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2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干扰度评价方法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于立忠 朱教君 +4 位作者 闫巧玲 孙一荣 姚立平 李桂芹 方海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8-392,共5页
基于不同森林类型所受干扰不同,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构建一套适合于该区域的森林干扰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最优距离法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干扰度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多样性(5个指标)、生产力(... 基于不同森林类型所受干扰不同,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构建一套适合于该区域的森林干扰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最优距离法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干扰度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多样性(5个指标)、生产力(3个指标)、林分结构(4个指标)、生态功能(3个指标)、林分健康水平(3个指标)等指标,以阔叶红松林为目标森林,应用距离法评价了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现有8个林型的森林干扰度。结果表明,森林干扰度老龄林(0.3178)和阔叶混交林(0.3989)最小,与目标森林的距离最近;其次是蒙古栎林(0.4262)、水曲柳林(0.4870)、花曲柳林(0.4983)、胡桃楸林(0.5016);红松人工林(0.6358)和落叶松人工林(0.6864)最大,表明人工林与目标森林的距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干扰度 森林类型 人工林 目标森林 最优距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 被引量:181
2
作者 陈利顶 李秀珍 +2 位作者 傅伯杰 肖笃宁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29-3141,共13页
景观生态学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70余年。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其引入,到发展、壮大、逐渐成熟,也经历了30余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景观生态学在跟踪国际前沿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 景观生态学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70余年。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其引入,到发展、壮大、逐渐成熟,也经历了30余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景观生态学在跟踪国际前沿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简述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成立与发展过程,通过系统综述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重点分析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根据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特点,将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摸索与酝酿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吸收与消化阶段(1980—1988年)、实践与迅速发展阶段(1989—2000)、发展与思索阶段(2001—2010)、思考与创新阶段(2011—?)。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尺度效应、城市生态用地与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与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森林景观动态模拟与生态系统管理、绿洲景观演变与生态水文过程、景观破碎化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多水塘系统与湿地景观格局设计、稻-鸭/鱼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梯田文化景观与多功能维持、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点。最后从学科发展与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地区和应用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景观生态学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景观生态学 发展历史 特点 未来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韩士杰 袁志友 +1 位作者 方运霆 王智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8-130,共3页
全球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开始出现,现今已超越科学领域,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在科技部的"十三五"期间"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下,来自中国科学院沈... 全球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开始出现,现今已超越科学领域,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在科技部的"十三五"期间"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下,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6个单位31位科学家于2016年7月开始承担"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1)凸显中国北方植物群落演替在温室气体吸收和排放平衡,特别是在我国未来碳汇中的作用;2)绘制森林和草地碳源汇转变的敏感区、脆弱区;3)建立和发展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多时间序列历史变化及其对全球氮沉降、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4)揭示氮沉降、升温、火干扰和植被演替驱动的碳氮耦合循环生物学机制及其碳源汇响应。通过该项目5年的实施,预期能增加我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生物学机制的认识,增强对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预测能力和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森林 草地 碳氮循环 碳源汇 全球变化 模型模拟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 被引量:18
