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吴国雄 王军 +1 位作者 刘新 刘屹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3-612,共10页
利用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其高度差异、流场差异、降水差异和温度差异得到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基... 利用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其高度差异、流场差异、降水差异和温度差异得到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基本可分为冬季型(11月~次年4月),夏季型(6~9月)及转化型(5月,10月),在中高纬高低层呈相当正压结构.冬季型高度差异以35°N和100°E为界,在北面呈西高东低,南面呈西低东高.夏季型在西太平洋地区为北高南低,在大陆上空为上正下负.850hPa流场差异场的冬季型在西太平洋北/南部为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在大陆上以'青藏高原(TP)偶极流型'为主要特征;夏季的副热带以环绕青藏高原的气旋性环流和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为主要特征.地形强迫的冬半年'TP偶极型'加强了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活动,形成了江南的春雨和华南的早汛期降水.地形强迫的夏季流型形成了孟加拉湾-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强降水差异,使东亚降水向北伸展,并引起亚洲降水分布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季节 地形 数值模拟 大气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系统组合性异常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崇银 杨辉 赵晶晶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1-333,共13页
根据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的持续严重雨雪冰冻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和2009/2010年冬季云南的极端干旱灾害的分析结果,再次强调指出,对于一些小概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性异常起着极其重要的作... 根据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的持续严重雨雪冰冻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和2009/2010年冬季云南的极端干旱灾害的分析结果,再次强调指出,对于一些小概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性异常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2008年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多个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性异常包括: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的横槽,这为不断有冷空气从西路向南爆发提供了条件;东亚和日本地区的高度正异常使得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不是很强,适于锋面在我国南岭及其以北地区较长时间停留,为持续降水确立了背景;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和偏西也对冷空气的向南推进起了阻挡作用;印-缅槽的持续偏强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偏强共同使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南地区,有利持续降水的发生,为冰冻造成了条件。对于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的发生,多个环流系统的异常包括:夏季西南季风涌的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北方冷空气活动和青藏高原对流系统东传的共同作用。对于2009/2010年冬季云南的极端干旱灾害的发生,多个环流系统的异常包括:对流层高层中东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影响Rossby波的活动,不利于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槽的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略为偏南,对低层水汽输入云南起到抑制作用;NAO的负异常所导致的遥相关波列异常,使得东亚北方冷空气活动偏东,不易到达云南地区,还使得南支槽偏弱,暖湿气流也不易到达云南地区。ENSO虽然对中国天气气候变化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但并非每次异常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都是它的直接影响。对于ENSO影响必须具体分析,才能决定它在异常事件、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的确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系统组合性异常 持续雨雪冰冻天气 长江流域洪涝 云南极端干旱 ENSO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晏红明 李清泉 +1 位作者 袁媛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42-2557,共16页
本文分析了夏季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发现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气旋(WNPAC/WNPC)是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中低层存在的重要大气环流异常现象,与东亚—西北太平洋低纬度至高纬度的经向PJ波列及欧亚中高... 本文分析了夏季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发现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气旋(WNPAC/WNPC)是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中低层存在的重要大气环流异常现象,与东亚—西北太平洋低纬度至高纬度的经向PJ波列及欧亚中高纬度东西纬向波列的变化有关,通过与中高纬度环流变化的联系,对东亚及欧亚中高纬度气候有重要影响.夏季WNPAC/WNPC与热带海温变化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显著的WNPAC一般出现在El Nio衰减年夏季,与前期El Nio成熟年冬季的赤道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和El Nio衰减年春夏季印度洋海盆尺度的暖海温异常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表明了WNPAC在El Nio事件影响夏季气候中的重要桥梁作用;而夏季显著的WNPC与前期和同期热带海温变化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主要与夏季热带印度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之间东暖西冷的热力差异异常引起的孟加拉湾—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有关.进一步分析WNPAC/WNPC与海温变化关系不对称的可能原因,发现El Nio和La Nia衰减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变化所引起的印—太之间海温(热力)差异的一致性特征可能是导致WNPAC/WNPC与海温变化关系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大气异常反气旋(WNPAC) 气旋(WNPC) 印度洋海盆模(IOBM) ELNINO LaNina事件 WALKER环流 印—太海温热力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_(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刚 石广玉 +1 位作者 李宏宇 邓祖琴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9-443,共5页
