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绿洲覆膜滴灌棉田碳通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进 白洁 +2 位作者 陈曦 罗格平 王绍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8,136,共10页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新疆典型绿洲棉田进行了连续4年的碳通量观测,并探讨覆膜滴灌棉田生育期内碳通量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生长盛期(6—9月),棉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日变化明显,峰值约出现在14:00。生态系...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新疆典型绿洲棉田进行了连续4年的碳通量观测,并探讨覆膜滴灌棉田生育期内碳通量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生长盛期(6—9月),棉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日变化明显,峰值约出现在14:00。生态系统呼吸(Res)日变化稳定,与膜下土壤温度日变化稳定有关。日间GPP随太阳净辐射(Rnet)增加而增大,可用直角双曲线方程描述;且最大光合速率的峰值出现在7月。各碳通量的季节变化不同:GPP和NEE与LAI的季节变化一致,峰值出现在7月;而Res的峰值出现在6月。月累积GPP在6—9月间主要分配给NEE;而其余月份则分配给Res。整个生育期内(5—10月),总GPP平均为816.2 g C/m2,其中NEE占58.6%,这表明生育期内覆膜滴灌棉田表现为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滴灌 棉田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总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韩其飞 罗格平 +1 位作者 李超凡 黄晓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392-4399,共8页
正确评估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对区域尺度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放牧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人类活动,但放牧对草地碳平衡与碳动态的影响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利用生态系统放牧模型Biome-BGC grazing,通过情景模拟综... 正确评估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对区域尺度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放牧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人类活动,但放牧对草地碳平衡与碳动态的影响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利用生态系统放牧模型Biome-BGC grazing,通过情景模拟综合评价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动态。结果表明:1)1979—2007年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总量为0.38Pg C,其中由放牧导致的碳释放为0.37Pg C;2)当平均放牧率小于0.24头标准羊/hm^2时,放牧能够促进草地碳固定。研究实现了BiomeBGC grazing模型在区域尺度的应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及放牧对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变化的驱动机理,对探明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的源/汇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草地生态系统 放牧 碳源/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新疆荒漠地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经验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岳健 穆桂金 +3 位作者 唐自华 杨雪峰 林永崇 徐立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3-160,共8页
新疆荒漠地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模型十分缺乏,给荒漠化监测等相关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开展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经验模型研究,对于促进和完善相关地区的生态监测及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阜康市北部沙漠南缘和克拉玛依市中部... 新疆荒漠地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模型十分缺乏,给荒漠化监测等相关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开展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经验模型研究,对于促进和完善相关地区的生态监测及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阜康市北部沙漠南缘和克拉玛依市中部平原荒漠进行无人机航拍,利用无人机遥感提取(光合)植被信息,并将无人机航拍影像的植被覆盖度统计单元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像元在空间上直接相对应,获取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像元尺度上的植被盖度,然后通过植被覆盖度和空间上与其相对应的源自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NDVI数据的拟合关系,建立基于源自高分二号影像的NDVI的阜康北部沙漠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线性模型以及基于源自ZY1-02C影像的NDVI的克拉玛依平原荒漠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二次多项式模型。研究中所采用的无人机遥感与卫星遥感相结合、植被覆盖度统计单元与卫星像元在空间上直接对应的方法,可避免以往相关工作中常以点位测量数据代表卫星像元数据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所用卫星影像的NDVI数据稳定性相对不足等原因,所建立的遥感估算模型的估算精度尚相对偏低,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工作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荒漠 植被覆盖度 遥感估算 经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及绿洲生态安全评估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齐飞 陈亚宁 +2 位作者 孙从建 向燕芸 郝海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绿洲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具生态敏感性和独特性的景观类型,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干旱区水资源及其绿洲生境正发生剧烈变化。