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被引量:103
1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国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8-172,共5页
In order to expound the role of litter in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s of litter in Chinese pine stand have been studied,using the method of location monitor combined with ... In order to expound the role of litter in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s of litter in Chinese pine stand have been studied,using the method of location monitor combined with simulation experiment.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interception rate of the litter is 12.4%,it’s retarding effect on runoff is related to litter thickness,slope and runoff depth.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 between them is ΔT =13.490· l 0.245 · α -0.200 · q -0.186 ,the annual soil evaporation restrained by litter of 2 cm in thickness is 138 6mm,and the litter of 1 5 cm in thickness can decrease the splash erosion by 97 5% and increase soil antiscourability by 96 7%.Compared with the bare slope,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covered with litter are improved obviously.All these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forest and the estabishment of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st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油松林 枯枝落叶层 水土保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国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0-144,共5页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has been explained through analys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on rainfall. The vegetation cause the result of reduction of runoff amount,runoff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has been explained through analys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on rainfall. The vegetation cause the result of reduction of runoff amount,runoff energy and runoff carrying sediment. and vegetation improving soil to make a great rol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cause of vegetation increasing resistant soil erosion. The research point ou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vegetation is due to using out runoff amount continually by veget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and the accumulation effects of veget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lead quickly reduction of soil erosion amount as to realize bring function of veget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to full p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植被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背景下黄土丘陵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研究——基于农户行为的视角 被引量:13
3
作者 夏自兰 王继军 +1 位作者 姚文秀 吕明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9-377,共9页
为明确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政策对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路径的影响,选择典型代表县域陕西省吴起县,基于农户行为的视角构建了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首先设定水土保持政策、农户行为、农业资源环境、... 为明确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政策对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路径的影响,选择典型代表县域陕西省吴起县,基于农户行为的视角构建了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首先设定水土保持政策、农户行为、农业资源环境、农业产业发展、耦合状态的5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根据对研究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的感性认识,提出了9个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地揭示研究区水土保持背景下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政策显著改善了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条件(路径系数为0.62),政策与其生态目标相吻合,但对农户资源利用及产业经营的正向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路径系数为0.22),政策与农户行为间存在着激励不相容。在系统耦合过程中,农户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系统耦合状态(路径系数为0.42),同时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而间接影响耦合状态(间接路径系数为0.61×0.35=0.21),农户生产决策行为构成系统耦合关系中重要的中介,成为影响系统耦合的关键;由于政策对资源利用的强制规定以及对农户行为的抑制作用,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产业发展未起到支撑作用(路径系数为0.24),二者之间存在局部相悖。基于以上结果,在黄土丘陵区区域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实现农业产业与资源的优化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 资源系统 耦合关系 结构方程 农户行为 黄土丘陵区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人工林减蚀效应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焦菊英 王万忠 +1 位作者 李靖 杨亚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7-94,共8页
