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深部地层微生物研究——两株未培养地下微生物菌株原位含量的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远亮 夏莹 +4 位作者 东秀珠 董海良 杨克迁 董志扬 黄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103-2106,共4页
从地下1033.77米深处岩芯中提取微生物DNA,经PCR扩增,获得16S rDNA序列。选取其中两个序列(CCSD1305与CCSD1307),根据其16S rDNA可变区设计PCR引物,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确定这两株未培养微生物在岩芯中的生物量。结果表明,CCSD1305与C... 从地下1033.77米深处岩芯中提取微生物DNA,经PCR扩增,获得16S rDNA序列。选取其中两个序列(CCSD1305与CCSD1307),根据其16S rDNA可变区设计PCR引物,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确定这两株未培养微生物在岩芯中的生物量。结果表明,CCSD1305与CCSD1307在该岩芯中的数量分别约为6.6×104和2.18×106个/克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微生物 16S RDNA 实时定量PCR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中微生物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微生物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光玉 王远亮 +2 位作者 董海良 东秀珠 董志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107-2111,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微生物学研究中所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即环境基因组DNA提取、16S rDNA分析、Real-time PCR技术和磷脂酸分析技术。另外探索了防污染的手段以及监测方法,并介绍了我们以这种方法时CCSD的微生物学... 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微生物学研究中所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即环境基因组DNA提取、16S rDNA分析、Real-time PCR技术和磷脂酸分析技术。另外探索了防污染的手段以及监测方法,并介绍了我们以这种方法时CCSD的微生物学研究所得到的一些初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体外研究模型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刚 任文凯 +3 位作者 熊霞 李铁军 钟瑾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77-1682,共6页
肠道微生物对机体的营养代谢、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微生物黏附、定植以及同宿主肠上皮的相互作用在这些过程中至关重要,因而深入理解微生物和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阐明微生物如何参与机体营养、代谢和免疫过程的... 肠道微生物对机体的营养代谢、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微生物黏附、定植以及同宿主肠上皮的相互作用在这些过程中至关重要,因而深入理解微生物和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阐明微生物如何参与机体营养、代谢和免疫过程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研究微生物与肠道相互作用的主要体外模型,以及应用这些模型取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微生物 黏附 细胞培养 小肠结节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沤麻废水处理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其Fosmid文库酶活初步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董亮 俞勤丽 +2 位作者 董志扬 王丽 王远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7-172,177,共7页
通过构建元基因组16S r RNA文库和Fosmid文库,对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有机物的湖南沅江明星麻厂碱性沤麻废水处理池(p H9.35)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新的工业用酶基因筛选,发现该碱性处理池原核微生物主要以细菌为主,包括厚... 通过构建元基因组16S r RNA文库和Fosmid文库,对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有机物的湖南沅江明星麻厂碱性沤麻废水处理池(p H9.35)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新的工业用酶基因筛选,发现该碱性处理池原核微生物主要以细菌为主,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菌门等四个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弯曲杆菌科硫磺单胞菌属细菌和腐败希瓦氏菌为优势菌群,其次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该环境古菌的生物量和丰度较少,以广古菌门马氏甲烷八叠球菌为优势类群。并且从该碱性池元基因组Fosmid文库中筛选出包括淀粉酶(36个)、脂肪酶(9个)、蛋白酶(4个)、纤维素酶(4个)在内的一系列食品和工业用酶活性克隆。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碱性处理池微生物基因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沤麻废水处理 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16S r RNA文库 碱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纳米导线、纳米管与胞外电子传递及胞间物质交换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茜 马旅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4,159,共7页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微生物与矿物间的互相作用,对地球表层元素循环及环境演变起着重要作用。