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旅游是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 被引量:16
1
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古今农业》 2008年第3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 旅游规划 研究所 自然 资源 农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游客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刘俊 成升魁 +2 位作者 陈远生 蒋依依 李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4-39,共6页
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使得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关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学园区拥有科普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野外台站、科技名人和科技活动等类型的科技旅游资源。通过对444份有效问卷... 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使得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关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学园区拥有科普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野外台站、科技名人和科技活动等类型的科技旅游资源。通过对44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获取了我国公众对待科技旅游的整体态度、对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感兴趣程度等数据。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我国现阶段科技旅游的产业地位不高;我国公众对科技旅游资源的感知存在明显的学科偏好;公众对园区型科技旅游资源普遍感兴趣;我国公众对活动型科技旅游资源也存在明显偏好;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名人型旅游资源将成为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科技旅游 科学园区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2年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农田长期观测样地土壤养分数据集
3
作者 凌秋梅 傅伟 +5 位作者 刘坤平 林海飞 苏以荣 王克林 张伟 唐新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60-172,共13页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地。自2005年以来,环江站依照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简称CNERN)和CERN农田生态系统观测指标要求,逐一开展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土壤、生物、气象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活动。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环江站2006–2022年8个长期联网监测样地的土壤养分数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等9项指标,均进行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并附有完整的样地背景信息和分析方法记录。本数据集反映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区传统代表性作物早晚稻、玉米、大豆、桑叶、柑橘等农作地土壤常规养分含量动态变化,对指导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生产、培育土壤地力具有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养分 长期定位监测 农田生态系统 不同施肥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科学园区科技旅游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俊 陈远生 +2 位作者 成升魁 蒋依依 李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3,共5页
以国外人工科技场馆和产业科技园区旅游的发展为背景,综合考虑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旅游的现状,分析了园区开展科技旅游的市场基础;提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园区观光、会议旅游、... 以国外人工科技场馆和产业科技园区旅游的发展为背景,综合考虑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旅游的现状,分析了园区开展科技旅游的市场基础;提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园区观光、会议旅游、修学旅游、科技名人旅游、科技场馆游、科研场所游和事件旅游构成;并针对当前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园区 科技旅游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地域性与布局规律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理科学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樊杰 陈东 +2 位作者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1)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2)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地域属性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 地理科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铝土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评价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沈镭 孙文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0,共12页
全球铝土矿产资源集中于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而中国资源有限且品位不高,导致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中脊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铝土矿产资源富集区,铝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可缓解资源供需失衡,但生态保护与技术瓶颈存在较大制约,如何协同资... 全球铝土矿产资源集中于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而中国资源有限且品位不高,导致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中脊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铝土矿产资源富集区,铝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可缓解资源供需失衡,但生态保护与技术瓶颈存在较大制约,如何协同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确保铝土矿产资源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难题。本研究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对中脊带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三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涉及的32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中脊带地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铝土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有待提升。大多数城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尚需进一步提升。根据耦合协调度分析,经济-环境滞后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等水平,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矿产-环境滞后型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上表现较好,但需进一步优化绿色开采技术;经济-矿产滞后型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表现较好,但面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双重滞后的问题。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地质勘探、推动绿色技术开发、优化产业链布局、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期为中脊带地区的铝土矿产资源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中脊带 铝土矿 熵权TOPSIS法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信息环境下专业图书馆联盟与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范广兵 王燕海 盛春蕾 《现代情报》 2009年第12期102-104,108,共4页
