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土保持的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演变过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欢欢 魏宇航 +2 位作者 马理辉 王继军 骆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4,共9页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该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1)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2)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在10°~270°,系统从衰退耦合过渡到不协调耦合,再到协调耦合、不协调耦合,整个耦合状态演变呈S型曲线;(3)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先后经历再生发展、极限发展、协调发展、极限发展的演变阶段。其中1992—2000年处于再生发展阶段,2001—2002年、2017—2022年处于极限发展阶段,2003—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根据耦合度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通过优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措施,系统可以突破不协调耦合朝着协调方向发展,甚至最终进入到良好或优越的协调发展演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 耦合度模型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2
作者 戴金峰 乔江波 +3 位作者 朱绪超 朱元骏 贾小旭 邵明安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6,共9页
为探究近年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分析权衡协同关系的动态规律,助力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2010—202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与4种... 为探究近年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分析权衡协同关系的动态规律,助力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2010—202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与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权衡协同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中的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先增加后减少,分别下降了31.93×10^(8) m^(3)与6.43×10^(8) t,碳储量无明显变化,生境质量评分保持在0.3左右,优秀面积减少1833 km^(2);②研究区整体空间分布为西北高、东南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值区分布于山脉附近,以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③多年来权衡关系为主导关系,协同关系存在于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以及碳储量与生境质量之间。综上,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林地面积的减少和气候条件的改变,未来应适当增加林地面积,建立林地面积预警红线,并建立气象动态监测机制,以应对极端气象条件,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权衡协同 InVEST模型 天山北坡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保持水土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3
作者 李鹏 李占斌 郑良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76-80,共5页
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 ,也是土壤侵蚀预报研究中的重要因子。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植被的冠层对降雨的截流作用以及对降雨侵蚀动力的影响 ,地表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作用、植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和地下根系提高土壤抗... 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 ,也是土壤侵蚀预报研究中的重要因子。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植被的冠层对降雨的截流作用以及对降雨侵蚀动力的影响 ,地表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作用、植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和地下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等方面的研究。旨在综合已有研究经验和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性研究 进展 植被 冠层 枯枝落叶层 植被覆盖度 根系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宏斌 温仲明 +3 位作者 张添佑 袁浏欢 林子琦 郑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6-274,共9页
[目的]揭示我国北方草地年总初级生产力未来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地恢复及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CMIP6中9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模拟数据,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方法,在SSP1-2.... [目的]揭示我国北方草地年总初级生产力未来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地恢复及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CMIP6中9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模拟数据,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方法,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未来情景下预估了21世纪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AGPP的时空变化。[结果](1)多模式集合(MME)模拟的准确性和年度趋势相关系数达到0.83,较其他单个模式更准确。(2)1982—2100年,4个情景均得出我国北方草地AGPP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的上升趋势大于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的上升趋势。(3)空间上,我国北方草地平均AGPP在历史及未来情景下均呈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趋势,SSP1-2.6情景下AGPP年均值最低〔308.03 g C/(m^(2)·a)〕,SSP5-8.5情景下最高〔389.63 g C/(m^(2)·a)〕。(4)在4个未来情景下的不同草地类型中,温性草原AGPP年均值最高〔SSP1-2.6情景下为445.44 g C/(m^(2)·a),SSP2-4.5情景下为474.53 g C/(m^(2)·a),SSP3-7.0情景下为532.42 g C/(m^(2)·a),SSP5-8.5情景下为558.14 g C/(m^(2)·a)〕,稀疏灌丛最低〔SSP1-2.6情景下为128.51 g C/(m^(2)·a),SSP2-4.5情景下为141.31 g C/(m^(2)·a),SSP3-7.0情景下为155.38 g C/(m^(2)·a),SSP5-8.5情景下为167.29 g C/(m^(2)·a)〕。[结论]我国北方草地AGPP未来呈显著增长趋势,不同情景下AGPP的增长趋势各不相同,排放情景越高增长越显著,未来应加强对我国北方草地AGPP变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总初级生产力 CMIP6 中国北方草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的新栖息地:塑料际发生及其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裕丰 赵淑玲 +3 位作者 胡紫莹 陈立 邱天逸 方临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微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理不当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的环境风险。