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冻融作用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杜子银 蔡延江 +3 位作者 王小丹 鄢燕 鲁旭阳 刘淑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土壤冻融作用是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土壤温度变化而出现的反复冻结解冻过程。冻融作用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从而可能对冻土广泛分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土壤冻融作用是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土壤温度变化而出现的反复冻结解冻过程。冻融作用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从而可能对冻土广泛分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冻融对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效应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植被生态系统对不同冻融格局的响应特征,总结了不同气候环境条件及生境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和生产力、根系生长及其对水分和温度胁迫响应等的生理生态表现,同时对当前土壤冻融与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释,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频繁的土壤冻融作用将强烈改变植被生态格局和功能,并指出这种改变在高寒生态系统中表现将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冻融 生态过程 环境胁迫植被响应 高寒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模式对中国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和产量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魏翠兰 曹秉帅 +1 位作者 韩卉 谷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0-196,共7页
优化施肥模式是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确保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模式(施肥类型、施肥量和分施次数)对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了29个同行评议研究论文,共109组有效的... 优化施肥模式是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确保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模式(施肥类型、施肥量和分施次数)对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了29个同行评议研究论文,共109组有效的配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化肥、有机肥替代和缓释肥替代分别增加氮素径流损失量N 6.73、1.21和3.40 kg/hm^(2)。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和缓释肥替代分别显著降低82.0%和49.5%的氮素径流损失,而对作物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单施化肥处理的氮素径流损失率(4.34%)显著高于有机肥替代(2.33%)和缓释肥替代(2.04%)。施肥量的影响表现为,当施肥量低于N 240 kg/hm^(2)时氮素径流损失量没有明显差异,95%置信区间范围在N 4.40~6.96 kg/hm^(2);而施肥量高于N 240 kg/hm^(2)时氮素径流损失量显著增加,95%置信区间范围增加为N 7.17~11.25 kg/hm^(2)。当稻田的施肥量为N 120~180 kg/hm^(2)时,可有效降低氮素径流损失,同时维持较高的作物产量。化肥分施次数也对氮素径流有显著影响,与氮肥一次性施入相比,分施显著降低了氮素的径流损失量和损失率,其中2、3和4次分施的氮素径流损失率均值分别为1.87%、3.54%和3.21%,显著低于单次施用的10.20%。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制定稻田氮素管理方案、减少氮素径流损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肥 氮素径流损失 产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态氮异化还原机制及其主导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3
作者 杨杉 吴胜军 +4 位作者 蔡延江 周文佐 朱同彬 王雨 黄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24-1232,共9页
硝态氮(NO_3^-)异化还原过程通常包含反硝化和异化还原为铵(DNRA)两个方面,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途径,其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硝态氮的利用和环境效应(如淋溶和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反硝化和DNRA过程在反应条件、产物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常会... 硝态氮(NO_3^-)异化还原过程通常包含反硝化和异化还原为铵(DNRA)两个方面,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途径,其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硝态氮的利用和环境效应(如淋溶和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反硝化和DNRA过程在反应条件、产物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常会呈现出协同与竞争的交互作用机制。综述了反硝化和DNRA过程的研究进展及其二者协同竞争的作用机理,并阐述了在NO_3^-、pH、有效C、氧化还原电位(Eh)等环境条件和土壤微生物对其发生强度和产物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应在产生机理、土壤环境因素、微生物学过程以及与其他氮素转化过程耦联作用等方面亟需深入研究,以期增进对氮素循环过程的认识以及为加强氮素管理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异化还原 反硝化 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DNRA) N_2O 协同竞争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车桑子种子休眠与萌芽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雪梅 闫帮国 +1 位作者 刘刚才 方海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5-380,共6页
