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自助式AI心理咨询系统构建及其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峰 丁慧敏 +6 位作者 李思嘉 韩诺 狄雅政 刘晓倩 赵楠 李林妍 朱廷劭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22-2042,I0035,共22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依赖真实案例数据的前提下,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自助式AI心理咨询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及其对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基于零样本学习和思维链提示策略构建了一个自助式AI心理咨询机器人系...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依赖真实案例数据的前提下,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自助式AI心理咨询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及其对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基于零样本学习和思维链提示策略构建了一个自助式AI心理咨询机器人系统;随后,通过招募202名参与者进行为期两周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验1的结果表明,经提示工程优化后的GPT-4o模型在规范性、专业度、情感理解与共情能力以及一致性与连贯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实验2发现,与控制组相比,使用自助式AI心理咨询机器人的参与者在短期内的抑郁、焦虑和孤独感均有显著改善。特别是,拟人化设计的AI咨询师在缓解孤独感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而非拟人化设计在减轻压力方面效果更为明显。此外,焦虑症状的积极变化在一周后的随访中仍然保持,而其他指标的改善效果则未能持续。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自助式AI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不同AI设计对特定心理问题的差异化效果,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思维链 心理健康 自助式心理咨询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化视角下公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心理模型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纪泽宇 罗倩 +5 位作者 陈雪峰 郑华 杨燕 于瑶 龚园超 孙彦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国家公园是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建设离不开公众的深度参与和支持。基于生态文化视角,1)从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了生态意识、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三维框架,系统分析了生态文化对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 国家公园是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建设离不开公众的深度参与和支持。基于生态文化视角,1)从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了生态意识、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三维框架,系统分析了生态文化对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的促进作用;2)梳理了国家公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实践及其在生态保护、社区参与、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成效与挑战,并提出了以生态文化教育增强生态意识、以社会互动激发生态情感、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社区共治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公众对生态行为的自觉参与,助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3)从多学科整合的视角揭示了生态文化对公众心理过程与行为实践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社区参与和生态治理路径,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目标的协同推进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文化 心理机制 生态意识 生态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选择的重与轻:现代化如何预测中国个体主义的多重变迁
3
作者 刘盼 邱林 +1 位作者 谢天 任孝鹏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68-1481,I0013-I0016,共18页
个体主义的变迁一直广受学界关注。然而,现有文献中关于中国个体主义变迁的研究出现了矛盾的结果。本文指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采用的个体主义测量指标不同所致。进一步,本文认为可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主义实践分为两类:个体主... 个体主义的变迁一直广受学界关注。然而,现有文献中关于中国个体主义变迁的研究出现了矛盾的结果。本文指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采用的个体主义测量指标不同所致。进一步,本文认为可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主义实践分为两类:个体主义重选择(high-stake choices,涉及高机会成本)和个体主义轻选择(low-stake choices,涉及低机会成本),并认为现代化对个体主义重选择的影响大于对个体主义轻选择的影响。研究1通过一项问卷调查(N=312)检验中国民众对不同生活选择重大性的主观感知。结果发现,是否结婚、是否离婚、是否要孩子、是否与父母分开住等4项选择与给新生儿(男、女)取名等两项选择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出前者属于个体主义重选择,后者为个体主义轻选择。研究2通过分析中国26省30年的面板数据发现:1)中国各省的个体主义,包括重选择和轻选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现代化显著正向预测两类个体主义;2)但相较于个体主义轻选择,现代化对个体主义重选择的预测力更强,预测趋势的省际差异更小。本研究通过将个体主义的测量分类,为重新审视中国内部乃至全球的个体主义变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主义 多重变迁 现代化 生活选择视角 中国省级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隐社会认知的干预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小丽 常骏垚 +1 位作者 沙吗阿杰 杨紫嫣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30-1646,共17页
