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鳝自然性逆转的遗传基础与优良种质创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宋焱龙 罗红瑞 +5 位作者 陶彬彬 陈戟 罗大极 陈贶新 周文宗 胡炜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黄鳝(Monopterus albu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雌雄同体自然性逆转特性的脊椎动物。先雌后雄性别转变过程中性腺内细胞的重构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对于阐明鱼类生殖发育的机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黄鳝是我国重要淡水名特优养殖鱼类,年养殖... 黄鳝(Monopterus albu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雌雄同体自然性逆转特性的脊椎动物。先雌后雄性别转变过程中性腺内细胞的重构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对于阐明鱼类生殖发育的机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黄鳝是我国重要淡水名特优养殖鱼类,年养殖产量超30万吨,苗种繁育困难、缺少优良养殖品种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黄鳝性逆转过程和调控机理基础研究的现状,以及近年在黄鳝优良种质创制技术和品种培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期为揭示黄鳝性逆转遗传基础这一经典而又极富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促进黄鳝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同体 性逆转 分子调控 品种培育 黄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池塘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特征及肌肉品质比较
2
作者 徐登歌 郭铠莹 +5 位作者 王宇驰 荣宽 郭超 张堂林 刘家寿 李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0-161,共12页
为探究不同地区池塘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生长特征与肌肉品质,研究于2024年3—6月在湖北大冶市、广东南雄市、海南海口市选择面积相同的池塘,投放相同来源、规格和数量的克氏原螯虾幼苗进行养殖对比实验。实验期间海... 为探究不同地区池塘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生长特征与肌肉品质,研究于2024年3—6月在湖北大冶市、广东南雄市、海南海口市选择面积相同的池塘,投放相同来源、规格和数量的克氏原螯虾幼苗进行养殖对比实验。实验期间海南实验塘月平均水温始终最高,4月和5月海南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重均显著高于广东组和湖北组,6月时3组间克氏原螯虾体长和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投放30d后海南组和广东组克氏原螯虾的特定生长率开始低于湖北组。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关键因子。肌肉基本组分上广东组克氏原螯虾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湖北组及海南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另外两组。氨基酸品质上3组克氏原螯虾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呈味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脂肪酸品质上广东组EPA+DHA含量高于湖北组和海南组,海南组单不饱和脂肪酸低于湖北组及广东组。上述结果表明3—5月海南和广东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促进克氏原螯虾生长,6月份海南过高的温度会对其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可能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广东适度高温可能会促进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海南和广东地区具备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潜力,其特殊的水热条件可以为克氏原螯虾反季节养殖和提前上市提供有利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 生长特征 肌肉品质 温度 克氏原螯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创制YY超雄和XY全雄乌苏里拟鲿
3
作者 蒋有渤 孙瑞东 +6 位作者 谢焱 程宜 陈见 李佩 王忠卫 熊阳 梅洁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5,共13页
研究探索了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_(2))的不同处理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生长、存活率和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70dph期间,使用10、50和100 mg/kg E_(2)投喂乌苏里拟鲿的雌性率高达100%... 研究探索了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_(2))的不同处理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生长、存活率和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70dph期间,使用10、50和100 mg/kg E_(2)投喂乌苏里拟鲿的雌性率高达100%,但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随E_(2)浓度升高而降低,投喂150 mg/kg E_(2)组乌苏里拟鲿全部死亡。利用10 mg/kg E_(2)投喂诱导乌苏里拟鲿100%雌性化的最佳时间为10—40dph。qRT-PCR结果显示雄性性别分化关键基因dmrt1、amh和cyp17a1在XY生理雌性的表达量显著低于XY雄性,雌性性别分化关键基因cyp19a1a、zar1和gdf9在XY生理雌性的表达量与XX雌性一致,显著高于XY雄性。此外,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15尾雌性和15尾雄性乌苏里拟鲿中共筛选到3777645个SNP和1287509个Indel,其中有99601个性别连锁SNP和27614个性别连锁Indel。性别连锁的SNP主要集中在乌苏里拟鲿8号染色体6.84—23.82 Mb的位置。利用性别连锁的Indel开发了乌苏里拟鲿X和Y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适用于黑龙江野生群体、河南和湖北的养殖群体。使用性别分子标记在XY雄性与XY雌性繁殖的子一代中鉴定出了YY超雄鱼,使用YY超雄鱼为父本繁殖的乌苏里拟鲿雄性率为100%,1年龄个体的体重是两性养殖群体的1.54倍。综上所述,在10—40dph期间使用10 mg/kg E_(2)诱导乌苏里拟鲿雌性化的效果最佳,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的性别连锁分子标记能有效鉴定乌苏里拟鲿的遗传性别获得YY超雄鱼。研究创制的XY全雄乌苏里拟鲿与两性群体相比,具有规格整齐和生长速度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连锁分子标记 17Β-雌二醇 性逆转 乌苏里拟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鱼类群落食谱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特征:来自特征脂肪酸研究的证据
4
作者 王森洋 匡晨亿 +6 位作者 梁智策 周婷 王杨 邓城城 袁子昊 李广宇 郭传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59,共14页
