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眉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刺蛾科)(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武春生 方承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1-566,共6页
系统整理了中国眉刺蛾属的全部种类,共9种及1亚种,包括1新种——黄眉刺蛾Narosa pseudopropolia Wuet Fang及1新纪录种——齐眉刺蛾N.propolia Hampson。编制了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照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 系统整理了中国眉刺蛾属的全部种类,共9种及1亚种,包括1新种——黄眉刺蛾Narosa pseudopropolia Wuet Fang及1新纪录种——齐眉刺蛾N.propolia Hampson。编制了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照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刺蛾科 眉刺蛾属 新记录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球须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刺蛾科)(英文)
2
作者 武春生 方承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4-690,共7页
系统整理了中国球须刺蛾属的全部种类,共8种,包括1新种——双带球须刺蛾Scopelodes bicolor Wu et Fang。显脉球须刺蛾S.kwangtungensis Hering从亚种提升为种级阶元。编制了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照片。新... 系统整理了中国球须刺蛾属的全部种类,共8种,包括1新种——双带球须刺蛾Scopelodes bicolor Wu et Fang。显脉球须刺蛾S.kwangtungensis Hering从亚种提升为种级阶元。编制了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照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刺蛾科 球须刺蛾属 分类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刺蛾科幼虫的寄主植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武春生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共4页
刺蛾科Limacodidae是鳞翅目中1个相对较小的科,是果树、园林及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目前我国已知64属230种,其中89种有幼虫的寄主植物记录。文章列出了这89种刺蛾及其寄主植物,并对其食性多样性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刺蛾科... 刺蛾科Limacodidae是鳞翅目中1个相对较小的科,是果树、园林及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目前我国已知64属230种,其中89种有幼虫的寄主植物记录。文章列出了这89种刺蛾及其寄主植物,并对其食性多样性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刺蛾科昆虫涉及到的寄主植物共有64科,其中以茶科上的刺蛾种类最多,达47种,占总数的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刺蛾科 寄主植物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艾菲跳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跳小蜂科)
4
作者 陈旭 何书惠 +2 位作者 宋自强 李宏亮 张彦周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3-557,共5页
本文对艾菲跳小蜂属Aphycus(膜翅目Hymenoptera:跳小蜂科Encyrtidae)的2种进行了研究,标本均采自中国四川省。发现并描述了一新种——康定艾菲跳小蜂Aphycus kangdingensis sp.nov.,另一种为札幌艾菲跳小蜂Aphycus sapporoensis(Compere... 本文对艾菲跳小蜂属Aphycus(膜翅目Hymenoptera:跳小蜂科Encyrtidae)的2种进行了研究,标本均采自中国四川省。发现并描述了一新种——康定艾菲跳小蜂Aphycus kangdingensis sp.nov.,另一种为札幌艾菲跳小蜂Aphycus sapporoensis(Compere&Annecke)。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总科 寄生蜂 新种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洞穴生物研究中的新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白洁 邢迎春 +1 位作者 高婉茹 赵亚辉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4-1020,共7页
中国洞穴数量多、分布广,洞穴生物资源丰富,传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效率不高,受特殊环境影响而覆盖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环境DNA(eDNA)可通过从环境中提取洞穴生物的痕量DNA,利用PCR等技... 中国洞穴数量多、分布广,洞穴生物资源丰富,传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效率不高,受特殊环境影响而覆盖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环境DNA(eDNA)可通过从环境中提取洞穴生物的痕量DNA,利用PCR等技术对其多样性组成、生物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将成为未来中国洞穴生物研究中使用的重要手段。文章对eDNA原理、在洞穴生物研究中的优势、目前取得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述,同时进一步分析中国开展相关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eDNA在中国洞穴生物研究中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生物学 DNA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岩溶 洞穴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柄瘤蚜茧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英文) 被引量:11
6