自1995年内隐社会认知概念提出以来,该领域吸引了大量研究,涵盖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尊等多个方面。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及其影响。研究表明负面的内隐社会认知(如内隐偏见、内隐刻板印象、低内隐自尊)对人... 自1995年内隐社会认知概念提出以来,该领域吸引了大量研究,涵盖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尊等多个方面。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及其影响。研究表明负面的内隐社会认知(如内隐偏见、内隐刻板印象、低内隐自尊)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研究焦点逐步转向如何有效干预负面的内隐社会认知,以期减少其不良后果。目前常用的有效干预方法包括评价性条件反射、接近-回避训练、群际接触、接触反刻板印象案例、内隐偏见培训、实施意图、靶向记忆再激活、诱导情绪和正念冥想9种策略。本文对上述干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每种方法的效应量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方法表现出小到中等程度的效应量,其中接近-回避训练、内隐偏见培训和情绪诱导干预较为有效。上述干预方法在短期内表现出一定的有效性,但缺乏长久的时效性。后续研究可以采用多方法结合提高干预效果及时效性。此外,未来的内隐社会认知干预可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更加高效和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联系测验 内隐偏见 内隐刻板印象 干预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自然人智交互的共享心智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亮 王晓宇 +2 位作者 刘舫 马翠霞 王宏安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2,共8页
自然而智能的人机交互是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智能体具备理解人类意图和实现类人协作的能力。然而,现有认知模型在应对动态性、复杂性和社会性交互需求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有效支持自然人-智能体交互系统的设计与评估。因此,... 自然而智能的人机交互是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智能体具备理解人类意图和实现类人协作的能力。然而,现有认知模型在应对动态性、复杂性和社会性交互需求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有效支持自然人-智能体交互系统的设计与评估。因此,基于经典认知模型框架,并结合心理理论等社会认知机制,共享心智模型在感知、认知、行为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共享空间模块,构建了包含共同经验、心理理论等模块的多维理论框架。通过共享外部空间的情境同步和共享内部空间的认知对齐,该模型能够动态描述人智交互过程中的协同机制,为设计具有社会智能的交互系统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交互自然性的量化评估与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智交互 自然交互 认知模型 心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面孔优势加工及其机制
6
作者 唐小下 张姝佳 +1 位作者 张颖 王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1791,共21页
自我面孔是自我社会性符号的代表。作为自我意识的窗口,自我面孔相比于他人面孔享有一系列加工优势,包括识别优势、注意优势、积极优势。识别优势是指对自我面孔的更快更准确地识别,这一优势不受面孔朝向和空间频率成分的影响,并得到早... 自我面孔是自我社会性符号的代表。作为自我意识的窗口,自我面孔相比于他人面孔享有一系列加工优势,包括识别优势、注意优势、积极优势。识别优势是指对自我面孔的更快更准确地识别,这一优势不受面孔朝向和空间频率成分的影响,并得到早期脑电成分如N170的支持。注意优势体现为自我面孔具有强势的注意捕获和保持能力。积极优势进一步表征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面孔比客观表征更具吸引力或更值得信赖。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可以在无意识水平发生,并受到个体自尊、文化差异、感觉信息整合等多种因素的调节。在个体自尊层面,高自尊个体通常在面对干扰时也能保持对自我面孔的各类优势加工。而低自尊个体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优势则容易受到社会线索的干扰,对自我面孔的注意加工也会受到任务类型的影响。在文化差异层面,相比东亚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群体,强调独立自我构建的西方文化下的群体表现出更强的自我面孔优势。感觉信息整合也会影响自我面孔优势加工,例如,同步的视觉-触觉信息能增强自我面孔优势。在神经机制层面,自我面孔优势加工在整体上表现出右脑偏侧化特性,并涉及枕叶、颞叶、额叶、脑岛、扣带回等多个脑区。近年来,研究者已围绕自我面孔的加工及其优势效应提出多个理论阐述,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发现,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在行为和神经层面并不存在明显优势差异,使得自我面孔特异性仍存在争议。进一步论证自我面孔特异性的关键在于采用面孔联结范式来控制熟悉性,从而厘清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差异。由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效应与社会认知障碍(例如,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存在紧密联系,明确自我面孔特异性有潜力为这些社会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分级和后期干预提供新的关键线索,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面孔 优势加工 社会认知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精神分裂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情境对知觉决策的影响及其计算神经机制