微塑料在土壤中为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塑料际。塑料在土壤环境中不易降解,使得塑料际对原始... 微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理不当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的环境风险。微塑料在土壤中为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塑料际。塑料在土壤环境中不易降解,使得塑料际对原始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生态威胁。目前对塑料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关于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微塑料以及土壤环境和其他污染物的影响联合效应等方面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为探究土壤塑料际中微生物与微塑料相互作用的机制和随之产生的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塑料际作为土壤微生物新的栖息地带来的生态风险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的选择效应与微塑料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塑料际对土壤结构与土壤碳循环带来的改变以及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际 微塑料 微生物 土壤环境 环境污染物 迁移转化 生态风险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极端暴雨下中国北方土石山区-黄土区土壤侵蚀的过渡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嘉龄 韩剑桥 +3 位作者 张亮 李宗遥 陈昊 张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6,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区域在极端暴雨影响下的土壤侵蚀差异,以2023年受中国北方大范围极端暴雨事件影响的3个小流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土石山区、黄土区、土石山区-黄土区过渡区(以下简称过渡区)的土壤侵蚀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1)极端... 为探究不同区域在极端暴雨影响下的土壤侵蚀差异,以2023年受中国北方大范围极端暴雨事件影响的3个小流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土石山区、黄土区、土石山区-黄土区过渡区(以下简称过渡区)的土壤侵蚀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1)极端暴雨下,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坡耕地、梯田、道路等土地利用类型,林草地侵蚀较轻;从土石山区到黄土区,土壤侵蚀强度呈递增的过渡特征。2)坡耕地侵蚀最严重,主要以沟蚀为主,土石山区、过渡区、黄土区侵蚀模数分别为1万6613、3万9963、6万5232 t/km^(2)。3)梯田以田坎重力侵蚀为主,3个区域田坎损毁率分别为11.92%、18.54%和37.64%,侵蚀模数分别为2万2939、2万9314和4万1463 t/km^(2)。土坎梯田的侵蚀程度显著高于石坎梯田。4)道路侵蚀主要以2侧边坡崩塌和路面沟蚀为主,3个区域道路边坡发生崩塌的侵蚀模数分别为1万3004、2万5283、4万8859 t/km^(2),路面沟蚀侵蚀模数分别为5948、1万7134、4万3498 t/km^(2)。土质道路发生的侵蚀较为严重,石质道路相对较轻。综上所述,暴雨产生的集中流是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需要加强截排水措施建设。此外,土石山区需持续强化高标准梯田建设,过渡区可考虑提升石坎梯田比例,黄土区应加强农艺管理避免地表裸露。研究成果可为水土流失分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极端暴雨 侵蚀特征 集中流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影响坡面水土流失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吉静怡 赵允格 +1 位作者 郭雅丽 张万涛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144,共8页
干旱半干旱区的生物结皮与草本植被共存,具有特定的分布格局,共同影响草地水土流失。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妨碍了干旱半干旱区水土流失的准确评估。研究利用模拟降雨试验,... 干旱半干旱区的生物结皮与草本植被共存,具有特定的分布格局,共同影响草地水土流失。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妨碍了干旱半干旱区水土流失的准确评估。研究利用模拟降雨试验,在相近的草本植被盖度下,探讨了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盖度生物结皮景观格局指数差异显著。生物结皮盖度从20%~35%增至35%~50%,其斑块边缘密度和连结度分别增加了1.70和1.04倍,分离度降低了95.4%,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破碎程度减少;2)生物结皮分布格局显著影响水土流失过程,且表现出明显的阈值效应。当生物结皮斑块分离度达到35.89(对应生物结皮盖度约44.7%)时,其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显著降低。3)当生物结皮分离度小于35.89时,生物结皮分布格局通过影响坡面侵蚀动力显著改变水土流失过程。其中,分离度是影响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格局因子,随分离度增加(即斑块越破碎),径流流速、雷诺数和径流功率增加,导致径流率和土壤侵蚀速率上升。该研究揭示了生物结皮及其分布格局在草地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为半干旱区水土保持管理和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植被 景观格局指数 产流产沙特征 水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的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模拟及影响机制
8
作者 张泽凌 周莹 +4 位作者 姜峻 王丽娜 邓旭 安志超 唐亚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44-6558,共15页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2018—2022年日尺度通量观测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融合生态学知识与机器学习的生态知识-机器学习(EML)模型分别对NEE和ET进行拟合。其中,有6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NEE,7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ET。最后构建拟合效果最好和解释能力最优的EML模型并探究环境和植被因素对NEE和ET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含了气象因素、土壤水分因素和植被因素的EML模型对NEE和ET的拟合效果最好,R2和RMSE分别为0.81和0.70 g C m^(-2)d^(-1),0.83和0.48 mm/d,MRE和MAE分别为1.72和0.48 g C m^(-2)d^(-1),0.29和0.30 mm/d。该模型在NEE和ET上的拟合能力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升了24.62%和12.16%,较机器学习模型平均提升了13.02%和6.87%。(2)空气温度是NEE和ET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性占比分别为63.12%和60.38%。6℃和22℃是草地NEE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在6—22℃之间NEE处于下降趋势,在22℃后NEE变为平稳趋势。0℃和22℃是草地ET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当空气温度大于22℃后,ET由上升趋势转变为平稳趋势。(3)土壤水分因素在NEE和ET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分别为17.13%和5.66%,NEE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高于ET。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模拟方法,并明确其对环境和植被因素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通量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提升的最佳氮磷钾用量及配比研究
