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绿洲区临泽小枣及枣农复合系统需水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苏培玺 解婷婷 丁松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4-341,共8页
在大田环境下, 通过建造2 m×2 m×2 m的封底观测池, 利用水量平衡法, 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绿洲临泽小枣、春小麦、紫花苜蓿单作及临泽小枣/春小麦、临泽小枣/紫花苜蓿间作复合系统的需水规律。结果表明, 内部绿... 在大田环境下, 通过建造2 m×2 m×2 m的封底观测池, 利用水量平衡法, 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绿洲临泽小枣、春小麦、紫花苜蓿单作及临泽小枣/春小麦、临泽小枣/紫花苜蓿间作复合系统的需水规律。结果表明, 内部绿洲和边缘绿洲的临泽小枣从根系开始活动到落叶的需水量分别为497.2 mm和859.2 mm, 春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需水量分别为447.9 mm 和809.9 mm, 紫花苜蓿从返青到霜降需水量分别为583.7 mm 和945.7 mm, 临泽小枣/春小麦复合系统需水量分别为647.7 mm 和1 009.7 mm, 临泽小枣/紫花苜蓿复合系统需水量分别为980.3 mm 和1 342.3 mm。边缘绿洲临泽小枣/春小麦复合系统增加的需水量为枣树需水量的17.5%, 小麦需水量的24.7%; 临泽小枣/紫花苜蓿复合系统增加的需水量为枣树需水量的56.2%, 紫花苜蓿需水量的41.9%。内部绿洲临泽小枣春季(4月25日~5月31日)需水量为84.6 mm, 夏季(6月1日~8月31日)为351.3 mm, 秋季(9月1日~10月5日)为61.3 mm; 7月份需水强度最大, 为4.8 mm·d^-1, 6月份次之, 为4.3 mm·d^-1, 生长期平均需水强度为3.1 mm·d^-1。临泽小枣灌溉应保证4个关键水, 即花前水、果实膨大水、丰果水和越冬水, 灌水定额为1 20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泽小枣 春小麦 紫花苜蓿 农林复合系统 耗水量 绿洲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作条件下枣树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丁松爽 苏培玺 +2 位作者 严巧娣 高松 张岭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4-189,共6页
为了解不同间作条件下枣树的光合生理特性,为绿洲枣农复合系统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选择了枣树/玉米和枣树/紫花苜蓿两种有代表性的间作方式,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不同间作条件下枣树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枣树... 为了解不同间作条件下枣树的光合生理特性,为绿洲枣农复合系统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选择了枣树/玉米和枣树/紫花苜蓿两种有代表性的间作方式,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不同间作条件下枣树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枣树/玉米间作地(简称玉米地)和枣树/紫花苜蓿间作地(简称苜蓿地)的田间主要气象因子有显著不同;两间作地枣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日变化都呈典型的单峰曲线;苜蓿地枣树的Pn最高值持续时间短暂,全天水分利用效率(WUE)较低,而玉米地枣树WUE较高。以上结果说明,间作枣树的WUE直接受种间关系影响,枣树和深根性的紫花苜蓿间作效果较差,而枣树和玉米间作则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农间作 枣树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沙拐枣群体光合作用及土壤呼吸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苏培玺 周紫鹃 +2 位作者 张海娜 李善家 解婷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64,共9页
为了探讨荒漠植物群体光合作用和干旱荒漠区碳源汇特征,联合利用改进同化箱和LI-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选择高温强光和适宜环境期,连续2年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沙拐枣群体光合速率(CAP)在不同年份、不同月份差异较大,土壤... 为了探讨荒漠植物群体光合作用和干旱荒漠区碳源汇特征,联合利用改进同化箱和LI-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选择高温强光和适宜环境期,连续2年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沙拐枣群体光合速率(CAP)在不同年份、不同月份差异较大,土壤水分改善可显著提高群体光合能力,高温强光期和适宜环境期日平均(08:00—18:00)CAP分别为1.82和2.89μmol/(m2·s);用同化枝水平光合速率(Pn)计算群体水平光合速率时,高温强光期和适宜环境期分别用公式CAP=0.12Pn+0.39(r=0.86,P<0.0001)和CAP=0.18Pn+0.28(r=0.92,P<0.0001)。沙拐枣生长期植冠下土壤CO2释放速率平均为0.29μmol/(m2·s),荒漠裸地为0.15μmol/(m2·s)。沙拐枣群体生长期固定碳为3.82g/(m2·a);相应时期植冠下土壤释放碳为1.03g/(m2·a),荒漠裸地为0.53g/(m2·a)。研究表明:在水分短缺的荒漠地区,荒漠植物沙拐枣群体光合速率提高幅度超过根系主要分布层土壤水分提高幅度,适宜环境期可提高近1倍。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较低,荒漠裸地土壤呼吸速率约为植冠下的50%。荒漠植物沙拐枣种群区为弱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群体光合速率 土壤CO2释放速率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黑河流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苏培玺 严巧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16-1624,共9页
