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终生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梁竣策 李开枝 谭烨辉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2,共15页
海洋浮游软体动物是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纲动物概称,以翼足类(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种类居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以上层水体为主,在海洋食物网、碳循环及环境变化指示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浮游软体动物因部分种类... 海洋浮游软体动物是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纲动物概称,以翼足类(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种类居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以上层水体为主,在海洋食物网、碳循环及环境变化指示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浮游软体动物因部分种类形态差异小,标本不易完整保存和鉴定参考资料混乱等问题,其分类学和多样性的研究未受到充分重视。本文概述了翼足类和异足类的分类学发展进程,归纳了不同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的种类分布特征,总结了浮游软体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国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引起国内学者对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的关注和提升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软体动物 翼足类 异足类 分类学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洋拮抗菌D-2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韦露 陈偿 +1 位作者 龙云映 蔡奕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3-469,共7页
从西沙海域水样中分离了72株细菌,以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13150为病原指示菌,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DNA测序鉴定为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vermicola),编号为D-2,... 从西沙海域水样中分离了72株细菌,以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13150为病原指示菌,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DNA测序鉴定为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vermicola),编号为D-2,此菌在NCBI的登录号为KJ660957。同时,通过卤虫浸泡实验和药敏试验检测该菌的安全性,并初步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D-2对杀鲑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等有拮抗作用;其对卤虫的72h半致死浓度(LC50)为108CFU/mL,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对卤虫的72hLC50为105CFU/mL;此外,药敏试验说明该菌只对20种常规抗生素中的卡那霉素、诺氟沙星2种产生抗性,其余的18种抗生素表现敏感性;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5℃-37℃,pH7.0,盐度4%。该菌作为一种新的益生菌,有望应用于海水养殖病害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 分离鉴定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暖化对两种鹿角珊瑚幼虫附着及幼体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有方 江雷 +3 位作者 雷新明 张浴阳 俞晓磊 黄晖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103,共8页
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导致海洋酸化和暖化影响着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探明造礁石珊瑚早期生活史对海洋酸化和暖化的生理学响应,本文研究了温度(约28℃,约30℃)和pCO2(约570μatm,约1 300μatm)以及两者协同作用对简单鹿角珊瑚(... 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导致海洋酸化和暖化影响着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探明造礁石珊瑚早期生活史对海洋酸化和暖化的生理学响应,本文研究了温度(约28℃,约30℃)和pCO2(约570μatm,约1 300μatm)以及两者协同作用对简单鹿角珊瑚(Acropora austera)和中间鹿角珊瑚(A. intermedia)早期生活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升温(+约2.5℃)和酸化(约1 300μatm)对两种鹿角珊瑚幼虫的附着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酸化显著降低了简单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率(25.87%),但并不显著影响中间鹿角珊瑚幼体的存活率;升温对两种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升温(+约2.5℃)、酸化(约1 300μatm)对简单、中间鹿角珊瑚幼虫的存活和附着过程的影响较小,但是酸化对简单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的影响高于暖化。本文结果表明,珊瑚补充过程对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响应可能具有种类特异性,气候变化将逐渐改变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和暖化 珊瑚 幼虫附着率 死亡率 幼体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高氨氮暴露对海水青鳉毒理效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娜 朱丽梅 +1 位作者 于德良 张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8,共9页