胞外呼吸是微生物与矿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之一,其核心环节是胞外电子传递,其中的纳米导线传递已成为目前胞外电子传递研究的热点。...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微生物与矿物间的互相作用,对地球表层元素循环及环境演变起着重要作用。胞外呼吸是微生物与矿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之一,其核心环节是胞外电子传递,其中的纳米导线传递已成为目前胞外电子传递研究的热点。已知的纳米导线可以分为菌毛和细胞外膜与周质空间延伸物两种。此外,细菌纳米管是一种由细胞膜成分构成与希瓦氏菌的纳米导线类似的管状物。纳米管可以在某种特定刺激下,作为相邻细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通道,但纳米管是否具有导电性能,目前并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细菌纳米管、纳米导线及其电子传递机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导线 胞外电子传递 菌毛 细胞膜 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系统性发现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明 程飞跃 +1 位作者 龚路遥 向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9-265,共7页
微生物防御系统是生物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库,细菌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催生了现代分子克隆技术,CRISPR系统的开发利用则使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基于上述原因,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发现与研究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一些... 微生物防御系统是生物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库,细菌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催生了现代分子克隆技术,CRISPR系统的开发利用则使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基于上述原因,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发现与研究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一些新的防御系统如pAgos和DISARM等相继被发现和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微生物中可能蕴藏着的其他未知防御系统,最近以色列科学家Sorek等报道了从海量的微生物基因组序列中系统性发现新型防御系统的研究策略,并且通过合成生物学思路鉴定了10种新型系统的抗病毒或抗质粒功能。本文将首先介绍Sorek团队系统性发现新型防御系统的研究工作,进而总结目前已知的主要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可能机制,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态势与挑战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生物防御系统 噬菌体/病毒 防御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在模拟微重力效应下浸出矿物中元素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维 张利敏 +1 位作者 夏庆银 黄英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0-378,共9页
生物冶金作为未来实现星际基地原位资源利用(ISRU)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在微重力效应下,链霉菌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晰。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回转器模拟了微重力效应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76... 生物冶金作为未来实现星际基地原位资源利用(ISRU)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在微重力效应下,链霉菌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晰。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回转器模拟了微重力效应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76浸出矿物中的元素。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环境明显加速了Streptomyces sp.R76发育分化及代谢能力,主要表现在气生菌丝和孢子发育分化提前发生,同时有机酸产量有所提高;在模拟微重力效应下,Streptomyces sp.R76产生的乳酸和枸橼酸浓度分别为8.6、0.17 mmol/L,而在重力条件下,分别为5.8、0.04 mmol/L;当Streptomyces sp.R76与矿物共培养时,模拟微重力效应下的稀土元素浸出率为3‰,钙浸出率为0.11‰,而重力条件下的稀土元素浸出率仅为0.33‰,钙浸出率为0.08‰;Streptomyces sp.R76在微重力条件下产生的乳酸和枸橼酸是促进稀土、硅和钙元素从矿物中浸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RU 模拟微重力 链霉菌 生物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地下岩心样品中的细菌群落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远亮 夏颖 +4 位作者 董海良 东秀珠 杨克迁 黄力 董志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3-539,共7页
