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海洋环境风险的滨海污染场地地下水“三氮”修复目标值研究
1
作者 宋晓明 张起超 +5 位作者 韩占涛 张文 陈梦舫 韩璐 武文培 杨悦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8-1797,共10页
滨海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可能会对海洋造成污染。以我国某临海复合肥生产企业为例,综合运用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基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以及用于保护水环境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模型3种方法来确定滨海污染场地地下水“三氮... 滨海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可能会对海洋造成污染。以我国某临海复合肥生产企业为例,综合运用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基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以及用于保护水环境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模型3种方法来确定滨海污染场地地下水“三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污染的修复目标值,并对修复目标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该企业位于我国北方某市滨海工业园区,企业边界距离海岸108 m左右,该企业外围地下水无开采利用,由于无人体暴露途径,采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计算获得的氨氮修复目标值高达57200 mg/L。即使取《地下水质量标准》Ⅳ类标准作为修复目标,即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均以N计)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1.50、30.00、4.80 mg/L,其浓度也远高于海水水质标准(总无机氮低于0.50 mg/L),可能存在污染海水的风险。利用英国用于保护水环境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得到该场地地下水的总无机氮修复目标值为42 mg/L。通过对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修复目标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基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修复目标值虽然消除了环境风险,但其过于严格,经修复模拟预测表明该目标值难以实现。基于保护人体健康的修复目标值过于宽松,如果采用该目标值,该场地的地下水流入海洋时的总无机氮浓度预测为31.91 mg/L,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基于保护海洋环境的修复目标值,既避免了污染海洋的风险,也更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三氮”污染 人体健康风险 海洋环境 修复目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炭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虎 张佳鹏 +6 位作者 宋洋 卞永荣 李威 李胎花 张萌 蒋新 韩建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2-1209,共8页
近年来,水热处理农林生物质废物制备水热炭成为新兴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方式。由于水热炭在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减排温室气体、修复污染土壤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将其还田应用已成为农林业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系统分析了水热炭... 近年来,水热处理农林生物质废物制备水热炭成为新兴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方式。由于水热炭在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减排温室气体、修复污染土壤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将其还田应用已成为农林业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系统分析了水热炭的制备过程,及其还田应用中对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影响、效果与潜在机制,指出了水热炭在还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与重点方向,以期为推动、管理、指导水热炭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土壤改良 温室气体减排 土壤修复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增强试剂对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的电动修复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樊广萍 朱海燕 +3 位作者 郝秀珍 仓龙 王宇霞 周东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58-1465,共8页
选择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为修复对象,研究了添加络合剂EDTA?有机酸乳酸和柠檬酸以及无机酸硝酸对电动修复该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试剂的加入,显著促进了铜?铅?镍和六价铬在电场中的迁移和去除,电动过程促进了土壤重金属向有效态... 选择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为修复对象,研究了添加络合剂EDTA?有机酸乳酸和柠檬酸以及无机酸硝酸对电动修复该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试剂的加入,显著促进了铜?铅?镍和六价铬在电场中的迁移和去除,电动过程促进了土壤重金属向有效态(醋酸铵提取)转化.其中,在阴极加入乳酸并控制p H3.5的处理,土壤中铜的去除率最高,达78.7%.在阴?阳极都加入EDTA的处理中,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率在30%左右,重金属在靠近阴极的部分发生聚集.在阴极加入柠檬酸的处理中,土壤中铜?镍和六价铬的去除率均较高,分别为68.5%?53.3%和52.9%.阴极加入硝酸控制p H3.5对土壤中六价铬的去除率最高,达9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修复 重金属 酸度控制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7
4