4
作者 关文彬 曾德慧 姜凤岐 《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3-98,共6页
依据东北西部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的分类与排序,分析了不同演替梯度上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与DCA排序坐标值的相关关系,利用其探讨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关系;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1)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λ、Renyi的均匀度E1... 依据东北西部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的分类与排序,分析了不同演替梯度上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与DCA排序坐标值的相关关系,利用其探讨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关系;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1)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λ、Renyi的均匀度E1与群落分布的地下水位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植物群落Hill的多样性指数H0,H1、Hill的均匀度Eh、Hill指数的均匀度E′1与海拔、湿润系数、Thornthwaite指数、降水量、地下水位、放牧干扰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3)植物群落Renyi的多样性指数N0,N1、Heip修正的均匀度Ep、Alatalo修正的均匀度E′h与经度、温暖指数、冷暖指数、Thornthwaite指数、土壤有机质、地下水位、放牧等干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4)呼伦贝尔沙地的完工-海拉尔沙带,樟子松林、贝加尔针茅羊草草甸草原;科尔沁沙地的油松林、羊草草甸草原、丛生禾草草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各群落类型随着沙质荒漠化过程的逐渐加剧,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其递减趋势分为旱生沙化系列、湿生沙化系列、盐水至水生系列。按各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递减顺序可分为6个级别,6个级别所含的群落类型分别对应着稳定沙地(A、B),固定沙丘(C),半固定沙丘(D),半流动沙丘(E),流动沙丘(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西部 植被 群落多样性 沙质荒漠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野大豆及其共生根瘤菌的生态分布与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书锦 付沛云 +8 位作者 蔺继尚 薛德林 戚波 李忠伟 许广铭 张宪武 吴岗梵 张仁双 付连舜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5-40,共6页
中国东北地区野大豆及其共生根瘤菌共生体系资源的生态分布甚广。从5853份的资源中分离获得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331株。从野大豆及其共生根瘤菌共生体系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来分,可以归并成五大类群,它们在质量性状基本是... 中国东北地区野大豆及其共生根瘤菌共生体系资源的生态分布甚广。从5853份的资源中分离获得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331株。从野大豆及其共生根瘤菌共生体系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来分,可以归并成五大类群,它们在质量性状基本是一致的,在数量性状则各不相同,而反映了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的规律,为今后共生固氮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大豆 根瘤菌 共生体系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被引量:5
6
作者 苏文 陈春兰 +17 位作者 党廷辉 樊月玲 郝翔翔 何永涛 况福虹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李小丽 李玉强 热甫开提 苏永中 田振荣 王书伟 吴瑞俊 杨风亭 张玉铭 宗海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52-64,共13页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要。国内很多学者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文献报道的数据开展相关研究,但总体上看,系统的、长期的耕地土壤观测与试验数据相对缺乏。本数据集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个涵盖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站多年系统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实测数据,结合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出2005–2015年来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可以为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农田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长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年代学在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兴元 陈振举 +2 位作者 陈玮 孙雨 崔明星 《中国城市林业》 2006年第5期18-19,共2页
