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酸李果实多糖的理化性质、功能及其流变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温辉珍 杨子 +1 位作者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信学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7-66,共10页
该研究以去核后的新疆酸李果实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热缓冲液提取法制得酸李果实多糖(Prunus cerasifera Ehrhart polysaccharides,PCP),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功能和流变学特性。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PCP中含中性糖(37.21±5.0... 该研究以去核后的新疆酸李果实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热缓冲液提取法制得酸李果实多糖(Prunus cerasifera Ehrhart polysaccharides,PCP),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功能和流变学特性。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PCP中含中性糖(37.21±5.06)%、酸性糖(70.89±3.41)%和蛋白质(0.82±0.11)%,是一种由岩藻糖(Fuc)、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半乳糖(Gal)、葡萄糖(Glc)、木糖(Xyl)和甘露糖(Man)组成的大分子酸性杂多糖,各单糖物质的量百分比为0.42%、7.50%、26.39%、28.51%、29.15%、3.33%和4.70%,相对分子质量为1248.33 kDa,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观上表现出光滑致密的层状结构。功能特性分析结果表明,PCP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保湿性以及持水和持油性能,并具备良好的促乳化性能和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流变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PCP水溶液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的剪切稀化特性,其表观黏度存在浓度和温度依赖性,并受金属盐离子的种类和添加量的影响,同时,PCP具有良好的水溶液凝胶化倾向,而金属离子的引入可促进PCP水凝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酸李 多糖 理化性质 功能特性 流变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千叶蓍中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红亮 李俊 +1 位作者 赵海清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为探究生长于新疆的千叶蓍(Achillea millefolium L.)中的活性物质基础,本文对采自新疆哈密地区的千叶蓍开展了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利用柱层析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千叶蓍的全草中分离出二十种化合物。通... 为探究生长于新疆的千叶蓍(Achillea millefolium L.)中的活性物质基础,本文对采自新疆哈密地区的千叶蓍开展了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利用柱层析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千叶蓍的全草中分离出二十种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学技术以及和文献数据对比,将其分别鉴定为猫眼草黄素(1)、矢车菊黄素(2)、槲皮素(3)、芹菜素(4)、芹黄素-7-O-β-D-葡萄糖苷(5)、(-)-芝麻素(6)、乙氧基阿魏酸(7)、咖啡酸乙酯(8)、香豆酸(9)、对羟基苯丙酸(10)、伞形花内酯(11)、7-甲氧基香豆素(12)、香草酸(13)、4-羟基苯甲酸(14)、二氢猕猴桃内酯(15)、paeoveitol B(16)、2-羟基-2-[(E)-1α,2β,3-三羟基-3-壬烷-5,7-二炔]-4H-吡喃(17)、吲哚-3-乙醛(18)、β-谷甾醇(19)和3β-羟基-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二烯麦角甾醇过氧化物(20)。其中,化合物20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10、12~13、15~18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初步评估了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和化合物1~5、8~9、13~14和16的抗氧化及其抗菌活性。化合物3(IC50=9. 9±0. 94μM)和8(IC50=21. 29±1. 65μM)表现出显著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化合物9、14和16表现出抑制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能力。本文首次报道了分布于新疆的千叶蓍中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如黄酮、苯丙素是该植物中的主要成分。此外,本研究发现千叶蓍中成分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为该植物作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叶蓍 黄酮 苯丙素 抗氧化活性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药瘤果黑种草籽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信学雷 汪汉卿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2-896,899,共6页
为研究维药瘤果黑种草籽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分离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化学成分的结构分别为:Nigeglanine(1)、附子碱(2)、L-色氨酸(3)、L-色氨酸甲酯(4)、5,7-二羟基-异苯并呋喃酮... 为研究维药瘤果黑种草籽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分离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化学成分的结构分别为:Nigeglanine(1)、附子碱(2)、L-色氨酸(3)、L-色氨酸甲酯(4)、5,7-二羟基-异苯并呋喃酮(5)、豆甾醇(6)、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亚油酸(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棕榈酸(12)、十六烷酸1-甘油酯(13)、硬酯酸(14)、硬酯酸2-甘油酯(15)和蔗糖(16)。其中化合物3~5、7、9、11和15为首次从该种药材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果黑种草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测定阿里红饮片中齿孔酸含量 被引量:1
