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地区土地整理的时机分析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娟 曹明明 +1 位作者 李双江 孙小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2-354,共3页
在明晰土地整理及其时机分析定义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对关中地区土地整理的时机做出评价。首先采用位序标准化法和极值标准化法分别处理 ,然后用层次分析法 (AHP)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 ,最后得到各地区的总分值 ,按从高到低的... 在明晰土地整理及其时机分析定义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对关中地区土地整理的时机做出评价。首先采用位序标准化法和极值标准化法分别处理 ,然后用层次分析法 (AHP)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 ,最后得到各地区的总分值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 :西安地区 ,咸阳和渭南 ,宝鸡和铜川。认为政府可以此为依据 ,做出不同地区不同的政策调整以引导政府以外投资的方向。最后阐述了土地整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整理过程中所忽略的坟茔地整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时机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 坟茔地整理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分区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尺度效应研究
2
作者 温昕 王继军 韩晓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5-315,共11页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保证生态系统服务长期有效供应,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典型退耕区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利用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InVEST模型量化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即碳储量、产水...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保证生态系统服务长期有效供应,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典型退耕区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利用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InVEST模型量化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即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量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和呈现的尺度特征。[结果](1)1990-2020年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总体增加的趋势,空间上呈东南略低西北略高的分布。(2)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以协同作用为主,且在1990-2020年协同效应不断增强,权衡作用主要发生在产水量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作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北部地区。(3)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作用存在着空间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增强而显著性有所下降,且作用关系的方向性会发生改变。[结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以协同为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作用存在着空间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作用 尺度效应 地理分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生物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向 被引量:6
3
作者 邵宏波 梁宗锁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95-200,共6页
转基因生物体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目前转基因生物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基因植物与动物的研究。文中主要论述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对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转基因生物体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目前转基因生物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基因植物与动物的研究。文中主要论述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对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重点评述转基因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及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进展;对其影响的评价体系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生物体 生态环境 发展趋势 土壤生态系统 食品生物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生物技术的潜在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邵宏波 梁宗锁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4-159,共6页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是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方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概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取得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从生物技术潜在应用的角度论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是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方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概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取得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从生物技术潜在应用的角度论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思路与建议。认为改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点应放在生物措施方面,而生物措施又包括许多层次,有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与个体水平等。从长远角度看分子水平的生物措施应该是最有前景的,也是从根本上改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现状的希望所在,也只有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与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使相关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其战略地位的作用,进而形成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与生态学真正意义上的交叉融合,成学科生长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至少应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与保持及生态农业建设等。生物因素在其中各部分起到了中心与独特作用,生态农业建设也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围绕影响生物因素的外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目的性较差,而从影响生物因素的内因(遗传物质)入手则会目的明确,并从根本上达到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建设 生物技术 潜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卫星生态环境遥感数据的融合方法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全斌 杨肖琪 +1 位作者 郑航霞 高建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3-125,共3页