用树木年轮研究过去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树木年轮是记录城市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理想“记录器”。作者简要介绍了沈阳两陵古油松、南京雪松、北京白皮松和油松以及云南会泽滇杨,应用树木年代学研究城市气候变化的... 用树木年轮研究过去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树木年轮是记录城市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理想“记录器”。作者简要介绍了沈阳两陵古油松、南京雪松、北京白皮松和油松以及云南会泽滇杨,应用树木年代学研究城市气候变化的进展情况,还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代学 城市环境 森林生态学 应用 气候变化 树木年轮 全球变化 记录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水中八大离子数据集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丽 朱治林 +38 位作者 唐新斋 袁国富 张心昱 孙晓敏 王娇 常学向 程一松 褚国伟 戴冠华 杜娟 傅伟 郭小伟 郭永平 何其华 姜峻 蒋正德 来剑斌 兰中东 李猛 李少伟 李伟 林静慧 林永标 刘文杰 刘晓利 刘新平 刘勇刚 鲁志云 路永正 苏宏新 唐家良 汪金舫 王小亮 杨风亭 尹春梅 张志山 赵常明 赵成义 朱睦楠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Na+、K+、HCO3-、CO32-、SO42-、Cl-)数据,包含了农田、草地、森林、荒漠、沼泽5类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数据集有助于认识各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静止地表水 流动地表水 八大离子 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元素扩散模型在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青春 吴钢 +1 位作者 邓红兵 潘文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72,共5页
以梅子垭村的一个小集水区及与之相邻的梅子垭水库为研究对象 ,根据降雨过程中集水区产生的径流输入及在水库库湾不同取样点上所取水样的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 P元素在库湾中的一维 A.B.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 ,并对水库的水质状况与对应... 以梅子垭村的一个小集水区及与之相邻的梅子垭水库为研究对象 ,根据降雨过程中集水区产生的径流输入及在水库库湾不同取样点上所取水样的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 P元素在库湾中的一维 A.B.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 ,并对水库的水质状况与对应小流域的植被类型的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水库水质与毗邻陆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密切相关 ,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将导致水库水质恶化 ;因此有必要将水陆生态系统综合考虑 ,以达到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及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模型 磷元素 水库 集水区 水陆复合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范例——推荐新书《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11
作者 肖笃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61-1461,共1页
关键词 交叉学科 研究成果 《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生态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根窗法在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12
作者 赵晓敏 孙桂琳 +2 位作者 霍常富 于立忠 王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4,共5页
植物根系深藏于地下,由于缺乏有效的观测方法,制约了对根系的了解。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扫描根窗法对落叶松人工林细根长期观测案例,介绍扫描根窗法在野外原位观测细根动态的过程。结果表明:在深秋季节安装根窗,根窗安装扰动... 植物根系深藏于地下,由于缺乏有效的观测方法,制约了对根系的了解。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扫描根窗法对落叶松人工林细根长期观测案例,介绍扫描根窗法在野外原位观测细根动态的过程。结果表明:在深秋季节安装根窗,根窗安装扰动后恢复期为1 a,经过冻融交替和一个生长季后,细根现存量迅速恢复且趋于稳定;通过观察发现吸收根现存量峰值多出现在春季和初夏,而运输根峰值多出现在秋季;野外根窗法与微根管法相比可清晰的观测到细根的完整分枝结构,将高度异质性的细根群体细分为不同根序或功能类型,为区分不同细根功能和分枝等级提供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根管 细根周转 细根寿命 根序 细根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块菌及其生态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大成 王云 《中国食用菌》 1990年第2期25-27,共3页
本文描述了中国块菌(Tuber sinense K.Taoet Liu.)的形态特征和它的生态环境。中国块菌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或华山松(P.armandiFranch.)形成外生菌根,子囊果生长在海拔1600-2550m的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下紫... 本文描述了中国块菌(Tuber sinense K.Taoet Liu.)的形态特征和它的生态环境。中国块菌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或华山松(P.armandiFranch.)形成外生菌根,子囊果生长在海拔1600-2550m的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下紫色土,石灰岩土0—30cm内,并形成5-200m^2无草或少草的块菌塘。它的生长与植被、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块菌 形态特性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001)晶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4
作者 陆成龙 曾祥峰 +3 位作者 王少锋 夏德铭 王钰琪 贾永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硫代砷酸根是地下水中重要的砷形态,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是决定砷迁移性的重要机制.然而,由于硫代砷酸根具有复杂的形态,难以通过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并预测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不同硫代砷酸... 硫代砷酸根是地下水中重要的砷形态,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是决定砷迁移性的重要机制.然而,由于硫代砷酸根具有复杂的形态,难以通过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并预测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不同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硫代砷酸根能够在黄铁矿(001)晶面上形成多种稳定吸附构型;质子化程度、吸附构型、吸附位点是决定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表面吸附性质的重要因素;硫代砷酸根在吸附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内部结构变化.研究成果为认清地下水等还原环境中砷形态转化及矿物-水界面吸附解吸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砷酸根 黄铁矿 构型 吸附能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反演及空间分布研究——以辽宁省西丰县为例
