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川西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及其分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庄平
王飞
邵慧敏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1-797,803,共8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CZBZX-1)
四川省科技厅杜鹃花资源共享平台
-
文摘
通过青藏高原的川西地区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数量、地理分布型与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借助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这两个重要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分布格局的异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川西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具有较原始类群多、较高分类等级多、大类群多并与我国东部和狭义横断山联系较广泛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低;而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的藏东南地区具有较进化类群多、较低分类等级多、小类群多、特化强烈并主要与狭义横断山有较密切联系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高,且两地间近缘类群垂直替代现象明显。有关特征和现象与白垩纪晚期杜鹃花属起源地的温润气候、第三纪渐新世前后高原漫长的渐进抬升和第四纪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多次冰川的进退等三个地质历史节点和事件具有密切关联并相互对应。从而揭示了在共同的生物地质历史背景下,我国杜鹃花属植物地理区系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由东至西的趋异化过程与性质,并据此提出了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喜玛拉雅这个现代杜鹃花属植物分布中心内,可勾勒出三块具有明显分异的核心分布区,即川西—滇东北区、滇西北—滇西区、藏东南—藏南区。
-
关键词
川西
藏东南
分布型
垂直分布
杜鹃花属
-
Keywords
W-Sichuan
SE-Tibet
distribution type
vertical distribution
Rhododendron
-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地理分布型及其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33
- 2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CZBZX-1)
四川省科技厅杜鹃花资源共享平台~~
-
文摘
依据植物分类学和地理学研究成果,尤其是从中国东部到西端喜玛拉雅杜鹃花类群分布及其现代与历史环境变化和规律,在已有的3个亚属级分布型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由7组和49亚组构成的11个杜鹃花属组与亚组级分布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布型体系展示了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在我国东部到西端的4个基本地理单元的分布面貌,尤其是展示了以杜鹃花亚属和常绿杜鹃亚属为主的不同大小、不同性质与不同进化程度的亚组级单位在上述分布体系中的位置与数量分布,从而揭示了我国东西向地形阶地由低到高和新生代以来生物地史由较稳定区到巨变区延展变化对杜鹃花属类群分布格局带来的巨大影响。指出,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的组与亚组级中的大类群、较广布群、原始群和常绿杜鹃类群的分布区或集中分布区偏向狭义横断山及其以东;反之,小类群、狭域与特有群、进化类群和有鳞类群的分布区或分布重心偏向(狭义)横断山及其以西。川西山地、狭义横断山、喜玛拉雅山既是杜鹃花属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某些类群扩散、迁移的地理屏障,对我国现代杜鹃花分布区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东西向的地理环境变化是我国杜鹃花植物属下类群及其分布型变化的主轴。
-
关键词
杜鹃花属
地理分布型
组与亚组
中国
-
Keywords
Rhododendr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ype
sect and subsect
China
-
分类号
Q948.2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32种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杂交的可育性研究
被引量:12
- 3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66-1580,共15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项目(CZBZX-1)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NZ0031)~~
-
文摘
