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旅游是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 被引量:16
1
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古今农业》 2008年第3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 旅游规划 研究所 自然 资源 农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游客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刘俊 成升魁 +2 位作者 陈远生 蒋依依 李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4-39,共6页
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使得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关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学园区拥有科普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野外台站、科技名人和科技活动等类型的科技旅游资源。通过对444份有效问卷... 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使得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关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学园区拥有科普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野外台站、科技名人和科技活动等类型的科技旅游资源。通过对44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获取了我国公众对待科技旅游的整体态度、对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感兴趣程度等数据。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我国现阶段科技旅游的产业地位不高;我国公众对科技旅游资源的感知存在明显的学科偏好;公众对园区型科技旅游资源普遍感兴趣;我国公众对活动型科技旅游资源也存在明显偏好;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名人型旅游资源将成为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科技旅游 科学园区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2年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农田长期观测样地土壤养分数据集
3
作者 凌秋梅 傅伟 +5 位作者 刘坤平 林海飞 苏以荣 王克林 张伟 唐新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60-172,共13页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地。自2005年以来,环江站依照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简称CNERN)和CERN农田生态系统观测指标要求,逐一开展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土壤、生物、气象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活动。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环江站2006–2022年8个长期联网监测样地的土壤养分数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等9项指标,均进行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并附有完整的样地背景信息和分析方法记录。本数据集反映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区传统代表性作物早晚稻、玉米、大豆、桑叶、柑橘等农作地土壤常规养分含量动态变化,对指导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生产、培育土壤地力具有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养分 长期定位监测 农田生态系统 不同施肥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科学园区科技旅游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俊 陈远生 +2 位作者 成升魁 蒋依依 李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3,共5页
以国外人工科技场馆和产业科技园区旅游的发展为背景,综合考虑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旅游的现状,分析了园区开展科技旅游的市场基础;提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园区观光、会议旅游、... 以国外人工科技场馆和产业科技园区旅游的发展为背景,综合考虑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旅游的现状,分析了园区开展科技旅游的市场基础;提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园区观光、会议旅游、修学旅游、科技名人旅游、科技场馆游、科研场所游和事件旅游构成;并针对当前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园区 科技旅游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地域性与布局规律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理科学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樊杰 陈东 +2 位作者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1)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2)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地域属性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 地理科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信息环境下专业图书馆联盟与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范广兵 王燕海 盛春蕾 《现代情报》 2009年第12期102-104,108,共4页
中国科学院系统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馆集群,因此讨论新信息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信息环境下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三大服... 中国科学院系统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馆集群,因此讨论新信息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信息环境下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三大服务体系——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体系、文献资源集团采购体系和学科化服务体系的介绍,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联盟体系的建设使联盟内各成员馆的资源、资金和服务都得到了有效的外延;文章最后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图书馆联盟 学科化服务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 集团采购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铝土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评价研究
7
作者 沈镭 孙文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0,共12页
全球铝土矿产资源集中于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而中国资源有限且品位不高,导致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中脊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铝土矿产资源富集区,铝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可缓解资源供需失衡,但生态保护与技术瓶颈存在较大制约,如何协同资... 全球铝土矿产资源集中于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而中国资源有限且品位不高,导致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中脊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铝土矿产资源富集区,铝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可缓解资源供需失衡,但生态保护与技术瓶颈存在较大制约,如何协同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确保铝土矿产资源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难题。本研究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对中脊带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三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涉及的32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中脊带地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铝土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有待提升。大多数城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尚需进一步提升。根据耦合协调度分析,经济-环境滞后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等水平,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矿产-环境滞后型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上表现较好,但需进一步优化绿色开采技术;经济-矿产滞后型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表现较好,但面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双重滞后的问题。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地质勘探、推动绿色技术开发、优化产业链布局、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期为中脊带地区的铝土矿产资源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中脊带 铝土矿 熵权TOPSIS法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水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军 刘苏峡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8,共6页