对黑河流域山地、绿洲和荒漠区木本植物叶片或同化枝进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得出,山地植物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在-23‰^-29‰之间,平均值为-26.3‰;绿洲植物在-26‰^-30‰之间,平均值为-27.2‰;荒漠植物在-23‰^-28‰和-12‰^-15‰两... 对黑河流域山地、绿洲和荒漠区木本植物叶片或同化枝进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得出,山地植物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在-23‰^-29‰之间,平均值为-26.3‰;绿洲植物在-26‰^-30‰之间,平均值为-27.2‰;荒漠植物在-23‰^-28‰和-12‰^-15‰两个范围,平均值分别为-26.0‰和-13.8‰,严酷生境植物δ13C值较高。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δ13C值,也表现为较差生境高于较好生境。荒漠河岸林树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柳树形叶的δ13C值低于杨树形叶。无论是山区还是荒漠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有些植物稳定碳同位素辨别力(Δ)减小,有些变化不明显,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的△值随着海拔升高线性递减显著。研究得出,荒漠植被中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C4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严酷生境下植物WUE高于较好生境。胡杨长条形叶的WUE最低,圆形叶的最高,由幼苗时期的柳树形叶向杨树形叶的演变中WUE在提高。青海云杉为黑河上游山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植物。同种植物过高的δ13C值指示着植物的衰退和生境的严重胁迫。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是沿着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内陆河 稳定碳同位素辨别力 C4植物 水分利用效率 环境 青海云杉 胡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区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5
作者 赵文智 刘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02-2708,共7页
荒漠区植被包括以旱生植物为主的荒漠植被和以中生植物为主的荒漠河岸林。综述了荒漠区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在个体、种群、群落以及斑块尺度上响应的研究成果,指出:荒漠区植物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植物适应气候、... 荒漠区植被包括以旱生植物为主的荒漠植被和以中生植物为主的荒漠河岸林。综述了荒漠区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在个体、种群、群落以及斑块尺度上响应的研究成果,指出:荒漠区植物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植物适应气候、土壤、地下水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在地下水与植被达到平衡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境土壤异质性、植被可塑性并采用长期定位和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强调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同位素示踪技术和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开展植物水力提升及其机理研究;加强荒漠区植被对地下水响应机理研究特别是微观尺度(分子水平)和响应过程长期定位研究;重视植被响应地下水位波动和水质变化的研究;强化在景观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集成研究,以便为管理包括地下水在内的荒漠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植被 地下水埋深 尺度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农田氮素积累与淋溶研究述评 被引量:8
6
作者 杨荣 苏永中 王雪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08-1317,共10页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氮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运移,制约着绿洲农田生产力并对农田环境造成影响,是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农田氮素积累和淋溶这一绿洲资源消耗量增加、耕作方式粗放结果下的环...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氮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运移,制约着绿洲农田生产力并对农田环境造成影响,是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农田氮素积累和淋溶这一绿洲资源消耗量增加、耕作方式粗放结果下的环境问题,对其特征及引发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不同的角度综述了缓减绿洲氮素淋失及环境污染的对策。指出在未来还需加强绿洲地下水氮污染调查及农田氮素积累和淋溶现状的区域评价,并针对一些在绿洲大面积推广的农田管理技术开展其对农田氮素积累和淋溶影响的研究,并强调人文因素在绿洲农田氮素积累与淋溶调控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农田 氮素积累 硝态氮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绿洲棉花集群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苏培玺 解婷婷 丁松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113,共6页
根据荒漠植物集群分布适应极端严酷环境的特点,在棉花传统栽培和改进栽培的基础上,开展了1穴3株栽培试验,在小区试验筛选出最佳种植方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田间试验。小区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最高达到1 498 kg/hm2,高出1穴1株传统... 根据荒漠植物集群分布适应极端严酷环境的特点,在棉花传统栽培和改进栽培的基础上,开展了1穴3株栽培试验,在小区试验筛选出最佳种植方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田间试验。小区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最高达到1 498 kg/hm2,高出1穴1株传统栽培32.3%,高出1穴2株改进栽培23.0%;同样,水分利用效率也是1穴3株高于1穴1株和1穴2株,皮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28.6%和20.0%。田间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36.5%和20.2%;1穴3株的皮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30.0%和18.2%。这表明,荒漠绿洲区棉花1穴3株的集群栽培能够显著提高皮棉产量,以带行穴距50 cm×30 cm×25-30 cm的双行带状种植为宜,株距随着土壤肥力提高和立地条件改善而加大。这一栽培模式可以在边缘绿洲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荒漠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必要性及研究概况
