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沉降增加情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
作者 程淑兰 方华军 +4 位作者 徐梦 耿静 何舜 于光夏 曹子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285-8295,共11页
大气氮沉降增加倾向于促进受氮限制陆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但是对地下碳过程和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结果迥异,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氮促碳汇"的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氮沉降输入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或间接影响底物质量,改变... 大气氮沉降增加倾向于促进受氮限制陆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但是对地下碳过程和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结果迥异,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氮促碳汇"的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氮沉降输入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或间接影响底物质量,改变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SOM)的分解速率和分解程度,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积累与损耗过程。过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碳转化过程和碳储量动态方面,缺乏植物-微生物-SOM交互作用的理解,对土壤碳截存调控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机理尚不清楚。以地下碳循环过程为主线,分别综述了氮沉降增加对植物地下碳分配、SOC激发效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过程的影响,深入分析SOM化学稳定性与微生物群落动态的关系。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体现在:(1)增氮倾向于降低根系的生长和周转,对根际沉积碳分配(数量和格局)的影响及驱动因素不明确;(2)虽然认识到氮素有效性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但是氧化态NO-3和还原态NH+4输入对有机质激发效应的差异性影响及潜在机理知之甚少;(3)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关键表征,能够很好地解释土壤碳的积累与损耗过程;由于缺乏适宜的测定方法,难以准确量化土壤微生物的CUE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周转时间;(4)增氮会抑制土壤真菌群落及其胞外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尚未定论,有关SOM化学质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组成之间的耦合关系尚不清楚。未来研究应基于长期的氮添加控制实验平台,结合碳氧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有机质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方法,深入分析植物同化碳的地下分配规律、微生物碳代谢和周转、有机质化学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群落的耦合关系等关键环节。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对SOC动态的调控机制,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模型,有效降低区域陆地碳汇评估的不确定性,并可为陆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地下碳分配 有机质稳定性 激发效应 碳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及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孙雷刚 王绍强 +1 位作者 徐全洪 王苗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7,I0003,共10页
为准确评估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状况,该研究收集整理了近30年(1983-2012年)的气象观测和遥感数据,基于BEPS生态过程机理模型估算了该地区森林、农田、草地和灌丛等不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其时... 为准确评估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状况,该研究收集整理了近30年(1983-2012年)的气象观测和遥感数据,基于BEPS生态过程机理模型估算了该地区森林、农田、草地和灌丛等不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其时空格局及变化趋势,探讨了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地区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汇功能,GPP、NPP年均总量分别为234.6TgC、123.12TgC;2)近30年间生态系统生产力表现为波动增加的变化趋势,GPP、NPP年均总量分别增加0.704TgC、0.112TgC;3)不同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从净光合固碳能力上看,灌丛年均NPP最高(781.77gC/m^2),其次为森林(652.65gC/m^2)、农田(584.15gC/m^2)、草地(278.41gC/m^2)、湿地(103.29gC/m^2);从变化趋势上看,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加趋势较显著(P<0.01),GPP年均增加6.41gC/m^2,NPP年均增加2.69gC/m^2,其次为草地、灌丛;4)该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与降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而与气温、日照的相关性较弱;另外,降水对GPP的影响是气温的2.11倍,对NPP的影响是气温的3.95倍,表明降水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其次是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生态系统生产力 GPP NPP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3