作者 王玉军 吴同亮 +1 位作者 周东美 陈怀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65-2378,共14页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并为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Cite Space软件分析了近25年来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的演进,发现人体健康及生态风险评...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并为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Cite Space软件分析了近25年来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的演进,发现人体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态分析及污染源解析等问题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综合分析了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四种常用的指数评价法在实际评价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发现现有的污染指数评价方法侧重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对农产品质量涉及较少,而土壤和农产品综合质量指数法克服了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将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农产品品质有机结合,同时考虑到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形态等,可更为全面地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农田 农产品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酞酸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与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杉 吕圣红 +5 位作者 汪军 刘坤 陈刚才 张勇 张晟 滕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5-703,共9页
酞酸酯(PAEs)又称邻苯二甲酸酯,是环境激素类有机化合物,作为增塑剂在塑料、树脂和橡胶制品中的添加量一般为20%~60%。土壤中PAEs的主要来源有农用化学品、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PAEs在土壤中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并能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地... 酞酸酯(PAEs)又称邻苯二甲酸酯,是环境激素类有机化合物,作为增塑剂在塑料、树脂和橡胶制品中的添加量一般为20%~60%。土壤中PAEs的主要来源有农用化学品、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PAEs在土壤中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并能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进入不同的环境介质,引起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风险。本文结合国内外土壤PAEs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我国土壤PAEs的污染现状,分析了PAEs在土壤-大气界面(挥发、沉降)、土壤-植物系统(植物吸收、植物修复)、土壤-水界面下的环境行为(吸附-解吸)及土壤PAEs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并指出国内土壤PAEs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总体上已遭受不同程度的PAEs污染;同时,土壤PAEs通过不同界面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也面临较高的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提出今后土壤PAEs研究应以区域土壤污染与环境行为为重点,深入研究土壤PAEs的时空传输与演变规律、多介质迁移转化机制和风险削减与修复措施,为保障土壤生态环境与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酸酯 环境行为 健康风险 土壤环境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污染风险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士杏 付登强 骆永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24-331,共8页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发生蓝藻水华时所产生的一类肝毒素,在环境中大量出现时将对生态系统带来冲击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关于微囊藻毒素的环境行为和污染风险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论文基...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发生蓝藻水华时所产生的一类肝毒素,在环境中大量出现时将对生态系统带来冲击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关于微囊藻毒素的环境行为和污染风险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论文基于地表物质循环原理,分析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经土壤进入人体的途径,指出了土壤在微囊藻毒素迁移转化链条中的位置,概述了微囊藻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农作物的吸收特性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微囊藻毒素迁移转化过程中土壤的净化和传递两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土壤 沉积物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0年环境土壤学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吴同亮 王玉军 陈怀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共15页