通过建立高效率的微生物未培养DNA提取技术和16SrDNA分析技术,在中国大陆钻探深层岩芯中发现微生物存在的证据。从地下430.00米(S1)与1033.77米(S13)深度岩芯中分别提取到微生物DNA,进行16SrDNAPCR扩增,通过对S13样品DNA中克隆得到的54... 通过建立高效率的微生物未培养DNA提取技术和16SrDNA分析技术,在中国大陆钻探深层岩芯中发现微生物存在的证据。从地下430.00米(S1)与1033.77米(S13)深度岩芯中分别提取到微生物DNA,进行16SrDNAPCR扩增,通过对S13样品DNA中克隆得到的54个16SrDNA的序列测定,初步构建了该深度地下微生物群落的系统进化树,发现了23种不同的微生物序列存在。通过DAPI染色证明在地下1033.77米的微生物数量约为1×104个/克岩石,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分析,发现了其中两种微生物(CCSD1305与CCSD1307)的数量为6.6×104+/g岩石与2.18×106个/g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微生物 16S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毛硫细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钟瑾 刘刚 还连栋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13-517,570,共6页
羊毛硫细菌素是一类核糖体合成且经翻译后修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肽,通常含有羊毛硫氨酸及β-甲基羊毛硫氨酸等稀有氨基酸。近年来随着来源于乳酸乳球菌的nisin(乳链菌肽)被广泛地用作天然食品防腐剂和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羊毛硫细菌素... 羊毛硫细菌素是一类核糖体合成且经翻译后修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肽,通常含有羊毛硫氨酸及β-甲基羊毛硫氨酸等稀有氨基酸。近年来随着来源于乳酸乳球菌的nisin(乳链菌肽)被广泛地用作天然食品防腐剂和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羊毛硫细菌素已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因其无耐药性,羊毛硫细菌素还极有可能替代传统抗生素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羊毛硫细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包括结构基因、修饰基因、加工基因、转运基因、免疫基因、调节基因,它们成簇排列于产生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上,构成数个转录单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羊毛硫细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遗传分析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硫细菌素 生物合成 基因簇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固有耐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刚 冯婕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2-880,共9页
人们以往大多只关注由敏感细菌通过基因水平转移和自发突变方式获得的耐药性,而忽略了细菌对某类抗生素天然耐药的重要特性,细菌的这种特性又被称为固有耐药。固有耐药由固有耐药基因决定,这类基因是指存在于某类细菌染色体上位置保守... 人们以往大多只关注由敏感细菌通过基因水平转移和自发突变方式获得的耐药性,而忽略了细菌对某类抗生素天然耐药的重要特性,细菌的这种特性又被称为固有耐药。固有耐药由固有耐药基因决定,这类基因是指存在于某类细菌染色体上位置保守的与耐药相关的一类基因。近年来,对固有耐药基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固有耐药基因的发现不仅可以为新药研制提供药物作用靶标,而且通过阻断病原菌固有耐药基因还可使以往对该类菌不起作用的抗生素药物重新焕发抗菌活性。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固有耐药基因能够被移动元件捕获进而可水平转移至其他细菌,因此通过监测固有耐药基因可以预测耐药菌的出现。本文对传统的细菌固有耐药机制包括细胞膜的低渗透性和多药外排泵系统,以及已知重要病原菌的转移酶和代谢相关酶的固有耐药机制进行了介绍。同时,进一步对隐性固有耐药基因的特性进行了阐释,最后探讨了固有耐药与获得性耐药的进化关系,指出固有耐药基因很可能是一些获得性耐药基因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耐药 隐性耐药基因 外排泵 修饰酶 水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HS-HY-045抗肿瘤代谢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宁 张辉 +3 位作者 雒文军 郑文 王海彬 黄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79-382,共4页
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S-HY-045的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对小鼠淋巴瘤细胞系P388D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它们分别鉴定为(-)-(2R,4S)-4-hydroxy-2-methoxy-2-(9E-pentenyl)-tetrahydropy-ran(1),Streptenol C(2),36074... 