作者 王宇坤 王建杰 +1 位作者 张翠青 王亚慧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20-26,共7页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通过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水平,分析二者匹配关系,研究全省县域尺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空间异质性,二者空间上整体表现为互补关系。滇西北和滇西南林区是高供给区,滇东...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通过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水平,分析二者匹配关系,研究全省县域尺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空间异质性,二者空间上整体表现为互补关系。滇西北和滇西南林区是高供给区,滇东城镇化较为发达地区是低供给区和高需求区。依据供需特征,将云南省分为4个区域,供需协调型(高供给-高需求),应重点提高除水域外其他生态用地供给水平;城乡重构型(低供给-高需求),应重点关注城市绿地空间配置及覆盖;重点修复型(低供给-低需求),在局部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矿山修复等修复工程;生态保育型(高供给-低需求),以生态保育为主要目标,实现森林质量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生态保护与修复 分区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发东 冷佩芳 +2 位作者 张秋英 李艳红 何新林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地表水的硝酸盐污染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地表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硝酸盐迁移转化的气候、水文过程及土地利用等主要因素,阐述了硝酸盐污染研究的最新进展,如高频采样测试技术,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等,... 地表水的硝酸盐污染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地表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硝酸盐迁移转化的气候、水文过程及土地利用等主要因素,阐述了硝酸盐污染研究的最新进展,如高频采样测试技术,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等,最后提出了时间和空间尺度化、模型模拟、基于过程的管理等方面是今后硝酸盐污染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地表水 来源 同位素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光与远红光叶绿素荧光遥感的作物总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雷刚 王绍强 +3 位作者 徐全洪 陈智 鲁军景 陈敬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42,共9页
为明晰植被冠层叶绿素荧光遥感信息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间关系,以提高GPP估算精度,该文以典型C3(冬小麦)和C4(夏玉米)作物为例,利用不同传感器采集高频率光谱数据,提取了红光区和远红光区作物冠层日光诱导... 为明晰植被冠层叶绿素荧光遥感信息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间关系,以提高GPP估算精度,该文以典型C3(冬小麦)和C4(夏玉米)作物为例,利用不同传感器采集高频率光谱数据,提取了红光区和远红光区作物冠层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遥感信息。结合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SIF与GPP的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基于SIF估算作物GPP的能力和差异性。结果表明:1)C3、C4作物的GPP日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呈“双峰”特征,后者呈“单峰”特征;而SIF760和SIF687均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即早晚低、午间高;2)不同类型传感器对SIF数值大小的影响强于对其日变化特征的影响,同时,低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对SIF687具有明显的高估现象,且对C3作物的高估强于C4作物;3)C3、C4作物SIF760和SIF687均与冠层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APAR)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R 2>0.8),可以直接用于APAR产品的反演;4)针对远红光区SIF,单日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3、C4作物SIF760与GPP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R 2>0.6),而基于多日观测数据构建的非线性对数关系模型优于线性关系模型;针对红光区SIF,无论是基于单日还是多日观测数据,C3、C4作物均适宜采用一种非线性对数关系模型来估算GPP( R 2 >0.7),且模型更为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荧光遥感 总初级生产力 C3作物 C4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河流域农田与草地生态承载力变化及其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佳慧 黄麟 +1 位作者 祝萍 王世豪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0-863,共14页
随着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食物营养供给与消耗、牧草供给与消耗估算了2000–2020年各... 随着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食物营养供给与消耗、牧草供给与消耗估算了2000–2020年各县域农田与草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承载状态指数,评估了流域生态承载状态及其变化,识别了关键生态承载限制类型,并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分析水资源供给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近20年无定河流域草地牧草供给与消耗均呈增长趋势;农田食物供给增长,而人均消耗略有下降;各县域草地与农田承载状态以转好为主。总体上流域生态承载状况明显转好,80%的县域综合生态承载指数减轻,而北部杭锦旗与东南部县域承载状态加重,牧草供给是其主要限制类型;鄂托克旗与鄂托克前旗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加重,水资源是北部县域农牧业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未来发展中需重视生态保护与修护、合理安排种植业与畜牧业规模,减轻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流域 生态供给 生态消耗 农牧生产 水资源供给 生态承载状态 限制性因素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气候变化情景下青海三江源区雪灵芝潜在适宜分布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秀娟 王彤新 +3 位作者 杨妍希 张庭康 左婵 王军邦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0-801,共12页