文中介绍了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nterAcademyPanel,IAP)新近启动(2005年)的水计划和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活动情况,包括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水计划亚太区域”国际研讨会。论述了IAP水计划的三大主题:地表水... 文中介绍了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nterAcademyPanel,IAP)新近启动(2005年)的水计划和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活动情况,包括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水计划亚太区域”国际研讨会。论述了IAP水计划的三大主题: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严格控制水质、水资源管理。总结了IAP及其水计划对我国及世界水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作为水安全应对措施的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培训中心(ITC)的若干议题,以及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 水计划 水资源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
9
作者 谈明洪 闫紫艳 +2 位作者 李秀彬 徐晓凡 黄振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949,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了1990—2020年中国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并提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线,即古代的农牧业分界线。在过去30 a,耕地变化在此线南北两侧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北侧(古代牧区)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南侧则相反,呈减少趋势。耕地减少最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由东南沿海和(中国地势)二级阶梯的南段共同构成的“马蹄形”区域。最后,系统分析了引起40°N线南北两侧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变化 地理分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珍稀濒危维管植物名录数据集
10
作者 苏文 张琳 任小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66-275,共10页
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涵盖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 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涵盖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研究CERN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CERN植物物种名录数据集,加工生成了CERN珍稀濒危维管植物名录数据集,包含分布在14个生态站的189种珍稀濒危植物。本数据集数据来源可靠、加工方法合理,因此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可作为开展国家尺度植物多样性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也可为生态站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监测和利用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中欧战略性矿产资源政策演变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力普 刘立涛 +3 位作者 代涛 韩中奎 徐大兴 赵鹏大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9,1,共14页
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全球经济复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临近和地缘政治局势的日益复杂,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因此,厘清中国和欧盟在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的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全球经济复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临近和地缘政治局势的日益复杂,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因此,厘清中国和欧盟在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的战略性矿产保障政策,对完善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欧战略性矿产清单及政策演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欧双方在战略性矿产清单上高度重合,目前主要竞争集中在铜、铝、锂、钴和镍等矿种;未来,铍、铌、钽及稀有气体等也可能成为竞争焦点。在政策目标上,中欧战略性矿产政策的主要目标较为一致,均旨在通过降低对外依存度,提高供应链韧性来确保供应安全。在保障路径上,中国侧重于通过开源、节流、增储、扩容及定价等手段确保供应安全;欧盟则侧重于通过国际联盟、标准制定和研发投入,提升战略性矿产供应链的本土化与国际话语权。各自的路径选择不仅反映了资源禀赋、供应链现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也体现了双方在战略性矿产领域的不同优先事项。鉴于此,本文提出从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估与管理体系、丰富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管理工具箱、构建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命运共同体三方面,提升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以期为推动中欧在低碳转型进程中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与合作共赢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缘政治 战略性矿产 政策演变 供应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防范:现状、挑战与科学问题
12
作者 崔鹏 王岩 +6 位作者 张国涛 张正涛 雷雨 王昊 王姣 郝建盛 朱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9-460,共12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出现的新常态与新挑战,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成效与局限。面对灾害风险的新态势与新挑战,为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5个关键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对圈层过程的影响及致灾机制、极端天气驱动的巨灾预测与风险演化、巨灾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机制与风险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灾害风险动态防控体系、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社会建设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自然灾害 风险防范 灾害演化 气候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性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及问题研究:以锂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例
13
作者 梅婕 陈健 +2 位作者 李泽红 王春盈 温彦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7,共9页
战略性矿产资源作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勘探清算、监控管理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对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统计侧重于矿产地概况、矿产储量及开发潜力等研究,获取的数据碎片化且社会共享不足,同时,还未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专属... 战略性矿产资源作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勘探清算、监控管理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对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统计侧重于矿产地概况、矿产储量及开发潜力等研究,获取的数据碎片化且社会共享不足,同时,还未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专属的统计口径。因此,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统计体系,依据战略性矿产资源本身特性,总结调整已有样表,构建战略性矿产资源专属资产负债表,并且以锂资源为例,进行量化编制示范。总结提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认为:(1)在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资源消耗损失”科目来替代“资源过耗”科目,可解决部分战略性矿产资源由于伴生性而无法有效计量的症结;(2)重视并量化负债科目中战略性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及生态功能损失,并单独设置“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系统功能损失”科目;(3)对比其他统计方法,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编制能更直观和真实地反映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量情况和价值构成,更适用于政府和有关部门持续进行统计管控。同时,未来推广战略性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应用时,仍需完善数据采集和整合工作,甚至设置专门战略性矿产资源大数据平台,保证战略性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公布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矿产 自然资源 资产负债表编制 实物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额济纳绿洲荒漠河岸林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研究
14
作者 孟杰 李洪飞 +1 位作者 王俊芳 许端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13-1625,共13页