为探索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杂交的可育性规律,该文对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杜鹃亚属(subgen. Rhododendron)及马银花亚属(subgen. Azaleastrum)、映山红亚属(subgen. Tsutsusi)和羊踯躅亚属(subgen. Pentanthera)的亚属间杂交进行了研究,共涉及杜鹃花属植物5亚属15亚组32种,杂交组合118个。结果表明:(1)杜鹃花属植物的亚属间杂交存在明显的生殖障碍,其可育性水平与亚属及其类群组合有关,高、中、低与不育比例为2∶16∶8∶92,可育比例仅20.0%,杜鹃亚属与马银花亚属等4个亚属级组合杂交未显现可育性。(2)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对亚属间杂交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类群组合有明显的向性。以杜鹃亚属做母本与常绿杜鹃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杂交的可育组合比高于反交,且在有关大王杜鹃、粘毛杜鹃、露珠杜鹃和马缨花的杂交中也是如此,但与银叶杜鹃亚组杂交正好相反;另外,12对单向可育组合,分布于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等4类亚属级杂交组合中。(3)杜鹃花属的亚属间杂交不亲和与败育现象明显,不可育组合百分率占80%,不能坐果是败育的主要表征,所有可育组合的绿苗率比值和单位种子数比值无一例达到相应母本的自然授粉水平。(4)双亲系统分类上的关系对亚属间可交配性具有重要影响并与可育程度一致,染色体倍性也有一定的作用。(5)有关研究为探索和认识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进化遗传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考,银叶杜鹃亚组可能是解释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进化遗传联系的重要类群,杜鹃亚属的多鳞杜鹃可能与常绿杜鹃亚属具有广泛的血亲关系,其中多鳞杜鹃与岷江杜鹃彼此为生态相邻种并有可能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有遗传渗透,百合花杜鹃和毛肋杜鹃分别与映山红亚属、腺果杜鹃与马银花亚属,越峰杜鹃和繁花杜鹃分别与映山红亚属,大白杜鹃与羊踯躅亚属间的联系均需要深入研究。
-
关键词
可交配性
单向不亲和
杂种败育
远缘杂交
亚属间杂交
杜鹃花属
-
Keywords
crossability
unilateral incompatibility
hybrid sterilit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ter-subgenus cross
Rhododendron
-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23种常绿杜鹃亚属植物种间杂交的可育性研究
被引量:9
- 4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45-1557,共13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项目(CZBZX-1)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NZ0031)~~
-
文摘
该文对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的12个亚组23种杜鹃花的64个杂交组合进行了研究,包括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 Argyrophylla)及同亚属的其他10个亚组[杯毛杜鹃亚组(subsect. Falconera)、弯果杜鹃亚组(subsec. Campylocarpa)、麻花杜鹃亚组(subsect. Maculifera)、粘毛杜鹃亚组(subsect. Glischra)、露珠杜鹃亚组(subsect. Irrorata)、大理杜鹃亚组(subsect. Taliensia)、树形杜鹃亚组(subsect. Arborea)、蜜腺杜鹃亚组(subsect. Thomsonia)、星毛杜鹃亚组(subsect. Parishia)、火红杜鹃亚组(subsect. Neriiflora)]。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亚属内的异种杂交具有很高的可育性,在64个杂交组合中可育与高可育组合56个(占87.5%),无弱可育等级。(2)不亲和与败育组合8个,不能坐果(Cab)、不能结实(Sab)和结实不发芽(Sng)之比为3∶1∶4,并与杂交双亲的亲缘有一定关联,初步推断同时存在前合子期不亲和(pre-zygotic incompatibility)与后合子期败育(post-zygotic abortion)的情形。(3)与相应的自然授粉比较,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可育性降低,但有15个组内与组间杂交组合表现了某种"超亲和"现象,尽管不能完全排除人工杂交对于结实与可育性的加强作用。(4)常绿杜鹃亚属内不同种类间杂交,存在双向可育与单向不育(unilateral sterility)现象,但未见双向不育情况。
-
关键词
常绿杜鹃亚属
亚属内杂交
亲和性
可育性
杜鹃花属
-
Keywords
subgen.Hymenanthes
intra-subgenus cross
compatibility
fertility
Rhododendron
-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杜鹃花属植物种间杂交向性研究
被引量:7
- 5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81-1286,共6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项目(CZBZX-1)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NZ0031)~~
-
文摘