作者 席玉强 尹新明 +2 位作者 李学军 朱朝东 张彦周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36-942,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有7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Ⅰ型、刺形感受器Ⅱ型、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Ⅰ型、腔锥形感受器Ⅱ型和板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是数量最多的... 利用扫描电镜对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有7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Ⅰ型、刺形感受器Ⅱ型、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Ⅰ型、腔锥形感受器Ⅱ型和板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是数量最多的感器;除了腔锥形感受器Ⅱ型只在雌虫触角发现外,雌、雄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和结构没有较大的差别,并且腔锥形感受器Ⅱ是数量最少的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柄瘤蚜茧蜂 触角 感受器 超微结构 形态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柄跳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跳小蜂科)—入侵害虫无花果蜡蚧的重要天敌 被引量:6
7
作者 王颖 张彦周 +3 位作者 邓鋆 李海斌 武三安 李成德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1-454,共4页
无花果蜡蚧Ceroplastes rusci可以危害多种林木,有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对南方地区的无花果蜡蚧进行天敌调查时,发现寄生该蚧虫的阔柄跳小蜂属一新种。本文对该寄生蜂进行了形态描述,提供成虫主要形态特征图。该新种与Metaphycus ze... 无花果蜡蚧Ceroplastes rusci可以危害多种林木,有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对南方地区的无花果蜡蚧进行天敌调查时,发现寄生该蚧虫的阔柄跳小蜂属一新种。本文对该寄生蜂进行了形态描述,提供成虫主要形态特征图。该新种与Metaphycus zebratus的外部形态相近,但可根据以下特征进行区分:盾纵沟向后延伸约达到中胸盾片4/5;触角柄节最宽处在近端部;索节F1-F3浅棕色,F4外侧浅棕色但内侧面黄色;产卵器几乎不伸出,且与中足胫节几乎等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总科 阔柄跳小蜂属 新种 蚧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警惕木薯绵粉蚧入侵我国 被引量:10
8
作者 武三安 王艳平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原产南美的木薯绵粉蚧Phenacoccus manihoti Matile-Ferrero是危害木薯的重要入侵害虫,在非洲和亚洲(泰国)造成严重损失,已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文章介绍了木薯绵粉蚧的鉴别特征、寄主、分布、传播方式等。适生性分析显示,我国华南地区... 原产南美的木薯绵粉蚧Phenacoccus manihoti Matile-Ferrero是危害木薯的重要入侵害虫,在非洲和亚洲(泰国)造成严重损失,已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文章介绍了木薯绵粉蚧的鉴别特征、寄主、分布、传播方式等。适生性分析显示,我国华南地区及云南中南部、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四川东南部、重庆、湖北、安徽南部和上海等地区都适合木薯绵粉蚧生存和危害,需要加强防范该虫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绵粉蚧 入侵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学的北二星蝽种内形态差异分析(半翅目:蝽科)(英文) 被引量:4
9
作者 李荣荣 李敏 +2 位作者 闫江 张虎芳 白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81-1089,共9页
【目的】北二星蝽Eysarcoris aene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古北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可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其刺肩型和钝肩型前胸背板后侧角长度存在差异,暗示其种内变异的存在。【方法】基于几何形态学的多元回归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 【目的】北二星蝽Eysarcoris aene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古北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可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其刺肩型和钝肩型前胸背板后侧角长度存在差异,暗示其种内变异的存在。【方法】基于几何形态学的多元回归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CVA)和判别函数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对采集于中国19个地区的142头标本(98头北二星蝽标本和44头作为外群的广二星蝽E. ventralis标本)的前翅、后翅、头和小盾片4个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的形态变异。【结果】对于所研究的4个性状来说,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标本间均未检测到异速生长的存在。主成分分析中,钝肩型和刺肩型的标本均有重叠,典型变量分析则显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的P值均小于0. 01)。判别函数分析显示,依据这4个性状两型样本间的正确判别率在67%~89%之间。【结论】结果表明,前翅、后翅、头和小盾片都可以作为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形态变异的评价指标,小盾片特征具有最高水平的鉴别价值;对于所研究的这4个性状来说,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的形状差异,而它们的质心距离差异不显著,说明相对于体型大小差异分析,形状差异分析能更灵敏地揭示谱系间的变异。本研究表明几何形态学可以有效地描述北二星蝽的种内形态变异,为蝽类昆虫种内变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二星蝽 几何形态学 主成分分析 典型变量分析 判别函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叶榕上16种榕小蜂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仲敏 胡好远 +1 位作者 牛黎明 黄大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858-3864,共7页