氨氮是大多数硬骨鱼的氮代谢产物,但是环境中氨氮浓度过高也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该研究结果显示,海水青鳉暴露于0.6和1.1mmol·L-1 NH4Cl 4周后的死亡率分别为21.25%和40%。这说明高浓度氨氮暴露对海水青鳉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氨氮是大多数硬骨鱼的氮代谢产物,但是环境中氨氮浓度过高也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该研究结果显示,海水青鳉暴露于0.6和1.1mmol·L-1 NH4Cl 4周后的死亡率分别为21.25%和40%。这说明高浓度氨氮暴露对海水青鳉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而且暴露浓度越高,毒性越大。利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研究海水青鳉在长期氨氮暴露后的蛋白质响应变化,发现在0.6mmol·L-1 NH4Cl暴露条件下有16种蛋白的表达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在1.1mmol·L-1 NH4Cl暴露条件下有7种蛋白的表达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蛋白主要参与氧化应激的产生,影响海水青鳉细胞结构组成、肌肉收缩、视觉通路、代谢调节和免疫调节,引起神经毒性。该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长期氨氮暴露对海水青鳉的毒理效应,为利用蛋白质组学探讨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氨氮暴露 蛋白质组学 海水青鳉 毒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高产琼脂糖酶海洋弧菌的分离与酶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静雅 刘宇鹏 +3 位作者 吴超 邓益琴 尹浩贤 赵哲 《热带生物学报》 2018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琼脂糖酶是一类糖苷水解酶,能够催化琼脂多糖分解为低聚糖,在食品工业、化妆品及生物医学领域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从华南沿海海水样品中分离出1株海洋弧菌HN897,选用以琼脂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并通过透明圈筛选法筛选,确定此海洋... 琼脂糖酶是一类糖苷水解酶,能够催化琼脂多糖分解为低聚糖,在食品工业、化妆品及生物医学领域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从华南沿海海水样品中分离出1株海洋弧菌HN897,选用以琼脂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并通过透明圈筛选法筛选,确定此海洋弧菌为1株具有琼脂酶高产能力的细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属于弧菌属Vibrio astriarenae。通过DNS-还原糖法对其在2种TSB和LB2培养液上清中的酶活性进行测定,测得粗酶液酶活力分别为0.366和0.413 U·m L-1,说明琼脂糖酶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开发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弧菌 琼脂糖酶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浮游植物对氮、磷加富的响应及与不同水团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李佳俊 沈萍萍 +2 位作者 谭烨辉 姜歆 周林滨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8-99,共12页
2014年5月搭载"实验3"号科考船对南海东北部海区进行氮、磷营养盐现场加富培养实验。水团分析的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环境参数随着空间的变化大体可以分成3个区域:近岸海区、陆架海区和陆坡、海盆海区。加富培养过程中... 2014年5月搭载"实验3"号科考船对南海东北部海区进行氮、磷营养盐现场加富培养实验。水团分析的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环境参数随着空间的变化大体可以分成3个区域:近岸海区、陆架海区和陆坡、海盆海区。加富培养过程中近岸海区和陆坡、海盆海区浮游植物未发生显著变化。陆架海区浮游植物出现显著增长,该海区浮游植物加富氮、磷以后在48h出现反应,同时添加氮、磷显著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各培养站位均检测到大量束毛藻,加富培养后迅速减少。营养盐的添加改变了海区浮游植物原有的硅甲藻比例与各粒级叶绿素比例,陆架海区培养后的改变最为明显,同时添加氮磷培养72h后,由甲藻为主的优势种如卡氏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光亮鳍藻(Dinophysis argus)、原甲藻(Prorocentrumsp.)转变成了以硅藻为主如绕孢角毛藻(Chaetoceros cinct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放射角毛藻(Chaetoceros radican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同时,加富实验表明磷酸盐的添加促进了陆架海区微微型浮游植物聚球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浮游植物 营养盐加富 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短小芽孢杆菌B1的筛选鉴定及其抗菌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韦露 陈偿 +2 位作者 龙云映 蔡奕明 黄晓纯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为筛选抗水产弧菌的益生菌株,自西沙海域采集的珊瑚和海水样品共分离到125株细菌,从中筛选出1株无溶血性且对多株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B1。基于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鉴定海洋细菌B1为短小芽孢杆菌。以副溶血弧菌13150为病原指... 为筛选抗水产弧菌的益生菌株,自西沙海域采集的珊瑚和海水样品共分离到125株细菌,从中筛选出1株无溶血性且对多株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B1。基于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鉴定海洋细菌B1为短小芽孢杆菌。