运用厦门本岛的SPOT-5全色波段数据和LANDSAT-7多光谱数据、德化地区的JERS-1雷达数据和LANDSAT-7多光谱数据,通过对两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IHS变换和主成分分析(PCA)进行试验和比较分析。试验表明,PCA变换的结果保留更多ETM图像的... 运用厦门本岛的SPOT-5全色波段数据和LANDSAT-7多光谱数据、德化地区的JERS-1雷达数据和LANDSAT-7多光谱数据,通过对两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IHS变换和主成分分析(PCA)进行试验和比较分析。试验表明,PCA变换的结果保留更多ETM图像的色彩信息,但纹理细节被光滑,图像清晰度低于IHS变换的结果。而IHS变换则更好地保留SPOT图像的纹理信息,但色彩信息不如PCA方法来得丰富。在实际的遥感数据融合中,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从具体领域出发,选择合适的融合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信息 遥感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措施 被引量:10
6
作者 邵宏波 邵明安 梁宗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22,共4页
在概述水土保持研究主要成就的基础上 ,重点从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角度来阐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策略与新思路。利用生物措施中的植被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与生态环境改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与可控制的操作性。从分子生物学与... 在概述水土保持研究主要成就的基础上 ,重点从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角度来阐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策略与新思路。利用生物措施中的植被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与生态环境改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与可控制的操作性。从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角度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研究与生态环境改良 ,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但是相关的农业、林业、园艺、医药业等实验结果与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说明其思路是可行的 ,并且在本世纪内必将得到认可。深信从内因入手考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是根治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植被建设 分子生物学 生物技术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种多样性对森林死木微生物分解及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胡振宏 赵杼祺 +2 位作者 何鲜 原梦凡 成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共9页
探讨森林树种多样性关联的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稳定性,是回答森林生态学基础问题和构建基本理论的关键。死木作为森林的重要碳库和养分库,其分解过程对森林碳和养分循环及地力维持起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 探讨森林树种多样性关联的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稳定性,是回答森林生态学基础问题和构建基本理论的关键。死木作为森林的重要碳库和养分库,其分解过程对森林碳和养分循环及地力维持起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森林死亡持续增加,同时,随着天然林保护、人工林采伐和林分结构调整等森林管理的推进,森林死木储量将进一步增加,对碳循环的影响也将加剧。目前,为了提高森林生态质量,各地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同时针对人工林大力开展林分结构改造,这些措施都将显著提高树种多样性。然而,关于树种多样性如何影响森林死木的分解及碳循环,尤其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如何调控死木微生物定殖和分解,这些关键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足。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树种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在死木中的定殖过程、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群落演替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微生物群落对死木分解的代谢过程以及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了死木微生物分解模型的发展,以预测我国森林死木碳库变化特征。文章最后提出,未来应加强研究树种多样性对死木微生物分解机制和碳汇效应的影响,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同时,针对我国森林树种结构现状和未来变化,应重视树种多样性对森林碳循环的影响,这将为提升森林生态服务质量和“碳库”功能挖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多样性 分解 碳循环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桑丽智 周捷 +2 位作者 吴锁智 王绪峰 沈玉芳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9-687,共9页
为了解生物炭在旱地小麦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基于2012年开始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0、10、30和50 t·hm^(-2)四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用B0、B1、B2和B3表示,生物炭于2012年施入土壤,此后不再施用)下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吸收利用及土... 为了解生物炭在旱地小麦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基于2012年开始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0、10、30和50 t·hm^(-2)四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用B0、B1、B2和B3表示,生物炭于2012年施入土壤,此后不再施用)下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B0)处理相比,B2和B3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显著增加,其中产量增幅分别为8.1%和14.6%,干物质增幅分别为16.3%和20.0%。高量施用生物炭(B2、B3)促进了冬小麦地上部及各器官的花后氮素积累,其中茎、叶、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1.3%~18.2%、4.9%~16.5%和4.2%~10.9%。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表观氮损失(降幅34.5%~38.5%),提高了氮肥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中B3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12.3 kg·kg^(-1)和9.1 kg·hm^(-2)·mm^(-1)。同时,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全氮、速效磷等土壤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30和50 t·hm^(-2)施用生物炭能够有效促进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提高产量及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旱地小麦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55
9
作者 王云强 张兴昌 +1 位作者 从伟 魏清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5-71,共7页
为掌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农地的土壤含水率均值在同一土层深度下差异极... 为掌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农地的土壤含水率均值在同一土层深度下差异极显著,但二者在垂直方向、坡长方向的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程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特征不同,前者为降低型,后者在100 cm以上为波动型,以下为稳定型;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均随坡长的增加呈波浪式变化规律,整体上有增加趋势;将坡面划分为5个坡长或将土层划分为4层以后,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沿垂直方向、坡长方向的总体变化趋势均没有改变,但由于尺度的扩展获得了一些较大尺度上的水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坡面 土壤含水率 空间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覆盖对温室黄瓜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9
10