9
作者 王达未 骆汉 王渭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3-1044,共12页
【目的】探究氮磷钾施用对黄芪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寻求陕北地区蒙古黄芪最优施肥方案。【方法】以两年生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设置了3因素2次饱和D-最优设计田间试验。黄芪幼苗于2021年8月移栽,2023年7月2... 【目的】探究氮磷钾施用对黄芪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寻求陕北地区蒙古黄芪最优施肥方案。【方法】以两年生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设置了3因素2次饱和D-最优设计田间试验。黄芪幼苗于2021年8月移栽,2023年7月25日、8月14日、9月3日、9月23日和10月13日进行分批采样,测量黄芪株高、根长、根直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和频率分析法得出黄芪氮、磷、钾肥的最适用量范围。【结果】10个施肥处理的黄芪株高、根长、根直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差异显著。黄芪最终生长指标(10月13日)均以N_(4)P_(4)K_(2)处理(N 15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79.41 kg/hm^(2))最高,其株高、根直径、根长比N1P1K1处理(不施氮磷钾肥)分别显著增加了51%、69%、52%,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长了117%和120%,根茎增粗量也显著大于除N_(4)P_(2)K_(4)(N 150 kg/hm^(2)、P_(2)O_(5)79.41 kg/hm^(2)、K_(2)O 225 kg/hm^(2))外的其他处理。总的来看,施肥组合对黄芪各生长指标和5个采收期的黄芪甲苷含量的促进作用均表现为:氮磷钾配施>任意两种肥料配施>单施一种肥料。所有处理黄芪根中的黄芪甲苷含量均随生长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将根长、根直径、地下部生物量和黄芪甲苷含量这4个指标按照24%、26%、20%和30%的权重计算各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得分最高的处理为N_(4)P_(4)K_(2)。【结论】综合考虑生长状况和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积累量,确定黄芪氮、磷、钾的最适施用量范围为:N 103.4~128.3 kg/hm^(2)、P_(2)O_(5)143.9~172.8 kg/hm^(2)、K_(2)O 149.2~164.1 kg/hm^(2),氮、磷、钾的最佳配比为1∶1.35~1.39∶1.28~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钾 蒙古黄芪 有效成分 隶属函数 频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自然植被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及驱动力分析
10
作者 吴阳 张杰琳 彭守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90,共9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气候区自然植被的植被碳储量(VCS)和土壤碳储量(SCS)的变化趋势与环境要素对碳储量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研究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植被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基于LPJ-GUESS模型和随机森林方法的混合模型...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气候区自然植被的植被碳储量(VCS)和土壤碳储量(SCS)的变化趋势与环境要素对碳储量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研究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植被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基于LPJ-GUESS模型和随机森林方法的混合模型,模拟1851—2100年中国典型自然植被VCS和SCS的动态变化,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方法,分析碳储量动态变化与趋势特征。[结果]1)混合模型模拟自然植被的VCS和SCS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3和0.6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42、3.73 kg/m^(2)(以C计),可准确捕捉生态系统碳动态。2)与历史时期相比,本世纪末VCS,SCS和总碳储量(TCS,即VCS+SCS)在整个研究区分别增加44.8%~88.1%、7.5%~13.4%和10.4%~19.8%,在高原半干旱区增幅最大,不同SSPs气候情景下的增幅表现为SSP1192·a)(以C计)的速率显著上升,SCS变化趋势不显著,TCS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分别以14.6、18.0 g/(m^(2)·a)(以C计)的速率显著上升。4)不同SSPs气候情景下碳储量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变化程度表现为SSP1192浓度,降水是驱动未来时期中国自然植被碳汇功能增强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LPJ-GUESS 混合模型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沿长城防风固沙林带土壤水分·温度及电导率月变化特征研究
11
作者 张晨晨 刘喜东 +6 位作者 高荣 马雅莉 石孟迪 罗竹梅 秦于倩 艾锋 石长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88-93,99,共7页
了解陕北沿长城防风固沙林带土壤(0~200 cm)水分、温度及电导率动态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确定影响土壤性质的主要气象要素,于2023年1—12月进行野外定点监测,测定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 了解陕北沿长城防风固沙林带土壤(0~200 cm)水分、温度及电导率动态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确定影响土壤性质的主要气象要素,于2023年1—12月进行野外定点监测,测定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波动逐渐减少,特别是在4月,不同土层土壤水分达到峰值,其中1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达7.89%。土壤温度在1月波动最大,且随着时间变化产生明显波动,160 cm土层温度波动最小。土壤电导率在4月出现峰值,地表处电导率最高,达3.68μs/cm,120 cm土层深电导率最低,仅1.99μs/cm。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含水率与电导率在3月和5月表现出显著正相关,120和20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电导率间在10月的相关性最显著,不同时间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的相关性出现显著的两级分异;土壤含水率、温度及电导率主要受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降雨的影响,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沙区 陕北沿长城防风固沙林 土壤水温 土壤电导率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建设技术探析
12
作者 王农 石芬芬 +1 位作者 宋月君 廖凯涛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2年第6期38-39,共2页
南方红壤区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伴随着大面积的果园开发,势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一种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建设技术,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技术组成、主要参数、建设原理以及施工工艺,可起... 南方红壤区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伴随着大面积的果园开发,势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一种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建设技术,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技术组成、主要参数、建设原理以及施工工艺,可起到保水、保土、保肥以及培肥、增产、增收等多重功效,适用于南方红壤区5°~25°自然坡面的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开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水土保持 生态果园 建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佘冬立 邵明安 +1 位作者 薛亚锋 俞双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7,共6页