为明确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L.)Jacq.]种子的休眠特性和地理变异特性,测定了云南省元谋县凉山乡(属北亚热带区)和坝区苴林乡(属南亚热带区)车桑子种子形态,观察了种子的休眠特性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两地的车桑子种子都具有物理休... 为明确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L.)Jacq.]种子的休眠特性和地理变异特性,测定了云南省元谋县凉山乡(属北亚热带区)和坝区苴林乡(属南亚热带区)车桑子种子形态,观察了种子的休眠特性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两地的车桑子种子都具有物理休眠特性,经热水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未处理的种子(P=0.001)。两地种子在长、宽、长/宽以及种子百粒重上十分接近,其萌发特征和幼苗生长特征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坝区苴林乡和凉山乡种子并未发生地理变异,两地均适合车桑子采种,但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休眠破除,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桑子 种子 休眠 变异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车桑子光合生理特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雪梅 刘泉 +2 位作者 闫帮国 赵广 刘刚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615-8629,共15页
氮磷养分是限制干热河谷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不同土壤上植物受到的养分限制类型不同。光合作用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土壤上氮磷养分添加对干热河谷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还没有报道。因此,以干热河谷优势植物——车桑子为研究对... 氮磷养分是限制干热河谷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不同土壤上植物受到的养分限制类型不同。光合作用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土壤上氮磷养分添加对干热河谷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还没有报道。因此,以干热河谷优势植物——车桑子为研究对象,在元谋县不同海拔处采集土壤,设置加氮(+N)、加磷(+P)、氮磷同时添加(+NP)和不添加(CK)四个处理,研究车桑子光合响应曲线、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规律,并探讨光合响应特征与车桑子生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海拔土壤上,车桑子光合生理特性对氮磷添加具有不同的响应。在低海拔燥红土上,氮添加处理(+N和+NP)提高了车桑子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PSII活性;中海拔紫色土上,+NP促进了车桑子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提高;高海拔黄棕壤上,+N处理降低了车桑子净光合速率和PSII活性,而磷添加处理(+P和+NP)提高了车桑子净光合速率。2)车桑子光合特性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取决于土壤的养分限制类型,限制性养分添加可以提高车桑子的净光合速率。3)燥红土上+P以及黄棕壤上+N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降低更大程度上归于可变荧光Fv的减少而不是最小荧光F0的增加,可减少养分限制对光系统II造成的伤害。4)三种土壤类型上车桑子的叶绿素含量和组成差异极显著,相比于燥红土和紫色土,黄棕壤上车桑子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更高,而叶绿素a/b显著更低。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车桑子光合能力受到氮和磷的共同调节,不同土壤上光合生理特性的响应可增强植物对限制性养分的适应性,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车桑子 氮磷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和种植密度对干热河谷车桑子生长性状及种内相互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雪梅 闫帮国 +1 位作者 史亮涛 刘刚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767-7776,共10页
水分是干热河谷植物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种植密度增加也会引起植物生长的资源限制,两者交互作用下植物生长性状及种内关系的变化特征还不清楚。以干热河谷优势植物——车桑子为研究对象,根据元谋干热河谷年均生长季降雨量设置3... 水分是干热河谷植物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种植密度增加也会引起植物生长的资源限制,两者交互作用下植物生长性状及种内关系的变化特征还不清楚。以干热河谷优势植物——车桑子为研究对象,根据元谋干热河谷年均生长季降雨量设置3种水分梯度:高水分、中水分和低水分,同时在各水分梯度下设置4个种植密度:1、2、4、9株/盆,探究水分、种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车桑子生长性状、生物量分配及种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水分条件下,车桑子生长和水分生理受到抑制,但车桑子在较低的叶水势下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相对含水量;(2)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车桑子总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显著增加了枯叶生物量比例,低水分和中水分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对总生物无显著影响;而高水分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显著提高了车桑子总生物量;(3)低水分显著增加了茎、叶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将更多生物量分配到叶,而种植密度增加显著降低了茎、叶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增加了茎的生物量分配;(4)通过相对邻体效应的计算,各处理条件下,车桑子种内关系均表现为竞争作用,并且,这种竞争作用的强度随水分的减少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密度条件下(9棵/盆),增加水分不会减轻种内竞争作用。综上,水分和种植密度均会对车桑子个体的生理生长产生影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水分和种植密度对车桑子个体产生的资源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种植密度 干热河谷 车桑子 生理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杜鹃属植物种子形态特征对萌发的影响
7
作者 李识君 张瑶瑶 +3 位作者 汪月凤 王灵军 王吉高 赵学春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77-86,共10页