以副溶血弧菌13150为病原指示菌,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发酵液抑菌活性,并通过卤虫浸泡方式和药敏试验方法检测短小芽孢杆菌B1的安全性,同时进行温度、酸碱度、盐度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短小芽孢杆菌B1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等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共培养试验显示,加入等量短小芽孢杆菌B1无菌上清液可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安全性试验发现,短小芽孢杆菌B1对卤虫的72h半致死密度为108cfu/mL,副溶血弧菌13150的72h半致死密度为105cfu/mL。此外,药敏试验表明,短小芽孢杆菌B1只对20种常规抗生素中的5种产生抗性;优化后的短小芽孢杆菌B1发酵条件为:温度30℃,pH 7.0,NaCl质量分数为2%。研究表明,短小芽孢杆菌B1具有防治水产养殖病原弧菌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芽孢杆菌 筛选 鉴定 抗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南海东北部表层水体固氮及其对初级生产力贡献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甲星 周林滨 +6 位作者 李刚 谭烨辉 刘华健 赵春宇 柯志新 李佳俊 姜歆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47,共10页
2014年10月在南海东北部利用^(15)N和^(14)C示踪法实测了28个站位表层固氮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Ch a)分析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水体生物固氮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受珠江冲淡水影响最明显的站位(... 2014年10月在南海东北部利用^(15)N和^(14)C示踪法实测了28个站位表层固氮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Ch a)分析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水体生物固氮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受珠江冲淡水影响最明显的站位(A1)肉眼可见大量丝状束毛藻(Trichodesmium),其固氮速率达3475nmol N·m–3·h–1,是其他站位固氮速率的1~3个数量级之多;其他站位表层固氮速率在4~213nmol N·m–3·h–1之间,平均固氮速率为77±54nmol N·m–3·h–1(n=27),固氮速率最低的站位出现在受中国沿岸流影响的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近岸(水深小于100m)站位表层固氮速率与温度显著正相关(R=0.68,n=11,p<0.05),相对高温、高磷和低硝酸盐可能是珠江冲淡水影响站位出现高固氮速率的原因,低温低盐则可能是台湾浅滩及其邻近近岸区域出现低固氮速率的原因。初级生产力(14.19~0.17 mg C·m–3·h–1)从近岸区域到外海逐渐降低,平均为0.61±0.45 mg C·m^(–3)·h^(–1),最高站位出现在台湾浅滩,最低站位出现在深海区。固氮作用对初级生产所需氮的贡献率(0.08%~9.30%,平均3.90%±3.10%)从近岸到外海逐渐增加,表层水温高于26℃时,固氮对初级生产的氮贡献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秋季南海东北部固氮和初级生产受珠江冲淡水和沿岸流等物理过程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速率 初级生产力 贡献 秋季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态学和SNP标记分析马氏珠母贝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群体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景 潘肖兰 +3 位作者 许濛 刘文广 张华 何毛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9,共10页
马氏珠母贝是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为了探究繁育亲本及其子代的遗传结构和关系,本研究运用多元性形态学和SNP标记对马氏珠母贝母本深圳群体、父本海南群体和其杂交子代F1的外部形态和分子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 马氏珠母贝是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为了探究繁育亲本及其子代的遗传结构和关系,本研究运用多元性形态学和SNP标记对马氏珠母贝母本深圳群体、父本海南群体和其杂交子代F1的外部形态和分子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72%,F1和母本群体的形态差异最小,父本群体与母本、F1的形态差异较大。采用HRM法(high resolution melting)应用4个SNP位点对这3个群体进行分型,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2110~0.2879和0.3317~0.4685,F1的杂合度高于两个亲本;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2643~0.3556,呈现中等程度遗传多样性。F1与母本之间的基因流Nm最大(7.7701),遗传距离最小(0.0546),亲缘关系最近;两个亲本之间的Nm最小(1.9662),遗传距离最大(0.1759)。rs8位点可以判别两个亲本群体,可作为特异性的标记。该结果可以为马氏珠母贝群体遗传结构鉴别、育种群体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遗传学 遗传结构 形态学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硫酸软骨素合成酶1基因的生物矿化功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衣雪洁 张华 何毛贤 《热带生物学报》 2017年第4期377-382,共6页
为了探究硫酸软骨素合成酶1基因(Ch Sy-1)在马氏珠母贝中的生物矿化功能,进行了组织分布实验、缺刻实验以及RNA干扰试验。结果表明:1)Ch Sy-1基因在马氏珠母贝外套膜不同部位均有表达,其在外套膜边缘部分表达量最高;2)在不同发育时期,Ch... 为了探究硫酸软骨素合成酶1基因(Ch Sy-1)在马氏珠母贝中的生物矿化功能,进行了组织分布实验、缺刻实验以及RNA干扰试验。结果表明:1)Ch Sy-1基因在马氏珠母贝外套膜不同部位均有表达,其在外套膜边缘部分表达量最高;2)在不同发育时期,Ch Sy-1基因在极体期、2细胞期和32细胞期表达量较高:3)缺刻48 h和72 h后,Ch Sy-1基因在外套膜的表达量明显上升;4)干扰BMP2基因后,BMP2表达受抑制而Ch Sy-1的表达量上升,这与Ch Sy-1基因在BMP信号通路中与BMP呈负相关的作用机理相一致。这表明Ch Sy-1在马氏珠母贝的生物矿化中起重要作用,为阐述其在马氏珠母贝中的生物矿化功能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硫酸软骨素合成酶1基因 生物矿化 缺刻实验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培养对罗格尼猛水蚤发育过程的影响