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离石、安塞等地的径流小区观测资料 ,以降雨指标大于坡耕地侵蚀性降雨标准为条件 ,即PI30 >3 2 0mm2 ·min- 1 和I30 >0 2 8mm·min- 1 ,分析了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地相对于坡耕地的减水减... 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离石、安塞等地的径流小区观测资料 ,以降雨指标大于坡耕地侵蚀性降雨标准为条件 ,即PI30 >3 2 0mm2 ·min- 1 和I30 >0 2 8mm·min- 1 ,分析了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地相对于坡耕地的减水减沙效益 ,及整地工程对林地减蚀作用的影响 ,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林地减水减沙效益的关系式 (V =0~ 10 0 ;PI30 =3 2 0~ 10 0mm2 ·min- 1 ) :R% =16 0 4 2 6 - 2 8 90 6 4 4 (1 V) - 37.4 4 2log(PI30 ·V) ,r =0 .835 , n =88S% =16 1 95 3- 31 0 3189(1 V) - 30 .985log(PI30 ·V) ,r=0 .6 82 ,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林地 水土保持 减水减沙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影响坡面水土流失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吉静怡 赵允格 +1 位作者 郭雅丽 张万涛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144,共8页
干旱半干旱区的生物结皮与草本植被共存,具有特定的分布格局,共同影响草地水土流失。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妨碍了干旱半干旱区水土流失的准确评估。研究利用模拟降雨试验,... 干旱半干旱区的生物结皮与草本植被共存,具有特定的分布格局,共同影响草地水土流失。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妨碍了干旱半干旱区水土流失的准确评估。研究利用模拟降雨试验,在相近的草本植被盖度下,探讨了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盖度生物结皮景观格局指数差异显著。生物结皮盖度从20%~35%增至35%~50%,其斑块边缘密度和连结度分别增加了1.70和1.04倍,分离度降低了95.4%,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破碎程度减少;2)生物结皮分布格局显著影响水土流失过程,且表现出明显的阈值效应。当生物结皮斑块分离度达到35.89(对应生物结皮盖度约44.7%)时,其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显著降低。3)当生物结皮分离度小于35.89时,生物结皮分布格局通过影响坡面侵蚀动力显著改变水土流失过程。其中,分离度是影响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格局因子,随分离度增加(即斑块越破碎),径流流速、雷诺数和径流功率增加,导致径流率和土壤侵蚀速率上升。该研究揭示了生物结皮及其分布格局在草地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为半干旱区水土保持管理和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植被 景观格局指数 产流产沙特征 水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黎贡山南段不同气候条件下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6
作者 夏顶洪 赵忠强 +5 位作者 张佳琳 李振阳 曾丽源 何洪鸣 宋垠先 陈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5,共13页
高黎贡山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山体两侧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干热河谷气候,水热条件差异大。通过对高黎贡山南段东西两侧5个风化剖面的研究,利用矿物组成与稀土元素分析方法,对比得到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 高黎贡山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山体两侧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干热河谷气候,水热条件差异大。通过对高黎贡山南段东西两侧5个风化剖面的研究,利用矿物组成与稀土元素分析方法,对比得到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两侧矿物包括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与高岭石等,西侧还出现了白云母、蒙脱石与蒙脱石-绿泥石混层矿物等,表明西侧风化更强。总体上,西侧风化剖面稀土元素(REE)含量高于东侧,分异程度也更大,随着海拔的降低,稀土元素逐渐富集;东侧REE含量相对较低,存在一定波动,可能与遭受一定程度的淋滤作用和较强的蒸发作用有关。东西两侧都呈现明显的Eu负异常,西侧负异常更大,西侧Ce均为正异常而东侧为弱负异常。随着pH的升高,两侧均出现轻重稀土富集的现象,而西侧富集更加显著。稀土元素与矿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轻稀土(LREE)与碳酸盐和黏土矿物相关性强,重稀土(HREE)与碳酸盐和长石矿物联系密切。风化壳中Eu/Sm和Ce/Eu比值对母岩具有较好的指示,西侧母岩来自于花岗质岩石,东侧为沉积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矿物组成 怒江干热河谷 高黎贡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耕作及施肥对盛花期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黄茂林 梁银丽 +2 位作者 韦泽秀 周茂娟 吴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8-453,共6页