为探明黄土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保持效应,通过模拟野外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在小区内采用柠条林、坡耕地(豆地)和苜蓿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空间配置形成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坡面小区,测定各小区表层0~6cm土壤水分和土壤体积质量的时... 为探明黄土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保持效应,通过模拟野外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在小区内采用柠条林、坡耕地(豆地)和苜蓿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空间配置形成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坡面小区,测定各小区表层0~6cm土壤水分和土壤体积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于2007-2008年连续监测各小区产流产沙特性,分析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减流减沙效应。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柠条林、坡耕地(豆地)和苜蓿地3种植被类型混合利用坡面(从坡顶至坡底)小区(包括柠条-豆地-苜蓿小区、苜蓿-豆地-柠条小区、柠条-苜蓿-豆地小区、豆地-苜蓿-柠条小区)土壤表层水分和土壤体积质量呈明显的斑块镶嵌格局,与土地利用结构一致,易于形成径流侵蚀的自我调控系统。相对于单一利用的坡耕地小区,各混合利用格局可以对坡面径流侵蚀有效拦截。其中柠条-豆地-苜蓿小区的年侵蚀模数最低,2年的减蚀率分别达到98%和94%。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镶嵌格局是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变异测量 土壤保持 产流产沙 水蚀风蚀交错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和地面数据驱动下的农业气候环境信息网格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文鹏 王长耀 +1 位作者 钱永兰 吴运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9-133,共5页
随着GIS技术飞速发展和遥感的应用,使得大范围细小网格上的农业气候资源各要素的计算成为可能。论文提出构建农业气候环境信息网格的基本思想。首先借助ArcGIS平台,利用DEM数据,通过Kriging插值将地理、地形因子网格化和参数化,生成了... 随着GIS技术飞速发展和遥感的应用,使得大范围细小网格上的农业气候资源各要素的计算成为可能。论文提出构建农业气候环境信息网格的基本思想。首先借助ArcGIS平台,利用DEM数据,通过Kriging插值将地理、地形因子网格化和参数化,生成了中国地区1km×1km网格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数据。其次利用MODIS数据反演得到了全国2001年月均1km×1km网格的地表反照率数据和大气总透射率。在获取了这些基本参数后,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定量分析了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坡地太阳辐射计算模型,最终实现了中国地区气候环境信息空间网格化。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地区气候观测资料空缺,避免了传统方法以点代面的局限性,还可以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关气候环境信息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环境信息 空间网格化 TERRA/MODIS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方炫 李壁成 +1 位作者 赵世伟 刘德林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2-34,39,共4页
小流域是黄土高原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建立健康的小流域生态系统是该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在深入理解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与指标选取原则,并将评价体系分... 小流域是黄土高原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建立健康的小流域生态系统是该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在深入理解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与指标选取原则,并将评价体系分解为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健康五个要素,建立了适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为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指标体系 小流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六盘山生态经济圈功能区规划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壁成 刘德林 +1 位作者 张膺 方炫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6-49,共4页
六盘山区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土高原西部天然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洁净,旱作农业潜力大,草畜业兴旺。六盘山生态经济圈规划了4个功能区和7大特色农业基地产业,以六盘... 六盘山区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土高原西部天然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洁净,旱作农业潜力大,草畜业兴旺。六盘山生态经济圈规划了4个功能区和7大特色农业基地产业,以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加大退耕造林种草与管护力度,到2015年基本修复六盘山区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灌丛草原植被;以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为支撑,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和绿色农牧产品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六盘山生态经济圈 功能区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2021年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碳汇能力评估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智广 成辉 +1 位作者 刘朱婷 田甜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3期1-5,69,共6页