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互利共生是传粉昆虫与植物间协同进化的典范。在榕果(榕树的隐头状花序)内,还生活着多种非传粉榕小蜂。这些生活在密闭榕果内由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组成的群落对研究群落生态学有很大价值。然而,对生存在单一榕... 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互利共生是传粉昆虫与植物间协同进化的典范。在榕果(榕树的隐头状花序)内,还生活着多种非传粉榕小蜂。这些生活在密闭榕果内由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组成的群落对研究群落生态学有很大价值。然而,对生存在单一榕树的榕果内的所有榕小蜂的种群动态了解很少,特别是缺少相对长期的连续数据。通过野外近3a观察和采样,研究了垂叶榕榕小蜂群落结构和榕小蜂的种群动态。共记录榕小蜂16种;各种榕小蜂根据发生规律可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Philotrypesis sp.1,Philotrypesis sp.4,Philotrypesis sp.5,Sycoscapter sp.1,Walkerella benjamini,Walkerella sp.1,Sycophila sp.2,Sycobia sp.2为常见种;Sycobia sp.1,Acophila sp.1,Sycophila sp.1,Ormyrus sp.1等为偶见种。每种榕小蜂在单果上的数量随季节呈波动变化,季节对榕小蜂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无显著影响。除了传粉榕小蜂外,Sycoscapter sp.1也是优势种类之一。传粉榕小蜂的数量与非传粉榕小蜂总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几乎都呈负相关,而与Walkerella sp.1在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Sycobia sp.2与Sycophila sp.2在同一瘿中出现,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但其它非传粉榕小蜂种类在数量上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是造成各种榕小蜂数量波动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榕小蜂 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寄生紫薇绒蚧的跳小蜂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泽源 秦耀光 李枢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6-414,共9页
紫薇绒蚧Acanthococcus(=Eriococcus)lagerstroemiae是危害石榴Punica granatum L.和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的重要害虫。跳小蜂是紫薇绒蚧的寄生性天敌,对防治紫薇绒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饲养中国不同地区紫薇绒蚧若虫或雌成... 紫薇绒蚧Acanthococcus(=Eriococcus)lagerstroemiae是危害石榴Punica granatum L.和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的重要害虫。跳小蜂是紫薇绒蚧的寄生性天敌,对防治紫薇绒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饲养中国不同地区紫薇绒蚧若虫或雌成虫获取跳小蜂样本,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9种跳小蜂进行物种鉴定。共获取93个跳小蜂样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9种跳小蜂种间遗传距离为0.073 2~0.186 4,平均为0.111 0;种内遗传距离为0~0.026 5,平均为0.007 4。9种跳小蜂的种间遗传变异远大于种内遗传变异。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鉴定这9种跳小蜂以弥补形态分类学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小蜂 线粒体COⅠ基因 物种鉴定 紫薇绒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Ⅰ基因探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跳钩虾种群遗传结构
12
作者 崔昕宇 刘宏广 李枢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2-407,共6页
跳钩虾Platorchestia japonica栖息于湖泊、河流岸边,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本研究以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22个采样点的128个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623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有56... 跳钩虾Platorchestia japonica栖息于湖泊、河流岸边,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本研究以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22个采样点的128个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623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有567个保守位点、56个变异位点和38个简约信息位点。128个样本检测到4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38,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 72。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单倍型网络图表明,研究区域跳钩虾没有明显的地理种群结构,但所有单倍型形成2个遗传进化支。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证实,跳钩虾2个进化支间的遗传变异显著高于进化支内的,进化支间固定系数为0.852 19,表明2个进化支遗传分化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区域跳钩虾的遗传结构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钩虾 COⅠ 系统发育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