8
作者 张步翀 李云 +1 位作者 赵文智 袁嘉钰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14期266-267,270,共3页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必要性及其基本特征和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概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 生态系统特点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必要性 研究概况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荒漠区降水格局及其脉动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冰 常学向 李守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194-5199,共6页
利用1967—2008年日降水资料,对黑河流域荒漠区降水格局及其脉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为113.3mm,年际变化27.93%,降水呈平稳下降趋势。小降水事件(≤5mm)为主,年际变化较小。大降水事件(≥10mm)频率较低,但年际变化及... 利用1967—2008年日降水资料,对黑河流域荒漠区降水格局及其脉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为113.3mm,年际变化27.93%,降水呈平稳下降趋势。小降水事件(≤5mm)为主,年际变化较小。大降水事件(≥10mm)频率较低,但年际变化及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降水日期以≤5mmd-1为主,≥10mmd-1变异较大。<10d间隔期所占比率最大,频率基本稳定(CV=18.29%),而>10d间隔期变异较大(CV=27.21%)。年降水量与降水事件、降水期、<10d间隔期以及总降水间隔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5mm降水总量变异系数为24.57%,接近年降水量(27.93%),>10mm变异系数为76.68%,表明大降水事件在不同年份的差异是降水总量和降水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 降水脉动 降水事件 降水日期 降水间隔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沙漠泡泡刺群体光合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紫鹃 苏培玺 解婷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66-1873,共8页
以河西走廊沙漠典型的荒漠植物泡泡刺群落为材料,运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与改进的同化箱联合对其7月和8月中旬的群体光合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群体光合速率与立地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泡泡刺群体对干旱荒漠环境的光合适应机制。结... 以河西走廊沙漠典型的荒漠植物泡泡刺群落为材料,运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与改进的同化箱联合对其7月和8月中旬的群体光合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群体光合速率与立地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泡泡刺群体对干旱荒漠环境的光合适应机制。结果表明,7月中旬泡泡刺的土壤呼吸速率和蒸发速率均高于8月中旬,而其同期群体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8月中旬。两时期的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泡泡刺群体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于7、8月中旬对泡泡刺群体的光合速率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实验地8月中旬的空气相对湿度也能通过与大气温度以及光合有效辐射的相互作用对泡泡刺群体的光合速率产生较大影响。在7月中旬高温强光环境下,泡泡刺的群体光合速率高于8月中旬,从而说明泡泡刺对高光强、高温的荒漠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泡刺 荒漠植物 群体光合作用 群体蒸腾作用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临泽小枣冻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7
11
作者 苏培玺 丁松爽 解婷婷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共8页
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里,甘肃河西走廊临泽小枣就遭受了2次冻害,2008年的冻害比2003年更为严重,位于临泽县北部的四个乡镇的枣粮间作地,全部幼树和绝大部分大树树冠均冻死、绝产。冻害程度调查表明,临泽县南部乡镇轻,北部乡镇重;村庄宅... 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里,甘肃河西走廊临泽小枣就遭受了2次冻害,2008年的冻害比2003年更为严重,位于临泽县北部的四个乡镇的枣粮间作地,全部幼树和绝大部分大树树冠均冻死、绝产。冻害程度调查表明,临泽县南部乡镇轻,北部乡镇重;村庄宅旁轻,枣粮间作地重;靠近林带和小网格林带内轻,远离林带和大网格林带内重;背风面轻,迎风面重。气象资料分析得出,2003年冻害是由于2002年12月下旬的低温所致;2008年冻害是1月下旬到2月上旬的低温所致,冻害期间,最大风力为西北风,吹得最多的是东北风。通过与正常年份气温的比较分析得出,临泽小枣安全越冬的临界气温为-20.0℃,2d日平均温度低于-20℃的低温即可使临泽小枣遭受冻害,但≤1d的-20℃以下的低温对临泽小枣不产生冻害;温度越低,枣树能忍受的时间越短,可忍受的极端最低气温为-27℃。加强绿洲防护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村旁、路旁、渠旁、宅旁等四旁枣树种植,及根据天气预报采取应急措施是防止临泽小枣发生冻害的主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绿洲 枣树 低温 临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理论创新初探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锋瑞 刘七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59,共5页