中国科学院系统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馆集群,因此讨论新信息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信息环境下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三大服... 中国科学院系统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馆集群,因此讨论新信息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信息环境下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三大服务体系——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体系、文献资源集团采购体系和学科化服务体系的介绍,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联盟体系的建设使联盟内各成员馆的资源、资金和服务都得到了有效的外延;文章最后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图书馆联盟 学科化服务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 集团采购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的产业演化路径—基于技术关联、制度关联与地理邻近的研究
8
作者 叶志聪 马丽 金凤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418-2429,共12页
随着开发区产业创新和以升促建等政策推进,培育新产业路径成为各地开发区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开发区产业、政策与实体空间的复合属性,引入演化经济地理的技术关联、制度关联与地理邻近3个分析维度,综合采用共存分析、产业... 随着开发区产业创新和以升促建等政策推进,培育新产业路径成为各地开发区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开发区产业、政策与实体空间的复合属性,引入演化经济地理的技术关联、制度关联与地理邻近3个分析维度,综合采用共存分析、产业空间可视化和Pr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2006―2018年中国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产业演化路径的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等级开发区的新产业路径均受地理邻近的正向影响,但受技术和制度关联的影响存在差异,提升和维持等级的开发区分别呈现由投资效应和催化效应驱动的特征;结合县区和园区产业关联的双重视角,开发区产业演化呈现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并行的态势。从行业异质性来看,高、低风险路径在园区各行业内普遍存在,而空间突破与依赖型路径分别集中在高、低频数行业中;从空间异质性来看,县区视角下各演化路径的分异现象比较显著,园区视角下东、西部地区的产业风险存在差异。相关结论对于开发区未来的产业政策和战略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产业演化 演化路径 技术关联 制度关联 地理邻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矿产资源产业链平台构建与智能分析研究
9
作者 刘超 赵汀 +4 位作者 王安建 代涛 闫强 杨振山 王永志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4-492,共9页
本文针对我国作为全球矿产资源消费与贸易大国所面临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问题,提出构建一个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矿产资源产业链智能分析平台,并以铁矿石为例展开实证研究。我国矿产资源需求持续高位运行,但国内供应波动、国际市场环境多变... 本文针对我国作为全球矿产资源消费与贸易大国所面临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问题,提出构建一个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矿产资源产业链智能分析平台,并以铁矿石为例展开实证研究。我国矿产资源需求持续高位运行,但国内供应波动、国际市场环境多变等因素加剧供应链风险,亟需通过智能技术提升产业链协同管理与风险应对能力。本文系统阐述了平台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集成多源异构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及时空联动方法,建立涵盖“数据融合—机制解析—方案输出”的全流程分析模型。平台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复杂网络和遥感等技术,支持多情景仿真与动态预警,具备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等突发情况的能力。实证部分通过模拟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情境,验证了平台在影响评估与策略生成方面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拓展至有色金属与能源矿产领域、优化算法模型,以及响应新能源转型对资源需求结构的影响。该平台为提升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和决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大数据 矿产资源产业链 智能分析平台 铁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
10
作者 谈明洪 闫紫艳 +2 位作者 李秀彬 徐晓凡 黄振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949,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了1990—2020年中国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并提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线,即古代的农牧业分界线。在过去30 a,耕地变化在此线南北两侧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北侧(古代牧区)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南侧则相反,呈减少趋势。耕地减少最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由东南沿海和(中国地势)二级阶梯的南段共同构成的“马蹄形”区域。最后,系统分析了引起40°N线南北两侧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变化 地理分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珍稀濒危维管植物名录数据集
11
作者 苏文 张琳 任小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66-275,共10页
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涵盖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 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涵盖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研究CERN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CERN植物物种名录数据集,加工生成了CERN珍稀濒危维管植物名录数据集,包含分布在14个生态站的189种珍稀濒危植物。本数据集数据来源可靠、加工方法合理,因此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可作为开展国家尺度植物多样性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也可为生态站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监测和利用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中欧战略性矿产资源政策演变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力普 刘立涛 +3 位作者 代涛 韩中奎 徐大兴 赵鹏大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9,1,共14页
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全球经济复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临近和地缘政治局势的日益复杂,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因此,厘清中国和欧盟在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的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全球经济复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临近和地缘政治局势的日益复杂,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因此,厘清中国和欧盟在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的战略性矿产保障政策,对完善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欧战略性矿产清单及政策演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欧双方在战略性矿产清单上高度重合,目前主要竞争集中在铜、铝、锂、钴和镍等矿种;未来,铍、铌、钽及稀有气体等也可能成为竞争焦点。在政策目标上,中欧战略性矿产政策的主要目标较为一致,均旨在通过降低对外依存度,提高供应链韧性来确保供应安全。在保障路径上,中国侧重于通过开源、节流、增储、扩容及定价等手段确保供应安全;欧盟则侧重于通过国际联盟、标准制定和研发投入,提升战略性矿产供应链的本土化与国际话语权。各自的路径选择不仅反映了资源禀赋、供应链现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也体现了双方在战略性矿产领域的不同优先事项。鉴于此,本文提出从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估与管理体系、丰富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管理工具箱、构建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命运共同体三方面,提升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以期为推动中欧在低碳转型进程中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与合作共赢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缘政治 战略性矿产 政策演变 供应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性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及问题研究:以锂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例