15
作者 刚爽 柳鸿超 +6 位作者 任婉侠 管超 霍焱 付博 朱向新 石晨 薛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2,共12页
土壤有机碳(SOC)是衡量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重要依据。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精准监测SOC含量成为提高土壤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以辽宁省西丰县为研究区,基于150份土壤样品测试分析数据、Sentinel-1、Sentinel-2遥感数据及地形数据,使... 土壤有机碳(SOC)是衡量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重要依据。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精准监测SOC含量成为提高土壤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以辽宁省西丰县为研究区,基于150份土壤样品测试分析数据、Sentinel-1、Sentinel-2遥感数据及地形数据,使用BP神经网络(BPNN)、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及支持向量回归(SVR)4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绘制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土壤指数、Sentinel-1、Sentinel-2及DEM数据组合构成的RF模型预测效果最好(R^(2)=0.858;S_(MAE)=1.292;S_(RMSE)=1.730;S_(MAPE)=0.130),DEM数据、B4波段及极性特征对模型预测精度重要性居前三位。辽宁省西丰县SOC含量整体变化范围在6.22~19.82 g·kg^(-1)之间,总体呈现出东南部高,北部、中西部低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黑土地管理和提高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机器学习 精度评价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剂量下新型生物抑制剂环戊酮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研究
16
作者 李景元 王帅 +8 位作者 李洁 王文宇 王炜 李雅群 刘凯 张坤 李东伟 连瑞源 李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环戊酮(CC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抑制剂,其多功能、对环境更友好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化工合成类抑制剂更能迎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指导CCO的实际应用,采用田间试验,以辽宁棕壤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氮素... 环戊酮(CC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抑制剂,其多功能、对环境更友好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化工合成类抑制剂更能迎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指导CCO的实际应用,采用田间试验,以辽宁棕壤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氮素调节能力、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增产效果在探究CCO作用机制及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综合评估CCO实际应用中的最优剂量。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1)单施尿素处理(Urea);2)添加施氮量的0.5%CCO处理(CCO1);3)添加施氮量的1%CCO处理(CCO_(2));4)添加施氮量的2%CCO处理(CCO_(3));5)添加施氮量的5%CCO处理(CCO_(4))。结果表明,CCO_(2)处理对温室气体的控制效果更优。相较于Urea组,NH_(3)、N_(2)O减排率分别达32.5%、21.9%;土壤CH4累积吸收量提高5.59倍。结合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来看,此剂量处理下更能对温室效应产生显著影响(P<0.05);从植株性状、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CCO_(2)处理下更能调节土壤氮素平衡,优化作物氮素利用,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使得增收增产约20%,经济效益更佳。CCO作为新型抑制剂,作用效果良好且多样,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综合考虑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实际应用CCO时,应选用1%施氮量的CCO剂量进行配施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抑制剂 环戊酮 氨挥发 氧化亚氮 甲烷 温室效应 植株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6个森林站点叶片植食格局及其调控因子
17
作者 贾婷 龙福强 +2 位作者 辛浩瑀 王秀伟 孙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68-4379,共12页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叶片的植食作用,在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我国典型森林植食性昆虫对叶片的植食作用格局及其调控因子仍然不清。以海南、广东、江西等省区16个森林站点的98种乔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叶片的植食作用,在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我国典型森林植食性昆虫对叶片的植食作用格局及其调控因子仍然不清。以海南、广东、江西等省区16个森林站点的98种乔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研究植食性昆虫对叶片的采食情况,量化了叶片植食率的区域格局及其环境决定因素。结果表明,36科98种植物的29834片叶片的平均植食率为3.82%。叶片植食作用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中海南尖峰岭最高,黑龙江呼中最低,分别为7.77%和1.09%。年均温、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温度季节性变化、降水季节性变化、最冷季度降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食性昆虫对叶片的植食作用(P<0.05),而叶片成分以及比叶重与植食率之间无显著联系(P>0.05)。研究表明,我国森林叶片植食率的纬向格局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因子决定的,这为揭示我国植食率格局及其驱动因子提供了定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率 叶片面积 叶片植食作用 纬度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片机械强度与抗旱性耦合机制研究进展