在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及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为主要标志的水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探寻和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并能反映先进生态水文化的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我国流域目前面临的水问题、应对未来不断加剧的... 在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及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为主要标志的水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探寻和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并能反映先进生态水文化的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我国流域目前面临的水问题、应对未来不断加剧的水危机、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抉择。在对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动态及研究进展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从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以政府为主导、以供水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向以流域为单元、以市场为主导、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未来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理论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从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制度、文化体系、管理模式、法律及政策体系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水危机 管理模式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不同覆被下环境CO_2浓度及小气候的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苏培玺 张智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10,共7页
为了探讨局地CO2浓度时空变化特点和绿洲不同覆被的环境效应,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北部,分别于春、夏、秋、冬季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绿洲内樟子松林、杨树林、玉米地的环境CO2浓度和空气温度、湿度、光照... 为了探讨局地CO2浓度时空变化特点和绿洲不同覆被的环境效应,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北部,分别于春、夏、秋、冬季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绿洲内樟子松林、杨树林、玉米地的环境CO2浓度和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的变化,并与沙漠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临泽绿洲北部近地层(≤10 m)大气CO2浓度年平均为372μmol.mol-1,夏季玉米叶片分布层1 m高处CO2浓度可降到320μmol.mol-1。绿洲区气温一年四季总体低于沙漠区,但不同植被类型效应不同,樟子松林和杨树林在夏季近地层气温低于沙漠区4.1℃,而玉米地则高于沙漠区2.3℃;空气相对湿度绿洲内明显高于沙漠区,年平均高出11.4%。说明绿洲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冷湿效应,特别是在夏季玉米农田气温高于沙漠的情况下,森林的冷效应更加明显。保护绿洲农田防护林网的完整和适宜的绿洲片林,具有维持绿洲冷湿效应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绿洲 CO2浓度 土地覆被 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被引量:99
14
作者 解婷婷 苏培玺 +2 位作者 周紫鹃 张海娜 李善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72-4279,共8页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作为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种,它对于维护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沙拐枣种群的径级结构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种群的特定...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作为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种,它对于维护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沙拐枣种群的径级结构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以揭示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拐枣种群属于增长型,Vpi'=0.0233,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但沙拐枣种群Ⅰ、Ⅱ龄级个体数目少于Ⅲ龄级的个体数目;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各龄级种群有相近的死亡率;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龄级时间后沙拐枣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龄株数则有所降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因此,适当的人工辅助恢复和现有植株及生境的保护是保持沙拐枣种群自然更新和种群恢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拐枣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对黑果枸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4
15
作者 王恩军 李善家 +3 位作者 韩多红 高宏 张勇 高天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69,共6页