为深入探讨冬季兰州城市大气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于2011年12月5—12日采集兰州城市大气PM2.5样品,利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量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浓度.结果显示:EC和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48μg/m3和22.71μg/m3.降雪是E... 为深入探讨冬季兰州城市大气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于2011年12月5—12日采集兰州城市大气PM2.5样品,利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量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浓度.结果显示:EC和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48μg/m3和22.71μg/m3.降雪是EC和OC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EC和OC的相关系数达到0.98,表明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来源相对简单且基本相同.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是3.26μg/m3,仅占OC含量的14.4%,揭示出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OC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污染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有最主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粒子 元素碳 有机碳 二次有机碳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对其后东亚季风活动影响的GCM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龙振夏 李崇银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51-661,共11页
将1~3月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距平(SSTA)引入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ENSO(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其后东亚季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SSTA在大气中强迫激发出了大气低频振荡,使得ENSO对其后的东亚季风活动... 将1~3月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距平(SSTA)引入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ENSO(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其后东亚季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SSTA在大气中强迫激发出了大气低频振荡,使得ENSO对其后的东亚季风活动仍有明显影响。厄尔尼诺之后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且西伸明显,中国东部降水偏少,尤其是华北地区;厄尔尼诺之后的冬季,东亚大槽偏深,冬季风偏强。拉尼娜之后的夏季,中国长江下游为异常副热带高压单体控制,江淮流域雨量偏少;拉尼娜之后的冬季,东亚大槽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厄尔尼诺的影响比拉尼娜的影响略强,两者的影响并非完全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水温距平 东亚季风 数值模拟 厄尔尼诺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季风区TBO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琳 李崇银 阙志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1961—2000年的ECMWF逐日格点资料和印度降水量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别是印度的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为了研究南亚地区TBO的机理,定义了一个统一的南亚季风指数来描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以及两者... 1961—2000年的ECMWF逐日格点资料和印度降水量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别是印度的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为了研究南亚地区TBO的机理,定义了一个统一的南亚季风指数来描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以及两者之间的转换特征。通过研究南亚季风指数的异常变化特征,发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通常来说,强(弱)的南亚冬季风后南亚夏季风活动一般偏弱(强);另外,偏强(弱)的南亚冬季风一般发生在强(弱)南亚夏季风活动后。南亚夏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这种循环演变特征可能是南亚地区出现TBO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南亚 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无El Ni?o情况下印度洋偶极子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桂发银 李崇银 +2 位作者 黎鑫 谭言科 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3-450,共18页
基于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2.5层简化海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El Ni?o和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不同配置情形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联合IOD和独立IOD事件中,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发展演变及其... 基于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2.5层简化海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El Ni?o和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不同配置情形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联合IOD和独立IOD事件中,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发展演变及其可能机制。对于联合IOD事件,初期马里沿岸的增暖可能对其发生起主要的激发作用;而对于独立IOD事件的发生,则可能是赤道东南印度洋的降温起主导作用。不同类型IOD事件中,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海面高度异常(SSHA)的演变特征有明显差别,孟加拉湾上空降水异常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印度洋不同海区混合层温度异常的演变机制也有显著不同。基于2.5层简化海洋模式结果的分析表明,各个海区的热力、动力过程在不同IOD事件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索马里沿岸海区:对于联合IOD事件,西印度洋赤道东风异常和索马里沿岸东北风异常,有利于该海区出现纬向平流热输送和海表热通量正异常,从而增暖。