11
作者 顾靓 胡思敏 +4 位作者 马林 张琛 张贝叶 黄晖 刘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72,共9页
猛水蚤是分布广泛的小型底栖桡足类,在珊瑚礁区的礁石表生藻席中尤为丰富,由于其生境特殊性,目前对发育过程、培养条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在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采集礁石表生藻席,从中分离出一种猛水蚤,经形态学鉴定其... 猛水蚤是分布广泛的小型底栖桡足类,在珊瑚礁区的礁石表生藻席中尤为丰富,由于其生境特殊性,目前对发育过程、培养条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在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采集礁石表生藻席,从中分离出一种猛水蚤,经形态学鉴定其属于罗格尼猛水蚤属(Robertgurneya sp.)。在实验室内对其基本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研究了不同饵料培养方式(单种藻和混合藻)对其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罗格尼猛水蚤的成体体长为0.5~0.7mm,生命周期为61~68d。单次怀卵量、产卵次数、繁殖周期和生命周期在不同饵料培养下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混合藻培养下,罗格尼猛水蚤在胚胎发育期的平均卵径、孵化率、幼体存活率、无节幼虫Ⅵ期的最大体长明显高于单种藻培养组(p<0.05),且其胚胎发育阶段和桡足幼体期的累计发育时间明显较短(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猛水蚤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和较强的繁殖能力,鉴于藻席中存在丰富的底栖微藻和有机碎屑,栖息其中的猛水蚤可能能够为珊瑚礁小型鱼类等捕食者提供巨大的潜在食物资源,因此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水蚤 珊瑚礁 礁石表生藻席 饵料 培养方式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华健 黄良民 +4 位作者 谭烨辉 柯志新 刘甲星 赵春宇 王军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91,共11页
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数据,系统阐述了珠江口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特征,并结合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水域表层年平均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别为3.77mg·m^(–3)和27.86mg ... 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数据,系统阐述了珠江口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特征,并结合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水域表层年平均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别为3.77mg·m^(–3)和27.86mg C·m^(–3)·h^(–1),季节变化均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径流量是珠江口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浮游植物的旺发与河口盐度锋面的位置密切相关。径流较小的季节,由于珠江口外营养盐浓度较低,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出现在内伶仃洋水域;随着径流量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随盐度锋面向珠江口外移动,而口门附近浮游植物生长受光限制和径流稀释影响并未出现高值。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相似,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还表明:夏季,珠江口外由于浮游植物旺发消耗了大量营养盐,磷酸盐浓度被耗尽使其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冬季,光限制和低温可能是造成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较低的原因。与以往研究结果对比,珠江口初级生产力处于中间水平,浮游植物碳同化系数年平均值为7.51mg C·(mg Chl a)^(–1)·h^(–1),河口固碳水平为261.52g C·m^(–2)·y^(–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碳同化系数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床育幼功能及其机理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松林 江志坚 +2 位作者 吴云超 张景平 黄小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7931-7940,共10页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中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洋水生动物的重要育幼场所。从生物幼体的密度、生长率、存活率和生境迁移4个方面阐述海草床育幼功能,并从食源和捕食压力两个方面探讨海草床育幼功能机理。许多生物幼体在海草床都呈...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中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洋水生动物的重要育幼场所。从生物幼体的密度、生长率、存活率和生境迁移4个方面阐述海草床育幼功能,并从食源和捕食压力两个方面探讨海草床育幼功能机理。许多生物幼体在海草床都呈现出较高的密度、生长率和存活率,并且在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从海草床向成体栖息环境迁移。丰富的食物来源或较低的捕食压力可能是海草床具有育幼功能的主要原因,但不同的生物幼体对海草床的利用有差异,海草床育幼功能的机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存在差异。提出未来海草床育幼功能的重点研究方向:(1)量化海草床对成体栖息环境贡献量;(2)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草床育幼功能的影响;(3)海草床育幼功能对海草床斑块效应和边缘效应的响应,以期为促进我国海草床育幼研究和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生物幼体 育幼功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拮抗菌C-5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3