青海省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区域植被的生长与分布。雪灵芝(Arenaria kansuensis)作为三江源区典型高山植物,其分布动态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WorldClim气候环境因... 青海省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区域植被的生长与分布。雪灵芝(Arenaria kansuensis)作为三江源区典型高山植物,其分布动态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WorldClim气候环境因子,采用刀切法与相关分析确定影响雪灵芝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并构建MaxEnt模型,结合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预测未来中期(2041-2060年)和远期(2061-2080年)雪灵芝潜在适宜分布区域,探求雪灵芝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条件下,中部地区更适合雪灵芝生存。在未来中、远期区域竞争路径(SSP370)气候情景下适宜区面积扩张,而其他情景下适宜区面积均下降,适宜区质心整体向东南迁移。2)大部分地区在中间路径(SSP245)气候情景下不适宜生存,尤其是西部治多县、格尔木市南部(唐古拉山乡)、曲麻莱县及东部的兴海县和共和县。3)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年降水量和最冷季降水量。最适宜生长的地区条件是年降水量500~750 mm和最冷季降水>15 mm。研究结果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寒地区指示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系统变化提供了方法参考,也为青海省濒危植物物种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灵芝 适宜区 MaxEnt模型 环境 未来气候情景 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和收获期对拉萨河谷地区白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肖健宇 张光雨 +5 位作者 王江伟 黄绍琳 王志述 付刚 沈振西 余成群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7-1358,共12页
为探究西藏地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优质、高产的种植方式,本研究在拉萨河谷区设置N_(0)(0 kg·hm^(-2))、N_(300)(300 kg·hm^(-2))、N_(600)(600 kg·hm^(-2))和N_(900)(900 kg·hm^(-2))施肥处理,分别于抽穗... 为探究西藏地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优质、高产的种植方式,本研究在拉萨河谷区设置N_(0)(0 kg·hm^(-2))、N_(300)(300 kg·hm^(-2))、N_(600)(600 kg·hm^(-2))和N_(900)(900 kg·hm^(-2))施肥处理,分别于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采集试验样品,分析不同施肥梯度和收获期对白草产量、饲用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草干草产量随施肥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乳熟期(P<0.05)。白草粗蛋白含量随收获期推迟而逐渐降低,粗灰分含量随施肥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施肥对不同收获期的白草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白草土壤全氮含量在抽穗期随施肥量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全磷含量随施肥量增加以及收获期的推迟而趋于下降。在抽穗期收割N_(900)处理的白草生产性能最佳,其次是同期收割N_(600)处理的白草,但后者较前者拥有更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草 施肥梯度 收获时期 干草产量 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甲烷吸收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25
9
作者 方华军 程淑兰 +5 位作者 于贵瑞 王永生 徐敏杰 党旭升 李林森 王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799-4806,共8页
水分非饱和的森林土壤是大气甲烷(CH4)汇和氧化亚氮(N2O)源,大气氮沉降增加是导致森林土壤碳氮气体通量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CH4吸收和N2O排放之间存在协同、消长和随机等复杂的耦合关系,关于氮素对两者产生过程的调节作用以及内... 水分非饱和的森林土壤是大气甲烷(CH4)汇和氧化亚氮(N2O)源,大气氮沉降增加是导致森林土壤碳氮气体通量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CH4吸收和N2O排放之间存在协同、消长和随机等复杂的耦合关系,关于氮素对两者产生过程的调节作用以及内在的微生物学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综述了森林土壤CH4吸收和N2O排放耦合过程的理论基础,土壤CH4和N2O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对增氮响应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机制,指出各研究领域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低氮倾向于促进贫氮森林土壤CH4吸收,不改变土壤N2O的排放,而高氮显著抑制富氮森林土壤CH4吸收以及促进N2O排放。外源性氮素通过竞争抑制和毒性抑制来调控森林土壤CH4的吸收,而通过促进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来增加N2O的排放。然而,由于全球氮沉降控制试验网络分布的不均匀性、土壤碳氮通量产生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氮素对森林土壤碳氮通量的调控机制研究一直进展缓慢,未能将微生物功能群落动态与土壤碳氮通量真正地联系起来。未来研究应该从流域、生态系统和分子尺度上深入探讨土壤碳氮通量耦合作用的环境驱动机制,氮素对土壤CH4氧化和N2O产生过程的调控作用,以及增氮对土壤甲烷氧化菌和N2O产生菌活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甲烷吸收 氧化亚氮排放 耦合作用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4
10
作者 付刚 周宇庭 +2 位作者 沈振西 张宪洲 武建双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6,共6页
采用收获法测量了藏北不同海拔高度(4300-4700m)2010年(6-8月)嵩草草甸群落地上总生物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以及比湿的关系。结果表明:总... 采用收获法测量了藏北不同海拔高度(4300-4700m)2010年(6-8月)嵩草草甸群落地上总生物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以及比湿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地上生物量与相对湿度、比湿以及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共同解释了地上生物量94%的变异,其中相对湿度的贡献较大。相对湿度是决定高寒嵩草草甸沿海拔分布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上生物量 气候因子 嵩草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7年藏北高寒退化草地禁牧恢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21
11
作者 冯云飞 李猛 +7 位作者 李少伟 邸迎伟 沈振西 张宪洲 余成群 严俊 席永士 武建双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148-1162,I0006,共16页