基于2000—2020年MODIS、GRACE卫星数据、土地利... 绿洲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具生态敏感性和独特性的景观类型,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干旱区水资源及其绿洲生境正发生剧烈变化。基于2000—2020年MODIS、GRACE卫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估算植被初级生产力(NPP)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系统分析了过去20 a塔里木河(简称塔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和绿洲的动态变化并完成了绿洲区生态安全评估。结果表明:(1)2002—2020年塔河流域陆地水储量以0.27 mm·月-1的速率减少,空间上塔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在北部和西部区域显著减少,而在南部区域显著增加。(2)2000—2020年塔河流域绿洲面积显著增加,面积增加6.49%(0.42×10^(4)km^(2))。塔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呈转好趋势,生态等级由较差级别转为中等级别,生态改善区占总流域面积的69%,而生态退化区面积不足5%。塔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由2000年的0.13增至2020年的0.16,近20 a植被覆盖度增加36.79%,NPP增加31.55%。(3)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的同时伴随下游河川径流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塔河流域陆地水资源储量的时空差异性,但人类活动仍是绿洲显著扩张最根本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水储量 绿洲动态变化 生态安全评估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沙漠过渡带8种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加沙来提·阿塔吾拉 鲁艳 +2 位作者 张波 张志浩 李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605-8616,共12页
研究荒漠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旨在阐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动态平衡及其差异,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沙漠过渡... 研究荒漠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旨在阐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动态平衡及其差异,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沙漠过渡带内不同生活型8种植物,在生长季的4—9月连续进行叶片采集,分析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整个生长季的变化。结果表明:(1)整体上,8种植物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大,N、P含量在生长初期最高,之后逐步下降,体现了明显的稀释作用,而植物叶片的C∶N、C∶P和N∶P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不一致;(2)综合分析8种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在整个生长季节内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序为:P(32.39%)>C∶P(25.67%)>N(20.96%)>N∶P(20.42%)>C∶N(19.83%)>C(6.49%);(3)植物叶片C含量的变异主要受物种和生活型的影响,N、P含量及C∶N、C∶P的变异受物种和生长季的影响最大,而N∶P的变异受到生长季与物种的交互影响大于生长季的影响;(4)8种植物叶片N、P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P含量则与N∶P间呈现显著负相关(P<0.001),而N含量与N∶P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绿洲-沙漠过渡带8种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因物种而不同,它们在生长季内的变异系数在物种间也存在差异,植物生长更容易受到N元素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季节变化 生活型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罗布麻和白麻的耐盐特性研究
6
作者 韩占江 赵晴晴 姜黎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00-1806,共7页
以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和白麻(Apocynum pictum)种子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6个NaCl浓度梯度[0(CK),0.05,0.1,0.2,0.4,0.6 mol·L^(-1)]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盐害指数和盐害级别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罗布麻和白麻... 以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和白麻(Apocynum pictum)种子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6个NaCl浓度梯度[0(CK),0.05,0.1,0.2,0.4,0.6 mol·L^(-1)]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盐害指数和盐害级别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罗布麻和白麻耐盐特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逐渐升高,罗布麻和白麻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度、胚芽长度及发芽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在0.2~0.6 mol·L^(-1)的NaCl环境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各生长指标受抑制程度更加显著,盐害指数逐渐增加,盐害级别也在逐渐加深,丙二醛(MDA)的含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罗布麻和白麻在相同NaCl浓度下,其盐害指数和盐害级别表现出不同差异,耐盐性表现为白麻>罗布麻。本研究结果可为罗布麻和白麻在盐碱地区种植,改良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罗布麻 白麻 种子萌发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尼亚孜海尼木·肖开提江 马倩 +2 位作者 包安明 塞米热·吾斯曼 姜展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7,共10页