13
作者 梅婕 陈健 +2 位作者 李泽红 王春盈 温彦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7,共9页
战略性矿产资源作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勘探清算、监控管理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对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统计侧重于矿产地概况、矿产储量及开发潜力等研究,获取的数据碎片化且社会共享不足,同时,还未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专属... 战略性矿产资源作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勘探清算、监控管理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对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统计侧重于矿产地概况、矿产储量及开发潜力等研究,获取的数据碎片化且社会共享不足,同时,还未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专属的统计口径。因此,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统计体系,依据战略性矿产资源本身特性,总结调整已有样表,构建战略性矿产资源专属资产负债表,并且以锂资源为例,进行量化编制示范。总结提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认为:(1)在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资源消耗损失”科目来替代“资源过耗”科目,可解决部分战略性矿产资源由于伴生性而无法有效计量的症结;(2)重视并量化负债科目中战略性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及生态功能损失,并单独设置“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系统功能损失”科目;(3)对比其他统计方法,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编制能更直观和真实地反映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量情况和价值构成,更适用于政府和有关部门持续进行统计管控。同时,未来推广战略性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应用时,仍需完善数据采集和整合工作,甚至设置专门战略性矿产资源大数据平台,保证战略性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公布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矿产 自然资源 资产负债表编制 实物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额济纳绿洲荒漠河岸林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研究
14
作者 孟杰 李洪飞 +1 位作者 王俊芳 许端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13-1625,共13页
研究选择地下水埋深作为评估荒漠河岸林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的核心指标,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karelinii)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2020年地下水埋深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额济... 研究选择地下水埋深作为评估荒漠河岸林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的核心指标,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karelinii)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2020年地下水埋深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额济纳绿洲荒漠河岸林的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研究结果显示:①额济纳绿洲荒漠河岸林整体地下水埋深范围为1.12~9.18 m,平均值为22.82 m。2020年,胡杨和柽柳的分布总面积分别为326.04 km和3567.94 km^(2)。胡杨分布区有77.02%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柽柳分布区有21.00%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②在SSP1-1.9和SSP5-8.5气候情景下,2025—2050年胡杨分布区的平均地下水埋深预计将分别增加0.31m和0.49m,柽柳分布区的平均地下水埋深预计将分别增加0.47m和0.63m;而在SSP2-4.5气候情景下,胡杨分布区和柽柳分布区的平均地下水埋深将减少0.43 m。3种未来气候情景下,预计2025—2050年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分布区地下水埋深将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这些空间分布变化在额济纳河上游狼心山附近和下游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附近表现较为显著。研究结论指出,未来气候变化将加剧额济纳绿洲荒漠河岸林水资源承载力风险,对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同时,水资源管理应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推动高效利用。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保障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河岸林 水资源承载力 气候变化 额济纳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22年中国钴资源动态物质流分析
15
作者 徐大兴 代涛 +3 位作者 刘立涛 杜力普 闫晶晶 韩中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钴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对实现低碳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厘清钴资源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演变规律,对优化资源管理与保障供应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贸易关联视角,应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刻画了1988—202... 钴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对实现低碳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厘清钴资源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演变规律,对优化资源管理与保障供应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贸易关联视角,应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刻画了1988—2022年中国钴资源的物质代谢全景图,并揭示了各阶段流量与存量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钴资源贸易呈现“上游进口高度依赖刚果(金)、下游出口多元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的特征;(2)中国钴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中上游生产过程损失钴资源19.3万t,约为本土终端产品消费的37%;(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产品和终端产品生产中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电动汽车电池逐步取代传统应用,成为拉动国内钴资源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我国上游钴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达98%,钴资源的稳定供应可能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挑战。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加大国内增储上产、拓宽海外供应渠道,以及提升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的综合利用效率,完善废弃含钴产品闭环管理系统,以增强中国钴资源的供应安全。同时,加快少钴或无钴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产品的转型升级,以降低钴资源供应中断给清洁能源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资源 全生命周期 贸易关联 动态物质流分析 钴供应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依赖性地区生态经济价值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县域为例
16
