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888篇论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797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求国内外流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国内外主要研究学者有方晓义、蔺秀云、刘杨、Rous...本文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888篇论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797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求国内外流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国内外主要研究学者有方晓义、蔺秀云、刘杨、Rousseau C、Devine D、Hjern A等;(2)国内外高产机构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中华女子学院心理系,麦吉尔大学、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3)国内外研究热点分别为社会融合、社会适应、歧视知觉、自尊、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行为问题、精神疾病、种族地位、移民过程、创伤等。国内外研究结论相对一致,但存在悖论。今后研究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路,加强纵向研究设计、高校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国际比较研究。展开更多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用双靶点tDCS技术,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同步刺激,通过调节DLPFC和M1所属不同的疼痛传导通路,探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果及优势。结果表明,与假刺激对照组相比,双靶点tDCS组对中等强度短时热痛、辣椒素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以及压痛阈限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且调控效应优于单靶点tDCS组。同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应与被试的疼痛恐惧特质显著相关,即被试疼痛恐惧量表评分越高,镇痛效果越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双靶点tDCS对短时热痛和持续性疼痛的稳定镇痛效果,支持了疼痛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理论,也为双靶点tDCS在疼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用双靶点tDCS技术,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同步刺激,通过调节DLPFC和M1所属不同的疼痛传导通路,探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果及优势。结果表明,与假刺激对照组相比,双靶点tDCS组对中等强度短时热痛、辣椒素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以及压痛阈限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且调控效应优于单靶点tDCS组。同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应与被试的疼痛恐惧特质显著相关,即被试疼痛恐惧量表评分越高,镇痛效果越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双靶点tDCS对短时热痛和持续性疼痛的稳定镇痛效果,支持了疼痛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理论,也为双靶点tDCS在疼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