为探讨杜鹃花属植物种间杂交的向性特征,依据该属5亚属、3组、12亚组、32种、33对正反交组合与自交性质清楚的186个杂交组合,对有关向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杜鹃花属植物种间杂交由双向可育→单向不育→双向不育的比率变化与其亲本的系统位置由原始→进化以及双亲间的亲缘关系由密切→疏远同向;原始的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 )内种间比较进化的杜鹃亚属(Subgen. Rhododendron )内易于杂交,而该两亚属之间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其亚属间杂交的可育比率也高于其他亚属间杂交。(2)在进化维度上,该属植物的种间杂交单向不育通常无固定的亲本搭配方向,但常绿杜鹃亚属内(Intra-Subgen. Hymenanthes , Intra-HY)、杜鹃亚属内(Intra-Subgen. Rhododendron , Intra-RH)和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Subgen. Tsutsus × Subgen. Pentanthera )间的杂交搭配,有一定的倾向性。(3)种间杂交可育性与自交特性不同的亲本搭配方式相关,可育性大小的总倾向是SC × SC>SI × SC≥SC × SI>SI × SI,其生殖进化方向是从自交亲和(SC)到自交不亲和(SI),并伴随异交生殖隔离的加强。(4)细胞不育和多倍体是引起单向不育的两个重要原因,SI亲本的介入会大幅度地增加种间杂交的不育比率。
-
关键词
杂交向性
正反交
亲和性
不育性
杜鹃花属
-
Keywords
hybrid direction
reciprocal cross
compatibility
sterility
Rhododendron
-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10种杜鹃亚属植物种间杂交的可育性研究
被引量:6
- 6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58-1565,共8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项目(CZBZX-1)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2013NZ0031)~~
-
文摘
为探索杜鹃花亚属内异种杂交的可育性及其规律,对杜鹃亚属有鳞大花亚组(subsect. Maddenia)、三花杜鹃亚组(subsect. Triflora)、亮鳞杜鹃亚组(subsect. Heliolepida)及腋花杜鹃亚组(subsect. Scabrifolia)等4亚组10个杜鹃花种类的22个杂交组合(其中18个数据完整组合)的可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所涉及的杜鹃亚属不同亚组间及三花杜鹃亚组内杂交均较困难,在18个数据完整组合中高可育与可育组合比率明显偏低,不育比率高(55.6%)。(2)在10个不可育或败育组合中,不能坐果(Cab型)、不能结实(Sab型)和可结实而种子不能发芽(Sng型)的数量分布为6∶1∶3,其不亲和或败育发生的阶段可能涵盖了从前合子期到后合子期的整个阶段。(3)亲本一方为多倍体组合的可育率(41.6%),尤其是母本为多倍体时,比二倍体组合的可育率(50.0%)低且无高可育组合出现,部分印证了倍性是导致该亚属植物不同种类杂交不亲和、不育与育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亚组间杂交的可育率(16.7%)明显低于亚组内(三花杜鹃亚组内,58.3%)。(4)与相应的母本自然授粉结果相比,杂交明显导致多数可育组合绿苗率比率和单位可育种子数量比率的大幅度下降,这是双亲遗传差异及多倍体亲本介入后所导致的杂交衰退hybrid weakness现象。(5)在多倍体作母本的情况下,杂交单向不育或非对称遗传渗透现象明显。
-
关键词
杜鹃亚属
亚属内杂交
多倍体
不亲和
败育
杜鹃花属
-
Keywords
subgen
Rhododendron
intra-subgenus cross
polyploidy
incompatibility
sterility
-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37种杜鹃花属植物在迁地保育下的自然授粉研究
被引量:12
- 7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47-958,共12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CZBZX-1)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NZ0031)~~
-
文摘
该文对主要栽培在四川都江堰龙池基地(海拔1 700 m)及玉堂基地(海拔700 m)和峨眉山生物试验站(海拔805 m)的5亚属15亚组37种杜鹃花属植物的自然授粉开展了为期4 a的数据采集与研究。以绿苗率(Gs)为主要指标,绿苗系数(Gc)、坐果率(St)和单位可育种子数(Sf)为辅助指标,初步揭示了迁地保育条件下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授粉的育性适应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除黄花杜鹃(Rhododendron lutescens)未形成种子外,受试的其他36个杜鹃花种类均能在其保育地点上不同程度地完成从种子(幼苗)到种子的生命循环,其中高可育型24种、可育型11种、弱育型1种。(2)上述4项指标,尤其是保育条件与原生地条件下同种的绿苗率、绿苗系数和单位能育种子数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地反映育性适合度的差异情况。(3)在上述具有不同程度可育性的36种杜鹃花中,有24种有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其成因可能为不同程度的自交和花期重叠的同亚组到不同亚组异种间自然交配所引起的遗传不适,由于遗传选择的限制或胁迫,这种现象在一些开花个体有限的种类中尤为突出,因此保证最小存活种群(the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MVP)对于该属植物迁地保育至关重要。(4)杜鹃花属的特定种类可能存在一个受种性制约的单位种子数量幅度和上限,即不同的类群与种类的单位种子数量存在差异。(5)为探索自交和种间杂交提供了认识起点和参照,并提出了有关杜鹃花属植物可育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