4
作者 谢玉玉 陈志慧 +1 位作者 侯雪玲 刘永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81-2987,共7页
传统的阿里红中齿孔酸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但该方法前处理复杂,操作繁琐。为了实现对中药阿里红饮片中齿孔酸含量的快速无损监测,尝试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NIR)的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用来预测阿里红中齿孔酸的含量,... 传统的阿里红中齿孔酸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但该方法前处理复杂,操作繁琐。为了实现对中药阿里红饮片中齿孔酸含量的快速无损监测,尝试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NIR)的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用来预测阿里红中齿孔酸的含量,采用传统的HPLC方法对阿里红中的齿孔酸含量进行测定,其结果作为指标值。采集近红外数据后使用五种光谱变换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化(SNV)、Savitzky-Golay平滑(7点)、一阶导数变换(FD)和二阶导数变换(SD)。通过竞争自适应重加权法(CARS)进行波长选择并对PLS模型进行优化,大大减少了光谱变量的数量,并显著提高了PLS模型的性能,尤其是SNV-CARS-PLS模型,仅占总光谱波长的5.53%,预测集的R2值为0.982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值为0.1037%,残差预测偏差(RPD)值为5.34。通过t检验表明:该最优模型与传统HPLC法在预测阿里红中齿孔酸含量上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结合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对波长筛选后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阿里红饮片中齿孔酸含量的无损检测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红 齿孔酸 近红外 化学计量学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序准噶尔乌头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外塔尼古丽.卡米力 赵波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22-2325,共4页
目的研究毛序准噶尔乌头Aconitum soongaricum Stapf var.pubescens Steinb.的化学成分。方法毛序准噶尔乌头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反相、Sephadex LH-20、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目的研究毛序准噶尔乌头Aconitum soongaricum Stapf var.pubescens Steinb.的化学成分。方法毛序准噶尔乌头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反相、Sephadex LH-20、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7-O-α-L-鼠李糖苷(3)、对羟基肉桂酸甲酯(4)、4-羟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5)、(3S,5R,6R,7E,9S)-3,5,6,9-tetrahydroxy-7-en-megastigmane(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序准噶尔乌头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PLC-Q-Orbitrap-HRMS技术的司卡摩尼亚脂化学成分分析
6
作者 古丽米热·卡哈尔 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 +2 位作者 罗玉琴 吴涛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27-443,共17页
采用UHPLC-Q-Orbitrap-HRMS技术建立司卡摩尼亚脂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MS扫描模式采集质谱数据,根据获得的精确分子量、二级碎片信息,归纳总结裂解途径,结合文献报道和Compound Discover数据库预测,从司卡摩尼亚... 采用UHPLC-Q-Orbitrap-HRMS技术建立司卡摩尼亚脂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MS扫描模式采集质谱数据,根据获得的精确分子量、二级碎片信息,归纳总结裂解途径,结合文献报道和Compound Discover数据库预测,从司卡摩尼亚脂甲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92个化合物,包括72个醚溶性树脂糖苷和树脂酸类成分、12个羟基肉桂酰基奎宁酸类和8个醚不溶性树脂酸类。其中,8个醚不溶性树脂酸类(化合物10、12、13、16、17、18、19、20)和2个三聚体奎宁酸类(化合物14、15)为本药材中首次发现的化合物。研究结果为今后司卡摩尼亚脂药材及其产品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卡摩尼亚脂 羟基肉桂酰基奎宁酸类 树脂糖苷类 UHPLC-Q-Orbitrap-HR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牵牛PhDFR基因和抗除草剂Bar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烟草的遗传转化研究
7
作者 曾闻 肖向文 +4 位作者 刘海峰 王俊铎 罗城 李晓波 郑巨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7期5380-5384,共5页
[目的]构建矮牵牛PhDF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对烟草进行遗传转化。[方法]从不同花色的矮牵牛中克隆了2个PhDFR基因,通过目的基因序列克隆、多步载体酶切、连接、转化等技术手段,将其连入通用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及pCAMBIA3301。利... [目的]构建矮牵牛PhDF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对烟草进行遗传转化。[方法]从不同花色的矮牵牛中克隆了2个PhDFR基因,通过目的基因序列克隆、多步载体酶切、连接、转化等技术手段,将其连入通用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及pCAMBIA3301。利用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GV3101继而转化烟草。[结果]构建了含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标记基因NPTII和除草剂抗性筛选标记基因Bar的GFP融合蛋白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PhDFR-GFP和pCAMBIA3301-PhDFR-GFP。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构建表达载体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结论]所构建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PhDFR基因在植物花色调控效应的功能及开展植物花色改良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植物基因工程科研工作提供了优良的备选植物表达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R基因 植物表达载体 烟草遗传转化 B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成型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洋 罗玉琴 +2 位作者 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 刘力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255,共3页