针对退化草地进行禁牧封育是现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地评估禁牧成效并探究其对气候的响应机制对于未来禁牧工程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藏那曲和阿里两地市2 413块禁牧地为对象,计算草原生态保护补... 针对退化草地进行禁牧封育是现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地评估禁牧成效并探究其对气候的响应机制对于未来禁牧工程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藏那曲和阿里两地市2 413块禁牧地为对象,计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前(2000–2009年)和政策实施后(2010–2017年)禁牧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均值差(ΔMean_(NDVI))和趋势差(ΔTrend_(NDVI))来评价禁牧有效性,并结合两个时段内生长季温度和降水的均值差和趋势差探讨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禁牧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1)前后两个时段禁牧有效ΔMean_(NDVI)> 0和ΔTrend_(NDVI)> 0地块比例分别为67.3%和40.5%,禁牧出现负面影响,ΔMean_(NDVI) <0和ΔTrend_(NDVI) <0的地块比例分别为22.5%和31.0%;禁牧无显著影响,ΔMean_(NDVI)≈0和ΔTrend_(NDVI)≈0的地块比例分别为10.2%和28.4%;(2) NDVI与生长季温度和降水相关性系数平均值分别0.27和0.37;前后两个时段NDVI与生长季温度相关性没有显著改变;草原和荒漠区禁牧地NDVI与生长季降水相关系数从0.236提升到0.370。(3)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均显示生长及温度和降水对NDVI影响显著但解释度很低(约2%)。本研究表明,藏北高原围栏禁牧对草地植被恢复有效性及其效益规模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建议禁牧已出现负面影响的地块应及时开放为放牧地,有效的地块未来应探明其最佳禁牧年限,无效的地块应探讨除气候变化以外人文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草原 生态补偿 补奖政策 草地恢复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环渤海平原区粮食产出潜力与技术途径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武兰芳 柏林川 +1 位作者 欧阳竹 王春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2-689,共8页
为了给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基于山东环渤海平原区目前耕地资源、种植制度及其生产力现状,估算了该区域内30个县(市、区)的粮食产出潜力。结果表明: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新增粮食4.034 1×109 k... 为了给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基于山东环渤海平原区目前耕地资源、种植制度及其生产力现状,估算了该区域内30个县(市、区)的粮食产出潜力。结果表明: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新增粮食4.034 1×109 kg的潜力,具体技术途径为:①调整种植制度,通过将一年1熟种植棉花调整为小麦/玉米一年2熟种植粮食作物,可增加粮食产出2.364 7×109 kg;②开发利用耕地资源,通过改造治理盐碱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可增加粮食产出7.755 5×108 kg;③实施均衡增产措施,通过提高现有粮田单产水平可增加粮食产出8.938 5×108 kg。无论是扩大种植面积,还是提高单产,增粮增产潜力较大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核心技术措施是进行洗盐排盐抑制耕层土壤返盐,改土培肥提高中低田地力,筛选配置耐盐作物品种、优化耕作制度,实施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标准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出 增长潜力 技术途径 山东省 环渤海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沈瑞昌 张光辉 +1 位作者 张永萱 徐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0,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65个小流域2 441场次降雨数据,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与降雨、地形和径流参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副区、不同流域面积尺度和不同降雨月份对上述相关性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小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与雨... 利用黄土高原65个小流域2 441场次降雨数据,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与降雨、地形和径流参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副区、不同流域面积尺度和不同降雨月份对上述相关性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小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与雨量雨强参数(降雨量与降雨强度的乘积)、流域面积、主沟道长度、流域宽度、主沟道比降以及径流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等参数存在着较好的相关关系;2)各参数与洪峰流量的相关性受各副区自然地理条件和流域面积尺度的影响显著;3)为准确预测黄土高原小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可以将雨量雨强参数、流域面积和径流量等参数作为参考变量,在各副区和各流域面积尺度分别建立洪峰流量经验公式,构建黄土高原小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经验模型,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峰流量 经验模型 相关分析 地域分异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光能利用效率对增温增水的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振西 张豪睿 +3 位作者 孙维 李少伟 付刚 余成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0-1004,共5页
量化植被光能利用效率对增温增水的响应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光能利用效率对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多的响应,2014年6月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布设了1个增温增水实验平台,采用了完整的两因子(增温和增水)实... 量化植被光能利用效率对增温增水的响应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光能利用效率对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多的响应,2014年6月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布设了1个增温增水实验平台,采用了完整的两因子(增温和增水)实验设计,每个因子设置3个处理水平(不处理、低幅度和高幅度处理),共9个处理组合。设置40 cm和80 cm的开顶式生长箱实现两个幅度的实验增温(分别增加了0.34℃和1.11℃的日最低空气温度),低幅度和高幅度增水处理分别增加了15%和30%的降水。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植被光能利用效率算法,利用观测的饱和水汽压差和日最低空气温度模拟了2014—2016年生长季节(6—9月)植被的光能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增温对日最低空气温度(F=39.10,P=0.000)、饱和水汽压差(F=47.45,P=0.000)和光能利用效率(F=4.20,P=0.032)都有显著影响,而增水对饱和水汽压差(F=5.72,P=0.012)有显著影响。