作者 翟胜 梁银丽 +3 位作者 张秀省 王巨媛 戴全厚 刘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71,共7页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表覆盖对黄瓜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不仅能明显增加黄可溶性糖、Vc、可溶性蛋白、干物质含量及游离氨基酸总量,而且能提高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覆盖秸秆+地膜效果优于...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表覆盖对黄瓜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不仅能明显增加黄可溶性糖、Vc、可溶性蛋白、干物质含量及游离氨基酸总量,而且能提高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覆盖秸秆+地膜效果优于覆盖秸秆与覆盖地膜;同一处理下嫁接黄瓜处理优于非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具有降低最高地温和提高最低地温的作用,使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覆盖地膜对最高地温的增幅最大,对最低地温的增幅最小,结果导致地温变幅最大;覆盖秸秆+地膜既增温又保温。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与5~10 cm地温日变化趋势一致,峰值出现在14:30左右,土壤呼吸速率与5~10 cm地温达极显著相关;地表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以覆盖秸秆+地膜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覆盖地膜与覆盖秸秆次之。覆盖秸秆与覆盖秸秆+地膜处理使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极显著小于覆盖地膜与对照,覆盖地膜的土壤容重略小于对照,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渐小。在覆盖秸秆与覆盖秸秆+地膜处理小区,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覆盖地膜处理,并以覆盖地膜处理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地表覆盖 黄瓜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83
11
作者 胡伟 邵明安 王全九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1,共8页
以神木生态观测站为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在空间三维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空间变异的尺度和时间依赖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便为坡地水分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以神木生态观测站为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在空间三维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空间变异的尺度和时间依赖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便为坡地水分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垂直于坡长方向)的平均变异程度为弱变异;而在东西方向(坡长方向)、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上为中等变异性;土壤水分沿坡长方向从坡顶到坡脚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各坡位变异程度不一.呈现出变异程度为坡上〉坡中〉坡下的趋势;土壤水分沿南北方向表现为阴坡〉山脊〉阳坡的明显趋势,其变异程度为阳坡〉阴坡;在40~200cm土层深度内,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各土层的变异程度与各层平均土壤水分成明显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坡面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雾山天然草地30年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草种生态位动态 被引量:16
12
作者 史晓晓 程积民 +2 位作者 于飞 朱仁斌 赵新宇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684,共8页
为探究云雾山天然草地30年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草种的生态位动态,通过典型样方调查,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分别对封育5年、9年、14年、18年和30年天然草地的主要物种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类型... 为探究云雾山天然草地30年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草种的生态位动态,通过典型样方调查,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分别对封育5年、9年、14年、18年和30年天然草地的主要物种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类型具有明显差异,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大针茅(Stipa grandis)、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4个种群生态位总宽度较大,且在5个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均有出现.云雾山原建群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生态位宽度也较大,但在封育30年样方中未发现其分布.不同封育年限各物种生态位宽度排序和其总宽度排序并不相同,封育5年、9年和14年的草地中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分别是长芒草、甘肃蒿(Artemisia gansuensis)和猪毛蒿(A.scoparia),封育18年和30年草地大针茅最大.随着封育年限增加,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出现波动,大针茅的生态位宽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呈现“升降升”的动态变化,封育5~18年,长芒草生态位宽度变化表现为先降后升,甘青针茅(S.przewalskyi)只在封育30年样地出现,但其生态位宽度仅次于大针茅.种群间生态位重叠与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种群生态位宽度无线性关系,封育9年草地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最大,封育14年和30年草地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呈递增趋势.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草地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种间竞争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雾山 封育草地 生态位 恢复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条件下黄土坡地氮素淋溶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8
13
作者 王辉 王全九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64,93,共5页
坡地氮素淋溶是导致坡地土壤质量退化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深入理解坡地氮素淋溶特征,采用了人工模拟降雨和天然降雨观测方法,对黄土坡地氮素淋溶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坡底到坡顶土壤NO-3-N含量呈不断衰减的... 坡地氮素淋溶是导致坡地土壤质量退化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深入理解坡地氮素淋溶特征,采用了人工模拟降雨和天然降雨观测方法,对黄土坡地氮素淋溶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坡底到坡顶土壤NO-3-N含量呈不断衰减的波浪形状变化,坡底有明显NO-3-N累积,其累积含量占全坡面37%~52%;坡地土壤NO-3-N淋溶是二维迁移,即随着入渗水既向土体深层迁移,又向坡底迁移;降雨量分别与NO-3-N淋溶深度和淋失量均呈正相关, 大约每4 mm降雨量可使NO-3-N下渗1 cm.本研究为建立坡地养分运移模拟模型提供了初步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 降水 人渗水 淋溶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工程师: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龙 高扬 +2 位作者 赵斌 梁宗锁 李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344-3355,共12页
