呈增加趋势,植物叶P含量无一致性规律;(4)樟子松叶片P含量与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叶片C和N含量与土壤C、N、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沙地樟子松引种地科尔沁沙地土壤C、N、P养分比较缺乏,且随着降水增加土壤N养分限制降低,而土壤P养分限制增加。本研究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角度,为今后开展科尔沁沙地不同降水梯度条件下引种樟子松人工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降水梯度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樟子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变化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和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葛志强 赵姗宇 +2 位作者 林贵刚 孙学凯 胡亚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564-6572,共9页
为研究降水量减少对沙地森林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影响,以科尔沁沙地15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野外模拟不同降水量(自然降水、减少30%和50%)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无机氮(SIN)含量、氮矿化速率和淋溶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沙地樟... 为研究降水量减少对沙地森林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影响,以科尔沁沙地15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野外模拟不同降水量(自然降水、减少30%和50%)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无机氮(SIN)含量、氮矿化速率和淋溶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SIN主要以硝态氮形态存在,模拟降水减少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和硝态氮/SIN值(P<0.001),而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P<0.05)。与自然降水相比,降水减少降低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P=0.002),但不同降雨处理的土壤净氨化速率差异不显著(P=0.86)。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以硝态氮淋溶为主,不同降雨处理土壤硝态氮淋溶量差异不显著(P=0.09),但模拟降水减少降低土壤铵态氮淋溶(P=0.04)。此外,沙地樟子松人工林SIN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和淋溶量具有明显月动态特征,与降雨月动态规律基本一致。降水处理和采样时间对SIN含量和净氮矿化速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但土壤氮淋溶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可见,降水变化能够显著影响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氮矿化速率和淋溶等过程,未来干旱加剧可能降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的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樟子松人工林 减少降水 土壤氮矿化 土壤氮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水丰湖生态安全评估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殿波 孙学凯 +1 位作者 魏亚伟 王炜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0-639,共10页
为了科学合理评估水丰湖生态安全状况,在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基础上,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模型,从社会经济影响、水生态健康、生态服务功能、调控管理4个方面,选择了4个大项,33个小项构建了水丰湖生态安全评估指标... 为了科学合理评估水丰湖生态安全状况,在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基础上,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模型,从社会经济影响、水生态健康、生态服务功能、调控管理4个方面,选择了4个大项,33个小项构建了水丰湖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结果表明:2014—2016年,水丰湖流域生态安全指数(ESI)逐步升高,水丰湖生态安全大体上位于良好水平范围.但要维持生态安全水平不下降,需要制定多方面的措施.加强环保的力度,阻止破坏生态环境,完善湖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湖泊环境治理和监管体系,是提高湖泊生态安全,实现水丰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丰湖 DPSIR模型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樟子松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 被引量:95
11
作者 曾德慧 陈广生 +2 位作者 陈伏生 赵琼 冀小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7,共7页
树木叶片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能够反映树木对养分保存、利用以及对养分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1、20、29、45年生树木叶片的基本特征、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叶片衰... 树木叶片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能够反映树木对养分保存、利用以及对养分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1、20、29、45年生树木叶片的基本特征、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叶片衰老后其质量和面积明显减少;叶片凋落前的平均养分含量没有表现出随樟子松年龄增加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凋落叶片中的N、P、K、Mg含量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Ca的趋势与之相反;11年生和20年生的樟子松叶片N、P、K的再吸收效率相似,都显著高于29年生和45年生樟子松(P<0.05),而樟子松叶片对Mg的再吸收效率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Ca随叶片的衰老而不断累积,再吸收效率表现为负值,20年生的樟子松叶片Ca再吸收效率最大,11年生和45年生最低。樟子松叶片的N、P、K、Mg养分再吸收效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表明,随年龄增加樟子松对贫瘠养分生境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反映了樟子松养分保存方面的衰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叶片 养分含量 养分再吸收效率 章古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43
12
作者 邓东周 范志平 +4 位作者 王红 孙学凯 高俊刚 曾德慧 张新厚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2-727,共6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大气环流和全球水文循环,进而导致全球的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土壤的水分状况,关于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的...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大气环流和全球水文循环,进而导致全球的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土壤的水分状况,关于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理的研究对于预测未来土壤碳储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是怎样影响土壤呼吸的各组成部分的,并简单介绍了土壤水分对Q10值的影响,最后针对当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加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土壤根呼吸 土壤微生物呼吸 土壤含水量 Q10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李禄军 于占源 +2 位作者 曾德慧 艾桂艳 李晶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中的优势种以及植物的科属结构,显著增加了群落植被高度和盖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中的优势种以及植物的科属结构,显著增加了群落植被高度和盖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比对照的植被高度均提高了64.5和66.8 cm,植被盖度分别提高17.1%和18.1%。2)施磷肥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3)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显著减小了沙质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分别减少物种数49.5%和51.5%。4)施磷肥对群落物种数和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表明除了生产力,合理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也是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经营需要考虑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优势度 科尔沁沙地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作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范志平 孙学凯 +3 位作者 王琼 张新厚 张亚欣 曾德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0-323,共4页
为了揭示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的影响,通过实地空间多点观测,研究防护区风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垂直相交林带而言,根据林带对风速影响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在主林带附近弱风区位于0~150m范围内,风速... 为了揭示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的影响,通过实地空间多点观测,研究防护区风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垂直相交林带而言,根据林带对风速影响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在主林带附近弱风区位于0~150m范围内,风速值主要在6.38~7.56m/s之间变化,而距主林带200~280m处风速值在8.06~9.23m/s之间。在副林带附近风速值相对比主林带附近高,风速降低较之主林带附近区域弱,说明该林带对这种风流特征的影响程度弱于主林带。在林网内,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防护区,风速值小于旷野风速值,只在林缘附近1H范围内风速值接近旷野值11.0m/s,在林网中心区有一个风速低峰区,林网内风速最低值出现在林缘附近4~8H区域内,可见网状配置林带防护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带 风速分布 组合方式 防护特征 近地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野外估测方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1 位作者 范志平 赵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83-88,共6页