而对于独立IOD事件,阿拉伯海上空的强西南风异常,加强了索马里沿岸底层冷水的上翻和海表的热通量损失,导致前期纬向平流和夹卷混合的负异常以及后期海表热通量的负异常,使得该海区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El Nino) 印度洋偶极子(IOD) 演变特征 2.5层简化海洋模型 演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强El Nio现象对其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殷明 肖子牛 +2 位作者 李崇银 葛耀明 贾亦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69-1078,共10页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台风路径多发生向东北的偏转。2015年生成的TC符合这一规律。El Nio成熟前赤道西太平洋存在大面积的西风异常,同时El Nio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15年台风季TC数量偏少。强El Nio年台风不但整体强度偏强,个体台风的强度也偏强,这是由于强El Nio年的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偏小,有利于TC活动的加强。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东南部生成的TC偏多,并且强度偏大;东北部生成的TC偏少。2015年的TC活动特征符合上述规律,生成于我国南海的TC个数少、强度偏小。从路径上来看,2015年台风路径多呈抛物线型,发生了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进入我国南海的TC明显偏少,这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东,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异常的西北气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强El Nino 热带辐合带(ITC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 被引量:18
9
作者 辛晓歌 周天军 宇如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7-351,共15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参与IPCC AR4“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的23个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1950—1999年冬季(JFM)北极涛动(AO).结果表明,在22个模式中,AO模态都表现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年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不过,18个模式模拟的AO模态... 本文系统分析了参与IPCC AR4“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的23个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1950—1999年冬季(JFM)北极涛动(AO).结果表明,在22个模式中,AO模态都表现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年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不过,18个模式模拟的AO模态在北太平洋地区表现偏强,有两组模式结果均表明,提高模式的水平分辨率能够克服此偏差.所有模式模拟的AO指数均未出现与观测相当的增强趋势,只有两个模式(ECHO—G和UKMO—HadGEMl)模拟的AO指数与观测存在显著正相关.多数模式能够模拟出纬向风伴随AO位相变化在中高纬出现的偶极子异常特征,部分模式对平流层AO特征的模拟能力仍需要提高.对AO垂直结构模拟较好的模式,例如CCSM3、MRI-CGCM2.3.2和UKMO-HadGEMl,能够较为合理地再现伴随AO指数增强出现的极区平流层变冷和中纬度对流层增暖现象.AO与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分布,在多数模式中有较好的体现,个别模式还对AO与东亚气候的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AO各指标均有较好模拟能力的模式是UKMO—HadGEMl.本文结果为改进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能力提供了依据,亦为学术界利用IPCC AR4的耦合模式数据、开展与AO相关的气候变率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AO) 1PCC 20世纪气候模拟 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植被影响的陆气耦合模式 被引量:14
10
作者 谢正桐 李家春 姚德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7-275,共9页
以黄淮海平原大气边界层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发展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多层模式,对大气和地表进行耦合模拟.模式对植被冠层作多层划分,以助于细致了解植被冠层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为非均匀下垫面的参数化提供依据.运用观测结果... 以黄淮海平原大气边界层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发展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多层模式,对大气和地表进行耦合模拟.模式对植被冠层作多层划分,以助于细致了解植被冠层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为非均匀下垫面的参数化提供依据.运用观测结果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表明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同时,对模拟进行了敏感性数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陆气耦合模式 水热交换 湍流输运 SP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光 李崇银 谭言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9-539,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 ERSST海温资料,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由弱到强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者说南亚高压强度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对南亚高压偏弱和...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 ERSST海温资料,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由弱到强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者说南亚高压强度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对南亚高压偏弱和偏强两个阶段的对比分析表明,大气环流(包括风场、温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等)的异常形势和特征显著不同,几乎是相反的。夏季地表潜热通量异常的分析说明,夏季高原(特别是高原西北部)的地表热通量异常对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相对而言,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可能对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起更重要作用。