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粒病毒科烈性病毒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丽丽 龚睿 +1 位作者 吴跃伟 刘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71-877,共7页
目的为全面了解国际沙粒病毒科烈性传染病病毒领域研究现状及态势,为本国新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控及生物安全提供情报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本国《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的危害程度为第一类的8种沙... 目的为全面了解国际沙粒病毒科烈性传染病病毒领域研究现状及态势,为本国新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控及生物安全提供情报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本国《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的危害程度为第一类的8种沙粒病毒科烈性传染病病毒为研究对象,进行热点和趋势分析。结果共采集到8种沙粒病毒科烈性病毒领域的相关文献1840篇,其中对拉沙热病毒研究的文献最多,达1243篇。国际上对沙粒病毒科烈性传染病病毒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根廷、德国等在该领域参与度很高,发表相关文献数分别为892、387、186篇,本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共33篇,排名第13;研究机构发表相关文献数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分别发表237、229、164篇。该领域研究方向和热点主要有:病毒流行病学和生物安全问题,病毒遗传及致病机制,病毒治疗,病毒药物、疫苗研发以及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结论沙粒病毒科烈性传染病在本国发生较少,但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该科病毒高度关注,本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较落后,需加强相关研究以防范疫情及潜在的国家生物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粒病毒科 拉沙热病毒 鸠宁病毒 新发感染病 新发传染病 烈性传染病 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疱疹病毒感染及抗疱疹病毒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慧玲 陈军刚 何灿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9-724,共6页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es)是一类有包膜、基因组为双链DNA的病毒。目前发现的能感染人的疱疹病毒有8种,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2,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es)是一类有包膜、基因组为双链DNA的病毒。目前发现的能感染人的疱疹病毒有8种,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2,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感染 抗疱疹病毒药物 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高低危基因型感染子宫颈组织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其差异 被引量:3
3
作者 齐淑贞 张国成 +7 位作者 张津萍 曾学思 曹元华 钟铭英 陶小华 刘彤云 王千秋 杨荣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7-602,共6页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子宫颈组织后蛋白质组表达情况,探讨高、低危基因型感染子宫颈组织后表达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对HPV高危基因型感染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低危基因型感染的子宫颈尖锐湿疣和正常对...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子宫颈组织后蛋白质组表达情况,探讨高、低危基因型感染子宫颈组织后表达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对HPV高危基因型感染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低危基因型感染的子宫颈尖锐湿疣和正常对照的子宫颈上皮组织进行两两比较,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对3组26个差异蛋白质点的分析共获得了22张肽质量指纹图,搜索后得到18个与其相匹配的蛋白质点。通过查询NCBInr数据库获得初步鉴定的18个蛋白质功能信息,主要与细胞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分泌、细胞骨架构建及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等相关。结论高、低危基因型HPV感染子宫颈组织后蛋白质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尖锐湿疣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分析 比较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菌丝体杆形病毒的RT-PCR检测及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春乐 张忠信 +3 位作者 应国华 吕明亮 薛振文 李伶俐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2,共4页
根据GenBank公布的香菇杆形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登录号:GQ372842)设计引物,建立了香菇菌丝体病毒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方法,浙江省的36个香菇栽培菌株的菌丝体经鉴定,... 根据GenBank公布的香菇杆形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登录号:GQ372842)设计引物,建立了香菇菌丝体病毒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方法,浙江省的36个香菇栽培菌株的菌丝体经鉴定,菌株988、939、937、9319、868、66和WL-3的菌丝体不含杆形病毒;菌株灵的菌丝体可能含有杆形病毒;另外28个香菇菌株的菌丝体可能感染杆形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菌丝体 杆形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病毒71型2C蛋白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5
作者 郑方亮 王励 +3 位作者 于亮 郑振华 郑才尚 刘宏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0-14,共5页