介绍野外估测森林土壤N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包括埋袋法、PVC顶盖埋管法、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树脂芯法、15N同位素法和生态系统N收支估算法。同时指出,传统的以土壤N矿化为N循环核心的理论受到挑战,新的理论体系中,把解聚合、植物-微生物... 介绍野外估测森林土壤N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包括埋袋法、PVC顶盖埋管法、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树脂芯法、15N同位素法和生态系统N收支估算法。同时指出,传统的以土壤N矿化为N循环核心的理论受到挑战,新的理论体系中,把解聚合、植物-微生物竞争、微环境的作用作为N有效性估测的关键,为此,以上研究方法均存在局限性,N有效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氮素有效性 估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范志平 曾德慧 +2 位作者 刘大勇 余新晓 牛健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1,共4页
为了揭示防护林带对旷野风速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作用,通过空间多点观测,来研究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5~19H范围内形成的风速降低区,是林带主要保护区和作用范围。其中,4~13H区域内由旷野最大风速... 为了揭示防护林带对旷野风速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作用,通过空间多点观测,来研究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5~19H范围内形成的风速降低区,是林带主要保护区和作用范围。其中,4~13H区域内由旷野最大风速值6.4m/s降低至2.7~5.0m/s,风速降低幅度为29.7%~57.8%;13~19日区域内风速分布为5.0~6.0m/s,降低约6.3%~21.9%。在林带迎风面3.5H范围内形成的次降风区,风速降低了0.4~1.0m/s;林带附近乱流交换比较强烈,而且在林带两端处略偏向林带背风面有两个较大的动力速度增强区,风速超过7.0m/s,甚至达到7.5m/s。在林带的垂直方向不同区间的垂线上风述变化不同,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并不完全相同。据此提出林带“有效防护面积”的新概念,是表征单条林带防护作用火小的客观指标,能准确地表达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区域范围和防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带 风速分布特征 有效防护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防护林精准结构经营理论与经营方式的构建 被引量:3
17
作者 冀晓燕 范志平 +1 位作者 刘大勇 余新晓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7,共4页
针对我国当前农田防护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提出了农田防护林精准结构经营理论这一新思想,将经营过程界定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并建立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调控与空间尺度上的适应性管理基础上,拓展了以往仅对农田防护阶段性经... 针对我国当前农田防护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提出了农田防护林精准结构经营理论这一新思想,将经营过程界定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并建立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调控与空间尺度上的适应性管理基础上,拓展了以往仅对农田防护阶段性经营的局限,对整个生命周期内林带结构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经营理论 经营方式 构建 生长发育阶段 综合分析 经营过程 管理基础 空间尺度 动态调控 时间尺度 借鉴意义 结构调控 生命周期 适应性 阶段性 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淋溶风险探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成斌 董兴 +2 位作者 黄野 田丹 孙学凯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5,共6页
科学合理地处置城市污泥业已成为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剩余污泥土地利用是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处置方式,但是污泥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养分元素等,土地利用后能否产生淋溶风险,是否对土壤、地下水甚至人体健康产生... 科学合理地处置城市污泥业已成为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剩余污泥土地利用是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处置方式,但是污泥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养分元素等,土地利用后能否产生淋溶风险,是否对土壤、地下水甚至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存在较大争议.为此,本文对污泥土地利用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养分的淋溶风险进行了论述,并对污泥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淋溶 土地利用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卓 李全 +6 位作者 魏斌 牛健植 范志平 王红雷 韩洁春 张广分 邵文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2-216,221,共6页
采用赵哈林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界定范围,选取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及辽宁西部的康平县和法库县四县为代表,利用1987年、1995年、2003和2007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和ArcView,分析1987-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采用赵哈林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界定范围,选取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及辽宁西部的康平县和法库县四县为代表,利用1987年、1995年、2003和2007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和ArcView,分析1987-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农田和草地大幅度减少,未利用地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和建设用地保持较小增长,水域面积减少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农田转化为草地(转化面积为1060.88km2,占2007年草地面积的27.19%)和未利用地(转化面积为280.10km2)、林地转化为草地(转化面积77.95km2)、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转化面积为1265.07km2)。人口压力和生态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东北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对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雷泽勇 于东伟 +3 位作者 周凤艳 张岩松 李尧 白津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367-5376,共10页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恢复措施,也是人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较为重要和直接的活动。目前,针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关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对土壤颗粒组成变化...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恢复措施,也是人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较为重要和直接的活动。目前,针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关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对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因此,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生长阶段(包括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20块樟子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以临近的7块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对0—100 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质草地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不同土层土壤细颗粒(<0.05 mm)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并且在0—10 cm层增加趋势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细颗粒增加量逐渐降低(除幼龄林外),但樟子松林地土壤颗粒组成仍以砂粒为主,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极低(仅占5%左右)。随着樟子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细颗粒变化量在0—10 cm层逐渐升高,而在10—100 cm层并无显著变化趋势。土壤细颗粒含量的变化在10—100 cm层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0—10、20—40 cm和80—100 cm层与土壤全钾极显著负相关,在20—60 cm层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在10—40 cm和80—100 cm层分别与土壤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综上所述,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可有效提高土壤细颗粒含量且在土壤表层效果明显,但短期内并不会使土壤颗粒组成发生显著变化,樟子松林改善土壤颗粒组成的同时也会使其他土壤因子发生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草地造林 樟子松 土壤颗粒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