生物通过非同化——异化过程影响环境的事实普遍存在,生态学家对此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相应理论框架的指导,使得这些工作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者Clive G.Jones等提出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概括了此类生... 生物通过非同化——异化过程影响环境的事实普遍存在,生态学家对此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相应理论框架的指导,使得这些工作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者Clive G.Jones等提出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概括了此类生态学现象的一般特征,为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介绍了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及相关的理论体系,包括3个术语、2类生态系统工程师、5种生态系统工程概念模型以及工程效应的测定方法。同时,论述了该概念在入侵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预料,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及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对生态学本质的认识,并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工程师 生态系统工程效应 保护生物学 恢复生态学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春利 邵明安 +1 位作者 张兴昌 李世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135,共4页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含量在垂直剖面方向表现出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在100cm土层内变异最大,在100cm以下其变化的梯度基...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含量在垂直剖面方向表现出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在100cm土层内变异最大,在100cm以下其变化的梯度基本趋于稳定;(2)土壤水分含量沿坡长方向(即坡顶到坡下)呈波浪状递增趋势,且在各坡位变异程度不一,呈现出变异程度为坡上>坡中>坡下的趋势;(3)土壤水分含量沿垂直于坡长方向表现为:阴坡>山脊>阳坡的明显趋势,其变异程度表现为阳坡>阴坡的趋势。本文对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退耕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特征,为区域环境治理和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 退耕坡地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性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旱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47
16
作者 邵宏波 梁宗锁 邵明安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5-17,共13页
进入21世纪的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之一是粮食短缺与品质改良。中国是农业大国,形势更加严峻。小麦是我国第二大主要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制约小麦产量的环境因素更加复杂。其中小麦抗旱生理生化... 进入21世纪的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之一是粮食短缺与品质改良。中国是农业大国,形势更加严峻。小麦是我国第二大主要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制约小麦产量的环境因素更加复杂。其中小麦抗旱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随着水稻、玉米基因组序列的完成与启动,这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显著。本研究结合已有工作,论述小麦抗旱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旱 生理生化 分子生物学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与其胁迫信号的转导(英文)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邵宏波 梁宗锁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772-1781,共10页
高等植物适应环境胁迫有多种水平与尺度的生理与生化方式,但其本质却是分子水平的基因时空表达与调控,它又受到胁迫信号转导途径的多重调控与影响。环境胁迫的主要形式是冷害、干旱、盐碱胁迫与UV-B辐射等,而它们又是影响高等植物生长... 高等植物适应环境胁迫有多种水平与尺度的生理与生化方式,但其本质却是分子水平的基因时空表达与调控,它又受到胁迫信号转导途径的多重调控与影响。环境胁迫的主要形式是冷害、干旱、盐碱胁迫与UV-B辐射等,而它们又是影响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等重要过程的生态因子,同时也是作物高效生产必需重视的因素,对其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的认识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细胞与组织和器官水平获得的分子生物学规律,只有应用到个体,群体,及生态系统中才会更有生命力。如何将这些数据资料成为宝贵的永续资源是21世纪植物系统生物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主要从农业生态环境角度阐述环境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方式,新进展资料的整合并建立起它们的可能联系及本领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为高效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环境胁迫 适应 分子生物学机制 信号转导 信号途径网络 农林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新宇 李红红 +2 位作者 程积民 苏纪帅 朱仁斌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3,共7页
以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利用能值理论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单价表对研究区封育30年来系统生态资产价值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以期对封育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封育最初10年,草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显著上升,封... 以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利用能值理论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单价表对研究区封育30年来系统生态资产价值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以期对封育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封育最初10年,草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显著上升,封育10~25年间获得的效益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在封育25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在2002年,即封育20年后,生态资产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达到峰值,分别为9994.97万元和1.07亿元.总体而言,30年封育期总体价值均远高于封育前状况,说明为期30年的封育措施使得草原生态系统价值得到大幅增长,封育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生态系统 生态资产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土壤科学的主要任务及挑战 被引量:8
19
作者 邵宏波 梁宗锁 +1 位作者 邵明安 韦鹏霄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28-34,共7页
结合已有的相关工作,对21世纪土壤科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及挑战进行了论述,同时对有关的问题阐述了见解。重点从生态环境与生物学角度阐述土壤学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交叉与融合,将是土壤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 结合已有的相关工作,对21世纪土壤科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及挑战进行了论述,同时对有关的问题阐述了见解。重点从生态环境与生物学角度阐述土壤学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交叉与融合,将是土壤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必将影响土壤学发展的趋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生态科学领域中走向了融合与交叉。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正全面地渗透到生态科学中,将出现分子生态学的长足进展,即在基因表达与调控水平上探讨群体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机制,并进一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有目的地改良环境,从而使人类有一个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协调生存空间。土壤学面临了多种挑战与机遇,除了在微观与宏观2个层次上继续拓展外,更加注重尺度转换与实践应用问题以及同其他学科的交叉,尤其生物学,这也正是推动土壤科学发展的动力所在。无疑,生物因素将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生长点,是解决目前人类面临重大难题的根本性措施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科学 21世纪 主要任务 挑战 生态学 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感作用在设施黄瓜连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明 税军峰 马永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28,共4页
简述了设施黄瓜栽培中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化感物质的作用方式、途径、机理及其与设施生态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概括了化感作用在黄瓜设施栽培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化感作用 黄瓜连作 设施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