基于广东省2021年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矢量图和现场调查,获取年度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保土效益等数据,采用碳汇速率法评估全省2021年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碳汇能力,结果表明:(1)2021年度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碳汇能力492 212.45 t/a,其中封禁治理... 基于广东省2021年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矢量图和现场调查,获取年度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保土效益等数据,采用碳汇速率法评估全省2021年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碳汇能力,结果表明:(1)2021年度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碳汇能力492 212.45 t/a,其中封禁治理林地、水土保持保土效益和乔木林地的碳汇能力占比较大,分别占总量的44.50%、27.27%、27.09%;(2)碳汇能力较强的区域集中在北部的山地区和高丘陵区,碳汇能力较低的区域分布在南部和沿海的冲积平原,包括珠江三角洲、潮州和雷州平原区,中部盆地区的碳汇能力总体处于全省的中间水平;(3)基于常态化监测和年度统计工作提供的水土保持措施与相关参数,可开展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碳汇能力评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水土保持信息。为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应及时更新碳汇能力评估参数,不断完善长时间序列、更加精细的水土保持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碳汇能力 评价 碳汇速率法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功能的权衡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飞 郑诚 +3 位作者 袁浏欢 林子琦 姚宏斌 温仲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4-1242,共9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形成各群落生态系统功能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植被恢复形成的灌木、自然草地、撂荒草地及乔木群落为对象,采用均方根偏差法(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研究了生物量生产、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物种多样...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形成各群落生态系统功能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植被恢复形成的灌木、自然草地、撂荒草地及乔木群落为对象,采用均方根偏差法(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研究了生物量生产、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物种多样性4种生态系统功能差异及其权衡关系。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间生态系统功能差异显著;各植被类型最高权衡均出现在生物量与其他生态系统功能间,RMSD在0.27~0.53间变化;乔木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失衡,需要降低生物量促进各功能协调发展;灌木群落和自然草地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中度失衡,是较为适合该区域的植被恢复的类型,两种群落分别需要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撂荒草地失衡程度最轻但生态系统功能低下,需要提升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调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植被类型 生态系统功能 权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与生产功能权衡的赣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情 聂小飞 +2 位作者 谢颂华 胡启武 莫明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61,74,F0002,共10页
为识别影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适宜模式关键因素和分区针对性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基于生态与生产功能权衡的赣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性评... 为识别影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适宜模式关键因素和分区针对性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基于生态与生产功能权衡的赣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构建22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成功将赣南18县(市、区)划分为偏生态防护型、偏高效开发型和生态防护型与高效开发型皆可3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分区综合治理对策建议;土壤侵蚀现状、主体功能定位、地方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地形、农业人口是生态防护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区域开发利用现状、土壤肥力状况、区域便捷程度、地形、农业人口与农业发展状况是高效开发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适宜性的关键影响因素。权衡生态与生产功能可遴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各行政区适宜治理模式,为针对性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地区 生态防护型 高效开发型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尺度效应及分异机制——以安塞区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韩晓佳 王继军 温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1807,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因此,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关联和效应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典型退耕县域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模型定量评...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因此,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关联和效应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典型退耕县域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模型定量评估了6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相关系数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揭示了不同空间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的尺度效应及分异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退耕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其中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的协同关系最强(|r|≥0.5),而权衡关系发生在文化服务与其他服务之间。从时间序列来看,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的作用关系较为稳定,在研究期间保持为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在退耕还林后有所提升;(2)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的空间尺度效应主要表现在作用关系的方向变化与空间显著性的差异。在网格尺度中,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健,作用方向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网格尺度与行政单元之间,且随研究尺度的加大,服务之间作用关系的空间显著性降低;(3)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是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退耕区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因子的解释力(q均值0.1507)高于社会因子(q均值0.0148),且影响某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土地利用程度和地形因子的共同作用是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主要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尺度效应 分异机制 退耕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