依据陕西安塞田间试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在自然条件下对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传统翻耕化肥(CF)、翻耕有机肥(CM)、翻耕无肥(CN)、免耕化肥(NF)、免耕有机肥(NM)、免耕无肥(NN)等处理下盛花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依据陕西安塞田间试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在自然条件下对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传统翻耕化肥(CF)、翻耕有机肥(CM)、翻耕无肥(CN)、免耕化肥(NF)、免耕有机肥(NM)、免耕无肥(NN)等处理下盛花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及影响因子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不同处理的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11:30、16:00出现。NM、NF处理对提高大豆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有机肥(NM)最为显著。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r=0.9994)。气孔导度日变化也为双峰,峰值分别出现在11:30、16:00。不同处理下,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低谷出现在13:00以后。其中,NF、NM处理能显著提高大豆盛花期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关分析表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温、光合有效辐射及基于叶温的蒸汽压亏缺是大豆光合作用的促进因子,而胞间CO2浓度、空气CO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则为主要的限制因子。CF、NF处理在8:30~10:20和13:00,CM、NN处理在8:30、11:30~13:00、17:30,CN、NM处理则在8:30、13:30各影响因子与净光合速率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一般在±0.9以上。在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大豆最适宜的管理方式为NM、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耕作 施肥 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旱作农田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退耕还林基本策略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彭珂珊 《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2001年第1期5-10,共6页
环境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21世纪,生态危机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由于中国西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给人民的生... 环境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21世纪,生态危机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由于中国西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给人民的生活与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退耕还林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据此提出了对策意见:①搞好国土绿化实行综合整治;②多方筹措资金提高投资效果;③实行人口转移减轻资源压力;④保护农民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建设 中国西部 国土绿化 综合整治 资金筹措 人口转移 农民利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土流失模型的网络并行计算研究
9
作者 张宏鸣 杨勤科 +3 位作者 李锐 刘晴蕊 王春梅 杜直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144,230,共5页
区域水土流失模型为区域尺度土壤侵蚀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可用于区域降雨产流产沙的预报,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目前该模型在实际运行存在计算速度慢,效率低,难以进行大尺度的快捷运算等问题。对模型过程进行了... 区域水土流失模型为区域尺度土壤侵蚀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可用于区域降雨产流产沙的预报,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目前该模型在实际运行存在计算速度慢,效率低,难以进行大尺度的快捷运算等问题。对模型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网络并行计算方法及相应的任务调度规则来提高模型运行效率。结果表明,模型的运行时间大幅减少,计算效率显著提升,该方法为解决海量数据的GIS模型计算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水土流失模型 并行计算 GIS 数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路径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晓翠 王继军 +2 位作者 乔梅 韩晓佳 李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820-5828,共9页
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作用过程影响系统的耦合效果,这一过程及效果成为农户选择水土保持技术的关键点。为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典型流域-县南沟流域为对象,通过对2017年130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揭示其作用过程和耦... 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作用过程影响系统的耦合效果,这一过程及效果成为农户选择水土保持技术的关键点。为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典型流域-县南沟流域为对象,通过对2017年130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揭示其作用过程和耦合路径,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技术与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形成了一个新的耦合系统,水土保持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良和农业资源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但其(现阶段)作用强度较弱,(水土保持技术对三者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3、0.08、-0.02);这是由于县南沟流域基本完成了规模化治理,故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影响的弱强度是基于水土流失治理及治理措施有效发挥基础之上的弱强度,同时隐含了现有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围绕水土保持内涵经营过程,以生态功能的提升为主线,筛选、集成、研发水土保持技术,形成可适化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技术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 耦合路径 结构方程模型 县南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评价指标为潜变量背景下的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评估 被引量:8