目的:研究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成型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pH值、发泡量、崩解时间及颗粒的流动性、压片难易、外观为指标对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的成型工艺进行优化,综合评价产品质量。结果:最佳工艺配比为枸橼酸21%(m/m),... 目的:研究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成型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pH值、发泡量、崩解时间及颗粒的流动性、压片难易、外观为指标对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的成型工艺进行优化,综合评价产品质量。结果:最佳工艺配比为枸橼酸21%(m/m),碳酸氢钠17%(m/m),以5%PVP无水乙醇溶液制粒。泡腾片pH值、发泡量、崩解时限检测合格,产品质量稳定。结论:本工艺适合制备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提取物 阴道泡腾片 配方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鹰嘴豆芽总异黄酮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彦华 罗玉琴 +2 位作者 马庆苓 赛德艾合买提.吾拉木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6-219,共4页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鹰嘴豆芽总异黄酮的工艺参数。方法以鹰嘴豆芽总异黄酮为考察指标,对8种大孔树脂采用静态吸附方法,优选出吸附解吸性能最佳的大孔树脂,并优化纯化条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HPD-300型树脂对鹰嘴豆芽总...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鹰嘴豆芽总异黄酮的工艺参数。方法以鹰嘴豆芽总异黄酮为考察指标,对8种大孔树脂采用静态吸附方法,优选出吸附解吸性能最佳的大孔树脂,并优化纯化条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HPD-300型树脂对鹰嘴豆芽总异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其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3.05 mg/m L,上样体积4.5 BV,上样体积流量为2 BV/h;6 BV蒸馏水除杂后,继用5 BV20%乙醇洗脱除杂;洗脱剂95%乙醇,洗脱用量6 BV,洗脱体积流量2 BV/h。按此工艺条件验证试验,总异黄酮质量分数达到41.1%。结论 HPD-300型大孔树脂适合富集纯化鹰嘴豆芽总异黄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芽 总异黄酮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大穗小麦与受体小麦差异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静 李艳红 +2 位作者 陆雪莹 张志强 吴思雅 《广东蚕业》 2021年第7期13-16,共4页
文章以转基因大穗小麦和春麦761幼苗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化学发光生物素探针标记Southern杂交法检测转基因大穗小麦中的特异性外源DNA片段,为进一步研究分析转基因大穗小麦中该特异性外源DNA片段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大赖草生物素标记探... 文章以转基因大穗小麦和春麦761幼苗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化学发光生物素探针标记Southern杂交法检测转基因大穗小麦中的特异性外源DNA片段,为进一步研究分析转基因大穗小麦中该特异性外源DNA片段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大赖草生物素标记探针与转基因大穗小麦酶切总DNA杂交有一条特异性杂交条带,片段长度约为750 bp~1000 bp,与春麦761酶切总DNA杂交后为空白,推测特异性条带所显示的外源性DNA片段来自大赖草总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穗小麦 外源DNA片段 生物素标记探针 SOUTHERN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新塔花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及GC—MS分析
11
作者 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 史昊 +1 位作者 阿依古丽·塔西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B08期39-42,45,共5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芳香新塔花挥发油.通过正交试验L9(3^4),以萃取缸的压力、萃取缸的温度以及萃取的时间为因素,优选出芳香新塔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萃取缸压力20MPa,萃取缸温度45℃,萃取时间60min。CO2超临界萃取其...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芳香新塔花挥发油.通过正交试验L9(3^4),以萃取缸的压力、萃取缸的温度以及萃取的时间为因素,优选出芳香新塔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萃取缸压力20MPa,萃取缸温度45℃,萃取时间60min。CO2超临界萃取其挥发油得率为3.50%,是水蒸气蒸馏法得率(1.46%)的2.4倍。芳香新塔花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其主要成分是长叶薄荷酮、异薄荷酮等23种化合物,与水蒸气蒸馏萃取出的挥发油主要成分相似。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芳香新塔花中的挥发油,可在常温下进行,并且CO2无毒,无残留,节约能耗,气源来源稳定,可循环使用,提取工艺简单,萃取效率高,适宜批量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新塔花 CO2超临界 挥发油 正交实验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与正常表皮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艾力克木·吐尔逊 陈秀兰 +11 位作者 艾尼瓦尔·塔力甫 李娜 王继峰 蔡潭溪 郭晓静 丁翔 谢振声 牛丽丽 张朦朦 Ghulam Abbas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杨福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345,共12页