研究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例,采集洱海鱼类及悬浮颗粒物、有机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样本,应用特征脂肪酸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Fatty Acid Signature Analysis,QFASA)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洱海主要鱼类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 研究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例,采集洱海鱼类及悬浮颗粒物、有机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样本,应用特征脂肪酸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Fatty Acid Signature Analysis,QFASA)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洱海主要鱼类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和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等中上层鱼类的主要食物是浮游动物,鲤(Cyprinus carpio)、杞麓鲤(Cyprinus carpio chilia)和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等中下层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是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刻蚊蚬(Corbicula largillierti)和浮游动物。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食谱中的小型鱼类占比54.42%,具有明显的鱼食性特征。洱海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Standard Ellipse Area corrected,SEAc)为0.40—9.30,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SEAc=9.30)、杞麓鲤(SEAc=7.31)和鲤(SEAc=6.43)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表明其对食物资源利用力较强;太湖新银鱼(SEAc=1.00)、䱗(SEAc=0.58)和西太公鱼(SEAc=0.40)营养生态位宽度较窄,食源相对专一。洱海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为0—77.3%,其中黄颡鱼与杞麓鲤的营养生态位高度重叠(77.3%),但QFASA提供的食谱组成揭示黄颡鱼通过摄食小型鱼类来避免直接竞争。但是,䱗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72.5%)、鲫与杞麓鲤(50.2%)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栖息水层相同,食谱组成相近,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基于上述结果,建议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作为群落调控的首选对象,同时关注杞麓鲤等土著鱼类资源的恢复。综上,研究表明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的综合分析是深入理解鱼类群落营养关系,评估种间潜在竞争关系的有效方法,为洱海土著鱼类资源保护、鱼类群落调控和食物网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鱼类群落 特征脂肪酸 食谱组成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七水硫酸锌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5
作者 岑昊 万莹 +6 位作者 韩冬 张志敏 刘昊昆 金俊琰 杨云霞 朱晓鸣 解绶启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9,共11页
实验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添加七水硫酸锌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性状和脂肪代谢的影响。以七水硫酸锌为锌源配制了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包括对照(Con)、锌含量50 mg/kg(Zn50)和100 mg/kg(Zn100)的3种... 实验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添加七水硫酸锌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性状和脂肪代谢的影响。以七水硫酸锌为锌源配制了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包括对照(Con)、锌含量50 mg/kg(Zn50)和100 mg/kg(Zn100)的3种实验饲料。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41.70±0.20)g的草鱼135尾,平均分成3个处理组,分别投喂3种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在室内循环水中开展为期50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在生长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Zn50组和Zn100组在生长性能上无显著差异(P>0.05)。(2)在肌肉品质性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Zn50和Zn100组的肌肉锌含量、羟脯氨酸和胶原蛋白含量显著上升,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Zn100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和肌肉硬度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Zn50组显著降低了肌纤维>50μm的出现比例(P<0.05),Zn100组显著提高了草鱼肌纤维直径在<20μm、20—50μm的比例,显著降低了肌纤维>50μm的出现比例,肌纤维密度显著增加(P<0.05)。(3)在脂肪代谢方面,饲料添加锌显著下调了脂肪合成相关基因srebp-1、acc、fad和fas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了脂肪分解基因cpt1a和cpt1b的基因表达量(P<0.05)。Zn100组的生肌调节因子myod、myog和mrf5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和对照组相比,Zn50组和Zn100组的生肌调节因子mrf4和肌球蛋白重链myhc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七水硫酸锌可通过提高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和肌纤维密度,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而改善草鱼硬度等肌肉品质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水硫酸锌 肌肉品质 脂肪代谢 胶原蛋白 生长调节因子 草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5b调控斑马鱼肝糖代谢的两性异形
6
作者 余家旺 葛思 +4 位作者 刘颖 黄浩然 皇培培 任帆 梅洁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3-93,共11页