11
作者 乔梅 王继军 +2 位作者 赵晓翠 李玥 韩晓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787-5797,共11页
基于生态技术属性、应用、实施效果以及其特征表现为潜变量的现实,以潜变量为背景,构建了两种情境下的指标体系,在纸坊沟流域对两种情境下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两种情境下的评估结果与均现实相符。水土保持技术选择、应用过程以及技术体... 基于生态技术属性、应用、实施效果以及其特征表现为潜变量的现实,以潜变量为背景,构建了两种情境下的指标体系,在纸坊沟流域对两种情境下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两种情境下的评估结果与均现实相符。水土保持技术选择、应用过程以及技术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直接涉及到的是潜变量,为了精确揭示水土保持技术的本质、明确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应用过程及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基于课题"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与评价模型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2018年5月农户调研资料,构建了包括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相宜性、技术效益以及技术推广潜力在内的5个一级指标、技术完整性等在内的14个二级指标的水土保持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解释,得到评判标准。采取一二级指标相互印证的方法对安塞县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3个阶段水土保持技术综合得分分别为:0.5399(0.5191),0.6724(0.6628),0.7866(0.7748)(括号内为基于二级指标的测算结果)。流域内水土保持技术及其应用综合效果不断提升,动因为: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不断优化,水土保持技术选择与应用的要素的耦合度不断提升,并与农户理念趋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技术 潜变量 评价指标 评估 纸坊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不同滴灌方式节水增产效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慕飞 牛文全 +5 位作者 孙军 吕畅 杜娅丹 王贺 李田田 王久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8-156,共9页
为了探明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滴灌(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SSDI)与地表滴灌(surface drip irrigation,SDI)节水增产效应的差异,该研究以SDI作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定量分析了不同条件下SSDI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探明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滴灌(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SSDI)与地表滴灌(surface drip irrigation,SDI)节水增产效应的差异,该研究以SDI作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定量分析了不同条件下SSDI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DI相比,SSDI可使作物总体增产6.66%(P<0.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34%(P<0.05),净效益增加6.94%(P<0.05);SSDI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当年均降雨量不大于400 mm时,SSDI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当土壤容重大于1.5 g/cm^(3),灌水施肥频率大于6次,滴灌带埋深为>15~25 cm,滴头流量介于>1.5~<2.5 L/h时,更有利于发挥SSDI优势,节水增产效果显著。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地区SSDI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作物 降雨量 地下滴灌 增产 节水 经济效益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温带植被复合系统种间水分竞争研究
13
作者 李斌 高晓东 +2 位作者 何娜娜 葛东 赵西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434-9441,共8页
植被复合系统是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明晰种间水分关系对于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基于189个观测数据,整合分析了24篇公开发表文献,探讨了温带植被复合系统各组分的水分利用策略及其与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相... 植被复合系统是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明晰种间水分关系对于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基于189个观测数据,整合分析了24篇公开发表文献,探讨了温带植被复合系统各组分的水分利用策略及其与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并评估了种间水分竞争强度(CI)。结果表明:复合系统中,草本植物对浅层土壤水分的吸收比例显著(P<0.001)高于木本植物,达到46.9%;而木本植物对中层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比例则显著(P<0.001)高于草本植物,分别为35.3%和37.2%。相比于旱季,草本植物在雨季增大了中层(+1.8%)和深层(+5.0%)的水分吸收比例,降低了浅层(-6.7%)的水分吸收比例,木本植物在雨季增大了浅层(+4.3%)和中层(+2.1%)的水分吸收比例,降低了深层的水分吸收比例(-6.4%)。旱季时植被复合系统各组分水分生态位分离更明显,导致其种间水分竞争强度在旱季(CI=0.66)低于雨季(CI=0.76),这可能是其适应季节性干旱的重要机制。木本-木本的CI最大(0.88),其次为草本-草本(0.71),木本-草本的CI最小(0.62),因此建议在温带复合系统中优先使用木本和草本的组合以优化种间水分关系。可为温带植被复合系统物种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水分利用策略 种间水分关系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水复合侵蚀下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14