对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从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2个方面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年降水、地表温度、河网密度、土壤类型、... 对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从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2个方面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年降水、地表温度、河网密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均GDP及人口密度等11个指标,构建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利用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选取2000、2010及2020年3个时间点进行流域生态脆弱性(EVI)研究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与轻度脆弱为主,占总面积的85.53%,整体上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的主要因子。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态脆弱性具体解释力的值分别为0.592、0.721和0.7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熵权法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艾比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孔雀河流域生态基流与天然植被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肖杨 朱成刚 +3 位作者 马玉其 王新友 王军政 陈亚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7-345,共9页
研究和确定流域生态基流及天然植被需水量是为了遏制因河道断流或流量减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以确保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根据孔雀河流域植被类型分布及多年径流状况,将河道分为A、B两部分,A段为孔雀河上游塔什店至第三分水枢纽常... 研究和确定流域生态基流及天然植被需水量是为了遏制因河道断流或流量减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以确保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根据孔雀河流域植被类型分布及多年径流状况,将河道分为A、B两部分,A段为孔雀河上游塔什店至第三分水枢纽常年未断流河道;B段为第三分水枢纽以下天然植被主要分布区。基于塔什店水文站近50 a水文数据,结合Tennant法等4种方法对A段河道生态基流进行估算;选择潜水蒸发法、定额法对B段距河道1 km辐射范围内的天然植被需水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Tennant法估算的年均生态基流为9.13 m^(3)·s^(-1),对应基本生态水量为2.88×10^(8) m^(3)·a^(-1),满足A段河道2000—2018年多年平均河损,且近10 a(2009—2018年)塔什店实测年均流量均可满足此生态基流标准;B段河道辐射范围内天然植被总面积为4.66×10^(4) hm^(2),生态需水量为0.95×10^(8) m^(3)·a^(-1),以孔雀河生态输水工程为例科学调控水资源,在满足A段基本生态基流的同时兼顾B段天然植被需水量。研究结果对实现孔雀河河道修复和不同水平年下生态供水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流 生态需水 天然植被 水资源规划 孔雀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长期不同灌溉模式及灌溉量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盐分分布的影响
9
作者 王艳艳 封心志 +2 位作者 郝金秀 田长彦 买文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1259,共9页
为比较干旱区长期不同灌溉模式及灌溉量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盐分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23年4月分别对漫灌麦田、林地,滴灌棉田、苜蓿地,无灌原始荒漠、撂荒地进行了土壤剖面挖掘,用土钻法以20 cm为间隔取0~100 cm剖面土,对其土壤盐分分... 为比较干旱区长期不同灌溉模式及灌溉量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盐分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23年4月分别对漫灌麦田、林地,滴灌棉田、苜蓿地,无灌原始荒漠、撂荒地进行了土壤剖面挖掘,用土钻法以20 cm为间隔取0~100 cm剖面土,对其土壤盐分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原始荒漠及5年撂荒地土壤剖面的含盐量(15.82 g∙kg^(-1)和2.83 g∙kg^(-1)),长期滴灌与漫灌显著降低了土体盐分,其中漫灌林地和麦田的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17 g∙kg^(-1)和1.13 g∙kg^(-1),滴灌棉田和苜蓿地的含盐量分别为1.33 g∙kg^(-1)和0.92 g∙kg^(-1)。此外,在林地和棉田长期灌溉量一致(4500 m^(3)∙hm^(-2))的情况下,滴灌棉田的含盐量高于林地,且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在苜蓿地和麦田长期灌水量一致(6000 m^(3)∙hm^(-2))的情况下,麦田的土壤含盐量略高于苜蓿地,但两者无显著差异。在不考虑灌溉方式的情况下,土壤含盐量及分布与灌溉定额和植被类型有关,土壤含盐量顺序为苜蓿地<麦田<林地<棉田。研究表明:在地下水埋深约7 m的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滴灌与漫灌均加速了土壤盐分的淋洗,年平均4500 m^(3)∙hm^(-2)的灌溉量即能促使0~100 cm的土体空间呈现良好的非盐渍化环境。当灌溉量相同时,灌溉模式不再是影响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因素,0~60 cm土体盐分分布主要取决于植被类型差异;当灌溉模式相同时,0~100 cm土体盐分分布不再受灌溉方式支配,更多取决于灌溉量,灌溉量高能促进土壤盐分淋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漫灌 灌水定额 农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 盐分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玉米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
10
作者 高雪梅 董晔 +2 位作者 许文强 包安明 白冲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219-225,F0003,共8页