作者 李文龙 郭靖 +1 位作者 林海英 潘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55-1865,共11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开展生态经济价值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3—2023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内蒙古县域尺度下生态经济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并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开展生态经济价值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3—2023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内蒙古县域尺度下生态经济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生态经济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3—2023年内蒙古整体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其中草地转出面积最大,是耕地的最大转换来源。(2)1983—2023年内蒙古生态经济价值由663.41×10^(8)元下降到650.40×10^(8)元,共损失13.01×10^(8)元;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内蒙古生态经济价值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年均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影响内蒙古生态经济价值的主导因子,年均气温与生态经济价值呈现负相关关系;NDVI对生态经济价值影响表现出由西向东递增、从负值向正值过渡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参考,未来要注重平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以便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当量 时空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水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军 刘苏峡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8,共6页
文中介绍了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nterAcademyPanel,IAP)新近启动(2005年)的水计划和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活动情况,包括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水计划亚太区域”国际研讨会。论述了IAP水计划的三大主题:地表水... 文中介绍了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nterAcademyPanel,IAP)新近启动(2005年)的水计划和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活动情况,包括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水计划亚太区域”国际研讨会。论述了IAP水计划的三大主题: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严格控制水质、水资源管理。总结了IAP及其水计划对我国及世界水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作为水安全应对措施的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培训中心(ITC)的若干议题,以及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 水计划 水资源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丛资源及其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愈哲 黄麟 樊江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6-2659,共14页
灌丛是中国山地和干旱地区的常见植被类型,分布范围广泛、生态功能多样、经济价值可观。然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等相关部门多将灌丛拆分归属于森林或草原,其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学术界有关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未有明确统... 灌丛是中国山地和干旱地区的常见植被类型,分布范围广泛、生态功能多样、经济价值可观。然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等相关部门多将灌丛拆分归属于森林或草原,其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学术界有关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未有明确统一共识,基于资源属性特点的灌丛资源分区分类体系尚未建立。草原灌丛化的发生范围、速度及其生态影响不够明确,严重影响灌丛资源的高效保护、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这已然成为亟需凝聚共识和深入探究的理论技术难点与实践问题。建议在科学界定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建立健全灌丛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深入发展和应用灌丛植被多基遥感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科学掌握不同区域灌丛变化特别是草原灌丛化的过程及原因,全面系统地评估灌丛化的生态经济影响,优化分区分类灌丛管理利用策略,促进灌丛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灌丛资源 资源管理与利用 灌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概念、评价体系与地理学优先研究主题 被引量:13
19
作者 辛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1-462,共12页
本研究综述了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分析了近年来主要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及未来情景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地理学在粮食安全系统中可能的作用与研究方向。主要结论为:①粮食安全概念已发展成为包含4个维度、5个尺度的综合概念... 本研究综述了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分析了近年来主要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及未来情景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地理学在粮食安全系统中可能的作用与研究方向。主要结论为:①粮食安全概念已发展成为包含4个维度、5个尺度的综合概念,宜采用“食物安全系统”词语表征。②家庭尺度与国家尺度是粮食安全评价的重点,粮食安全概念关注重点也从宏观国家角度向微观家庭和个人尺度转变,家庭成员的膳食营养摄入指标成为测度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③目前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多数指标均存在定量化不足、标准不统一难以对比、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而且未有能涵盖4个维度的全球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④不同研究对粮食安全的未来情景预测结果差别迥异,准确性难以测度。⑤地理学可在食物供给影响机制研究、食物供应链、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对策略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概念 粮食安全系统 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灵恩 丁佳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近年来滨海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逐渐被各界所关注,但作为重要的利用方式,缺乏旅游视角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论文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借助Cite Space文献计量工具,总结国内外... 近年来滨海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逐渐被各界所关注,但作为重要的利用方式,缺乏旅游视角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论文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借助Cite Space文献计量工具,总结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阶段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研究发现: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分为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研究限于资源评价、资源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价值评估等方面,处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初级阶段。国外研究内容较为全面,除对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保护等领域进行广泛探讨外,更在气候变化影响、综合效益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论文在总结分析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从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资源管理、综合效益分析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下一阶段应当重视调查评估与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社区参与和利益机制、价值转化机制和路径、创新研究手段和方法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旅游资源 保护利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