目的本文通过开展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与正常表皮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和鉴定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与正常表皮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以探讨白癜风患者表皮发生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建立和优化了表皮样品中蛋白质的最佳酶切条件。其... 目的本文通过开展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与正常表皮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和鉴定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与正常表皮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以探讨白癜风患者表皮发生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建立和优化了表皮样品中蛋白质的最佳酶切条件。其次,采用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策略开展了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与正常表皮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并筛选了差异表达蛋白。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及数据库(GO、KEGG、STRING、GSEA)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优化所得到的最佳酶解条件是由Lys-C(酶∶底物,1∶100)和胰酶(酶∶底物,1∶50)组合而成的顺序酶切。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共鉴定4496个蛋白质,其中181个蛋白质为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代谢、免疫、氧化还原和细胞黏附相关。其中119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角质化、转录、氧化应激及蛋白酶解等过程。62个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谷胱甘肽代谢和肌动蛋白细丝封端等过程。结论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了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与正常表皮之间主要存在角质化、免疫、脂质代谢和氧化还原等方面的功能差异,发现了PRDX1、PRDX2、EEF2、ITGB1、SPTBN2、ANXA1及PFKL等蛋白质为潜在的白癜风患者病变表皮功能失调的关键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表皮蛋白组学 TMT标记定量 角质化 氧化应激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纳其根脂肪酸成分分析及其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古丽娜尔.卡斯木 马庆苓 +1 位作者 古丽米热.卡哈尔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35-1838,共4页
利用三种不同溶剂(正己烷、乙醚、氯仿)经索氏提取法提取阿纳其根中的油脂成分,经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试验结果显示,正己烷提取油脂中共鉴定出了8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36.341%、棕榈酸为34... 利用三种不同溶剂(正己烷、乙醚、氯仿)经索氏提取法提取阿纳其根中的油脂成分,经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试验结果显示,正己烷提取油脂中共鉴定出了8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36.341%、棕榈酸为34.268%、油酸为19.656%;乙醚提取油脂中共鉴定出了12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34.102%、棕榈酸为32.916%、油酸为20.000%、亚麻酸为5.329%;氯仿提取油脂中共鉴定出了5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42.427%、棕榈酸为40.952%、油酸为11.250%。对阿纳其根脂肪酸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对PTP1B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5.27±0.40、4.71±0.08、7.01±1.98μg/m L。该研究为深入研究阿纳其根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纳其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色彩矮牵牛DFR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奇朗 李晓波 +4 位作者 肖向文 李雪源 黄先忠 郑巨云 艾先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8-76,共9页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是花色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以新疆种植的白、红和蓝色矮牵牛为试验材料,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花中克隆到3个完整的DFR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CDS),与已知的矮牵牛DFR基因(GenBank登录号:X15537)序列...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是花色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以新疆种植的白、红和蓝色矮牵牛为试验材料,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花中克隆到3个完整的DFR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CDS),与已知的矮牵牛DFR基因(GenBank登录号:X15537)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7.79%、96.59%和97.99%,分别命名为PhDFR1,PhDFR2和PhDFR3;3个基因编码380个氨基酸,同已知矮牵牛DFR基因编码的蛋白(GenBank登录号:CAA33544)的同源性分别是95.53%、94.21%和95.7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个蛋白均具有NADB-Rossmann家族中高度保守的NADPH结合位点、底物特异性结合位点。