关键词
迁地保育
自然授粉
可育性
综合评价
杜鹃花属
-
Keywords
ex-situ conservation
natural pollination
ferti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hododendron
-
分类号
Q949.9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杜鹃花属植物杂交不亲和与败育分布研究
被引量:5
- 8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81-1587,共7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项目(CZBZX-1)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NZ0031)~~
-
文摘
该研究以杜鹃花属5亚属3组17亚组38种,计109个不育组合及91个可育组合的杂交结果为依据,对4个杂交不亲和指标与败育系数及败育频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杜鹃花属不同类群间杂交的不育组合比例约为54.5%,其不亲和与败育包括不能坐果(capsul aborted,Cab型)、坐果但不能形成种子(seed aborted,Sab型)和能形成种子但不能发芽(seed not germinated,Sng型) 3种情况,其中Cab与Sab类型均可能是前合子期不亲和与后合子期不亲和的复合表征,Sng型则可以肯定为后合子期种子发育阶段败育的情况,Cab∶Sab∶Sng=81∶13∶15;而可育组合中部分败育苗无疑属于"杂种不活hybrid inviability"的败育类型。(2)有关不育类型的分布与杜鹃花属植物亲本类群及其分类与亲缘关系具有明显关联,从同一亚组内、同一亚属内到不同亚属间杂交的不育类型的分布呈Sng型→Sab型→Cab型增加的趋势,杂交双亲分类上亲缘关系越密切Sng型的频度越高,反之关系越疏远Cab型的频率越高,亚属间远交往往止于Cab型。(3)"杂种不活"为败育苗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同一亚组、同一亚属到不同亚属间杂交,其败育等级频度分布通常也从无或轻度败育到严重败育方向发展,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的败育情况明显低于杜鹃亚属内杂交,这与后者多倍体亲本的介入相关,而上述2亚属间杂交的苗木败育则更加严重,但映山红(R. simsii)分别与百合花杜鹃(R. liliiflorum)和毛肋杜鹃(R. augustinii)的亚属间杂交未出现败育苗分布。
-
关键词
杜鹃花属
杂交
不亲和
败育
杂种不活
可交配性
-
Keywords
Rhododendron
cross
incompatibility
sterility
hybrid inviability
crossability
-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32种杜鹃花属植物在迁地保育条件下的自交研究
被引量:8
- 9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59-968,共10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CZBZX-1)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NZ0031)~~
-
文摘
迁地保育条件下的杜鹃花属植物自交可育性一直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该文对5亚属13亚组32种杜鹃花属植物的自交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初步揭示了迁地保育条件下杜鹃花属植物自交育性特征。结果表明:(1)自交可育与不育是杜鹃花属植物有性生殖中的两个并存现象,自交能育型种类或多于不育型。在受试的32种杜鹃花中,自交不育型10种、弱可育型5种、可育型7种、高可育型10种,其中27种的自交育性为首次报道,涵盖包括杜鹃亚属杜鹃组(sect.Rhododendron)和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及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中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Argyrophylla)等5个亚组在内的未被研究的类群。(2)通过与自然授粉有关育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不同种类的自交可育性指标有大幅度降低及增高这两类截然不同的现象,从而提出了自交可能是部分杜鹃花属植物的适应策略,或者对不利环境及其媒介条件的主动响应。(3)在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这个被认为最原始的杜鹃花类群中,具备从自交不育到高可育的所有类型,并可能由此奠定整个杜鹃花属的遗传基础,而类群与种类分布的不同区域气候环境长期直接的或通过影响传粉媒介间接的作用,则可能是最终塑造该属植物自交育性多样化的外部动力。(4)该文还依据有关自交的研究结果,对杜鹃花属植物的迁地保育、育种、相关学科发展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后合子期败育的理论不能完美地解释自交不能坐果的现象,而多倍体似不会导致自交不育。
-
关键词
迁地保育
自交
可育性
杜鹃花属
-
Keywords
ex-situ conservation
self-fertilization
fertility
Rhododendron
-
分类号
Q949.9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杜鹃花属植物种间可交配性及其特点