18
作者 谢路路 张秀龙 +1 位作者 于大炮 王庆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9-1548,共10页
植物叶片机械强度(刚度和韧性)与其抗旱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开展植物叶片机械强度与抗旱性耦合机制研究有助于理解和预测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由于缺少针对该协同关系驱动因素的系统... 植物叶片机械强度(刚度和韧性)与其抗旱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开展植物叶片机械强度与抗旱性耦合机制研究有助于理解和预测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由于缺少针对该协同关系驱动因素的系统性研究,当前对植物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机制缺乏深入理解。从叶片机械结构、抗旱性状及驱动二者变化的相关解剖学/生理性状进行分析,在综述叶片机械结构与抗旱性状的基础上,阐明抗旱性与机械性状协同关系的解剖学和生理基础,以期为今后研究植物机械性状和抗旱协同适应策略提供参考。细胞壁厚度、膨压损失点(Ψ_(tlp))和主脉长度(VLA_(maj))在调节叶片机械强度和抗旱性的权衡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①较厚的细胞壁不仅能够降低细胞膨压损失后的皱缩和塌陷风险,也会保护叶片免受由细胞收缩引起的导管外水分运输能力下降,从而使得植物叶片有较强的耐旱能力;②叶脉维管束水分的运输在干旱下存在着由栓塞引发的被破坏风险,而单位面积较大的主脉长度(VLA_(maj))可以提供额外的水分替代途径向叶肉供应水分;③较厚的细胞壁厚度和较高的VLA_(maj)有助于增加叶片的机械强度。综上所述,在干旱生境中,尽管水分亏缺会降低叶片光合速率,但具有高机械强度和抗旱性的叶片却能延长其寿命,以保证叶片在恶劣生境中维持基本的气体交换和正碳收益。揭示了高机械性和抗旱性的耦合是植物适应干旱的内在机制,并对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行展望,强调未来研究在考虑植物机械性状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植物功能性状和生理因素如渗透调节能力、水分缓冲能力等协同探究植物的抗旱性,以期为未来植物抗旱协同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叶重 叶密度 细胞壁 粗脉密度 失膨点 叶水力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土节水灌溉器的应用对3种荒漠植物生长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19
作者 韩龙鸣 刘有军 +1 位作者 原成林 唐进年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94,100,共6页
为探究润土节水灌溉器在荒漠地区节水造林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以柠条、沙拐枣和四翅滨藜3种荒漠植物为对象,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试验组(润灌器供水)、对照组(常规浇灌)和加水组(二次加水),系统评估其对植... 为探究润土节水灌溉器在荒漠地区节水造林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以柠条、沙拐枣和四翅滨藜3种荒漠植物为对象,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试验组(润灌器供水)、对照组(常规浇灌)和加水组(二次加水),系统评估其对植物移栽成活率、生长指标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润灌器显著提高了3种植物的成活率,试验组较对照组3种植物成活率分别提升64%、70%和20%,二次加水后成活率达100%;试验组植物的株高与冠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加水组生长表现尤为突出。此外,润灌器处理下各土层(0~80 cm)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组,尤其在20~60 cm土层保墒效果显著。研究表明,润土节水灌溉器可通过精准供水减少蒸发损耗,有效改善植物根系水分条件,提升荒漠植物成活率并促进生长,为干旱区节水造林及生态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土节水灌溉器 土壤含水率 植物成活率 节水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水体酸碱度和总溶解性固体数据集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旭艳 唐新斋 +38 位作者 朱治林 袁国富 张心昱 王娇 孙晓敏 常学向 程一松 褚国伟 戴冠华 杜娟 傅伟 郭小伟 郭永平 何其华 姜峻 蒋正德 来剑斌 兰中东 李少伟 李伟 林静慧 林永标 刘文杰 刘晓利 刘新平 刘勇刚 路永正 鲁志云 苏宏新 唐家良 汪金舫 王小亮 杨风亭 尹春梅 张志明 张志山 赵常明 赵成义 朱睦楠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水体的酸碱度(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生态系统水体质量长期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降水pH可以表征其是否为酸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则关系到水质是否对植物生长和动物饮用存在危害等... 水体的酸碱度(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生态系统水体质量长期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降水pH可以表征其是否为酸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则关系到水质是否对植物生长和动物饮用存在危害等。TDS是表征水体溶解性固体总含量的指标,同样影响到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和动物的生存分布。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农田、森林、荒漠、草原、沼泽5种典型生态系统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和TDS数据。本数据集可为分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酸碱度和TDS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格局提供数据,可为研究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质酸碱度和盐碱化的长期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生态站 酸碱度(pH) 总溶解性固体(TDS) 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