增温引起的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与增温幅度表现为二次曲线关系,与增温引起的饱和水汽压差的变化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增水处理对光能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且增水引起的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与增水引起的饱和水汽压差的变化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降水增多可能对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而光能利用效率随着增温幅度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幅度 增水幅度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去饱和夜光数据的北京建成区时空动态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玉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7,I0003,共7页
建成区范围是表征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测定建成区范围对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00-2012年北京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首先通过构建一种新的修正灯光指数(CORNTL)进行灯光强度去饱和,然后... 建成区范围是表征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测定建成区范围对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00-2012年北京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首先通过构建一种新的修正灯光指数(CORNTL)进行灯光强度去饱和,然后利用/级别内差异最小化,级别间差异最大化0的方法对灯光强度进行分级,进而提取北京市建成区并分析其城市化进程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CORNTL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原始灯光数据的过饱和(灯光溢出)问题,且能表现城市中心饱和区域内灯光强度的差异;2)2000-2012年北京市的灯光总亮度和点亮区占比分别增长1113和10149%,总体呈现平稳增长趋势;3)研究期间北京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城市边界不断扩大,较2000年增长了8516%,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约15713 km2,其中,顺义、通州等东部地区建成区范围快速扩张,发展潜力很大,门头沟、房山等西部地区受限于地形条件,扩张速度相对较慢,也符合北京生态屏障区域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DMSP/OLS 去饱和 CORNTL指数 城市化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垂直带森林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碳动态——基于稳定性碳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9
16
作者 司高月 李晓玉 +5 位作者 程淑兰 方华军 于贵瑞 耿静 何舜 于光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285-5293,共9页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记录着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常被用于评价全球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以长白山北坡垂直带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测定乔木建群种叶片、凋落物以及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记录着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常被用于评价全球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以长白山北坡垂直带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测定乔木建群种叶片、凋落物以及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δ^(13)C值,探讨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碳含量、δ^(13)C丰度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学暗示。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碳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抛物线型变化,且阔叶树叶片碳含量显著低于针叶树,体现气候要素和植被功能型的支配作用,并且暗示针叶树种潜在的碳蓄积能力更强。此外,植物叶片δ^(13)C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表明高海拔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即固碳耗水成本更高。凋落物碳含量随海拔增加逐渐下降,而矿质表层土壤则表现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显著高于暗针叶林,体现了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的共同支配作用。总体上,岳桦林SOC周转最快,其次是暗针叶林,位于基带的阔叶红松林最慢。可见,小尺度上气候因子并不是温带森林地下碳循环的主导因素,植被功能型和土壤属性对SOC周转与稳定的影响更大。在探讨环境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影响时需要考虑研究尺度,不同的研究尺度影响SOC周转的驱动因子并不相同。研究方法方面,基于log SOC和δ^(13)C的SOM周转模型能够很好地概括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下SOM周转的相对快慢,可用来评价SOC动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碳周转 山地垂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地区8个引进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 被引量:36
17
作者 张光雨 王江伟 +2 位作者 张豪睿 付刚 沈振西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117-1125,I0005,共10页
