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
14
1
作者
卜坤
王治良
+1 位作者
张树文
杨久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9-428,共10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一系列旨在促进大豆种植的政策,可能导致三江平原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肥厚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大豆种植...
受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一系列旨在促进大豆种植的政策,可能导致三江平原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肥厚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大豆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作者依据FAO/IIASA发布的GAEZ研究框架:首先根据大豆对气候、土壤的需求,对三江平原气象资料进行气候清查,评价大豆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再考虑地形因素对气候条件的影响,使用Fourier指数和坡度条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然后,进行土壤清查,选取土层厚度、质地、pH、排水级与淹水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三江平原大豆种植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并对含白浆层的各类土壤进行适宜性降级处理;最后,在栅格像元尺度上进行图层叠加,得到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另外引入了适宜度指数(S_I),对三江平原23个县市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度进行了空间上的比较。结果表明:(1)除了坡度大于30%的山区外,三江平原大部地区适宜大豆种植,面积达8.5×10~4 km^2,约占总面积的78.75%;(2)沿松花江、倭肯河、穆棱河等两岸的平缓(2%~5%)和微起伏(5%~8%)地区,土壤质地和排水状况良好,最适宜大豆种植;(3)勃利、依兰、汤原、佳木斯、集贤、桦川、友谊、绥滨和富锦9个县市,适宜度指数均超过70%;其次是同江、桦南、虎林、宝清、抚远、七台河、萝北、鸡东、饶河和双鸭山10个县市;鹤岗、密山、鸡西、穆棱4县市,适宜度一般;(4)GAEZ模型流程化评价方法能够在区域尺度上有效实现大豆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差异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EZ模型
大豆种植
土地适宜性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山区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差异分析
被引量:
25
2
作者
李薇
谈明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山区坡度对土壤侵蚀和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分析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植被对不同坡度的响应情况,加深对植被变化影响机制的理解。本文基于MODIS数据和DEM数据,以生长季NDVI均值为表征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分析方法...
山区坡度对土壤侵蚀和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分析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植被对不同坡度的响应情况,加深对植被变化影响机制的理解。本文基于MODIS数据和DEM数据,以生长季NDVI均值为表征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坡度的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太行山地区2000—2015年间植被变化情况,并且对植被变化趋势与坡度关系的规律做了系统性分析。同时,本文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分析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不同坡度土地类型流转的面积及方向,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坡度植被变化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植被总体上得到改善,植被改善区域占该区总面积的93.5%。(2)NDVI增加趋势在中西部地区(山西省境内)最为明显,东部和南部部分中低海拔区出现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东部邻接华北平原的低山丘陵区。(3)坡度较大的区域生长季平均NDVI较高。(4)植被变化趋势(y)与坡度(x)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表达式为:y=?0.311x2+8.098x+28.027。(5)当坡度在7°~15°,植被变好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坡度为15°~20°,坡度7°~20°NDVI变化趋势均值分别比>20°区域和≤7°区域高15.8%和29.8%。(6)2000—2010年在低(0°~7°)、中(7°~20°)和高坡度(>20°)区域,耕地、林地、草地总面积均减少,主要流向了建设用地和水域。然而,3个坡度范围NDVI变化趋势均为正,且增加最明显的为中坡度地区,然后依次是高坡度地区和低坡度地区。(7)NDVI变化趋势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影响较小,主要受到自身生化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扰动(土地利用强度等)的综合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对太行山区不同坡度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坡度
植被
NDVI
土地利用
趋势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平原多目标约束下冬小麦最优施氮量
被引量:
4
3
作者
代娜
史文娇
石晓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12-1523,共12页
农田氮素管理不当导致水体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方面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的最优施氮量可为粮食生产及区域农业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本文利用华北平原9个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
农田氮素管理不当导致水体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方面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的最优施氮量可为粮食生产及区域农业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本文利用华北平原9个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及冬小麦物候和产量观测资料,借助CERES-Wheat模型,基于5个约束指标(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增产-节氮权衡和环境-经济效益)和施氮量的关系曲线,揭示华北平原冬小麦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施氮量。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各站点基于不同目标约束所得的最优施氮量有所不同,其大小顺序为氮素吸收>产量>环境-经济效益>增产-节氮权衡>氮肥偏生产力,且各地区最优施氮量的参考值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通过对粮食安全与生态友好的综合考量,本研究认为增产-节氮权衡和环境-经济效益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施氮量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较合理的区域施氮参考,该条件下最优施氮量分别为173 kg∙hm^(-2)和190 kg∙hm^(-2),比当前华北平原农民实际施氮水平分别减少约47%和42%,可以作为冬小麦种植施氮的区域参考值。该目标约束下最优施氮量的低值主要分布在Ⅱ区和Ⅳ区,分别为150 kg∙hm^(-2)和170 kg∙hm^(-2),Ⅰ区和Ⅲ区则相对较高,最优施氮量分别为200 kg∙hm^(-2)和225 kg∙hm^(-2),原因可能在于长期施氮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影响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CERES-Wheat模型
冬小麦
农业生态环境
最优施氮量
多目标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
14
1
作者
卜坤
王治良
张树文
杨久春
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东北
地理
与农业生态
研究所
齐齐哈尔大学理
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9-42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510)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FY110400
+2 种基金
2013FY114600)
齐齐哈尔市科技局软课题(RKX-201406)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16JLC01)资助~~