被引量:7
- 10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88-1594,共7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技术支撑体系专项项目(CZBZX-1)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NZ0031)~~
-
文摘
该研究以杜鹃花属5亚属3组17亚组38种和共计91个可育组合及109个不育组合的杂交结果为依据,通过杂交可育指标频度分析,初步揭示该属植物种间可交配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育性等级频度的研究,可得到种间可交配性排序结果,即亚属级: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杜鹃亚属内杂交>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杜鹃亚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常绿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亚组级:银叶杜鹃亚组×同亚属的其他亚组>云锦杜鹃亚组内杂交>云锦杜鹃亚组×银叶杜鹃亚组>银叶杜鹃亚组×杜鹃亚属各组>三花杜鹃亚组内杂交>云锦杜鹃亚组×同亚属其他亚组>云锦杜鹃亚组×杜鹃亚属各组>常绿杜鹃亚属的其他亚组×杜鹃亚属各组。(2)种间可交配性与亲本间的亲缘关系及染色体倍性有明显的关联,与分类系统中所反映的类群亲缘关系契合,原始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如常绿杜鹃亚属可能比较进化类群具有更广泛的可交配性。(3)坐果率、绿苗率、绿苗系数和单位可育种子数量及其等级频度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杜鹃花属植物杂交可育性数量特征,但也分别存在某些局限性,建立综合评价方案和可育性等级频度指标十分重要。
-
关键词
杜鹃花属
杂交亲和性
可育性
可交配性
植物系统学
-
Keywords
Rhododendron
cross compatibility
fertility
crossability
plant systematics
-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四川省杜鹃花科植物新记录种-桃叶杜鹃
- 11
-
-
作者
喻丁香
岳红
王飞
张超
朱大海
姬慧娟
马文宝
-
机构
森林和湿地生态恢复与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
出处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127-129,共3页
-
基金
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2020YJ470)
四川省财政专项(2021CZZX17)。
-
文摘
通过标本采集与鉴定、馆藏及电子标本查阅、文献检索等,对四川凉山州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资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发现杜鹃花科(Ericaceae)一新记录种,即桃叶杜鹃(Rhododendron annae Franch.)。该种隶属于露珠杜鹃亚组(Subsect.Irrorata),与同属于该组的露珠杜鹃(R.irroratum)、蝶花杜鹃(R.aberconwayi)、滇西桃叶杜鹃(R.annae subsp.laxiflorum)较为相似。据文献记录,桃叶杜鹃原来仅分布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此次发现扩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了开发利用基础。
-
关键词
露珠杜鹃亚组
桃叶杜鹃
新记录
-
Keywords
Rhododendron irroratum subgroup
R.annae
New record
-
分类号
S685.14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
-
题名虎舌红花芽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
- 12
-
-
作者
王金德
杜娟
邵慧敏
母贤
-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中科院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81-3181,3203,共2页
-
文摘
[目的]了解虎舌红花芽分化的过程。[方法]采用石蜡切片对其花芽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虎舌红花芽分化从每年4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底结束,属于当年一次分化型,分化阶段可分为5个时期,即花序分化期、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结论]虎舌红整个花芽分化过程正常。
-
关键词
虎舌红
花芽分化
石蜡切片
-
Keywords
Ardisia mamillata Hance
Flower Buds Differentiation
Paraffin slice-up
-
分类号
S682.3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
-
题名峨眉山冷杉森林群落研究
被引量:6
- 13
-
-
作者
庄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3-227,222,共6页
-
文摘