为了形象客观地了解国内外2016—2020年环境土壤学相关研究的发展特点,本文收集了发表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上土壤环境领域的相关文章,利用Web of Science自带分析工具和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方... 为了形象客观地了解国内外2016—2020年环境土壤学相关研究的发展特点,本文收集了发表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上土壤环境领域的相关文章,利用Web of Science自带分析工具和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热点。结果显示,2016—2020年间土壤环境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发展平稳,中美两国发文占比超过国际领域发文的50%。国际环境科学类刊物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和Chemosphere发文量最高,土壤科学类期刊Geoderma、Catena、Plant and Soil和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也在发文前十行列。从国际上看,土壤环境领域共有微生物群落、有机碳、生物炭改良、N2O排放、重金属、土壤侵蚀、机器学习、保护性农业8个重要研究方向及相关热点;国内研究紧跟国际发展,侧重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等研究热点,也围绕土壤水分、生物炭、土壤侵蚀和作物产量等热点开展了大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环境 环境土壤学 研究进展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子作用下土壤中微/纳塑料的污染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曹慧慧 姚时 +4 位作者 李晓娜 倪妮 程虎 白雪 宋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4-590,共7页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积累大量塑料垃圾,其风化破碎后形成微/纳塑料残存于环境中,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干旱、强降雨等特殊天气发生愈加频繁,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环境。温度、降水等气候环境...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积累大量塑料垃圾,其风化破碎后形成微/纳塑料残存于环境中,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干旱、强降雨等特殊天气发生愈加频繁,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环境。温度、降水等气候环境因子对土壤中微/纳塑料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和生态毒性等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综述了不同气候因子对土壤中微/纳塑料污染与迁移的影响以及各气候因子与微/纳塑料两者的联合效应,发现升温、干旱、冻融与洪涝现象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微/纳塑料丰度,加速微/纳塑料的老化;两者联合效应体现于土壤性质、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等方面;其中升温与干旱联合微/纳塑料对土壤碳氮循环存在显著影响。未来研究重点应从不同气候因子对土壤微/纳塑料的老化特征与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中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等方面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土壤 气候因子 老化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羟基磷灰石对污染土壤铜镉磷有效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崔红标 何静 +4 位作者 吴求刚 巨星艳 范玉超 仓龙 周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46-1153,共8页
为研究不同粒径羟基磷灰石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采用向污染土壤添加常规磷灰石(150μm)、微米(3μm)和纳米(40 nm)羟基磷灰石的田间原位试验方法,考察其钝化修复5 a后对土壤铜镉磷有效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粒径羟基磷... 为研究不同粒径羟基磷灰石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采用向污染土壤添加常规磷灰石(150μm)、微米(3μm)和纳米(40 nm)羟基磷灰石的田间原位试验方法,考察其钝化修复5 a后对土壤铜镉磷有效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粒径羟基磷灰石均提高了土壤p H,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含量,且微米羟基磷灰石处理效果最好.常规磷灰石、微米和纳米羟基磷灰石处理分别使w(离子交换态铜)降低了62.6%、74.3%和70.4%,w(离子交换态镉)降低了15.7%、25.3%和26.7%.3种材料均增加了土壤w(TP),其中4.61%~17.4%和73.4%~89.8%分别转化为树脂磷和稳定态磷.微米羟基磷灰石处理分别使土壤脲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了4.66和0.66倍.研究显示,微米羟基磷灰石更有利于铜和镉由活性态向非活性态转化,增加土壤磷的有效性,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在我国南方重金属污染红壤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粒径 有效性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病毒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光华 刘俊杰 +2 位作者 朱冬 叶茂 朱永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9-1332,共14页
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型生物实体,全球病毒数量估算为4.80Í1031,远高于具有细胞型结构的生物数量。土壤是病毒重要的储藏库,土壤中病毒主要以侵染原核生物的噬菌体为主,其数量与寄主细胞数目和土壤理化指标... 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型生物实体,全球病毒数量估算为4.80Í1031,远高于具有细胞型结构的生物数量。土壤是病毒重要的储藏库,土壤中病毒主要以侵染原核生物的噬菌体为主,其数量与寄主细胞数目和土壤理化指标密切相关。虽然学术界已意识到土壤病毒在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影响土壤元素循环利用、促进生物进化、以及影响动植物病害,乃至人类健康等方面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土壤病毒颗粒的吸附性、土壤异质性,以及研究手段和分析平台的制约,我们对土壤病毒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远落后于流动的海洋等水体环境。土壤病毒宏基因组中大量的基因序列无法判断其来源及功能,被划分为未知基因,所以病毒也被喻为生物“暗物质”和最大的未知基因宝库。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病毒的形态,在土壤中数量、存在形式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利用分子标记基因、RAPD和宏病毒组研究技术解析土壤病毒多样性的方法及其局限性,阐述土壤病毒已证实和潜在生态功能。最后,文章提出未来土壤病毒研究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强调土壤病毒与土壤微生物耦合研究在揭示土壤生态功能研究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病毒 噬菌体 标记基因 多样性 宏基因组 病毒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步辐射的硬X射线荧光技术分析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分布 被引量:7