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S-HY-045的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对小鼠淋巴瘤细胞系P388D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它们分别鉴定为(-)-(2R,4S)-4-hydroxy-2-methoxy-2-(9E-pentenyl)-tetrahydropy-ran(1),Streptenol C(2),36074-11(3),Fujianmycin A(4)和Streptenol A(5),其中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进一步使用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对5个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表明化合物4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5.2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HS-HY-045 抗肿瘤活性 新化合物 streptenol fujianmycin 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嗜酸热两面菌伴侣素ATcpnβ底物结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丽 张凯 +2 位作者 樊峥 董志扬 孙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嗜酸嗜热古菌腾冲嗜酸热两面菌(Acidianus tengchongensis)来源的Ⅱ型伴侣素ATcpnβ已获得晶体结构解析,其顶端结构域突触下端相应于Ⅰ型伴侣素GroEL的重要底物结合位点处的氨基酸多为极性氨基酸,将其突变为疏水性氨基酸时,突变体对变... 嗜酸嗜热古菌腾冲嗜酸热两面菌(Acidianus tengchongensis)来源的Ⅱ型伴侣素ATcpnβ已获得晶体结构解析,其顶端结构域突触下端相应于Ⅰ型伴侣素GroEL的重要底物结合位点处的氨基酸多为极性氨基酸,将其突变为疏水性氨基酸时,突变体对变性底物的捕获能力显著增强.表面等离子共振研究表明,ATcpnβ对于化学变性底物的再折叠中间体的其捕获作用不依赖于Mg2+/ATP.前期对该伴侣素冷冻电镜观察和结构解析表明,ATP的存在并不能驱动ATcpnβ从开放构型向闭合构型转变,但是表面等离子共振研究表明,ATcpnβ对热变性过程中已经聚集的底物的捕获作用依赖于Mg2+/ATP,说明Mg2+/ATP可以介导ATcpnβ顶端结构域一定的构象变化,引起顶端结构域疏水残基的进一步暴露,从而能够与大分子聚集体紧密结合.两个方面的研究均表明,伴侣素蛋白与变性底物的结合仍然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并且伴侣素蛋白与变性底物的结合受Mg2+/ATP的结合调控,与伴侣素蛋白疏水面的暴露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嗜热古菌 伴侣素(chaperonin) 蛋白质折叠 表面等离子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基因通过AKT调控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健康 樊自尧 +5 位作者 牛鹏霞 刘志国 牟玉莲 张明睿 李奎 王冰源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84-1794,共11页
旨在了解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C2C12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了Ide在8月龄雄性小型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利用siRNA技术干扰Ide表... 旨在了解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C2C12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了Ide在8月龄雄性小型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利用siRNA技术干扰Ide表达,检测了Ide在C2C12成肌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中的作用,试验分为Ide-siRNA处理组和NC-siRNA(negative control)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Ide在猪的不同组织(包括大脑、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心、肝、脾、肺、肾和睾丸)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股四头肌、肾和睾丸中表达量相对更高。Ide-siRNA转染成肌细胞48 h后,Ide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01)。CCK-8检测显示,干扰Ide表达促进了成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也显著升高,同时发现干扰Ide表达未引起成肌细胞凋亡。利用2%马血清诱导成肌细胞分化的同时转染Ide-siRNA以干扰其表达,在分化的第2和5天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分化相关基因Myog、Myhc等在干扰组中的表达均显著下降,提示成肌细胞的分化受到了抑制。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分化的第5天,Akt 2和磷酸化的AKT(P-AKT)表达量下降。综上,Ide在猪的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以肌肉、肾和睾丸中表达量更高。干扰Ide表达促进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时干扰Ide表达则通过Akt 2/P-Akt/Myog途径抑制C2C12成肌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降解酶(Ide) 成肌细胞 增殖和分化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敏感性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渊慧 奕巧莲 +1 位作者 杜文斌 郑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5-460,共6页
抗菌药物的发现是二十世纪巨大的医学成就。抗菌药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传染疾病的病死率,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使以前的一些绝症,如结核病都有了治疗的方法。然而最近六十年,我们开始从抗菌药物的辉煌时代走向抗菌药物耐药性时代[1]。2014... 抗菌药物的发现是二十世纪巨大的医学成就。抗菌药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传染疾病的病死率,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使以前的一些绝症,如结核病都有了治疗的方法。然而最近六十年,我们开始从抗菌药物的辉煌时代走向抗菌药物耐药性时代[1]。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全球耐药报告[2],指出抗菌药物耐药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敏感性 快速检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式细胞术研究叶绿素对肠道细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红莉 王潇 +2 位作者 杜梦璇 刘畅 张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96-302,共7页