依据 5 1个 40 0 m2乔木层和 1 0 2个 1 6m2灌木层、草本层与地被层样方调查资料 ,分析了峨嵋山冷杉森林的林型、环境、植物地理成分、群落结构和乔、灌层植被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当地冷杉森林分布区内生境多样 ;植物区系复杂 ,有一定的热性地理成分入侵和残遗性 ;各层次水平盖度具有精巧的消长关系 ,垂直结构在亚层水平上的发育与海拔和“混交”程度有关 ;冷杉在乔木层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其种群衰退 ,冷杉所构成的森林有退化演替的趋势 ;灌木层的优势植物以竹类为主 ,亚优势种的变化多样。生物地史、生境和植物区系的种种特点 ,共同决定了当地冷杉林型的多样性及其某些少见的种群组合式样。
-
关键词
冷杉森林
群落特征
峨眉山
种群组合
-
Keywords
Abies fabri forest
community character
Mt.Emei
-
分类号
S791.14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S718.54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大萼杜鹃的快速繁殖研究
被引量:7
- 14
-
-
作者
苗永美
王永清
庄平
简兴
-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中国科学院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中国林副特产》
2007年第4期12-14,共3页
-
文摘
大萼杜鹃的种子无菌发芽获得试管苗,然后选用试管苗的芽苗进行离体培养,并且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并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建立了大萼杜鹃快繁体系。试验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是Read+TDZ(0.2~0.4mg/L)+NAA(0.01~0.1 mg/L);愈伤组织的再分化培养基是Read+TDZ0.3 mg/L+NAA0.01 mg/L+AC0.2%;生根培养基是Read+IBA0.25 mg/L+NAA0.25 mg/L+AC0.20~0.60%+蔗糖15.00~30.00g/L。
-
关键词
活性炭
培养基
繁殖
杜鹃
组织培养
-
Keywords
Activated carbon
Medium
Propagation
Rhododendron
Tissue culture
-
分类号
S567.239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
-
题名美容杜鹃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4
- 15
-
-
作者
李天兴
张超
-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
中科院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出处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1期62-64,共3页
-
基金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
文摘
采用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对比的方法,筛选出最佳的栽培措施。通过对比实验表明:美容杜鹃幼苗管理按生长时期大致可分为营养袋苗管理和露地苗管理两个阶段。2a生的幼苗要移栽到营养盘或营养袋中,基质是这个时期生长良好的基本保证。经过筛选的森林土、泥炭、腐殖质和沙以2∶1∶1∶1的比例配制成的基质较为理想。保持土壤湿度,适当的干旱可以促进杜鹃根系的发育。良好的营养袋苗是提高杜鹃幼苗露地栽培时成活率的关键;杜鹃花的露地栽培管理首先是苗圃地的选择。苗圃地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有一定的坡度,以便利水,pH值在5.5~6.5之间。美容杜鹃适宜生长在郁闭度40%左右的林缘、林窗环境下。
-
关键词
美容杜鹃
幼苗管理
基质
水分
光照
-
Keywords
Rhododendron calophytum,Seedling management,Substrate,Water
-
分类号
S685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
-
题名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中山区试验树种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张超
程秦明
冯正波
邵慧敏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稻城县林业局
-
出处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63-67,共5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KSCX-07-01-02)
-
文摘
本文评价了四川茂县大沟地区海拔1800~2000m的区段10个供试树种的成活率、生长量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具体生境条件下,供试树种的成活率受到自身遗传、生态习性及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通过对高生长量的测试确定了上述树种的生长量差异序列,并进一步结合对抗逆性的现场调查确定青榨槭、光皮桦、臭椿、天师栗很适应当地的环境,可以作为当地植被恢复的材料使用;腺果杜鹃、山桃、枫香、野核桃适宜当地环境,但尚需作进一步研究观察,以便确定使用方案;而银杏与珙桐不能作为营林材料利用。
-
关键词
半干旱河谷
树种适应性
岷江上游
-
Keywords
Semi-arid River Valley
Species Adaptability of Tree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gjiang River
-
分类号
S725.1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