研究选择地下水埋深作为评估荒漠河岸林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的核心指标,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karelinii)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2020年地下水埋深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额济... 研究选择地下水埋深作为评估荒漠河岸林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的核心指标,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karelinii)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2020年地下水埋深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额济纳绿洲荒漠河岸林的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研究结果显示:①额济纳绿洲荒漠河岸林整体地下水埋深范围为1.12~9.18 m,平均值为22.82 m。2020年,胡杨和柽柳的分布总面积分别为326.04 km和3567.94 km^(2)。胡杨分布区有77.02%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柽柳分布区有21.00%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②在SSP1-1.9和SSP5-8.5气候情景下,2025—2050年胡杨分布区的平均地下水埋深预计将分别增加0.31m和0.49m,柽柳分布区的平均地下水埋深预计将分别增加0.47m和0.63m;而在SSP2-4.5气候情景下,胡杨分布区和柽柳分布区的平均地下水埋深将减少0.43 m。3种未来气候情景下,预计2025—2050年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分布区地下水埋深将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这些空间分布变化在额济纳河上游狼心山附近和下游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附近表现较为显著。研究结论指出,未来气候变化将加剧额济纳绿洲荒漠河岸林水资源承载力风险,对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同时,水资源管理应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推动高效利用。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保障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河岸林 水资源承载力 气候变化 额济纳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22年中国钴资源动态物质流分析
15
作者 徐大兴 代涛 +3 位作者 刘立涛 杜力普 闫晶晶 韩中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钴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对实现低碳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厘清钴资源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演变规律,对优化资源管理与保障供应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贸易关联视角,应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刻画了1988—202... 钴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对实现低碳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厘清钴资源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演变规律,对优化资源管理与保障供应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贸易关联视角,应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刻画了1988—2022年中国钴资源的物质代谢全景图,并揭示了各阶段流量与存量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钴资源贸易呈现“上游进口高度依赖刚果(金)、下游出口多元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的特征;(2)中国钴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中上游生产过程损失钴资源19.3万t,约为本土终端产品消费的37%;(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产品和终端产品生产中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电动汽车电池逐步取代传统应用,成为拉动国内钴资源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我国上游钴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达98%,钴资源的稳定供应可能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挑战。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加大国内增储上产、拓宽海外供应渠道,以及提升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的综合利用效率,完善废弃含钴产品闭环管理系统,以增强中国钴资源的供应安全。同时,加快少钴或无钴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产品的转型升级,以降低钴资源供应中断给清洁能源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资源 全生命周期 贸易关联 动态物质流分析 钴供应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重大科学问题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16
作者 左其亭 王中根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水的问题是制约西部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认识水循环规律是研究地球系统水问题的基础。本文针对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点 ,列出水循环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 ,并展望未来水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流域 水循环 科学问题 研究展望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地关系视角下的“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17
作者 孟贵 王开泳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5,共9页
首先,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从哲学意蕴、地理逻辑和经济思维3个角度剖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其次,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方面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价值;随后,基于人地关系协... 首先,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从哲学意蕴、地理逻辑和经济思维3个角度剖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其次,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方面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价值;随后,基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视角从突出人的参与、发掘地的价值、保障人地平衡以及规范人地行为4个方面,提出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实践路径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未来应强化转化路径与模式选择、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两山”转化效率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人地关系 时代价值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处理环境的探讨
18
作者 廖顺宝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1年第4期1-6,共6页
在描述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处理环境、功能以及实施方式 ,以搭建更具魅力的新一代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信息平台。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资源环境 多维信息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岸带及近海科学数据平台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杜云艳 苏奋振 +2 位作者 杨晓梅 王敬贵 陈秀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9-36,共8页
基于海洋数据的多样性和时空复杂性的特点,采用目前先进的大型空间数据库管理软件———Oracle9i的ArcSDE,ArcGIS桌面系统,完成了海岸带及近海科学数据平台实体的装载和组织工作,并在ArcObject组件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C/S的数据平台的前... 基于海洋数据的多样性和时空复杂性的特点,采用目前先进的大型空间数据库管理软件———Oracle9i的ArcSDE,ArcGIS桌面系统,完成了海岸带及近海科学数据平台实体的装载和组织工作,并在ArcObject组件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C/S的数据平台的前端管理系统,当前该系统可以实现面向海洋用户的遥感数据无缝拼接、多源数据多种快速查询、提取、影像数据的装载以及影像元数据的管理和修改等多种功能.该系统主要服务对象是涉及国家主管海岸带和近海专业的科研调查部门或个人,自其建立以来已经陆续开展一些应用服务,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库 ARCSDE C/S结构 遥感数据无缝拼接 影像数据装载 元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丛资源及其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愈哲 黄麟 樊江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6-2659,共14页
灌丛是中国山地和干旱地区的常见植被类型,分布范围广泛、生态功能多样、经济价值可观。然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等相关部门多将灌丛拆分归属于森林或草原,其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学术界有关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未有明确统... 灌丛是中国山地和干旱地区的常见植被类型,分布范围广泛、生态功能多样、经济价值可观。然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等相关部门多将灌丛拆分归属于森林或草原,其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学术界有关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未有明确统一共识,基于资源属性特点的灌丛资源分区分类体系尚未建立。草原灌丛化的发生范围、速度及其生态影响不够明确,严重影响灌丛资源的高效保护、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这已然成为亟需凝聚共识和深入探究的理论技术难点与实践问题。建议在科学界定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建立健全灌丛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深入发展和应用灌丛植被多基遥感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科学掌握不同区域灌丛变化特别是草原灌丛化的过程及原因,全面系统地评估灌丛化的生态经济影响,优化分区分类灌丛管理利用策略,促进灌丛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灌丛资源 资源管理与利用 灌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