在中性盐(Na Cl)和碱性盐(Na2CO3)胁迫下,对采自河西走廊黑河中游的黑果枸杞进行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测定了发芽率(Gr)、发芽势(Gv)、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和相对盐害率及幼苗的组织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 在中性盐(Na Cl)和碱性盐(Na2CO3)胁迫下,对采自河西走廊黑河中游的黑果枸杞进行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测定了发芽率(Gr)、发芽势(Gv)、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和相对盐害率及幼苗的组织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POD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种子萌发的Na Cl、Na2CO3浓度的临界值分别是50 mmol·L-1和2.5 mmol·L-1,极限值分别是300 mmol·L-1和100 mmol·L-1;在Na Cl和Na2CO3胁迫下,发芽率分别为69.17%和71.67%;幼苗组织含水量分别由对照的88.97%降低到56.17%、70.27%;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大值分别为7.09%、7.73%;叶绿素含量分别由对照的1.27 mg·g-1降到0.78mg·g-1、0.92 mg·g-1;电导率分别由对照的25.63%增加到64.77%、74.8%;丙二醛含量分别由对照的1.5μmol·g-1增加到6.9、6.5μmol·g-1;POD活性分别由对照的380.4 U·g-1·min-1降低到139.2 U·g-1·min-1、192.7 U·g-1·min-1。黑果枸杞是盐生植物,低浓度的盐促进萌发,高浓度的抑制萌发;碱性盐更适合其生长;黑果枸杞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生态适应综合表现出黑果枸杞更适于碱性盐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盐胁迫 中性盐和碱性盐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斑表层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0
16
作者 何志斌 赵文智 +1 位作者 刘鹄 苏永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572-2577,共6页
以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斑为研究对象,调查获得林斑的水文、土壤、植被数据,分析了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斑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为(84.9±26.7)g/kg,变... 以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斑为研究对象,调查获得林斑的水文、土壤、植被数据,分析了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斑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为(84.9±26.7)g/kg,变异系数31.5%。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海拔、土壤容重和灌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林木郁闭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人工采伐形成的林窗斑块(面积0.02~0.12hm^2)和半阴坡小斑块林地(面积0.17~0.89hm^2),其斑块面积大小并未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经主成分分析表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第一主成分,林木郁闭度是第二主成分,灌木生物量是第三主成分,累计解释率为8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土壤有机碳 斑块 青海云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条件下节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苏永中 杨荣 +2 位作者 杨晓 王婷 王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2-1201,共10页
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节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IWP)的影响,为区域农业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制定不同土壤的灌溉对策提供依据。田间试验涉及不同肥力和粒级组成梯度的... 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节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IWP)的影响,为区域农业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制定不同土壤的灌溉对策提供依据。田间试验涉及不同肥力和粒级组成梯度的5种土壤(砂土S1、S2;壤砂土S3和砂壤土S4、S5三个质地类型),设三个灌溉水平:常规充分灌溉(I1)、减量10.5%节水灌溉(I2)和减量21.0%节水灌溉(I3)。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溉相比,减量10.5%和21.0%的节水灌溉,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地上单株生物量和叶面积及收获时的茎干生物量有所降低,但籽棉产量增加了11.6%和11.2%。在减量10.5%和21.0%的节水灌溉下棉花IWP分别为0.51 kg m-3和0.57 kg m-3,较传统灌溉(0.41 kg m-3)提高24.4%和39.0%。不同质地土壤棉花生物量、产量及棉花IWP有显著差异。棉花IWP随土壤黏粉粒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黏粉粒和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出现下降,呈多项式关系。土壤质地与灌溉量对棉花霜前花率、生物量及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有机质和黏粉粒含量最高的砂壤土S5在充分灌溉下营养生长过旺、吐絮期延后,导致霜前花率降低、籽棉产量和IWP降低。节水灌溉可显著提升棉花IWP,在水资源紧缺的边缘绿洲区,对新垦的砂质土壤种植耗水量较低的棉花、并进行节水灌溉管理,是实现区域节水和合理土地利用的适宜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常规灌溉 节水灌溉 棉花产量 灌溉水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区植物光合器官解剖结构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31
18