选取4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2015—2021年中国玉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衡量,通过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玉米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并对出口潜力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中国玉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弱,处于劣势... 选取4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2015—2021年中国玉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衡量,通过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玉米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并对出口潜力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中国玉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弱,处于劣势地位。双方高的经济总量、较高的贸易自由度、加入共同的经济组织等因素显著促进了玉米产品的出口,而地理距离及过多的人口数量会阻碍玉米产品的出口。在43个样本国家中,3个国家是潜力巨大型国家,38个国家是潜力开拓型国家,2个国家是潜力再造型国家。中国应该继续强化积极的贸易因素,弱化消极的因素,培养新的玉米延伸产品,充分释放出口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产品 出口潜力 国际竞争力 中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都河流域水-能源-生态综合收益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晓宇 刘铁 +5 位作者 黄粤 潘晓辉 凌瑜楠 彭佳宾 张鹏 尚喻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8,共9页
针对干旱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以新疆开都河流域水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流域水-能源-生态综合收益最高为目标,建立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采用基于参考点的非支配排序进化算法(reference-point based many-objective,NSGA-Ⅲ)对模... 针对干旱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以新疆开都河流域水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流域水-能源-生态综合收益最高为目标,建立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采用基于参考点的非支配排序进化算法(reference-point based many-objective,NSGA-Ⅲ)对模型进行求解。针对优化方案选择问题,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准则层构建流域水资源最适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优化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最适配置方案相较于传统配置方案,水库发电量增加5.83%,农业经济效益减少2.34%,生态效益提高40.08%;当地种植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应增加玉米和西红柿的种植面积,减少小麦、棉花和辣椒的种植面积;博斯腾湖大湖和小湖水位均达到最适生态水位。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提供决策参考,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 水资源优化配置 博斯腾湖 NSGA-Ⅲ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氧化合物基磁性复合颗粒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12
作者 龙委世 张志伟 +3 位作者 郭振彩 王增坤 陈诚 姜黎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1,共7页
在室温条件下,本文简便制备出铁氧化合物基磁性复合颗粒(Fe_(3)O_(4)@NH_(2)-BPEI),并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Fe_(3)O_(4)@NH_(2)-BPEI的理化性质,通过系统地改变pH值和吸附时间来评估其对染液吸附脱色性能。结果表... 在室温条件下,本文简便制备出铁氧化合物基磁性复合颗粒(Fe_(3)O_(4)@NH_(2)-BPEI),并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Fe_(3)O_(4)@NH_(2)-BPEI的理化性质,通过系统地改变pH值和吸附时间来评估其对染液吸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Fe_(3)O_(4)@NH_(2)-BPEI对酸性大红GR(ABS GR)染料展现出显著的吸附能力,其饱和吸附量达91.08 mg/g;同时,在外部磁场作用下Fe_(3)O_(4)@NH_(2)-BPEI可与染色残液快速分离,并且能达到多次循环利用效果。此外,Fe_(3)O_(4)@NH_(2)-BPEI在模拟染色废液体系中,依然能够保持较高效的吸附效力,凸显其在染色残液吸附处理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复合颗粒 染料吸附 染色废液 磁响应 分离回收 循环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天鹅冬季适宜生境预测与保护空缺分析
13
作者 严晗 孙刚 +3 位作者 马雪君 王克春 杨维康 徐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87-4999,共13页
大天鹅是大中型迁徙水鸟的代表物种,开展新疆大天鹅冬季适宜生境预测和保护空缺分析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3年新疆大天鹅冬季分布数据,结合气候、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等因素,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 大天鹅是大中型迁徙水鸟的代表物种,开展新疆大天鹅冬季适宜生境预测和保护空缺分析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3年新疆大天鹅冬季分布数据,结合气候、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等因素,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大天鹅冬季适宜生境,并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探讨现有保护地体系对新疆越冬大天鹅的保护成效。结果表明:大天鹅在新疆冬季适宜生境共有65359 km^(2),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巴州和北部的塔城、阿勒泰,伊犁等地;影响大天鹅冬季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距水体距离、bio7(气温年范围)、距耕地距离、bio3(等温性)和距河道距离。目前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为主的保护地体系共覆盖大天鹅越冬适宜生境10304 km^(2),占适宜生境总面积的15.77%,存在较大保护空缺,且主要集中在保护区难以覆盖的人口密度集中的区域。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建议在加强对现有保护体系内的大天鹅进行严格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尽量减少人为干扰,适当补充食物等方式对保护体系外的越冬大天鹅进行有效保护管理,以便大天鹅等珍稀濒危鸟类能在新疆顺利过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天鹅 生境适宜性 最大熵(MaxEnt)模型 土地利用 保护空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纤维素纸基功能材料的构造与应用研究现状