杜鹃属植物为黔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种质资源,存在种群老化、结构不稳定、生境零碎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杜鹃属植物种群的天然更新。为验证种子形态对杜鹃属植物萌发和种群更新是否存在限制作用,本研究以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的4种优势杜鹃... 杜鹃属植物为黔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种质资源,存在种群老化、结构不稳定、生境零碎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杜鹃属植物种群的天然更新。为验证种子形态对杜鹃属植物萌发和种群更新是否存在限制作用,本研究以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的4种优势杜鹃种群为对象,研究杜鹃植物种子的产量、形态、大小和重量对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子长度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与萌发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种子的C组(长度>1.5 mm)和B组(1.1 mm<长度<1.5 mm)的萌发指标显著高于A组(长度<1.1 mm)。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幼苗的根与芽的长度均呈现C组>B组>A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千粒重和种子大小指数是影响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北地区 杜鹃属植物 种子形态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对水稻中汞/甲基汞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卞永荣 朱波 +6 位作者 程虎 谷成刚 宋洋 杨兴伦 王芳 叶茂 蒋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稻米对甲基汞的累积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本文通过施用厌氧腐熟有机肥的盆栽试验,探讨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中汞-甲基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水稻土中甲基汞含量显著增加,对照(10.43μg/kg)<1%豆饼粉肥(16.80μg/kg)<1%鱼粉... 稻米对甲基汞的累积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本文通过施用厌氧腐熟有机肥的盆栽试验,探讨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中汞-甲基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水稻土中甲基汞含量显著增加,对照(10.43μg/kg)<1%豆饼粉肥(16.80μg/kg)<1%鱼粉肥(24.10μg/kg)<2%豆饼粉肥(33.53μg/kg)<2%鱼粉肥(38.46μg/kg),可能是施加有机肥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了酶活性,导致水稻土中甲基汞含量增加。有机肥施用后,水稻不同部位总汞累积差异显著,根部最高(2 812.83μg/kg),其次是糙米(336.78μg/kg)和茎叶(300.44μg/kg)。有机肥施用后,水稻不同部位累积甲基汞的能力不同,表现为糙米(180.06μg/kg)>根(59.71μg/kg)>茎叶(38.97μg/kg)。不同有机肥的施用均增加籽粒中甲基汞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增加量表现为1%豆饼粉肥(16.1%)<1%鱼粉肥(19.3%)<2%豆饼粉肥(41.5%)<2%鱼粉肥(57.9%)。同时稻米中甲基汞含量与水稻土中甲基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机肥施用增加汞污染土壤水稻中汞与甲基汞累积,其可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汞 水稻 有机肥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大型梯级水库对水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陆传豪 董先勇 +1 位作者 唐家良 刘刚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3,共8页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流域内新建了一系列梯级水库,但这些水库对该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尚不清晰。作者研究旨在分析金沙江流域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大型梯级水库建设对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利用...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流域内新建了一系列梯级水库,但这些水库对该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尚不清晰。作者研究旨在分析金沙江流域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大型梯级水库建设对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利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该流域1965-2016年的水沙监测数据,以及近年来对梯级水库冲淤情况的监测结果,结合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中上游的水沙输出呈上升趋势,1998年之后其年均径流和输沙较之前分别提高15.27%和5.01%,该类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待加强;下游攀枝花至白鹤滩区间(不含雅砻江)产沙量占流域总量的36.40%,是金沙江流域的主产沙区,也是控沙的核心区域;下游输沙呈显著减少趋势,1998年后下游年均输沙减少38.55%,这主要归因于中下游河段溪洛渡、向家坝等一系列梯级水库的建设和运行,与此同时该地区水土保持工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减沙效应。本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水沙的时空变化复杂,大型梯级水库对金沙江下游出口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在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水沙变化 河流冲淤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波动和氮浓度变化对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荣阳 刘刚才 +2 位作者 胡万里 付斌 陈安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378-5386,共9页