作者 张海娜 苏培玺 +3 位作者 李善家 周紫鹃 解婷婷 赵庆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909-4918,共10页
植物生理功能的发挥以结构为基础,因此,植物光合器官(叶片或同化枝)解剖结构会对水分利用效率(WUE)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通过对黑河流域优势种灌木光合器官的解剖特征和表征WUE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进行分析,试图从解剖结构的角度为... 植物生理功能的发挥以结构为基础,因此,植物光合器官(叶片或同化枝)解剖结构会对水分利用效率(WUE)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通过对黑河流域优势种灌木光合器官的解剖特征和表征WUE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进行分析,试图从解剖结构的角度为荒漠植物WUE寻求一个有效的指示指标。结果显示:(1)除花棒外,轴状光合器官植物的δ13C值均高于叶状。(2)不同荒漠植物光合器官及不同组织厚度变化范围较广,叶厚度(Tl)或轴直径(Da)、角质层厚度(Tc)、表皮厚度(Te)、栅栏组织厚度(Tp)、海绵组织厚度(Ts)、贮水组织厚度(Ta)的最大值分别约为最小值的6.9、5.8、11、4、3.5和3.5倍。荒漠区多数轴状光合器官植物的Da以及Te高于叶状。(3)所研究优势种灌木的δ13C值与Tl或Da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19,P<0.01),与不同组织厚度(Tc、Te、Tp、Ts和Ta)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知,从植物光合器官的解剖结构来看,荒漠区植物的WUE可以用Tl或Da来表征,叶片越厚,越有利于植物高效利用水分,且轴状光合器官植物的WUE高于叶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解剖结构 长期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碳同位素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干旱荒漠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季节变异规律 被引量:41
19
作者 刘继亮 李锋瑞 +1 位作者 刘七军 牛瑞雪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1-169,共9页
地面节肢动物是荒漠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至今尚缺乏对西北内陆干旱荒漠区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及关键功能群季节变异规律的研究。以黑河中游典型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 地面节肢动物是荒漠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至今尚缺乏对西北内陆干旱荒漠区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及关键功能群季节变异规律的研究。以黑河中游典型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陷阱捕获法,在6月上旬和9月中旬2个典型时期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NMDS排序法定量分析研究了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异规律。主要结果为,1)研究发现,拟步甲科动物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最重要的组分之一。2)NMDS排序分析解析了荒漠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的季节变异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春季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生物量和类群丰富度显著高于秋季;二是腐屑食性的拟步甲科、植食性的长蝽科、蝗总科和捕食性的球蛛科动物的主要活动期在春季,而杂食性的蚁科、捕食性的蟹蛛科和步甲科及植食性的象甲科的主要活动期在秋季;三是春季捕食性类群与杂食性和腐屑食性类群的比值要比秋季高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干旱荒漠生态系统 地面节肢动物 功能群 季节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梭梭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9
20
作者 张珂 苏永中 +1 位作者 王婷 刘婷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35-3243,共9页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SOC和TN在9a后出现显著的成层化分布,而TP的这一特征相对滞后;不同土壤深度SOC、TN均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TP未表现出明显变化。2)C∶P和N∶P在9a后表现出明显的成层化分布且不同土层C∶P和N∶P随林龄增加显著增加,而C∶N保持相对稳定。3)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在2a后即表现出0—5 cm含量大于5—20 cm且表层Available P和CaCO3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Ca CO3∶Available P在不同林龄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4)随林龄增加,土壤表层风蚀可蚀性极显著降低且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梭梭的建立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且随林龄增加变化更显著,而变化较小的C∶N说明土壤氮的形成需要固定比例的碳。变化幅度较小的TP说明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的磷素受时间作用的限制,而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和变化幅度较小的CaCO_3∶Available P则表明梭梭的生长受P的限制且有限的Available P易被CaCO_3固定。另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风蚀可蚀性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梭梭的建立改善了土壤质地,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这对荒漠绿洲区土壤恢复和植被建设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林龄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绿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