14
作者 谭鑫怡 井一凡 +2 位作者 柴瑶 陈诚 姜黎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73,共8页
纤维素纸基材料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和可降解的特点。然而,这些材料的应用仍然面临一定的限制。通过对纤维素纸基材料进行改性处理,构建超疏水功能材料,可以显著提升其应用价值,拓宽其应用领域。综述了超疏水表面构造的原理及超疏水纤... 纤维素纸基材料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和可降解的特点。然而,这些材料的应用仍然面临一定的限制。通过对纤维素纸基材料进行改性处理,构建超疏水功能材料,可以显著提升其应用价值,拓宽其应用领域。综述了超疏水表面构造的原理及超疏水纤维素纸基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了该材料在含油废水治理、摩擦纳米发电机和生物质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纤维素纸基功能材料 油水分离 摩擦纳米发电机 生物质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克里雅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 被引量:21
15
作者 凌红波 徐海量 +3 位作者 刘新华 张青青 傅荩仪 白元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3-568,共6页
利用克里雅河流域1957~2009年水文气象资料及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借助Z指数法及水热平衡模型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丰枯水平下的绿洲适宜规模。结果表明:克里雅河流域地表径流存在明显的丰枯变化;维持克里雅河流域下游天然绿洲稳定所... 利用克里雅河流域1957~2009年水文气象资料及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借助Z指数法及水热平衡模型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丰枯水平下的绿洲适宜规模。结果表明:克里雅河流域地表径流存在明显的丰枯变化;维持克里雅河流域下游天然绿洲稳定所需要的水资源为1.583亿m3;现状面积下,克里雅河流域人工绿洲在丰水期处于稳定水平,枯水期与平水期皆为亚稳定水平;克里雅河流域人工绿洲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适宜规模分别为1 608~2 413 km2、1 157~1 736 km2和978~1 467 km2,而较高水资源保证度下最为适宜的规模应控制在978~1 736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雅河流域 干旱区 绿洲适宜规模 绿洲稳定性 水热平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国极端低温事件变化与耕地暴露度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安乾 苏布达 +3 位作者 王艳君 黄金龙 温姗姗 姜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28,共14页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模拟的1960—2100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及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以全球升温1.5℃(RCP 2.6情景)和2.0℃(RCP 4.5情景)为目标,研究不同持续时...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模拟的1960—2100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及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以全球升温1.5℃(RCP 2.6情景)和2.0℃(RCP 4.5情景)为目标,研究不同持续时间中国极端低温事件变化特征、最强极端低温事件强度与面积关系和最强中心空间分布,分析极端低温事件下耕地面积暴露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全球升温1.5℃情景下,持续1至9 d的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下降30%—54%,强度变化-1%—8.8%,影响面积下降7%—21%;升温2.0℃,频次下降48%—80%,强度上升6%—11.5%,影响面积则在-14%—19%变化。(2)全球不同升温情景有可能发生强度和面积超过基准期最强事件的极端低温。全球升温1.5—2.0℃时,同等面积上的最强极端低温事件强度明显下降,但最强极端低温事件中心由西北和西南转移到华中和华南等地。(3)不同升温情景下,暴露于极端低温事件的中国耕地面积明显少于基准期,且升温幅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耕地暴露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1.5℃时,华东、华北与华中等地暴露在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耕地面积相对于基准期有所增大,升温2.0℃时,华东与华北等地有大幅度上升。全球不同升温情景下,极端低温事件频次与影响面积持续下降,但强度上升;随着升温幅度的增大,这种差异变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特别应注意的是,随着温度上升,发生强度和面积超过当前记录到的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可能性增大;应加强极端事件的预警、预报和监测,减缓经济社会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升温1.5℃和2.0℃ 极端低温事件 耕地暴露度 强度-面积-持续时间 CCLM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支撑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管理 被引量:27
17
作者 陈亚宁 李卫红 +1 位作者 陈亚鹏 朱成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1-907,共7页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新疆,面积约102×10~4km^2,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在过去50 a里,塔里木河流域经历了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隐忧日益加...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新疆,面积约102×10~4km^2,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在过去50 a里,塔里木河流域经历了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隐忧日益加剧,已威胁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严重影响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长期的生态监测与科学研究,基于多年监测调查数据,解析了塔里木河荒漠河岸林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机理,提出了塔里木河下游合理/胁迫/临界地下水位与流域生态需水量,研发提出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出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方案,被纳入《南疆水利规划》;提出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建议被国家采纳并实施。