11
作者 樊建新 王玉军 +2 位作者 崔晓丹 范婷婷 周东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5-379,共5页
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微束X射线荧光(μ-XRF)分析具备原位分析样品的元素组分,化学特性,物质结构及其二维分布等的能力,可更加直观地揭示目标元素在复杂体系中的分布状态。利用传统的化学消解与原位μ-XRF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测锡矿山土... 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微束X射线荧光(μ-XRF)分析具备原位分析样品的元素组分,化学特性,物质结构及其二维分布等的能力,可更加直观地揭示目标元素在复杂体系中的分布状态。利用传统的化学消解与原位μ-XRF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测锡矿山土壤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Sb和As含量较高,分别为6 681和878 mg.kg-1,μ-XRF分析表明土壤中Fe、Mn分别与As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分别达0.225 8和0.181 1,更直观地揭示了As在土壤中以铁锰结合态为主。μ-XRF技术的应用原位直观地揭示了土壤中多种元素的分布关系,为综合评价和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以及发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 μ-XRF 重金属 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式球磨机处理高浓度HCHs污染土壤工艺参数优化
12
作者 吕品洁 宋静 +3 位作者 唐伟 孙颖 王东哲 高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02-1912,共11页
为了对自主研发的卧式机械化学球磨设备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为设备的完善、放大及应用积累基础数据,以某有机氯农药污染地块高浓度六六六(HCHs)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利用普通生石灰作为球磨药剂进行机械化学脱卤,以不同球磨时间土壤中HCH... 为了对自主研发的卧式机械化学球磨设备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为设备的完善、放大及应用积累基础数据,以某有机氯农药污染地块高浓度六六六(HCHs)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利用普通生石灰作为球磨药剂进行机械化学脱卤,以不同球磨时间土壤中HCHs的去除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球料比和物料比两个影响球磨效果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①卧式机械化学球磨设备处理HCHs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球料比10∶1、物料比1∶2,且物料比1∶5和1∶2两种水平对去除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因此实际应用时物料比可选择1∶5,以减少药剂添加量.验证试验得出,在球料比10∶1、物料比1∶5的工艺参数组合下,0.5 h的HCHs去除率平均值为91.1%,1.0 h时为96.04%,表明优选的工艺参数组合稳定可行.②球磨0.5 h后,正交试验的各组处理中HCHs的去除率为65.21%~99.94%,1.0 h后为72.44%~99.98%,证实自主研发的球磨机能有效处理污染土壤中的HCHs.研究显示,卧式球磨设备可高效处理HCHs污染场地土壤,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流程短等优势,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可进一步放大设备体积,优选的工艺参数可进行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学脱卤 卧式球磨设备 有机氯农药 场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醋液对碱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3
作者 程虎 王紫泉 +4 位作者 周琨 钱爽 卞永荣 和文祥 吕家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6-701,共6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木醋液对碱性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期内,添加木醋液可显著增加碱性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且在3d内有效激活土壤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木醋液对碱性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期内,添加木醋液可显著增加碱性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且在3d内有效激活土壤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添加高浓度木醋液,短期内抑制碱性土壤中部分微生物活性;添加木醋液使微生物生长对氮元素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培养后期,土壤营养状况变差,容易造成作物与微生物竞争营养物质.因此木醋液的施用要注意浓度的大小以及氮元素的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塿土 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X荧光光谱(PXRF)测定法在农田土壤重金属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本伟 胡文友 +1 位作者 黄标 陈效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2-526,共5页
目前,土壤环境调查工作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子荧光光度法(AF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等^[1,2]。然而,这些方法分析重金属时,需经过王水消化口’或者混酸分解^[4]等前处理,过程复杂,周期长... 目前,土壤环境调查工作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子荧光光度法(AF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等^[1,2]。然而,这些方法分析重金属时,需经过王水消化口’或者混酸分解^[4]等前处理,过程复杂,周期长,测试费用高,并且对测试人员的身体健康有潜在威胁。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稳定、可靠的分析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分析 农田土壤 X荧光光谱 测定法 便携式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温室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万欣 董元华 +3 位作者 王辉 李建刚 宋丽芬 汪海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1-285,共5页