为探索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及水位波动对土壤剖面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洱海近岸农田原状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模拟常规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位波动(SND)和持续淹水(SNF),以及无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位波动(0ND)后土壤剖面氮浓... 为探索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及水位波动对土壤剖面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洱海近岸农田原状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模拟常规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位波动(SND)和持续淹水(SNF),以及无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位波动(0ND)后土壤剖面氮浓度和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探讨了土壤因子与功能基因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SNF、SND和0ND处理较试验前土壤剖面中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分别降低了44%、21%和30%,NO_(3)^(−)-N浓度分别降低了55%、28%和38%.同时,0ND和SNF处理较SND处理土壤剖面中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分别降低20%和1%,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丰度则分别增加68%和7%,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分别降低34%和增加23%,土壤含水率(MC)、NH_(4)^(+)-N、NO_(3)^(−)-N和TDN均为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土壤剖面持续淹水会显著降低溶解性氮浓度,浅层地下水波动及水中氮浓度引起的土壤剖面干湿交替和氮浓度变化是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转化功能基因 土壤剖面 干湿交替 浅层地下水位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胡冬妮 董志新 朱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为明确紫色土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农学与环境效应,减少紫色土氮素面源污染,进一步为紫色土化肥“零增长”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紫色土坡地养分管理长期试验平台,结合自由排水采集器(Free-drain Lysimeter)定位观测,研究紫色土坡耕地小麦-... 为明确紫色土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农学与环境效应,减少紫色土氮素面源污染,进一步为紫色土化肥“零增长”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紫色土坡地养分管理长期试验平台,结合自由排水采集器(Free-drain Lysimeter)定位观测,研究紫色土坡耕地小麦-玉米轮作期间(2012—2013年)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土壤无机氮动态、作物产量、氮素流失路径与总量。等氮下设置5个施肥处理:单施化学氮肥(N)、常规化肥(NPK)、猪厩肥(猪厩肥替代100%的化肥氮,OM)、猪厩肥与氮磷钾配施(猪厩肥替代30%的化肥氮,OMNPK)、秸秆还田与氮磷钾配施(秸秆替代15%的化肥氮,CRNPK),以不施肥(NF)为对照。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壤中流流量占总径流量的54.5%~84.6%,随壤中流淋失的氮占氮流失总量的90.6%,以壤中流为介导的氮淋失是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的首要途径,且氮淋失量高达12.53~76.72 kg(N)·hm^(-2),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农田氮淋失量,紫色土地区是氮淋失的热点区域。与常规施肥(NPK)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显著降低紫色土氮素流失量,其中猪厩肥(OM)、猪厩肥与氮磷钾配施(OMNPK)、秸秆还田与氮磷钾配施(CRNPK)总氮素流失量分别减少32.1%(P<0.05)、27.5%(P<0.05)与21.2%(P<0.05),其关键机制在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淋失的减控作用,通过壤中流淋失的氮素分别减少32.0%(P<0.05)、26.7%(P<0.05)与18.0%(P<0.05);此外,氮流失系数分别降低44.8%、38.5%及24.3%,玉米-小麦轮作系统年产量分别增加23.0%、17.8%及4.1%。因此,长期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在减量施用化肥的基础上保证作物产量,同时显著降低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风险,是当前紫色土坡耕地可推荐的减氮增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壤中流 氮流失 氮淋失 有机肥 优化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姜黑土钙质结核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谷丰 陈雪娇 +2 位作者 魏翠兰 周明华 李保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80,共8页
钙质结核是砂姜黑土重要的成土特征,直接影响土壤结构和水分运移,但目前关于钙质结核对土壤持水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尺度,而且报道较少。基于此,该研究在田间尺度上研究了钙质结核剖面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 钙质结核是砂姜黑土重要的成土特征,直接影响土壤结构和水分运移,但目前关于钙质结核对土壤持水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尺度,而且报道较少。基于此,该研究在田间尺度上研究了钙质结核剖面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钙质结核主要分布在20cm以下的土层,其含量和粒径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80~100 cm土层钙质结核质量分数可达11.42%。2~5、>5~8、>8~30 mm的钙质结核饱和含水率分别为0.25、0.22和0.20 cm^(3)/cm^(3),均远低于土壤饱和含水率。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萎蔫点均随钙质结核含量的提高而逐渐降低。但是含钙质结核土层土壤有效持水量与钙质结核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钙质结核有利于改善砂姜黑土黏重的土壤质地。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砂姜黑土水分运动规律及中低产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颗粒 砂姜黑土 钙质结核 空间分布 持水性 水分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草地细根对土壤养分的贡献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吉高 汪依妮 +5 位作者 陈超 李舟 王昭懿 金宝成 张乾 赵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321,共9页
