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9
1
作者 吕妍 张黎 +5 位作者 闫慧敏 任小丽 王军邦 牛忠恩 顾峰雪 何洪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74-8786,共13页
2000年以来,国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2008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和生产力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遥感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总初级生产... 2000年以来,国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2008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和生产力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遥感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研究2000—2015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EVI年均值和GPP年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重点探讨2008年以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植被覆盖及生长的影响,进而评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5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EVI总体显著增加,其中2008—2015年植被EVI均值和变化率分别比2000—2007年高6.9%和85.7%,EVI显著增加的区域占西南喀斯特地区的13.4%;该区域GPP年总量亦呈显著增加趋势(20.58 g C m-2a-1)。2008—2015年气温和降水对植被EVI变化趋势的贡献仅占28.3%,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措施、大气CO2浓度、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可能是该区域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在100个首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大部分试点县植被EVI的变化趋势受非气候因子的影响,其中治理面积大的县受非气候因子的影响显著高于治理面积小的县,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试点县植被覆盖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指数 生态系统生产力 石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以西北五省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周熙 马智民 +1 位作者 尹芳 江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1-298,305,共9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提出的一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提出的一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对该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980年和2005年西北五省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分析该区域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西北五省25年间林地、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耕地、建设用地、水域的面积增加;利用CA-Markov模型结合土地利用面积转移概率矩阵模拟2005年土地利用格局并预测203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05年模拟数据的精度符合预测要求,2005—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1980—2005年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加强对其的保护以帮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西北五省 土地利用变化 CA-Marko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意象偏差测度与评价——基于投射意象与感知意象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书颖 崔家胜 +2 位作者 王灵恩 刘家明 龙飞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4,共13页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异同。研究结果认为,大运河(北京段)旅游意象由线性、景观、文化、服务和社交5个维度以及维度下属的16个范畴构建而成。同一河段的“投射-感知”意象、不同河段间的投射意象或感知意象在不同范畴和维度下都存在差距,且附属维度错位现象明显。为构建良好的旅游意象,旧城段要重点改善线性、文化和服务意象,通州段则需要关注线性和服务意象。研究结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化标识建设具有参考意义,也为线性文化遗产精准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 旅游意象评价 投射意象 感知意象 大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响应关系 被引量:38
4
作者 高彦春 王金凤 封志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7-477,共11页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白洋淀流域1957—2012年7个气象站点气温、降水和3个典型水文站点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突变点及周期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径流与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关系,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白洋淀流域1957—2012年7个气象站点气温、降水和3个典型水文站点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突变点及周期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径流与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关系,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气温呈上升的趋势,并在1988年后上升趋势增大,其中,冬季和春季的气温增幅对气温升高贡献较大;降水量变化相对复杂,整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达1.72 mm·a^(-1)。受气温升高和降水量的直接影响,典型站点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并在年际尺度上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在年内尺度上,则与气温和降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夏季径流量减少幅度最大,阜平、倒马关和紫荆关站分别下降0.85 m^3·s^(-1)·a^(-1)、0.72 m^3·s^(-1)·a^(-1)和0.66 m^3·s^(-1)·a^(-1)。3个指标的周期性变化都比较明显,其中径流和降水的波动变化基本一致,表明径流对降水的响应比较突出。径流变化不仅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还受到水利工程建设、各类农业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气温 径流响应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 累计距平法 小波分析法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5年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刘爱琳 匡文慧 +2 位作者 闫慧敏 丁方宇 杨天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5-816,共12页
中国近15 a来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是关系到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问题。首先,本文基于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型得到NPP数据,基于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集(Nat... 中国近15 a来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是关系到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问题。首先,本文基于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型得到NPP数据,基于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集(National Land Use Datasets of China(NLUD-China))获取2000-2015年城市和工矿用地数据,然后通过邻域替代法模拟2000-2015年间因中国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损失的陆地NPP。结果表明:2015年城市和工矿用地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在2000-2015年间面积增加了70×10~3km^2。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导致陆地NPP损失1.24 TgC·a^(-1)到3.14 TgC·a^(-1),在2005-2010年损失NPP最多(3.14 TgC·a^(-1))。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是造成中国陆地NPP损失的重要原因,在2010-2015年共有13×10~3km^2的耕地被城市和工矿用地占用,因此损失的NPP达1.51 TgC·a^(-1),占中国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损失NPP总量的82%。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21世纪初剧烈的城市扩张造成沿海和中部地区NPP损失严重(2000-2005年沿海地区主要因城市扩张损失NPP高达0.82 TgC·a^(-1)),而2010-2015年主要因工矿用地扩张使西部地区NPP损失升高(在2010-2015年因工矿用地扩张损失NPP 0.46 TgC·a^(-1),占中国NPP损失总量的30.81%),NPP损失量呈现出从东高西低逐渐过渡到东西平衡的时空格局。从影响上分析,城市和工矿用地不透水地表比例(0.59±0.19)高于自然植被的不透水地表比例(0.29±0.14),并且城市内部透水地表的平均标准化NPP(0.9)低于自然植被的平均标准化NPP(1.1),是造成城市和工矿用地损失NPP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遥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牧区乡村社区参与旅游的绩效评价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文龙 侯鹏珅 +2 位作者 林海英 王珊 吕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4-160,共7页
社区参与草原旅游绩效的衡量对于草原旅游研究尤为重要。以希拉穆仁镇为研究对象,使用综合指数法、障碍度模型以及ArcGIS等分析方法,从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视角研究社区参与草原旅游绩效问题。研究发现:(1)社区参与草原旅... 社区参与草原旅游绩效的衡量对于草原旅游研究尤为重要。以希拉穆仁镇为研究对象,使用综合指数法、障碍度模型以及ArcGIS等分析方法,从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视角研究社区参与草原旅游绩效问题。研究发现:(1)社区参与草原旅游绩效现仍处在仅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的初级阶段,且呈现距离衰减规律;(2)随着离旅游核心区距离增大,旅游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对社区旅游绩效贡献显著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对社区旅游绩效的贡献度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地处旅游缓冲区社区旅游生态环境效益最低,这与草原旅游活动自身特征有关;(3)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对于不同社区旅游绩效贡献存在显著差异,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已成为旅游绩效提高的重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 绩效评价 影响机理 草原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