作者 赵晓峰 王艳辉 +1 位作者 张健乐 许明祥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07-114,共8页
为明确风水复合侵蚀下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云雾山黄绵土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人工模拟风蚀、水蚀及不同顺序的复合侵蚀处理,进行了土壤团聚体表面电化学参数及稳定性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 为明确风水复合侵蚀下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云雾山黄绵土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人工模拟风蚀、水蚀及不同顺序的复合侵蚀处理,进行了土壤团聚体表面电化学参数及稳定性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复合侵蚀下,土壤表面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较单营力侵蚀降低6.25%~32.43%、6.38%~31.65%,比表面积和表面电位则增加1.10%~16.36%、0.63%~5.60%;>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较单营力侵蚀降低5.26%~10.89%、3.76%~18.10%和6.25%~17.50%;比表面积是直接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表面电场强度是间接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风水复合侵蚀通过影响团聚体表面电场强度与比表面积的协同路径加剧团聚体失稳,且先风后水侵蚀对电化学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更大,该研究可为风水复合侵蚀的防治提供了以电化学参数为靶点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复合侵蚀 电化学性质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柠条生长与土壤水分消耗过程研究 被引量:87
15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1 位作者 王静 雍绍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采用工程整地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柠条灌木林建设与土壤水分消耗及调控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区柠条生长前 6年为幼龄期 ,6~ 14年为中龄期 ,14年后进入老龄期。幼龄期 0~ 80 0cm土壤中未形成干层 ...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采用工程整地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柠条灌木林建设与土壤水分消耗及调控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区柠条生长前 6年为幼龄期 ,6~ 14年为中龄期 ,14年后进入老龄期。幼龄期 0~ 80 0cm土壤中未形成干层 ,中龄期土壤干层厚度为 2 4 0~ 2 6 0cm ,老龄期干层为 70 0cm。水平阶整地丰水年土壤水分盈余 4 4 82mm ,对照亏缺 5 1 5~ 79 6mm ;平水年亏缺 5 3 91mm ,对照亏缺 10 3 6 4mm ;干旱年亏缺 10 2 87mm ,对照亏缺 15 3 32mm。不同降水年份土壤水分的补偿深度为 80~ 180cm ,对照为 2 1~ 4 5cm。根据柠条主根、侧根和毛根的根量分布比例得出 ,土壤水分要恢复正常 ,丰水年需要 13年 ,平水年需要 16年以上 ,干旱年约需 2 0年以上 ,而对照无论是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均需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消耗 柠条 过程研究 生长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丰水年 干旱年 生物措施 工程整地 土壤干层 补偿深度 幼龄期 亏缺 对照 灌木林 水平阶 6mm 恢复 主根 根量 毛根 侧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杨树混交林生物量、林地土壤特性及其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0
16
作者 崔浪军 梁宗锁 +1 位作者 韩蕊莲 杨建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7,共7页
选择黄土高原的 2 6a杨树纯林作为对照 ,对沙棘 杨树混交林中的杨树生长、林地土壤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平均株高比杨树纯林的高 44 8% ,胸径平均大 3 2 7% ,林分生物量高 1 3 9 76% ;地上各部分生物量都... 选择黄土高原的 2 6a杨树纯林作为对照 ,对沙棘 杨树混交林中的杨树生长、林地土壤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平均株高比杨树纯林的高 44 8% ,胸径平均大 3 2 7% ,林分生物量高 1 3 9 76% ;地上各部分生物量都明显高于杨树纯林 ;混交林地与杨树纯林地相比 ,土壤表层各层容重减小 ,孔隙度增大 ,两林地土壤含水量除 8月份接近外 ,其他月份混交林地都要高 ;混交林土壤全N比杨树纯林地高 5 %~ 69 0 % ,土壤全P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别 ,但速效P高出 2 2 4%~ 2 3 3 3 %。根系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杨树纯林中根径 <3 5mm和 3 5~ 1 0mm的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 0~ 3 0cm ,而混交林主要分布在 0~ 1 0 5cm的范围内 ,相对更深、更均匀 ;杨树纯林中根径 >1 0mm的根系分布比混交林更深、更均匀。混交林的根径为 <3 5mm和 3 5~ 1 0mm的根系分布范围大体相同 ,根径 >1 0mm根系的分布范围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杨树 混交林 生物量 林地 土壤特性 根系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7
作者 韩文霆 吴普特 +2 位作者 郁晓庆 张增林 李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26-330,共5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实现农业环境变量信息多方位、网络化远程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无线地上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集中在作物不同生长期内节点布设距离和高度以及作物高度等对无线电信号传输损失的影响,从而合理选择节点布设参数。无线地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实现农业环境变量信息多方位、网络化远程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无线地上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集中在作物不同生长期内节点布设距离和高度以及作物高度等对无线电信号传输损失的影响,从而合理选择节点布设参数。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集中在气象环境、土壤类型、土壤含水率、土壤结构与成分、节点埋藏深度、节点距离、频率与功率范围、网络拓扑结构、路由算法、组网方式等对电磁波多路径传输的路径损失、误码率、最大传输距离、含水量测试误差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指出,300~500 MHz的频率更适合土壤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其最大传输距离为5 m,传输距离将是系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今后重点应研究433 MHz电磁波在不同土壤和空气多层介质中的传输特性、信道模型及路径损失,优化节点和网络技术参数,确定不同农业应用环境条件下传感器网络节点合理位置和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农业环境 监测 节点 电磁波 传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沙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刘晓君 李占斌 +3 位作者 李鹏 张铁钢 徐国策 高海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691-5700,共10页