科技支撑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管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河岸林 生态保育与修复 荒漠化防治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绿洲大气降尘和PM_(10)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小啸 陈曦 +2 位作者 王自发 郭宇宏 李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462,共9页
通过分析2000-2012年新疆和田绿洲环境监测记录和气象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大气降尘强度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点,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大气降尘强度在1 300~1 500 t·km-2·a-1水平上下波动变化,春、... 通过分析2000-2012年新疆和田绿洲环境监测记录和气象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大气降尘强度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点,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大气降尘强度在1 300~1 500 t·km-2·a-1水平上下波动变化,春、夏两季受沙尘天气影响导致高降尘量,月平均强度均〉150 t·km-2;环境PM10年平均浓度在0.2~0.25 mg·mg-3之间变化,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沙尘暴期间颗粒物浓度快速上升,PM10浓度极值可达到2.52 mg·m-3;超过91%的空气污染日数是由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因此,颗粒物是和田绿洲区的首要空气污染物。降水量波动变化剧烈,年平均值〈50 mm·a-1,尽管和田绿洲春、夏两季降水量增加,但降水对抑制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湿清除作用极为有限。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占全年大风天气总日数的84.7%以上,风蚀沙土在西北风作用下传输到绿洲区,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蚀沙尘颗粒物是和田地区大气降尘和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大气环境 降尘 颗粒物 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评价——以新疆台兰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栋元 赵成义 +2 位作者 李菊燕 于波 韩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8-114,219,共8页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决策问题,同时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台兰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问题,构建评价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决策问题,同时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台兰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问题,构建评价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38个评估因子组成;通过分级量化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评判标准和具体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水资源因素对台兰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次之,影响最小的是自然因素。水资源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状况。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证明层次分析方法在评价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内陆河 生态环境需水评价 台兰河流域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演变与适宜发展规模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2
20
作者 陈亚宁 陈忠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40,共7页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载体,水是绿洲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干旱区绿洲规模及可持续性问题与水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水热平衡原理,建立绿洲适宜规模数学模型,结合现状气象水文资料,测算绿洲适宜发...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载体,水是绿洲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干旱区绿洲规模及可持续性问题与水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水热平衡原理,建立绿洲适宜规模数学模型,结合现状气象水文资料,测算绿洲适宜发展规模。结果表明:(1)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绿洲一直处于时空演变的过程;(2)水资源的消长变化是影响绿洲时空演变的直接驱动力;(3)水资源是制约绿洲发展规模的根本原因,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现状下,可利用水资源量已达到所能维系的最大绿洲规模,耕地面积不宜再扩大。最后,结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绿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干旱区绿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发展绿洲节水产业,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改进灌溉方式,加快径流调节工程建设,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干旱区绿洲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绿洲演变 可利用水量 适宜规模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