3个矮牵牛品种DFR都不具有信号肽,为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质的可能性最高;均具有两个跨膜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是3个DFR的主要二级结构元件,并且形成了β-α-β-α-β的Rossmann折叠,整本上呈对称分布。利用同源建模分析3个DFR蛋白与已知葡萄的DFR晶体结构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hDFR1、PhDFR2、PhDFR3与已知矮牵牛DFR蛋白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牵牛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 同源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棉GbMFT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顾超 李超 +3 位作者 李晓波 肖向文 崔百明 黄先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91-1399,共9页
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新疆海岛棉品种新海14中克隆得到了一个MFT(MOTHER OF FT AND TFL1)类似基因,命名为GbMFT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C513744)。GbMFT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528 bp,编码175个氨基酸的蛋白,含一个磷脂酰乙醇胺结... 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新疆海岛棉品种新海14中克隆得到了一个MFT(MOTHER OF FT AND TFL1)类似基因,命名为GbMFT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C513744)。GbMFT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528 bp,编码175个氨基酸的蛋白,含一个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结构域。GbMFT1蛋白的羧基端含有MFT蛋白都含有的脯氨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GbMFT1编码产物与葡萄、番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bMFT1基因在棉花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花瓣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纤维发育的不同时期中均有表达,在开花后2 d的胚珠、9 d的纤维中表达量最高。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GbMFT1基因在刚萌发的种子中表达量高,用不同浓度的ABA处理种子后其表达变化不明显,表明GbMFT1基因的表达不受ABA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MFT1基因 早花 表达分析 成花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色棉DFR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向文 朱奇朗 +6 位作者 刘海峰 王俊铎 罗城 曾闻 梁亚军 龚兆龙 李晓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95,共8页
花色素苷是影响花色的主要色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通过同源克隆策略,以新彩棉6号(XC-6)纤维的RNA以及DNA为模板克隆得到GhDFR基因的CDS全长编码序列及带有内含子的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 花色素苷是影响花色的主要色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通过同源克隆策略,以新彩棉6号(XC-6)纤维的RNA以及DNA为模板克隆得到GhDFR基因的CDS全长编码序列及带有内含子的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含有6个外显子,5个内含子结构,其cDNA包含一个1 02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5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包含具有高度保守性的NADP(H)的结合位点以及底物特异性结合位点。推定的GhDFR蛋白质分子量为39.65 kD,等电点为5.67。该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毛果杨、葡萄、天竺葵等物种DFR蛋白显示出较高同源性,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与天竺葵、芍药DFR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表明,GhDFR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不具备信号肽区段,无明显跨膜区域,不属于分泌蛋白,可能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的可能性最高,其主要二级结构元件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GhDFR属于NADB-Rossmann superfam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黄酮-4-还原酶(DFR) 天然彩色棉 基因克隆 花色素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陆早 33 号’棉花转基因体系建立及 AtPGIP1 基因的导入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向文 刘海峰 +6 位作者 李雪源 曹艳艳 王俊铎 黄芳 郑巨云 谢旗 李晓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8-664,共7页
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对棉花进行遗传改良主要限于有效的遗传转化系统。以新疆主栽优良陆地棉品种‘新陆早33号’为材料,利用下胚轴作为外植体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成功建立了除草剂Basta筛选的... 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对棉花进行遗传改良主要限于有效的遗传转化系统。以新疆主栽优良陆地棉品种‘新陆早33号’为材料,利用下胚轴作为外植体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成功建立了除草剂Basta筛选的棉花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同时将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AtPGIP1导入棉花,经过对再生转化植株的PCR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研究发现:Basta是棉花遗传转化中很有效的筛选剂,低浓度Basta(2.5mg/L)就能够获得很好的筛选效果;较低的共培养温度(20℃)及合适的农杆菌浓度(OD600=0.5)有助于提高转化效率。该研究结果表明,‘新陆早33号’具备作为棉花优良遗传转化受体的基本特征,研究中获得的15株AtPGIP1转基因植株经PCR分子检测均为阳性植株。