14
作者 韦露 陈偿 +1 位作者 龙云映 蔡奕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35,共7页
针对目前海参养殖中水产微生态制剂品种单一、施用效果不稳定等现状,作者从地瓜参(Acaudina molpadioidea)肠道分离土著肠杆菌(Enterobacter),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C-5,该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 针对目前海参养殖中水产微生态制剂品种单一、施用效果不稳定等现状,作者从地瓜参(Acaudina molpadioidea)肠道分离土著肠杆菌(Enterobacter),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C-5,该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等7种细菌有拮抗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霍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通过卤虫(Artemia)和药敏实验检测该菌具有安全性,其对卤虫的72 h半致死浓度(LC50)为108cfu/m L,只对20种常规抗生素中的5种产生耐药性;对C-5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该菌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0℃,pH 7.0,盐度2%。结果表明,C-5有望作为一种益生菌应用于海水养殖病害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 益生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传统方法对不同珊瑚表面积测量的适用性及其校准方法——以3D扫描技术为基准 被引量:9
15
作者 梁宇娴 俞晓磊 +3 位作者 郭亚娟 黄晖 周伟华 袁翔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3,共9页
造礁石珊瑚的表面积是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参数,因其形态结构复杂,准确测量十分困难。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珊瑚之间的重要指标无法被直接比较,因此系统比较不同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十分必要。以块状的普哥滨珊瑚P... 造礁石珊瑚的表面积是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参数,因其形态结构复杂,准确测量十分困难。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珊瑚之间的重要指标无法被直接比较,因此系统比较不同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十分必要。以块状的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和分枝状的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为研究对象,以3D扫描技术测量的珊瑚表面积作为标准值,对比石蜡包埋法、锡箔纸包裹法以及简单几何近似法3种传统方法测量珊瑚表面积的准确度;讨论了不同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对于不同形态结构珊瑚的适用性;并通过简单回归分析,校准传统测量方法的测量准确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普哥滨珊瑚还是鹿角杯形珊瑚中,简单几何近似法的测量准确度最高(72.71%和94.52%),石蜡包埋法其次(68.86%和83.08%),锡箔纸包裹法最低(65.27%和58.07%)。简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锡箔纸包裹法测量普哥滨珊瑚表面积与3D扫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较低(r^2=0.76)外,其他传统测量方法与3D扫描测量结果均具有较强相关性(r^2>0.95)。因此,研究认为可通过简单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对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校准,以提高传统方法的测量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表面积测量方法 3D扫描技术 简单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q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毒力的调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益琴 赵晶晶 +2 位作者 刘松林 赵哲 陈偿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4-611,共8页
为探讨分子伴侣Hfq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毒力的调控作用,本文分析了溶藻弧菌ZJ-T野生株、hfq突变株及回补株各项与毒力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半固体和固体LBS平板中,缺失株游动和涌动能力显著降低(P<0.001... 为探讨分子伴侣Hfq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毒力的调控作用,本文分析了溶藻弧菌ZJ-T野生株、hfq突变株及回补株各项与毒力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半固体和固体LBS平板中,缺失株游动和涌动能力显著降低(P<0.001);hfq缺失株生物膜合成速度及合成量降低,但解离速度增加;在限铁环境下,缺失株生长有所减弱;缺失株胞外蛋白酶分泌增强(P<0.01);同野生株和突变株相比,缺失株对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细胞几乎不致死,且其对石斑鱼的半数致死量提高3个数量级。实验结果表明:Hfq对溶藻弧菌毒力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并通过调控其运动、生物膜形成、铁代谢、胞外蛋白酶分泌等生理生化过程从而调控其毒力。本研究可为溶藻弧菌病害暴发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HFQ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溶藻弧菌黏附相关表型的影响初探及Hfq对其的调控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益琴 赵哲 +1 位作者 刘松林 陈偿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107,共9页