肠道病毒71型(EV71)的非结构蛋白2C(P2C)在病毒复制周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备P2C的特异性抗体,对研究P2C的生物学功能以及EV71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验将2C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上,在大肠埃希菌BL... 肠道病毒71型(EV71)的非结构蛋白2C(P2C)在病毒复制周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备P2C的特异性抗体,对研究P2C的生物学功能以及EV71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验将2C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上,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出重组蛋白r P2C,进一步优化原核表达条件,在温度为30℃,诱导剂IPTG浓度为1 mmol/L时,蛋白表达量最高,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直接将获得的r P2C通过SDS-PAGE分离后免疫新西兰兔,制备EV71病毒P2C的兔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该抗体在110 000稀释比例下仍能很好地识别原核表达的r P2C。同时该抗体也能很好地检测到EV71感染RD细胞中的P2C。因此,实验制备出的抗P2C抗体特异性强、效价高,为后续P2C功能的研究以及EV71病毒检测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71病毒 2C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动蛋白抑制了杆状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的转录与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贾蕴莉 余泽华 陈新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29-834,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肌动蛋白在杆状病毒感染晚期的作用,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表达多角体基因、肌动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的重组病毒vAc-ph/70GA,同时构建对照病毒vAc-ph.实验发现,重组病毒vAc-ph/70GA感染Sf9细胞后能持续表达肌动蛋... 为进一步研究肌动蛋白在杆状病毒感染晚期的作用,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表达多角体基因、肌动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的重组病毒vAc-ph/70GA,同时构建对照病毒vAc-ph.实验发现,重组病毒vAc-ph/70GA感染Sf9细胞后能持续表达肌动蛋白,但不能形成多角体,vAc-ph则能形成多角体.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vAc-ph/70GA感染晚期,细胞内没有多角体蛋白的表达;RT-PCR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多角体基因的转录被抑制.肌动蛋白的表达并没有影响vAc-ph/70GA对细胞的感染力.结果表明,晚期表达的外源肌动蛋白抑制了多角体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导致多角体不能正常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银纹夜蛾多核衣壳核型多角体病毒 肌动蛋白 多角体 多角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错配修复蛋白MutS和MutL的相互作用研究(英文) 被引量:7
7
作者 毕利军 张先恩 +1 位作者 周亚凤 张治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78-1184,共7页
MutL和MutS是DNA错配修复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修复蛋白.利用基因融合技术高效表达了MutL和MutS融合蛋白,并利用它们发展了一种研究二者相互作用的简便方法.融合蛋白MutL-GFP(Trx-His6-GFP-(Ser-Gly)6-MutL),MutL-StreptagⅡ(Trx-His6-(Se... MutL和MutS是DNA错配修复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修复蛋白.利用基因融合技术高效表达了MutL和MutS融合蛋白,并利用它们发展了一种研究二者相互作用的简便方法.融合蛋白MutL-GFP(Trx-His6-GFP-(Ser-Gly)6-MutL),MutL-StreptagⅡ(Trx-His6-(Ser-Gly)6-StreptagⅡ-(Ser-Gly)6-MutL)和MutS(Trx-His6-(Ser-Gly)6-MutS)被构建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收集菌体细胞、超声波破碎后离心取上清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有与预期分子质量相应的诱导表达条带出现,其表达量约占全细胞蛋白的30%且以可溶形式存在.利用固定化金属离子配体亲和层析柱分别纯化融合蛋白,其纯度达到90%.通过将MutS蛋白固定的方法研究两种MutL融合蛋白分别与MutS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只有MutS蛋白与含有错配碱基DNA分子结合后才与MutL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检测MutL融合蛋白标记的绿色荧光信号或酶学显色信号来鉴定相互作用的发生.建立的融合分子系统方法也为研究其他的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 Strep tagⅡ MUTS MUTL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毒株A/Duck/HuBei/3/2005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研究
8
作者 寇铮 李永东 +5 位作者 张忠 范兆军 唐霜 周艳红 陈绳亮 李天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97-602,共6页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株2005年从湖北省某县分离获得的禽流感病毒株(A/Duck/HuBei/3/2005)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序列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为H5N1亚型.HA蛋白在HA1和HA2连接处,含有连续多碱性氨基酸模体(-RRKKR-).根据进...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株2005年从湖北省某县分离获得的禽流感病毒株(A/Duck/HuBei/3/2005)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序列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为H5N1亚型.HA蛋白在HA1和HA2连接处,含有连续多碱性氨基酸模体(-RRKKR-).根据进化分析结果,分离株A/Duck/HuBei/3/2005的7个基因来源于2004~2005年湖南地区流行株(CK/HN/999/05,DK/HN303/04),但是PA基因片段发生了重排,来源于野禽.动物实验显示DK/HB/3/05对鸡和鸭均具有高致病性;对小鼠有较低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5N1亚型 基因组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荧光蛋白的光谱多样性及体外分子进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樊晋宇 崔宗强 张先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12-1120,共9页
从珊瑚中来源的各种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经过一系列体外进化,其波谱范围覆盖了570~655nm,极大地丰富了细胞内或体内光学成像的荧光探针.简要阐述了来源于Discosoma sp.,Entacmaea quadricolor,Anemonia sulcata,... 从珊瑚中来源的各种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经过一系列体外进化,其波谱范围覆盖了570~655nm,极大地丰富了细胞内或体内光学成像的荧光探针.简要阐述了来源于Discosoma sp.,Entacmaea quadricolor,Anemonia sulcata,Heteractis crispa,Actinia equina5种珊瑚的红色荧光蛋白的光学特征、结构、体外分子进化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荧光蛋白 分子进化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被引量:15
10
作者 樊晋宇 崔宗强 张先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67-774,共8页
