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地球物理勘探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余传涛 柳春林 +2 位作者 薛俊杰 张富明 李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91-2005,共15页
煤炭开采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和数量众多的废弃矿井,在这些废弃矿井中蕴藏着大量的煤层气资源。区别于常规煤层气资源,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受到采空区分布、覆盖层、围岩情况、裂隙带发育情况、煤层顶底板情况、煤矿开采方式... 煤炭开采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和数量众多的废弃矿井,在这些废弃矿井中蕴藏着大量的煤层气资源。区别于常规煤层气资源,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受到采空区分布、覆盖层、围岩情况、裂隙带发育情况、煤层顶底板情况、煤矿开采方式以及采空区地下水等情况的综合影响,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为废弃矿井煤层气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山西煤炭地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采空区坍塌及积水的机制,以及围岩与采空区的地震波场特征、电性特征、激发极化特征和放射性氡异常特征;介绍了地震法、直流电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放射性勘探法、微动勘探法、航空瞬变电磁法和半航空瞬变电磁法探测采空区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指出开发、研究新的地球物理方法,建立多方法、多维度、多空间的采空区综合探测体系,充分利用地球物理大数据,深入发掘人工智能反演技术,可为我国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煤层气 采空区 地球物理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成矿特征与金-多金属矿田勘查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宝林 吕古贤 +2 位作者 沈晓丽 汤贺军 张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0-519,共10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发育伸展构造,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大规模成矿事件。本文将伸展构造核部出露中生代晚期岩浆杂岩、边部出露拆离断层作为主要标志,将多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和伸展穹窿均归入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发育伸展构造,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大规模成矿事件。本文将伸展构造核部出露中生代晚期岩浆杂岩、边部出露拆离断层作为主要标志,将多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和伸展穹窿均归入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范畴。前者主要形成深源金-多金属矿床,后者主要形成浅源有色金属矿床。前者主要产于古老变质岩区,后者主要产于古生代沉积-火山岩区。岩浆上侵的诱因,主要与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折返机制有关。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岩浆核杂岩的深部控制因素。基于“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模式,总结了岩浆热液型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的分布规律、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提出了中尺度“矿田找矿”的新方向,在辽南、皖北地区预测了有利的隐伏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中生代晚期 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 构造控矿 隐伏矿田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穆呼锰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9
3
作者 董志国 张连昌 +5 位作者 董飞羽 张帮禄 谢月桥 查斌 彭自栋 王长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58-1372,共15页
穆呼锰矿床位于西昆仑造山带玛尔坎苏锰矿带东段,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穆呼锰矿床的含矿地层为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自下而上可分为角砾灰岩、钙质杂砂岩和含炭质泥灰岩3个岩性段,具有完整的海侵层序特征,反映了由逐步断陷到稳定沉积的... 穆呼锰矿床位于西昆仑造山带玛尔坎苏锰矿带东段,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穆呼锰矿床的含矿地层为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自下而上可分为角砾灰岩、钙质杂砂岩和含炭质泥灰岩3个岩性段,具有完整的海侵层序特征,反映了由逐步断陷到稳定沉积的盆地演化过程。锰矿层赋存于第三岩性段炭质泥灰岩中,矿石矿物主要为化学组分纯净的泥晶菱锰矿。根据详细的矿相学观察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菱锰矿是初始沉淀的锰(氢)氧化物与有机质通过成岩反应形成的。这种成矿机制需要3个基本条件:丰富的锰质来源、氧化还原分层的海水和有机质的大量埋藏。在穆呼一带,有利于满足以上条件的主要控矿因素包括: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强烈的海底热液活动、海侵事件和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笔者根据w(Ba)-w(P2O5)图解并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初步认为穆呼锰矿床的成矿模式可能属于最小含氧量带扩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模式 控矿因素 菱锰矿 穆呼锰矿床 玛尔坎苏锰矿带 西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玛尔坎苏石炭纪大型锰矿带构造背景与成矿条件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连昌 张帮禄 +5 位作者 董志国 谢月桥 李文君 彭自栋 朱明田 王长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40-1357,共18页
西昆仑北段玛尔坎苏地区探明的大型碳酸锰成矿带,是我国近年最重要的找矿成果之一。该锰矿带构造上属北昆仑晚古生代弧后伸展盆地,其构造动力学背景为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形成的弧盆体系。锰矿体主要发育于晚石炭世喀拉... 西昆仑北段玛尔坎苏地区探明的大型碳酸锰成矿带,是我国近年最重要的找矿成果之一。该锰矿带构造上属北昆仑晚古生代弧后伸展盆地,其构造动力学背景为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形成的弧盆体系。锰矿体主要发育于晚石炭世喀拉阿特河组含炭泥质灰岩夹薄层灰岩中。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菱锰矿(75%~95%),次为软锰矿、硫锰矿及少量黄铁矿等。含锰岩系岩性和岩相学研究表明,玛尔坎苏锰矿带属典型的海相沉积锰矿床,其矿床成因可能与晚古生代半局限盆地沉积和海底热液活动有关。海底热液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含锰岩系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玛尔坎苏锰矿沉淀时的水体环境为常氧条件,而矿层下盘(部分)岩系的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沉积时的水体环境为低氧—贫氧条件。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石具有负的δ^13C值(-23.3‰^-10.0‰),推测有机质导致的还原作用是该锰矿由原生氧化锰在成岩期转化为菱锰矿和形成富锰矿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碳酸锰矿床 石炭纪 构造背景 成矿条件 成矿模式 玛尔坎苏锰矿带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