以山东省海阳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番茄温室土壤为供试材料,探讨土壤碳(c)、氮(N)、磷(P)和速效磷(AP)之间摩尔比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种植1~14年间,n(C):n(N)整体呈降低趋势... 以山东省海阳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番茄温室土壤为供试材料,探讨土壤碳(c)、氮(N)、磷(P)和速效磷(AP)之间摩尔比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种植1~14年间,n(C):n(N)整体呈降低趋势,其中5—14年间趋于稳定。n(C):n(P)、n(N):n(P)、n(C):n(AP)和n(N):n(AP)在种植1~8年期间呈明显降低趋势,且变化速率较快,之后的几年间小幅增加。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与n(N):n(AP)的相关性最好;土壤脲酶活性在种植1~8年问呈增强趋势,之后开始降低,但与各养分摩尔比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呈增强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与n(N):n(AP)间相关性最好。由此认为,造成各指标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肥料的投入量和施用肥料的种类,尤其是含磷量较高的肥料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土壤 养分 酶活性 摩尔比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洗脱剂对污染场地土中多氯联苯洗脱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晓红 林志荣 +2 位作者 赵玲 任学昌 董元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1047-1051,1065,共6页
[目的]为运用表面活性剂快速、有效地洗脱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场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波市某变压器垃圾填埋场的PCBs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3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 58、Brij 30和Tween-80)以及2-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洗... [目的]为运用表面活性剂快速、有效地洗脱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场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波市某变压器垃圾填埋场的PCBs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3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 58、Brij 30和Tween-80)以及2-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洗脱剂,进行实验室批量洗脱试验,研究洗脱剂类型、洗脱剂浓度、温度、pH和洗脱次数对PCBs洗脱效率的影响。[结果]在4种洗脱剂中,Brij 58的洗脱效果最好。在温度为25℃、pH为4.5的条件下,10 g/L Brij 58对污染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洗脱效率最高,洗脱1次后的2-Cl、3-Cl、4-Cl和5-Cl取代的PCBs洗脱率分别为53%、52%、55%和83%。[结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58能够高效洗脱污染场地土壤中的PC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污染土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洗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气相色谱保留分异及其构效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畅 谷成刚 +7 位作者 提清清 蔡君 卞永荣 宋洋 杨兴伦 王芳 孙成 蒋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52-2461,共10页
本文选择典型HP-5MS色谱柱和选择离子扫描模式(SIM),通过不同土壤加标回收验证和分析参数调节,优化建立了适用于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分析方法,揭示了PAEs色谱保留分异特征;结合PAEs主要电子结构和... 本文选择典型HP-5MS色谱柱和选择离子扫描模式(SIM),通过不同土壤加标回收验证和分析参数调节,优化建立了适用于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分析方法,揭示了PAEs色谱保留分异特征;结合PAEs主要电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的量子化学Hartree-Fock计算,由偏最小二乘(PLS)分析方法成功发展了PAEs色谱保留分异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关系(QSPR).研究结果显示,GC-MS分析方法对土壤中酞酸酯的平均回收率在70.64%—119.8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23%—16.45%,表明其对不同土壤中PAEs的分析测定具有较好适宜性.QSPR对色谱保留分异的调整累积解释方差R2y,cum(adj)达0.968,累积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cum和外部预测相关系数Q2EXT分别为0.941与0.854,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能,可满足PAEs未知色谱保留行为准确预测和定性识别的要求.QSPR分析表明,PAEs分子的极化率及其与弱极性固定相分子间的色散作用是主导其色谱保留分异与变化的重要结构因子,而PAEs的热力学稳定性越强,热运动越慢,越可能极大促进PAEs在色谱固定相表面通过色散而非化学作用介导的吸附过程,延长色谱保留时间.这对环境中PAEs的分析与鉴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化剂 土壤 色谱保留时间 偏最小二乘法 定量结构-性质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界面探测器在有机污染场地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颖 涂晨 +5 位作者 丁贞玉 张岩坤 王晓康 蔡国军 武猛 骆永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25-1734,共10页