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体内或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将荧光蛋白在合适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2个片段,这2个片段借助融合于其上的目标蛋白的相... 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体内或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将荧光蛋白在合适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2个片段,这2个片段借助融合于其上的目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彼此靠近,重新形成能具有活性的荧光蛋白.BiFC方法简单直观,既可以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定位相互作用蛋白质的位点.多色BiFC系统共用或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联用,还可以检测细胞内多个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 蛋白质相互作用 检测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荧光及双抗体夹心ELISA在人狂犬病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来晶 徐葛林 +3 位作者 王华林 吴杰 胡志红 周亦武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和双抗体夹心ELISA在人狂犬病检测中的应用。方法4例临床诊断狂犬病死亡患者的大脑、小脑、脑干、海马,分别于冰箱和甲醛固定后保存,用上述方法检测。感染狂犬病毒CVS株的鼠脑组织和急性胰腺炎死者脑组织分别作为阳性...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和双抗体夹心ELISA在人狂犬病检测中的应用。方法4例临床诊断狂犬病死亡患者的大脑、小脑、脑干、海马,分别于冰箱和甲醛固定后保存,用上述方法检测。感染狂犬病毒CVS株的鼠脑组织和急性胰腺炎死者脑组织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70℃保存的人脑和阳性对照狂犬病毒均为阳性,甲醛固定的人脑和阴性对照均为阴性。结论免疫荧光和双抗体夹心ELISA可用于人狂犬病检测,但脑组织要低温保存,不能用甲醛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狂犬病 法医学鉴定 免疫荧光 双抗体夹心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0-1规划问题的DNA计算模型(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强小利 曾波 +1 位作者 王子成 寇铮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55-2159,共5页
DNA计算是以DNA分子作为数据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在DNA计算中首要面对的问题是编码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双编码方法,利用这种编码方法可以使得在DNA计算的读解过程类似于DNA测序过程,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基于该编码方法所建立的DNA计算... DNA计算是以DNA分子作为数据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在DNA计算中首要面对的问题是编码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双编码方法,利用这种编码方法可以使得在DNA计算的读解过程类似于DNA测序过程,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基于该编码方法所建立的DNA计算模型可用于求解0-1规划问题,只需4次PCR反应即可读取问题的可行解.与其他DNA计算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 0-1规划问题 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死亡的法医学鉴定3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来晶 周亦武 +2 位作者 肖爱武 刘良 王华林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89-391,F0004,共4页
关键词 法医学鉴定 死亡原因 狂犬病 抗菌素治疗 注射狂犬疫苗 入院诊断 病毒性脑炎 流水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锚链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的基因构建及表达纯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立坚 冷艳 +1 位作者 李雨亭 谢卫红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7期26-28,66,共4页
用PCR方法获得甲基对硫磷水解酶(MPH)编码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ph-lc,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当OD600达到0.5~0.6时,用终浓度0.4 mmol·L-1的IPTG在30℃下诱导表达5 h,破碎离心后,利用Ni-NTA亲和... 用PCR方法获得甲基对硫磷水解酶(MPH)编码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ph-lc,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当OD600达到0.5~0.6时,用终浓度0.4 mmol·L-1的IPTG在30℃下诱导表达5 h,破碎离心后,利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得到具有活性的融合蛋白MPH-L,即在甲基对硫磷水解酶的C端连上了一段末端为半胱氨酸的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对硫磷水解酶 基因修饰 蛋白表达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与荧光成像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伟红 李炜 +1 位作者 张先恩 崔宗强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2期369-384,共16页
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分子荧光标记与生物成像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可以建立材料生物合成新方法,开发性能优异的荧光纳米材料和探针,发展新的荧光成像技术。合成生物学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多涉及荧光材料与探针的... 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分子荧光标记与生物成像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可以建立材料生物合成新方法,开发性能优异的荧光纳米材料和探针,发展新的荧光成像技术。合成生物学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多涉及荧光材料与探针的设计合成、对生物靶标分子进行定点改造和修饰、荧光探针和靶标分子的可控时空耦合等以实现生物分子的精准特异性标记。这些荧光纳米材料和生物分子标记技术可应用于细胞内分子的荧光标记、成像和动态示踪,可视化解析相关的关键分子事件,从而深入揭示细胞内分子运动机制和病原致病机理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荧光成像方面的应用,包括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合成量子点等荧光纳米材料与探针、对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精准标记及其用于病毒荧光成像和示踪。最后,也对该领域面临的问题如荧光杂合生物材料可控合成、分子原位多重标记等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合成生物学与荧光成像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推动荧光成像技术发展和进步,并拓展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生物探针 分子标记 荧光成像 病毒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