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 被引量:36
1
作者 马维玲 石培礼 +3 位作者 宗宁 赵广帅 柴曦 耿守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8-489,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森林植被的综合涵养水源能力进行评价,旨在为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呈正相关,且最大持水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的90%以上,表明土壤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最重要的一层,是整个森林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贮蓄库和调节器;2)针叶林中油松和侧柏的冠层一次降水截留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林冠结构更加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林冠层降水再分配能力也优于其他林型;3)混交林郁闭度低,有利于林下灌、草丛的生长,其枯落物现存量比纯林和人工林更高,虽然林冠一次截留量低但林下具有丰富的枯落物层而更易涵养水源;4)天然林综合蓄水能力整体高于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综合蓄水能力仅次于刺槐、侧柏和油松天然林。综上可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天然林长期封育和合理控制优势树种密度及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该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可增加乡土树种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森林植被类型 水源涵养 综合蓄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PUB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2
作者 刘苏峡 夏军 莫兴国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2,共4页
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简称为PUB(PredictionsinUngaugedBasins),从 2003年 7月开始成为国际水文科学学会新的国际水文十年计划主题.文中首先简述了PUB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然后回顾了国际和国内已有的PUB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对水文学发展... 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简称为PUB(PredictionsinUngaugedBasins),从 2003年 7月开始成为国际水文科学学会新的国际水文十年计划主题.文中首先简述了PUB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然后回顾了国际和国内已有的PUB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对水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几个PUB前沿研究,包括不确定性研究、对水循环各个环节因素的预报和对无资料流域水文过程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PUB) 国际水文十年计划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习性和流量变化的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河道的生态需水估算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苏峡 夏军 +4 位作者 莫兴国 林忠辉 刘昌明 轩晓博 吴春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2-17,21,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流量变化的河道生态需水(EIFR)估算方法,简记为习变法(LiHaflo-Va)。方法通过建立流量变化与生物习性的定量联系,确定主要生态保护对象生活习性关键月份,既具有水文学方法的简便优势,又能尽可能多... 提出一种基于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流量变化的河道生态需水(EIFR)估算方法,简记为习变法(LiHaflo-Va)。方法通过建立流量变化与生物习性的定量联系,确定主要生态保护对象生活习性关键月份,既具有水文学方法的简便优势,又能尽可能多地考虑生物学特性,能较好地解决资料缺乏地区的生态需水估算问题。EFIR的计算包括两部分,对关键月,EIFR为该月中值流量与该月的流量变异系数的乘积。对其它月份,EIFR为90%超过概率流量与全年各月流量变异系数最小值之乘积。应用该法计算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包括达曲、泥曲、色曲、杜柯河、玛柯河和阿柯河等6条调水河流的生态需水。结果表明,河道内多年平均状态每年需保持的水量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比例在达曲至少为24.7%,泥曲为46.4%,色曲为21.7%,杜柯河为21.6%,玛柯河为15.0%,阿柯河为15.7%。该比例系数基于研究区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是流域的客观反映,可以作为制定工程最大可调水量的依据。计算表明,在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大约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6%的条件下,6条河多年平均意义上每年最大可调水总量为41.87×108m3,占6条河多年平均总径流量(60.5×108m3)的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变异系数 流量 生物生活习性 习变法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NDVI时空变化特征研究(1982—2008) 被引量:9
4
作者 李艳芳 孙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0-798,共9页
利用1982—2000年AVHRR-Path Finder植被指数数据、2001—2008年SPOT-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验证了两个遥感产品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可以用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分析。利用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 利用1982—2000年AVHRR-Path Finder植被指数数据、2001—2008年SPOT-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验证了两个遥感产品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可以用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分析。利用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分析得出了从1982年至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该地区NDVI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未超过0.4,表明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低;NDVI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四季的变化表现秋季NDVI值缓慢上升,其他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2)该地区NDVI空间格局分析发现NDVI变化率最高达到0.024/27 a,最低在-0.025/27 a;整体趋势呈现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季节的空间格局分析发现大部分区域在春、夏和秋季上升,而冬季下降,春夏秋3个季节NDVI的变化区域比冬季更广泛,冬季的植被覆盖变化除西藏东南的少部分地区以及云南西北部的少部分地区有明显变化外,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变化基本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间序列变化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一维稳态溶质迁移研究的边界层方法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娇 邵明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4-974,共11页