膜界面探测器(membrane interface probe,MIP)是一种有机污染物的高分辨检测器,已广泛用于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的实时原位调查检测.当前,我国在污染场地土壤的高精度快速筛查技术和装备方面存在... 膜界面探测器(membrane interface probe,MIP)是一种有机污染物的高分辨检测器,已广泛用于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的实时原位调查检测.当前,我国在污染场地土壤的高精度快速筛查技术和装备方面存在较大的需求,但在该领域的自主研发与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系统梳理MIP在国内外有机污染场地应用案例的基础上,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自1996年首次有文献报道MIP的应用以来,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当前,国际上对MIP的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国家主要为美国和中国.从已有应用案例来看,MIP主要应用于污染场地中苯系物、卤代烃、石油烃等多种污染物的原位实时检测. MIP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传感器的研发、场地土壤及含水层污染物的测定,以及探头的联合应用.其中,MIP与其他多功能探头的有机耦合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发的重要方向.基于MIP在场地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的局限性,并结合我国场地土壤调查的现实需求与关键科学问题,分别从阐明污染物界面传质与扩散机制、设计高性能半透膜材料、研发高精度钻测一体化装备,以及建立相关标准与技术指南等四方面,对我国污染场地土层钻进探测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需求与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界面探测器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场地调查 钻进探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方法学的焦化类污染场地风险筛选决策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武文培 陈梦舫 +4 位作者 韩璐 顾明月 陈雪艳 龚泽瀚 李婧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19-2829,共11页
利用统计方法学估算场地污染物平均浓度能更客观地反映实际污染程度,这对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某焦化场地中典型污染物——萘为例,分别依据英国环境署颁布的《土壤污染浓度与临界浓度比较导则》(Guidance on... 利用统计方法学估算场地污染物平均浓度能更客观地反映实际污染程度,这对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某焦化场地中典型污染物——萘为例,分别依据英国环境署颁布的《土壤污染浓度与临界浓度比较导则》(Guidance on Comparing Soil Contamination Data with a Critical Concentration)(简称“英国CL:AIRE导则”),以及美国环境保护署颁布的ProUCL技术导则(ProUCL Technical Guide,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for Data Sets with and Without Nondetect Observations)(简称“美国ProUCL导则”),基于统计方法学对场地土壤萘浓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审查、分布类型判断及真实平均浓度估算,并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第一类建设用地的筛选值对场地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污染场地0~1 m土壤萘的真实平均浓度小于GB 36600—2018第一类建设用地筛选值,但1~2 m和2~4 m土壤萘的真实平均浓度大于筛选值;在不同土壤深度上,萘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以场地中心为主要污染源,向四周逐级扩散递减,因此需对场地开展详细风险评估.此外,通过对比英美两国导则可知,美国ProUCL导则更加严格,利用Q-Q图示法和拟合优度检验法判断场地数据的分布类型,并基于数据分布特征计算相应的95%置信上限值估算污染物的真实平均浓度;而英国CL:AIRE导则相对简单,主要基于中心极限定理通过计算双侧置信区间估算污染物浓度,同时利用空间图判断污染物空间布局,有助于评估场地污染状况.研究显示,基于统计方法估算场地土壤污染平均浓度可降低风险评估结论的不确定性.建议我国以英国CL:AIRE导则中的统计方法为基础估计污染物真实平均浓度,逐步融入美国ProUCL导则中的统计方法以提高风险决策水平,对实现我国污染场地精细化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方法学 污染场地 真实平均浓度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胞外胞内DNA的行为归趋及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忠云 叶茂 +4 位作者 孙明明 黄丹 张胜田 胡锋 蒋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3,共14页
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xtDNA)和胞内DNA(intracellular DNA,intDNA)广泛存在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系统中,密切参与环境-微生物和微生物种间的吸附、降解和自然转化等过程,在物质循环和基因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学作用。胞外DN... 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xtDNA)和胞内DNA(intracellular DNA,intDNA)广泛存在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系统中,密切参与环境-微生物和微生物种间的吸附、降解和自然转化等过程,在物质循环和基因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学作用。胞外DNA在环境中不易受核酸酶攻击,相对稳定,可作为历史微生物基因库,与胞内DNA都可反映功能基因丰度及其对应微生物活性;同时,胞外DNA是细胞生物膜中的重要组分,在微生物细胞抵御抗生素、重金属和农药等外来污染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ext/intDNA环境行为、extDNA在生物膜中的环境作用、物质信息传递和ext/intDNA生态学功能等角度,综述了环境ext/intDNA的行为归趋及生态功能研究进展,提出了现阶段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综述可为深入理解环境ext/intDNA的生态功能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科学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DNA 胞内DNA 功能基因 宏基因组学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