该研究为新疆棉区棉花分子生物学研究及转基因育种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组织培养 体细胞胚胎发生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景天苷分子结构与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玉玉 侯雪玲 +1 位作者 陈志慧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86-1791,共6页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中药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中药标准化过程中,现代药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检测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过去单一指标检测发展到多指标检测,但由于中草药成分复杂,作...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中药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中药标准化过程中,现代药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检测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过去单一指标检测发展到多指标检测,但由于中草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等因素制约了中药的发展。红景天是一种少数民族药,是中医药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景天苷是红景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提取、分离和纯化等方法报道甚多,但其分子键长键角二面角、前线轨道分布、表面静电势等分子参数却鲜有报道,这些都是决定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重要因素。采用Gaussian09W化学计算软件的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和6-31(d)基组优化红景天苷分子,得到其稳定结构的键长、键角和二面角参数。在此稳定构型的基础上,计算其表面静电势(ESP)、最低空轨道(LUMO)、最高占据轨道(HOMO)、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NMR)。分别对IR和NMR峰位置进行了归属并与文献报道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的红外吸收频率没有出现虚频说明该优化结果是合理可靠的,最高占据轨道能量E=-5.82 eV,最低空轨道能量E=-0.00042 eV,二者差值为5.81 eV。通过绘制了轨道的电子云分布图可以看出HOMO轨道主要分布于苯环,为π电子的成键轨道有一个节面;LUMO轨道也主要分布在苯环上,为π电子的反键轨道有两个节面。表面静电势的绘制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分子中哪部分易发生亲核取代、哪部分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通过绘制第一激发态和基态电子差值,可以直观地得到电子的迁移方向。对红景天苷分子计算理论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探索其化学反应机理、结构修饰和活性位点的确认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苷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表面静电势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榅桲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哈及尼沙·吾甫尔 张君萍 木巴拉克·依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4,共4页
以榅桲籽为原料,以榅桲籽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其进行萃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榅桲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榅桲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 以榅桲籽为原料,以榅桲籽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其进行萃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榅桲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榅桲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榅桲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量50 g,粉碎粒度30目,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CO_2流量6 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榅桲籽油得率为19.85%。榅桲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1.40%,其中亚油酸52.13%、油酸37.52%和亚麻酸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榅桲籽油 超临界CO2萃取 GC-MS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萃取甜瓜籽油工艺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古丽米热·卡哈尔 张君萍 +1 位作者 古丽娜尔·卡斯木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6,共4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甜瓜籽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甜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 h,CO2流量8 L/min,甜瓜籽粉碎粒度24目。在最佳条件...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甜瓜籽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甜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 h,CO2流量8 L/min,甜瓜籽粉碎粒度24目。在最佳条件下,甜瓜籽油得率为29.34%。利用GC-MS对甜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甜瓜籽油共鉴定出1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10.87%)、硬脂酸(5.57%)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64.29%)、油酸(16.64%)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甜瓜籽油 GC-MS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