文摘
受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一系列旨在促进大豆种植的政策,可能导致三江平原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肥厚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大豆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作者依据FAO/IIASA发布的GAEZ研究框架:首先根据大豆对气候、土壤的需求,对三江平原气象资料进行气候清查,评价大豆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再考虑地形因素对气候条件的影响,使用Fourier指数和坡度条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然后,进行土壤清查,选取土层厚度、质地、pH、排水级与淹水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三江平原大豆种植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并对含白浆层的各类土壤进行适宜性降级处理;最后,在栅格像元尺度上进行图层叠加,得到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另外引入了适宜度指数(S_I),对三江平原23个县市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度进行了空间上的比较。结果表明:(1)除了坡度大于30%的山区外,三江平原大部地区适宜大豆种植,面积达8.5×10~4 km^2,约占总面积的78.75%;(2)沿松花江、倭肯河、穆棱河等两岸的平缓(2%~5%)和微起伏(5%~8%)地区,土壤质地和排水状况良好,最适宜大豆种植;(3)勃利、依兰、汤原、佳木斯、集贤、桦川、友谊、绥滨和富锦9个县市,适宜度指数均超过70%;其次是同江、桦南、虎林、宝清、抚远、七台河、萝北、鸡东、饶河和双鸭山10个县市;鹤岗、密山、鸡西、穆棱4县市,适宜度一般;(4)GAEZ模型流程化评价方法能够在区域尺度上有效实现大豆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差异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GAEZ模型
大豆种植
土地适宜性
三江平原
Keywords
GAEZ model
Soybean cultivation
Land ecological suitability
Sanjiang Plain
分类号
S31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区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差异分析
被引量:
25
2
作者
李薇
谈明洪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大学
资源
与环境
学院
中国科学院
大学国际
学院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5CB452705)资助~~
文摘
山区坡度对土壤侵蚀和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分析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植被对不同坡度的响应情况,加深对植被变化影响机制的理解。本文基于MODIS数据和DEM数据,以生长季NDVI均值为表征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坡度的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太行山地区2000—2015年间植被变化情况,并且对植被变化趋势与坡度关系的规律做了系统性分析。同时,本文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分析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不同坡度土地类型流转的面积及方向,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坡度植被变化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植被总体上得到改善,植被改善区域占该区总面积的93.5%。(2)NDVI增加趋势在中西部地区(山西省境内)最为明显,东部和南部部分中低海拔区出现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东部邻接华北平原的低山丘陵区。(3)坡度较大的区域生长季平均NDVI较高。(4)植被变化趋势(y)与坡度(x)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表达式为:y=?0.311x2+8.098x+28.027。(5)当坡度在7°~15°,植被变好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坡度为15°~20°,坡度7°~20°NDVI变化趋势均值分别比>20°区域和≤7°区域高15.8%和29.8%。(6)2000—2010年在低(0°~7°)、中(7°~20°)和高坡度(>20°)区域,耕地、林地、草地总面积均减少,主要流向了建设用地和水域。然而,3个坡度范围NDVI变化趋势均为正,且增加最明显的为中坡度地区,然后依次是高坡度地区和低坡度地区。(7)NDVI变化趋势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影响较小,主要受到自身生化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扰动(土地利用强度等)的综合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对太行山区不同坡度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坡度
植被
NDVI
土地利用
趋势线分析
Keywords
Taihang Mountain
Slope
Vegetation
NDVI
Land use
Trend analysis
分类号
P935.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平原多目标约束下冬小麦最优施氮量
被引量:
4
3
作者
代娜
史文娇
石晓丽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
资源
与环境
科学
学院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
实验室
/河北省环境变化遥感识别技术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大学
资源
与环境
学院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12-152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11)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D2019205123,D2020205009)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3100202)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号:2018071)
河北师范大学科研基金(L052018Z09)资助。
文摘
农田氮素管理不当导致水体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方面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的最优施氮量可为粮食生产及区域农业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本文利用华北平原9个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及冬小麦物候和产量观测资料,借助CERES-Wheat模型,基于5个约束指标(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增产-节氮权衡和环境-经济效益)和施氮量的关系曲线,揭示华北平原冬小麦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施氮量。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各站点基于不同目标约束所得的最优施氮量有所不同,其大小顺序为氮素吸收>产量>环境-经济效益>增产-节氮权衡>氮肥偏生产力,且各地区最优施氮量的参考值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通过对粮食安全与生态友好的综合考量,本研究认为增产-节氮权衡和环境-经济效益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施氮量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较合理的区域施氮参考,该条件下最优施氮量分别为173 kg∙hm^(-2)和190 kg∙hm^(-2),比当前华北平原农民实际施氮水平分别减少约47%和42%,可以作为冬小麦种植施氮的区域参考值。该目标约束下最优施氮量的低值主要分布在Ⅱ区和Ⅳ区,分别为150 kg∙hm^(-2)和170 kg∙hm^(-2),Ⅰ区和Ⅲ区则相对较高,最优施氮量分别为200 kg∙hm^(-2)和225 kg∙hm^(-2),原因可能在于长期施氮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影响土壤供氮能力。
关键词
华北平原
CERES-Wheat模型
冬小麦
农业生态环境
最优施氮量
多目标约束
Keywords
North China Plain
CERES-Wheat model
Winter whea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al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Multi-objective constraints
分类号
S365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卜坤
王治良
张树文
杨久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太行山区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差异分析
李薇
谈明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华北平原多目标约束下冬小麦最优施氮量
代娜
史文娇
石晓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