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全区一致型模态在1970年代末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异常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一致型模态异常对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地表热通量 印度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强国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新能源评估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郑崇伟 李崇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83,共9页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然而沿线薄弱的电力供应能力严重制约其高效展开。海洋新能源评估与开发既是破解"海上丝路"能源困局的最佳选择之一,也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然而沿线薄弱的电力供应能力严重制约其高效展开。海洋新能源评估与开发既是破解"海上丝路"能源困局的最佳选择之一,也是推进互联互通、展开国际合作的良好契机,还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常规能源紧缺的有效措施。本文首先论述海洋新能源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梳理资源评估现状,探析资源评估难点:资源气候特征详查、等级区划、与天文地球因子的相关、资源短期预报、长期演变规律、中长期预估、关键节点资源评价,并提供应对措施,为资源开发的精准选址、业务化运行和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海洋新能源开发的产业化、规模化。最后展望海洋新能源数据集建设、人才培养与学科体系建设,为各国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决策、科研、工程人员提供数据保障、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新能源评估 气候特征 等级区划 短期预报 中长期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川渝地区气温与500hPa高度场的奇异值分解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跃清 李崇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应用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研究了北半球 5 0 0hPa高度场与春季川渝地区气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前期 10月和同期春季 5 0 0hPa高度场与川渝地区气温场具有密切的同步及非同步时空相关 ,其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 ;当前期 1... 应用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研究了北半球 5 0 0hPa高度场与春季川渝地区气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前期 10月和同期春季 5 0 0hPa高度场与川渝地区气温场具有密切的同步及非同步时空相关 ,其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 ;当前期 10月 (15 0°~ 180°E ,6 0°~ 70°N)范围 5 0 0hPa高度场降低 (升高 ) ,同期春季青藏高原、川渝地区到我国东部 5 0 0hPa高度场升高 (降低 ) ,相应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升高 (降低 ) ;大气环流的异常演变 ,通过影响区域天气气候 ,是造成川渝地区春季冷暖异常及气候变冷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前期 10月 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川渝地区 500hPa高度 奇异值分解 大气环流 气温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未来40年波浪能长期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崇伟 裴顺强 李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58-965,共8页
针对波浪能长期规划的难题,本文建立了一套波浪能预估模型,并以“海上丝路”作为实例,以CMIP5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对“海上丝路”2020—2059年的波浪能展开预估,覆盖能流密度、可利用率、富集程度、稳定性、资源月际差异等一系列关键... 针对波浪能长期规划的难题,本文建立了一套波浪能预估模型,并以“海上丝路”作为实例,以CMIP5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对“海上丝路”2020—2059年的波浪能展开预估,覆盖能流密度、可利用率、富集程度、稳定性、资源月际差异等一系列关键指标。结果表明“海上丝路”未来40 a的波浪能整体趋于乐观:1)未来40 a平均状态下,“海上丝路”的能流密度为12~20 kW/m;南海和孟加拉湾未来的WPD高于历史状态,阿拉伯海则相反。2)该海域未来40 a平均的资源可用率、富集程度均比历史状态乐观。3)“海上丝路”未来40 a平均的资源稳定性好于历史状态(阿拉伯海未来2月和8月除外),其中孟加拉湾的稳定性好于南海和阿拉伯海。4)阿拉伯海未来40 a平均的月际差异最大,南海次之,孟加拉湾最小。阿拉伯海和南海未来的月际差异小于历史状态,孟加拉湾的月际差异与历史状态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波浪能 长期预估 WW3海浪模式 CMIP5风场 能流密度 可利用率 富集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风能资源时空特征数据集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崇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4期102-115,共14页
本研究建立了国内外首套开放型、公益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绸之路”)风能资源时空特征数据集。首先系统给出了风能一系列关键指标的计算方法,而后从体量大、信息密度低的原始大数据中提取一系列风能开发的有用信息,全... 本研究建立了国内外首套开放型、公益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绸之路”)风能资源时空特征数据集。首先系统给出了风能一系列关键指标的计算方法,而后从体量大、信息密度低的原始大数据中提取一系列风能开发的有用信息,全面覆盖风能密度、有效风速频率、能级频率、变异系数、月变化指数、季节变化指数、资源总储量、有效储量、技术开发量等关键指标的时空特征。为各国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决策、科研、工程人员提供数据支撑,为海上风能开发的高效展开、产业化、规模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克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电力困境提供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风能数据集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海洋新能源选址的难点及对策建议——以波浪能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郑崇伟 李崇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6,共7页