7
作者 刘玉佩 王语舒 +2 位作者 占斌 王蕊 蒋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568-2584,共17页
知觉决策指的是个体根据感知觉信息进行选择判断的过程,是人类适应复杂环境的基本能力。社会情境作为支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为知觉决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还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调节其决策行为。他人的行为与态度往... 知觉决策指的是个体根据感知觉信息进行选择判断的过程,是人类适应复杂环境的基本能力。社会情境作为支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为知觉决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还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调节其决策行为。他人的行为与态度往往促使个体调整自身决策方向以趋向一致。这种社会影响既可能导致决策偏差,有时也会优化行为表现,其效应受到群体特征、同伴属性、信心及人格特质等因素的调节。驱动社会影响的动机包括提高决策准确性、获得群体认同以及维护积极的自我概念。近年来,研究者运用强化学习、贝叶斯推断及漂移扩散模型等理论框架从不同视角探究了社会影响的认知机制。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社会影响不仅作用于早期的知觉加工与注意分配阶段,还能通过奖赏、情绪及心智化等高级认知过程调控知觉决策。未来研究应结合建模与神经影像技术,系统探讨社会情境影响决策的跨层次机制、长期效应以及动态交互规律,并推动其在群体决策、人机交互与认知障碍干预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决策 社会影响 自上而下加工 计算模型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舒适度、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8
作者 于婷 张永山 +1 位作者 袁春红 刘萍萍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7-600,共14页
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气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亟需深入探讨。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成人库数据(N=58 256)和202个气象观测站气象数据,通过地级市中心经纬... 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气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亟需深入探讨。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成人库数据(N=58 256)和202个气象观测站气象数据,通过地级市中心经纬度坐标关联匹配,对季节气候条件如何影响人们的抑郁情绪展开研究,关键气候因子选取基本气象因素(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气候舒适度(温湿指数、寒冷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得到以下结论。(1)春夏季节气象因素对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其中,气温和气候舒适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程度较大。具体为适宜的气温、相对湿度、温湿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标可以显著降低抑郁情绪,但是寒冷指数升高显著加重抑郁。人体舒适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抑郁情绪显著降低3%。(2)在春夏季节,当同时控制气温和相对湿度两个气象因素时,各自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比控制单个气象因素时更为明显。(3)春夏季节南北地区的气候因素对抑郁情绪存在明显差异。北方气候因素对抑郁情绪影响显著,而南方地区未发现显著影响。(4)在春夏季节,不同社会人口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比如未婚人口占比越大,公众抑郁情绪水平可能越高。本研究结果强调了非极端的气候条件对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以期推动我国对公众气候变化心理问题的关注,并为气候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和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助力构建全民参与的气候适应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舒适度 心理健康 温湿指数 热适应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躯体感觉整合的易化和抑制作用
9
作者 张钰 张明 孔亚卓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57,共13页
躯体感觉系统包含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子模态,这些感知通道间的互动可引发相应的感知变化。多模态躯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刺激模态、强度、刺激间距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抑制或易化的行为效应。多模态躯体感觉之间的整合作用能够增强... 躯体感觉系统包含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子模态,这些感知通道间的互动可引发相应的感知变化。多模态躯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刺激模态、强度、刺激间距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抑制或易化的行为效应。多模态躯体感觉之间的整合作用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身体意识,促使其精确地感知周围环境,并增强其运动协调能力,最后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多模态躯体感觉整合的行为规律和神经机制的研究仍然比较有限。本文综述了单模态躯体感觉的加工,并总结了多模态躯体感觉整合的行为规律和外周到皮层的神经机制。其中,易化作用主要涉及外周感受器的协同作用、皮层的多峰神经元整合,而抑制作用则主要通过脊髓门控机制和皮层的侧抑制实现。这些研究对理解感知机制、诊断感知障碍具有潜在临床意义,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感觉 多模态 躯体感觉整合 易化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