为在菌种水平上探究叶绿素对特定肠道细菌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探究了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肠道细菌计数的可行性并与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比较,随后利用FCM探究了叶绿素对珀氏解黄酮菌(Flavonifractor plautii)、普通拟杆菌... 为在菌种水平上探究叶绿素对特定肠道细菌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探究了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肠道细菌计数的可行性并与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比较,随后利用FCM探究了叶绿素对珀氏解黄酮菌(Flavonifractor plautii)、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假长双岐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和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FCM可实现对活细菌和死细菌的同时检测,FCM活菌计数结果与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的活菌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8,P<0.001),但FCM检测效率更高、检测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100μg/mL的叶绿素可高度显著促进Flavonifractor plautii的增殖(P<0.01),而300和500μg/mL的叶绿素可极显著抑制Flavonifractor plautii的增殖(P<0.001);100μg/mL的叶绿素可极显著促进Bacteroides vulgatus的增殖(P<0.001),而300和500μg/mL的叶绿素可极显著抑制Bacteroides vulgatus的增殖(P<0.001);叶绿素可极显著抑制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的增殖(P<0.001),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叶绿素可极显著促进Lactobacillus murinus的增殖(P<0.001),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本研究为阐明膳食叶绿素对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稀释涂布平板法 叶绿素 肠道细菌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Psl多糖转运蛋白PslD的表达与纯化研究
16
作者 唐玮蔚 马旅雁 吴更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4-21,共8页
条件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是细菌生物被膜研究的模式菌,其分泌的胞外多糖Psl在生物被膜形成中起关键作用。PslD为Psl多糖的转运蛋白,由256个氨基酸构成,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其有N端信号肽且为一次跨膜蛋白。分离纯化完整跨膜蛋白需要去... 条件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是细菌生物被膜研究的模式菌,其分泌的胞外多糖Psl在生物被膜形成中起关键作用。PslD为Psl多糖的转运蛋白,由256个氨基酸构成,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其有N端信号肽且为一次跨膜蛋白。分离纯化完整跨膜蛋白需要去垢剂的作用,去垢剂种类繁多且性质不一,研究设计了一套筛选溶解PslD的去垢剂的方案。通过抗组氨酸标签的Westernblot分析,n-Decyl-β-D-maltopyranoside(DM),n-Decyl-N,N-dimethylamine-N-oxide(DDAO)及n-Dodecyl-N,N-dimethylamine-N-oxide(LDAO)被认为溶解PslD的效率较高。通过改变总蛋白与去垢剂比例,进一步优化了去垢剂的溶解条件,即8mg/mL总蛋白质量分数为1%的LDAO。在此溶解条件下,仅通过第一步Ni柱亲和纯化目的蛋白纯度可到达80%以上,这为进一步结晶尝试及其结构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胞外多糖 转运蛋白PslD 去垢剂 亲和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丹霞山土壤来源抗菌活性链霉菌的分离及放线菌素产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SDX001发酵产物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岳昌武 李园园 +5 位作者 黄兵 罗显涛 邵美云 王苗 保玉心 黄英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11期41-46,共6页
分离、鉴定赤水丹霞地区土壤来源的抗临床耐药菌活性的链霉菌。采集赤水丹霞山区不同海拔的土样并利用多种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热酚法提取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16S r RNA基因并测序后在线比对以确定其系统分类学地位。利用多种测试... 分离、鉴定赤水丹霞地区土壤来源的抗临床耐药菌活性的链霉菌。采集赤水丹霞山区不同海拔的土样并利用多种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热酚法提取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16S r RNA基因并测序后在线比对以确定其系统分类学地位。利用多种测试菌测试抗菌活性,通过HPLC和LC/MS分析菌株发酵抽提物并与数据库比较。分离得到菌株600株,其中59株链霉菌中有41株具有1种以上的抗测试菌活性。Streptomycetes sp.CSDX001具有抗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枯草芽孢杆菌、抗藤黄微球菌、抗白色念球菌的活性,具有抗多种微生物的活性和产生多种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潜力,可能是抗微生物新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抗菌活性 16S RRNA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新型抗46 ku-细胞角蛋白的单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英文)