细根分解和周转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为探明不同石漠化程度天然草地细根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于2017年3月至次年1月,采用土柱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天然草地的细根生物量、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 细根分解和周转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为探明不同石漠化程度天然草地细根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于2017年3月至次年1月,采用土柱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天然草地的细根生物量、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草地的细根生物量随季节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3355.65、2944.02 g/m^(2)和1806.80 g/m^(2)。细根分解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分解300天后的残留率均低于50%。细根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释放过程具有显著不同,释放模式最终均表现为“释放”,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细根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2.46—161.08、0.24—3.88、0.08—0.32、0.15—2.78 g/m2。随石漠化程度的加剧,细根生物量和分解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归还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草地 细根分解 养分释放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地区不同杜鹃灌丛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昭懿 王灵军 +7 位作者 田晓龙 张乾 王吉高 帅洪刚 陈芬 刘敏 金宝成 赵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3-701,共9页
为探明黔西北地区不同杜鹃灌丛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本研究以5个不同的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5个群落共有33种植物,属16科23属,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有27种和6种;优势种和共优势种植物... 为探明黔西北地区不同杜鹃灌丛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本研究以5个不同的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5个群落共有33种植物,属16科23属,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有27种和6种;优势种和共优势种植物分别为小果珍珠花、小果珍珠花+露珠杜鹃、小果珍珠花+露珠杜鹃、露珠杜鹃、露珠杜鹃+黄山杜鹃。5个杜鹃灌丛群落灌木层的α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灌木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露珠杜鹃+黄山杜鹃灌丛群落(V)最大,小果珍珠花灌丛群落(I)最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小果珍珠花+露珠杜鹃灌丛群落(II)最大,小果珍珠花灌丛群落(I)最小。露珠杜鹃+黄山杜鹃灌丛群落(V)有进一步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趋势。杜鹃属植物覆盖度大的临近群落的Whittaker指数、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值均较覆盖度小的临近群落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灌丛 群落结构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梯度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15
作者 耿晓东 旭日 魏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452,共8页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重要的草地类型之一。目前增温对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在不同尺度的增温条件下,温室气体通量的响应尚不明确。因此,设置多梯度增温实验,模拟未来不同幅度增幅情况,对预测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重要的草地类型之一。目前增温对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在不同尺度的增温条件下,温室气体通量的响应尚不明确。因此,设置多梯度增温实验,模拟未来不同幅度增幅情况,对预测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地认识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假设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周转速率在增温条件下随增温梯度而加快。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高寒草甸,采用开顶箱法(Open-top chambers,OTCs)设置对照(T0,不增温)以及4个不同程度的增温处理(T1、T2、T3、T4,分别增温1、2、3、4℃),结合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增温处理后的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同步观测。对3个生长季(2013—2015年)进行连续观测发现:(1)地下5 cm土壤3年的平均温度相对于对照处理分别增加1.73℃(T1)、1.83℃(T2)、3.03℃(T3)和3.53℃(T4);(2)高寒草甸生长季平均呼吸(CO_2)为(42.6±9.11)mg·m^(-2)·h^(-1),同时具有较强的CH_4吸收能力,达到(-47.96±8.76)μg·m^(-2)·h^(-1),其N_2O通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为(0.3±0.46)μg·m^(-2)·h^(-1);(3)在高寒草甸生长季,温室气体通量与温度以及水分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增温未能显著改变生长季温室气体平均通量。以上结果表明,增温所引起的其他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伴随不同梯度增温下土壤水分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高寒草甸在短期内进行内部调节,并维持温室气体通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高寒草甸 呼吸 甲烷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