波浪能等级区划是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工程选址的主要依据。针对波浪能选址的困境,本文建立了一套能够全面考虑资源特征、海洋环境、成本效益的波浪能等级区划方案,并以"海上丝路"的波浪能宏观等级区划、斯里兰卡海域的波浪... 波浪能等级区划是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工程选址的主要依据。针对波浪能选址的困境,本文建立了一套能够全面考虑资源特征、海洋环境、成本效益的波浪能等级区划方案,并以"海上丝路"的波浪能宏观等级区划、斯里兰卡海域的波浪能微观等级区划展开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案能较好地展现波浪能等级的区域性差异,可为波浪能的宏观/微观选址提供决策支持。本文还充分考虑了专家评估、发电成本主导、可利用率主导等不同情况下的波浪能等级区划,可满足不同需求下的波浪能选址。本方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根据需求对相关要素的权重进行调整、添加或删除相关要素,可广泛运用于海洋新能源的等级区划和选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新能源 波浪能 资源特征 海洋环境 成本效益 等级区划 宏观选址 微观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明洋 李崇银 +1 位作者 陈雄 谭言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纬度位置既存在年际变化,也存在年代际变化,...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纬度位置既存在年际变化,也存在年代际变化,且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是相互独立的。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其年代际变化则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当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强时,大气斜压性在鄂霍次克海及阿拉斯加附近区域上空增强,而在海表温度锋下游至东太平洋区域上空显著减弱,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有所增多,而在30°—45°N的太平洋区域上空有所减少,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35°N以北的西太平洋区域以及45°N以北的东太平洋区域都显著增加,而仅在其南部边缘存在东西带状的减弱区域,导致40°N以北海区北太平洋风暴轴增强,40°N以南海区北太平洋风暴轴减弱,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弱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纬度位置的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也存在较显著的影响,当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北时,在其下游45°N以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减弱,45°N以南的中东太平洋区域上空区域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减少;而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增强,在阿拉斯加湾附近上空尤其显著,在黑潮延伸体区域附近以及45°N以北的中东太平洋上空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显著增加,导致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其气候平均态轴线两侧呈现北正南负的偶极子形态;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南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均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具体的物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黑潮延伸体 海表温度锋 北太平洋风暴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斯里兰卡海域的波浪能评估及决策建议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郑崇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4-621,共8页
针对边远海岛的电力和淡水困境,利用来自ECMWF的ERA-interim海浪资料,分析"海上丝路"关键节点的波浪能特征,并以斯里兰卡海域作为实例,形成广泛适用的岛礁波浪能评估体系。综合能流密度大小、资源可利用率、能级频率、资源来... 针对边远海岛的电力和淡水困境,利用来自ECMWF的ERA-interim海浪资料,分析"海上丝路"关键节点的波浪能特征,并以斯里兰卡海域作为实例,形成广泛适用的岛礁波浪能评估体系。综合能流密度大小、资源可利用率、能级频率、资源来向、不同海况对波浪能的贡献、资源的稳定性和长期变化趋势、有效储量等,对斯里兰卡海域的波浪能展开系统性评估,为波浪能开发提供决策建议。结果表明:斯里兰卡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适宜开发的波浪能:波浪能可利用率常年在50%以上,资源稳定地来源于东南和西南偏南两个方向,对该海域波浪能贡献最大的海况主要集中在1.0~2.0 m、8.0 s,资源的稳定性良好,波浪能各要素在1979-2014年的变化趋势是趋于乐观的。该海域波浪能开发的优先选择区域为斯里兰卡的南部海域、西南和东南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里兰卡 ERA-interim海浪资料 波浪能评估 可利用率 稳定性 能级频率 决策建议 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风能资源详查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郑崇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2,共7页
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其战略支点建设对能源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评估、开发海上风能资源,为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风能工程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风场资料,综合考虑风能密度... 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其战略支点建设对能源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评估、开发海上风能资源,为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风能工程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风场资料,综合考虑风能密度的大小、资源的可利用率、富集程度、稳定性、资源储量,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风能气候特征展开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利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能资源,其中优势区域为索马里海域、南海大风区、吕宋海峡,其次是马纳尔海、斯里兰卡东南部海域;上述区域在风能密度的大小、有效风速频率、能级频率、资源储量、变异系数等方面占优势,在风能密度的月变化指数、季节变化指数方面处于相对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ERA-Interim风场 风能 资源评估 优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N模式对西行台风所致台风浪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成志 郑崇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58-1164,共7页
针对西行台风浪特征难以把握的问题,基于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以具有高精度、较高时空分辨率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为驱动场,模拟分析影响中国海域的一系列西行台风浪... 针对西行台风浪特征难以把握的问题,基于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以具有高精度、较高时空分辨率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为驱动场,模拟分析影响中国海域的一系列西行台风浪特征。结果表明:以CCMP风场作为SWAN模式的驱动场,对中国海的台风浪进行数值模拟是可行的,模拟的有效波高具有较高精度;从统计的几个西行台风来看,近台风中心波高的低值中心主要位于台风中心的南部或西南部;西行台风的台风浪大值区并不严格分布于危险半圆(第一、第四象限),西行台风浪的大浪区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象限,大浪区与传统的危险半圆重叠区域主要为第一象限。本研究为提高对西行台风浪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N模式 CCMP风场 台风浪 西行路径 大浪区 中国海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