以黄河流域的2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Fragstats平台与长系列水沙数据,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并探讨景观指数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个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1985—2010年间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分别为未... 以黄河流域的2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Fragstats平台与长系列水沙数据,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并探讨景观指数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个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1985—2010年间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分别为未利用土地(25a变幅为453.94 km^2)和耕地(25a变幅为52.85 km^2);(2)秃尾河流域景观均向规则、高连通和高度聚集的方向发展。孤山川控制流域内景观多样性和聚集度逐渐增加,整体向好。秃尾河流域景观稳定性指数高于孤山川流域,两流域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地稳定性均呈增加趋势,而城乡工矿用地则相反。(3)流域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呈现逐年同步减小的趋势。秃尾河年径流量明显高于孤山川,但孤山川流域泥沙量与秃尾河流域相近。两流域径流泥沙相关关系显著,秃尾河流域相关系数(0.48)明显低于孤山川流域(0.85)。(4)景观指数与径流量、泥沙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其中景观多样性相关的指数SHDI、SIDI、SHEI和SIEI均与径流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泥沙仅与CONTAG、COHESION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径流量 输沙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一次性分离杜仲叶中杜仲总苷和杜仲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董娟娥 梁宗锁 +2 位作者 张康健 张利萍 李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4-158,共5页
本文就9种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杜仲总苷和杜仲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分离杜仲总苷(富含绿原酸、桃叶珊瑚苷等活性物质)和杜仲黄酮的适宜的大孔树脂为XDA-1和X-5。适宜的吸附解吸条件分别为:上柱液pH 6,吸附时间应大于10 h;X... 本文就9种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杜仲总苷和杜仲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分离杜仲总苷(富含绿原酸、桃叶珊瑚苷等活性物质)和杜仲黄酮的适宜的大孔树脂为XDA-1和X-5。适宜的吸附解吸条件分别为:上柱液pH 6,吸附时间应大于10 h;XDA-1树脂用40%乙醇洗脱杜仲总苷,用80%的乙醇洗脱黄酮;X-5树脂用30%的乙醇洗脱杜仲总苷,用70%的乙醇洗脱黄酮。两种树脂的分离效果分别为:XDA-1分离杜仲总苷(其中绿原酸含量为14.23%,桃叶珊瑚苷含量为7.69%)粗品得率为8.01%,杜仲总黄酮粗品得率为4.76%,含量为15.82%;X-5分离杜仲总苷(其中绿原酸含量为15.39%,桃叶珊瑚苷含量为9.07%)粗品得率为7.35%,杜仲总黄酮粗品得率为5.11%,含量为16.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杜仲 绿原酸 桃叶珊瑚苷 黄酮 杜仲总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灌区水分生产率及其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46
20
作者 操信春 吴普特 +2 位作者 王玉宝 赵西宁 刘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7,共7页
从粮食产出和广义水资源投入出发,计算了31个省区灌溉农田的水分生产率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建立广义水利用系数以评价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结果显示:由于粮食单产提高和灌溉用水量的减少,1998-2010年各省区水分生产率值均呈增大趋... 从粮食产出和广义水资源投入出发,计算了31个省区灌溉农田的水分生产率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建立广义水利用系数以评价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结果显示:由于粮食单产提高和灌溉用水量的减少,1998-2010年各省区水分生产率值均呈增大趋势,全国平均值由0.67kg/m3增大到0.81kg/m3;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水分生产率值相似的省区在空间上显著地聚集,全局Moran’sI的检验值都大于0.01的置信水平,高值省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长江以南和东北则密集了低值省区,局部自相关属性为高-高(HH)、低-低(LL)的省区超过了20个,13a来总体和局部的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变化均不明显;不同地区的广义水利用系数都随时间增加,省区间水分生产率和广义水利用系数大小关系无一致性,水分生产率高的省区亦存在较大节水潜力。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征、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宏观分析了水分生产率和广义水利用系数在空间差异的原因。该研究为灌区水资源管理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灌溉 模型 广义水资源 水分生产率 空间自相关 广义水利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