边界层方法为土壤溶质迁移研究中描述一维稳态流条件下,仅考虑吸附作用的对流-弥散方程(Con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CDE)的求解和参数估算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新手段,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参数反演的不唯一性。对不同边界层解(多项... 边界层方法为土壤溶质迁移研究中描述一维稳态流条件下,仅考虑吸附作用的对流-弥散方程(Con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CDE)的求解和参数估算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新手段,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参数反演的不唯一性。对不同边界层解(多项式解、指数解、复合解、对数解和微小通量解)在预测溶质浓度分布和估算溶质迁移参数方面的精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归纳了边界层解的适用范围和选取方法。结果表明:边界层解的精度受平均孔隙水流速、弥散系数和延迟因子共同影响,当溶质浓度随剖面深度的变化率呈不断减小趋势时边界层解与精确解最接近;边界层解预测溶质分布误差随时间推移先减小后增加,溶质迁移过程初期三次多项式解精度最高,后期指数解表现最好;边界层方法对延迟因子的估算结果优于弥散系数,且不同边界层解对延迟因子的估算值近似,三次多项式解和对数解估算弥散系数最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质迁移 对流-弥散方程 边界层方法 溶质分布预测 参数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3年青藏高原气候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天财 孙建 于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524-531,共8页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对青藏高原及周边气象站点(1980-2013年)的气象数据整理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插值分析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滑动t检验与Mann-Kendall检验对气候要素突变分析。得出(1)最高...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对青藏高原及周边气象站点(1980-2013年)的气象数据整理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插值分析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滑动t检验与Mann-Kendall检验对气候要素突变分析。得出(1)最高气温显著上升趋势(0.55℃/10a),突变(1997年)后增温速率更大。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也显著上升趋势,其突变时间节点一致(1995年),且突变前的增温速率均大于突变后的。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空间上均呈现东南-西北高、东北-西北次之、中间低的分布特征。(2)最大降水非显著下降趋势(-6.22 mm/a),突变(1994年)前降雨增加率更大;而最小降水显著缓慢上升趋势(0.27 mm/a),但突变(2002年)后降雨增加速率更大。最大降水和最小降水阈值在空间上由西北到东南上升,具有明显的条带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极端气候 温度 降水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土壤CO_2排放与溶解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 被引量:31
7
作者 秦越 李彬彬 武兰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42-1449,共8页
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08年,共设置秸秆还田翻耕(CT+)、无秸秆翻耕(CT-)、秸秆还田免耕(NT+)和无秸秆免耕(NT-)四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土壤DOC含量... 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08年,共设置秸秆还田翻耕(CT+)、无秸秆翻耕(CT-)、秸秆还田免耕(NT+)和无秸秆免耕(NT-)四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土壤DOC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从当年小麦出苗到越冬土壤CO2排放量下降,第二年小麦返青后,土壤CO2排放量开始上升,到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直至小麦成熟。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年度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CT+246.44、273.94 mg·m-2·h-1,CT-183.54、212.57 mg·m-2·h-1,NT+188.41、200.06 mg·m-2·h-1,NT-179.66、179.10 mg·m-2·h-1。土壤DOC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度年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CT+0.601、0.467 g·kg-1;CT-0.530、0.377 g·kg-1;NT+0.621、0.544 g·kg-1;NT-0.528、0.402 g·kg-1。方差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CO2排放、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翻耕能增加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免耕减少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无显著影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排放与DOC含量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O2排放总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DOC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CO2排放 溶解性有机碳 耕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官能团特征及其与CO_2排放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彬彬 武兰芳 +1 位作者 许艳艳 秦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5-2543,共9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变化和分子结构组成均会对土壤CO_2气体排放产生影响。为了探讨秸秆还田后土壤DOC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CO_2排放的关系,在连续4个小麦生长季,对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DOC含量及...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变化和分子结构组成均会对土壤CO_2气体排放产生影响。为了探讨秸秆还田后土壤DOC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CO_2排放的关系,在连续4个小麦生长季,对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DOC含量及其官能团特征和土壤CO_2排放通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的DOC结构中均含有-C=C-、-CO-NH-和苯环这3种官能团;秸秆还田土壤DOC含量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土壤,而且DOC组分中的胺类物质(-CO-NH-)和芳香族化合物(-C=C-、苯环)的含量比例也明显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也表现为秸秆还田土壤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土壤。