18
作者 冯静 沈毅 +1 位作者 杨东玲 阎锡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30,共7页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株单克隆抗体 T2-2,对其生化性质的研究及其与抗细胞角蛋白多克隆抗体完全重合的定位表明,该抗体特异性识别一种分子质量为 46 ku 的角蛋白. 对 68 例正常组织和 65 例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 T2...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株单克隆抗体 T2-2,对其生化性质的研究及其与抗细胞角蛋白多克隆抗体完全重合的定位表明,该抗体特异性识别一种分子质量为 46 ku 的角蛋白. 对 68 例正常组织和 65 例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 T2-2 具有上皮细胞特异性. 与其他多数抗细胞角蛋白抗体常与一种以上细胞角蛋白多肽表现出交叉反应不同的是,该抗体只识别 46 ku 细胞角蛋白多肽上的某一单特异性表位. 另外,单克隆抗体 T2-2 适用于多种免疫实验技术,包括 ELISA、免疫组化、细胞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印迹等,而且适用于多种固定剂. 以上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 T2-2 将成为细胞角蛋白功能研究和肿瘤诊断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细胞角蛋白 单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附分子CD146是影响滋养层细胞侵入行为的关键分子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琴 赵心刚 +3 位作者 张莹 沈毅 刘以训 阎锡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9-312,共4页
前期研究观察到一种现象 ,在正常妊娠的胎盘中细胞粘附分子CD14 6选择性地表达在侵入性滋养层细胞中 ,而在滋养层细胞侵入不足的先兆子痫病人的胎盘中CD14 6表达降低或缺失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CD14 6分子影响滋养层细胞侵入行为的作用机... 前期研究观察到一种现象 ,在正常妊娠的胎盘中细胞粘附分子CD14 6选择性地表达在侵入性滋养层细胞中 ,而在滋养层细胞侵入不足的先兆子痫病人的胎盘中CD14 6表达降低或缺失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CD14 6分子影响滋养层细胞侵入行为的作用机理 .免疫荧光实验显示CD14 6分子选择性地表达在具有侵袭能力的中间滋养层细胞 ,而在非侵入性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滋养层细胞中不表达 .细胞功能实验表明 ,影响滋养层细胞侵入性的两个关键要素 ,即细胞迁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 ,都受到CD14 6特异抗体的显著抑制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 ,粘附分子CD14 6是影响细胞侵入行为的关键分子 .这为深入研究胚胎植入和肿瘤浸润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分子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 CDl46 滋养层细胞侵入 基质金属蛋白酶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生态草牧业立体发展模式探索:以云南省永善县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佳美 刘智全 +5 位作者 钟瑾 王天威 王相权 孙昌荣 高树琴 潘庆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1-390,共10页
发展生态草牧业是我国新时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南方草山草坡可利用面积约4.7×10^(5 )km^(2),具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牧草生长期长、生产力高,蕴藏着巨大的生态草牧业发展潜力。同时,南方草山草坡地形复杂,植被和气... 发展生态草牧业是我国新时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南方草山草坡可利用面积约4.7×10^(5 )km^(2),具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牧草生长期长、生产力高,蕴藏着巨大的生态草牧业发展潜力。同时,南方草山草坡地形复杂,植被和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但是,迄今对南方草牧业模式的探索较少。为此,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开展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工作,根据不同海拔的气候和植被特点,探索适合云贵高原不同海拔的草山草坡草牧业发展模式。得出:在高海拔(2500 m以上)地区,发展以放牧为主的草牧业模式;在中海拔(1500~2500 m)地区,发展放牧与舍饲结合的草牧业模式;在低海拔(1500 m以下)地区,发展以舍饲为主的草牧业模式,从而在云贵高原形成生态草牧业立体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南方草山草坡发展生态草牧业需进一步考虑草畜平衡、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政府+企业+农牧户”模式的推广,以期为南方草山草坡生态草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草牧业 草山草坡 天然草地 栽培草地 草产品加工 放牧 舍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