为探讨不同碳源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黏附相关表型的影响及Hfq对其的调控作用,研究了D-葡萄糖、D-麦芽糖、D-海藻糖和D-果糖对溶藻弧菌ZJ-T野生株、hfq缺失株及回补株的运动性、菌落形态、鞭毛、胞外多糖及生物膜合成的影... 为探讨不同碳源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黏附相关表型的影响及Hfq对其的调控作用,研究了D-葡萄糖、D-麦芽糖、D-海藻糖和D-果糖对溶藻弧菌ZJ-T野生株、hfq缺失株及回补株的运动性、菌落形态、鞭毛、胞外多糖及生物膜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4种碳源均使溶藻弧菌群集运动(swarmming)显著增强(P<0.001),并受Hfq正调控;游动性(swimming)显著减弱(P<0.01),但不受Hfq调控;菌落变得褶皱,并受Hfq负调控;4种碳源不影响溶藻弧菌鞭毛及胞外多糖合成,但D-果糖使其生物膜合成减少,并受Hfq负调控。实验分析表明:4种碳源可能通过调控溶藻弧菌黏性阻力及能量代谢来调控其运动性;并可能通过调控胞外多糖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影响其菌落形态;另外,D-果糖在调控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添加不同碳源会影响溶藻弧菌黏附相关表型,可能影响其致病性,但具体调控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溶藻弧菌 HFQ 黏附相关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电沉积作用碳酸钙结晶与珊瑚骨骼晶体的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宝威 袁翔城 +1 位作者 黄晖 刘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3-119,共7页
电沉积促进珊瑚生长和岸礁修复技术是国际上常采用的生态修复方法,但电沉积技术中电流条件与沉积晶体之间的关系却鲜有研究,关于其形成的电沉积物的晶体结构的报道更是少有。本文探索了在不同电流密度的条件下海水形成碳酸钙晶体的特点... 电沉积促进珊瑚生长和岸礁修复技术是国际上常采用的生态修复方法,但电沉积技术中电流条件与沉积晶体之间的关系却鲜有研究,关于其形成的电沉积物的晶体结构的报道更是少有。本文探索了在不同电流密度的条件下海水形成碳酸钙晶体的特点,并与珊瑚骨骼晶体进行了对比。本实验设置了300、600、900和1200 m A/m2四组电流密度,在海水中进行5 d电沉积反应,实验后称量了阴极上形成的电沉积物质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电沉积物中晶体特点并与珊瑚骨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随着电流密度增大,电沉积物质量增加,电流密度为600 m A/m2条件下电沉积物形成的速率与南海的滨珊瑚的生长速率相当。在各个电流密度梯度条件下形成的晶体均与珊瑚骨骼的晶体结构相似。较低电流密度下电沉积物中碳酸钙比例较高。其中,在电流密度为600 m A/m2的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碳酸钙文石比例最高,和珊瑚骨骼晶体最为接近。本研究为促珊瑚生长的电沉积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碳酸钙结晶 电流密度 珊瑚 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沿 江晓 +1 位作者 任春华 胡超群 《热带生物学报》 2016年第3期301-306,共6页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对2012-2014年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珠海、江门、中山三地养殖体系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携带情况进行了抽样...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对2012-2014年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珠海、江门、中山三地养殖体系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携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白斑综合征在珠三角凡纳滨对虾主产区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养殖月份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仔虾阶段WSSV携带率显著高于幼虾和成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品 魏京广 +3 位作者 许濛 陈秀丽 秦启伟 周永灿 《热带生物学报》 2016年第3期285-289,共5页
根据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全长c DNA,对其原核表达、组织分布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PKR基因c DNA全长为2 151 bp,其中ORF区为1 863 bp,编码621个氨基酸,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大小为70 157.15 Da... 根据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全长c DNA,对其原核表达、组织分布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PKR基因c DNA全长为2 151 bp,其中ORF区为1 863 bp,编码621个氨基酸,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大小为70 157.15 Da,PI为5.72。通过NCBI网站上BLAST软件比对发现,斜带石斑鱼PKR与其他物种的PKR高度同源。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KR-p ET-32a,获得了斜带石斑鱼PKR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制备了斜带石斑鱼PKR鼠抗血清。利用荧光定量PCR对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组织分布研究表明,该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头肾次之。以荧光显微镜对其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该基因为全细胞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克隆表达 亚细胞定位 PK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