土壤DOC含量、DOC官能团结构特征和CO_2排放在4个小麦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相关分析显示土壤CO_2排放不但与DOC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而且与DOC的分子结构特征显著相关(r210=0.62*;r280=0.73*),胺类物质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越高,CO_2排放通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溶解性有机碳(DOC) 官能团特征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剖面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彬彬 武兰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7-1577,共11页
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测定比较了秸秆还田(CT+)和秸秆不还田(CT-)条件下0~40cm剖面土壤DOC含量及其组分的迁移分布。结果发现:DOC含量及其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CO-NH)和... 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测定比较了秸秆还田(CT+)和秸秆不还田(CT-)条件下0~40cm剖面土壤DOC含量及其组分的迁移分布。结果发现:DOC含量及其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CO-NH)和芳香族类(C=C、苯环)化合物含量、DOC的平均分子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10cm土层土壤与30~40cm土层土壤之间差异显著,说明DOC在淋溶过程中的含量和组成成分均会发生变化,下层土壤较上层土壤DOC含量降低、DOC分子结构趋向简单化。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相比,0~40cm土壤DOC含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含量均表现为增加,两个处理之间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缩小;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DOC的平均分子量,处理间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秸秆还田对剖面土壤中DOC含量及其组分转移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组分结构 转移分布 土壤剖面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C/N的响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彬彬 武兰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67-2078,共12页
土壤碳氮比(C/N)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关键因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则是调节农田土壤C/N的重要措施。为了探讨土壤C/N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在土壤中添加等量秸秆配以不同数量N素,在室内培养条件... 土壤碳氮比(C/N)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关键因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则是调节农田土壤C/N的重要措施。为了探讨土壤C/N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在土壤中添加等量秸秆配以不同数量N素,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测定分析了土壤不同起始C/N条件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碳氮的变化动态。研究发现:不同C/N条件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CO_2排放速率和DOC含量均表现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培养前30 d下降幅度较大,30~75 d降低缓慢,75 d后基本平稳;土壤N_2O的排放速率和DON含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N_2O的排放速率在第7 d达到最大后逐渐降低直至平稳,土壤DON含量在第14 d达到最高后逐渐降低。土壤起始C/N越低,有机碳矿化率和净氮硝化速率越高,CO_2和N_2O排放量越多;土壤CO_2和N_2O的排放速率及累积排放量不但与土壤DOC和DON含量显著相关,而且与土壤DOC/DON比值显著相关。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变化表现为与土壤起始C/N相关,当土壤起始C/N在20~30时,硝态氮先升高后降低;土壤起始C/N大于40时,硝态氮先降低后升高。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秸秆还田后合理配施氮肥调节土壤C/N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为了掌握适宜的配施量和施用时期,有必要针对不同作物农田系统继续进行田间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 温室气体排放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种便携式土壤水分原位采集器
11
作者 李卫朋 孙建 程根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104,共1页
以“原位接近实况、抗粘附微损耗、多层级联防淤塞、轻便易操控”的设计思想,设计出了一种便携式土壤水分采集装置。通过其嵌套过滤结构、防水乳胶涂层和倾斜状的进水孔等结构设计和材料组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土壤水分采样易破坏土壤... 以“原位接近实况、抗粘附微损耗、多层级联防淤塞、轻便易操控”的设计思想,设计出了一种便携式土壤水分采集装置。通过其嵌套过滤结构、防水乳胶涂层和倾斜状的进水孔等结构设计和材料组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土壤水分采样易破坏土壤结构问题,并能有效过滤固体杂质及降低采样器器壁粘附,较好地解决湿润地区采集器孔淤塞、干旱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引起的相对误差较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采集器 便携式 原位 设计思想 过滤结构 土壤含水率 采集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亮 李子君 王建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69-72,共4页
[目的]研究氮磷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空白对照(CK)、低氮(N1)、高氮(N2)、磷添加(P)、低氮加磷(N1P)和高氮加磷(N2P)这6种施肥处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土壤N2O的排... [目的]研究氮磷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空白对照(CK)、低氮(N1)、高氮(N2)、磷添加(P)、低氮加磷(N1P)和高氮加磷(N2P)这6种施肥处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土壤N2O的排放主要受施肥及土壤温度影响,而土壤湿度与土壤N2O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N2O排放季节差异较大量,夏季占全年的67%,其他3个季节之间差距较小。N1、P和N1P处理对土壤N2O排放的促进作用不显著,N2和N2P能显著增加土壤N2O的排放。[结论]该研究可为杉木人工林的合理施肥及减少森林土壤N2O的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氮添加 磷添加 杉木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