草畜平衡对于西藏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的高效生产非常必要,为了筛选出适宜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种植的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缓解过度放牧对天然草地的压力,本研究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岗草原站对8个燕麦品种的干重、株高、... 草畜平衡对于西藏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的高效生产非常必要,为了筛选出适宜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种植的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缓解过度放牧对天然草地的压力,本研究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岗草原站对8个燕麦品种的干重、株高、叶茎比、穗长、穗重和千粒重以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木质素指标进行综合评比。生产性能结果表明,青引1号的干草产量最高(12 406.95 kg·hm–2)、穗重最大(3.67 g),青引3号的穗长最长(25.60 cm)、株高最高(159 cm),林纳的千粒重最大(43.94 g);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青引2号的粗蛋白含量最高(6.40%),青燕1号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28.55%),林纳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52%),青引1号的粗脂肪含量最高(52.7%),青燕1号的灰分含量最高(4.97%),青引2号的木质素含量最低(24.18%)。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燕麦的产量与营养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青引1号、青引3号和青引2号适宜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灰色系统理论 西藏日喀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稀疏马尾松老头林形成的种源供给和种子萌发环境限制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万杨 付晓莉 +1 位作者 杨风亭 王辉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2-789,共8页
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南方退化马尾松林种子雨及土壤种子库的调查和光照、水分、温度及酸度的多因子种子萌发试验,分析该地区土壤种子库情况以及... 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南方退化马尾松林种子雨及土壤种子库的调查和光照、水分、温度及酸度的多因子种子萌发试验,分析该地区土壤种子库情况以及各环境因子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于都退化马尾松林土壤种子库密度较低(52.2±10.91粒/m2),马尾松种源缺乏(2.5±1.90粒/m2)。光照对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P>0.05)。马尾松种子萌发的最适宜环境因子组合是温度25℃,pH=5.5,种子含水率30%;其次是温度25℃(或15℃),pH=6,种子含水率30%;而多因子极端胁迫环境组合是温度大于35℃,pH<4.5,种子含水率5%;且满足组合中任一单因子条件,种子萌发均会受到显著抑制。适度热激作用(种子置于40℃或45℃的高温环境24 h)可能对马尾松种子萌发有积极影响,但过度的热激作用(处理时间大于36 h或温度高于50℃)则会降低种子萌发率。马尾松对水分胁迫有一定的抗性,但极端干旱时(种子含水率低于5%)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研究证明,马尾松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因子的协同作用,任何单方面极端条件都会对种子萌发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源 环境状况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对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银良 周才平 +2 位作者 石培礼 宋明华 熊定鹏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2,共8页
利用MODIS数据,基于CASA模型模拟估算了2001~2012年西藏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并对西藏高寒草地NPP变化及其对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寒草地NPP均值为122gC/m2·a,总量为9.34×1013gC,自东南向西... 利用MODIS数据,基于CASA模型模拟估算了2001~2012年西藏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并对西藏高寒草地NPP变化及其对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寒草地NPP均值为122gC/m2·a,总量为9.34×1013gC,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12年来以每年0.96gC/m2的速率波动上升,与水热组合条件变化明显相关;退牧围栏区域高寒草地NPP具有显著上升趋势,围栏以后高寒草地NPP平均增长23.84gC/m2,平均增比达10.8%;退牧围栏区域中,高寒草甸NPP在增量、增比、上升趋势上都明显高于高寒草原的NPP,退牧还草工程草地恢复效果与草地类型明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NPP变化 西藏 退牧还草工程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程度对玛沁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宇恒 张莉 +7 位作者 张秀娟 杨永胜 王军邦 徐兴良 黄煜茹 赵求东 李英年 周华坤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5-246,共12页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量及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不断退化过程中,玛沁高寒草甸植物平均高度和盖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1.1%和58.5%(P<0.05),植被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逐步降低,优势度指数以轻度退化样地最高(0.18)。2)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显著减少(P<0.05),与原生植被样地相比,重度退化样地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分别下降了49.8%、71.1%和70.0%;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退化程度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逐步降低。3)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与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其对表层(0−5 cm)土壤持水能力和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最明显,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高寒草甸0−5 cm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饱和导水率分别下降了41.7%、42.9%、41.4%和84.4%,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高寒草甸0−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随之降低;同时,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 cm土层,高寒草甸地表草毡层是保持该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毡层 土壤饱和导水率 物种多样性 植物群落 生物量 水源涵养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