为了探究斑马鱼中肝糖代谢是否存在两性异形,研究通过对野生型斑马鱼进行肝脏形态学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组织学分析、肝糖原含量测定,发现雄性个体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雌性(P<0.01)。在stat5b突变体(stat5b^(-/-))中进行组织学... 为了探究斑马鱼中肝糖代谢是否存在两性异形,研究通过对野生型斑马鱼进行肝脏形态学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组织学分析、肝糖原含量测定,发现雄性个体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雌性(P<0.01)。在stat5b突变体(stat5b^(-/-))中进行组织学分析、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测定,结果显示,stat5b^(-/-)雄性个体的肝糖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雌性中无显著差异(P>0.05)。基于此,stat5b基因功能的缺失削弱了肝糖原含量的两性异形。通过转录组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糖代谢相关的通路中,并从中筛选出可能与Stat5b具有互作关系的候选基因糖原合成酶2(Glycogen Synthase 2,gys2)。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TFBS)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的结果显示,TFBS的预测区域具有转录活性,Stat5b正调控gys2。在stat5b过表达转基因(stat5b-TG)斑马鱼中发现,雄性个体的肝糖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雌性中并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过表达stat5b增大了肝糖原含量的两性异形,这与stat5b突变体的趋势相反。转录因子Stat5b可能通过转录调控gys2来调节肝糖原合成的两性异形,从而维持鱼类的肝糖原代谢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糖原合成 两性异形 转录调控 STAT5B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鮈鲫GCRV共居感染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7
作者 闫慧 高娃 +6 位作者 陈康勇 冯建华 吴海霞 徐兢 徐镇 王俊亚 邹钧 《渔业研究》 2025年第5期583-590,共8页
【背景】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引发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出血病的病原,对中国淡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建立模拟自然传播的感染模型对揭示该病毒的流行规律与致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 【背景】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引发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出血病的病原,对中国淡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建立模拟自然传播的感染模型对揭示该病毒的流行规律与致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为实验动物,构建GCRV注射与共居感染模型,探究其在不同感染方式下的致病性、组织病毒载量分布及宿主免疫应答特征。【方法】通过腹腔注射使GCRV感染稀有鮈鲫,随后将健康个体与注射感染的个体混合饲养在同一水体,观察发病进程并记录死亡个体,绘制存活曲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鳃、脾脏和后肠组织中的病毒衣壳蛋白基因(Vp5)拷贝数及宿主抗病毒免疫基因(Mx1)的表达水平。【结果】注射感染第4天,稀有鮈鲫出现死亡,在第8天全部死亡;共居感染的稀有鮈鲫的发病时间明显迟于注射组,进程更为平缓,死亡高峰期推迟且病程延长,具体表现为:死亡始于第12天,全部死亡在第20天。组织定量分析表明,在两种感染方式下,鳃中Vp5拷贝数均显著高于脾脏和后肠;各组织Mx1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稀有鮈鲫GCRV共居感染模型,该结果表明鳃为其侵染的主要靶器官,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在感染后被激活,但不足以控制病毒复制。该模型的建立为深入探究GCRV的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宿主免疫应答以及开发防控策略奠定关键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草鱼 稀有鮈鲫 共居感染 水平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VP4兔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8
作者 孔维光 袁新婕 +2 位作者 丁广义 张环宇 徐镇 《渔业研究》 2025年第5期609-619,共11页
【目的】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严重危害中国草鱼(Ctenoparyngodonidel-lus)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基于单个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平台,结合哺乳动物表达系统,旨在制备靶向GCRV-ⅡVP4蛋白的基因工程抗体。【方法】通过构建GCRV-Ⅱ... 【目的】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严重危害中国草鱼(Ctenoparyngodonidel-lus)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基于单个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平台,结合哺乳动物表达系统,旨在制备靶向GCRV-ⅡVP4蛋白的基因工程抗体。【方法】通过构建GCRV-ⅡVP4基因表达载体,在真核表达系统中制备重组VP4蛋白;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多次免疫新西兰白兔,分离出脾脏单个抗原特异性记忆B细胞;随后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抗体可变区、恒定区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HEK293F细胞进行单克隆抗体表达。最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IF)评估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结果】通过对分离培养的单个B细胞上清液进行筛选,利用ELISA筛选出对VP4蛋白具有较好结合能力的三种B细胞克隆(1D5、1F9、1H1),并结合IF实验验证了其能结合病毒感染组织中的VP4抗原。进一步通过抗体重组表达获得了三株抗VP4重组单克隆抗体(1D5、1F9、1H1),其ELISA效价均达1∶128000。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1D5、1F9和1H1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GCRV-YX246感染的脑细胞中65.4kDa的蛋白质条带,该分子量大小与病毒VP4蛋白理论分子量一致。IF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1D5、1F9和1H1可特异性识别GCRV-YX246毒株感染的草鱼头肾组织切片中的病毒抗原。【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并筛选出抗GCRV-ⅡVP4重组单克隆抗体,为GCRV-Ⅱ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和VP4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 VP4蛋白 单个B细胞技术 单克隆抗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